《大禹治水》教案设计(精选15篇)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
设计意图:
1、识字学词,朗读课文。
2、本课特色及学生起点:语句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与文本有一定距离
采用策略:抓关键词,引发想象,补充资料,充分进行情感体验,使大禹的形象不断丰满。
3、渗透阅读方法:前后观照,一唱三叹;抓住数字,读懂数字背后的内涵,感受治水的艰、智、功、情。
一、复习
1、齐读课题,生书空
2、引入谈话:洪水会带来怎样的灾难?读一组词语再来回顾:
滔滔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房屋 百姓 无家可归
洪水真的太可怕了,它把老百姓害惨了,传说洪水来了,人们只能住在树上、山上,餐风饮露,还要随时提防野兽的袭击。看到老百姓如此悲惨的生活,禹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齐读。
二、学习第二节,感受治水之“艰”“智”
1、禹为了治水都做了些什么?生自读课文,画出句子,交流。
2、理解“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生质疑,提供图、师讲述理解“水流”“地形”
“千山万水”“走遍”
3、引导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吃哪些苦?
师补充:禹走遍了九州,由于走的路太多,他的腿上划出了道道血痕,脚底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人晒黑了,背累驼了,但他仍拄着拐杖一步步走遍了千山万水。
他吃了那么多苦,书上也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
理解朗读“千山万水”及这句话。
4、这只是治理洪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出示文中句理解:“九”“劈开”“挖通”
禹为了治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那么禹是用什么办法来治理洪水的,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很好地概括了他的方法(引导)。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资料介绍。
禹的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他成功了吗?禹是用什么方法来治理洪水的?(怎样引导洪水流入大海?)现在你觉得禹是位什么样的人?
(引语)小结:禹不光勇敢不怕吃苦,还很聪明,有智慧,他下定决心要治理洪水。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读出他的决心、勇敢、智慧。
三、学习第三节,感受治水之“情”
1、 过渡:禹治水用了整整13年,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想听吗?要听仔细了,听完后把你最想问的问题提出来。
师讲故事。
2、让学生提问:禹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呢?他当时会怎么想呢?
3、讨论交流。(请小朋友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4、小结:后来人们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板书:三过家门而不入)齐读。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人”。)你听了这个故事想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5、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故事。
四、学习第四节,感受治水之“功”
1、过渡:禹坚持不懈地治理洪水13年,结果怎样了?
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禹治水13年,结果怎样了?。
2、“终于”(这个词用得真好)大禹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整整13年,现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在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中加上“终于”这个词,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补充孔子的话“如果没有大禹,我们早成为海里的鱼虾了。”
3、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的想像。
4、小结: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心里__________,从此____________直到今天这个故事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五、总结课文。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讲了大禹为了把洪水引入大海,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了。从此,这个伟大英雄的名字代代相传。
思考:禹的名字本是一个字,但课题和文章结尾为什么称他为“大禹”?
六、写字指导
1、用组词法区分“制”“治”
2、形声字“被”及书写
板书:
千辛万苦看地形,
挖河劈山引入海,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代代相传英雄名。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1、2两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4、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板书课题,谁来读题。
5、简介大禹:禹,传说中夏的最后一个部落首领,是造福民族的英雄。
二、检查生字新词。
1、课文已经叫小朋友预习过了。下面老师检查一下你的生字词是否掌握了。
2、出示:治 洪 害 姓 理 形 通 被 制 伟
生字谁能来读?指名读,齐读。
3、生字会读了,课文中出现的这些词语你读准确了吗?
滔滔 淹没 冲倒 房屋 仔细 劈开 制服 感激 英雄
治理 洪水 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伟大
自由读,指名领读。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学、交流,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他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生字词。
2、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两方面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过渡:大禹治的是什么水?那是怎样的洪水呢?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人们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3、我们一起看看这可怕的洪水(看视频)。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其它原因。
1、大禹治水,除了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原因,还来自哪方面?
2、指名说。
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大禹的精神。
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大禹怎样治理洪水的?
(1)指名回答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
(2)鲧采用了什么方法?是鲧办法好,还是禹办法好呢?
(3)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充分感受禹办法好。
2、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1)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容易吗?
(引导学生找句子,抓重点词语理解。)
(2)指导朗读 。
3、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1)比较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讲述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4)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治水的结果。
1、治水结果如何?
2、屏幕出现洪水退后的美丽景色。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出示禹画像,师:面对他,你想说什么?
2、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英雄们!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改堵为疏
历尽千辛万苦 舍小家、顾大家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4
【说教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5课,文章主要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质。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力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读、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第一课时特点,我确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初步感受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说学情】
古代传说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其中的英雄形象很难在学生心中树立,这是时代的局限。为此,我力求在第一课时就让“大禹”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中确立,怎么办呢?利用多媒体,要学生从一开始就牢记“大禹”的名字,并用书上的插图作为幻灯片的背景,让大禹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试图使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法等等。总之,想让学生在轻松、竞争的氛围中学习新知,陶冶情操。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禹的图片)这是谁?告诉你们,他是我国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板书“大禹”)通过预习,你知道他做过什么?(板书“治水”)
2、齐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可以同桌交流。(相机板书:为什么?怎样?结果?)
意图:用图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然结题。学会质疑是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力争做到:学生想了解的正是老师要教授的。
二、初读课文
(一)自读课文
要求:认真拼读生字,把课文多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学生有疑问后会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这时,让他们自己读书,满足了这种需要,同时,自渎课文也是在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消灭“拦路虎”
1、看书上的字,一齐拼读。
2、出示生字卡片,小老师领读。
3、一口喊出这个字。(齐读、开火车读)
意图:学习生字可以灵活机动,有学生齐读,有指名读,有开火车读还有小老师领读,形式丰富,学生感兴趣,学起来不枯燥,自然效果佳。
三、读书比拼
1、师生大擂台(分别读一句。)
2、下面,老师来做裁判,我们来一场男生女生大比拼,看看我们班的女生读书棒,还是男生读的强。
意图: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试较量中做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四、解决问题
现在,黑板上的问题你弄明白了吗?课文中就有答案,找一找,并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意图:学生的质疑不是形式,此环节要学生在文中找答案,既读了书,又学会了整理答案的能力。
六、做操写字
看着这些字你想提醒别人注意什么?(相机写出这几个字)
意图:学生并不喜欢写字,在动笔前让学生动起来,做做写字操,活动了手指也调动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在描红写字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展示学生的作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写好字。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体会大禹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7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文字:介绍大禹。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治水英雄。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舜命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口述:
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板书:15大禹治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大禹简介,再引导课文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蛇兽伤仍”前鼻音“训”。
②识记生字
加一加:“氵”加“共”是“洪”;“讠”加“人”是“认”,“首”加“辶”是“道”。
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推”减“扌”换“又”就是“难”。
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猜谜语:“家里失火了。”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毒蛇狠毒青蛇野兽走兽受伤伤人仍然仍旧后退退出继续继承后续训练培训恢复恢弘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洪水 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
疏导 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流。
灾难 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先扫清字词障碍,为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打下基础。】
三、学习“会写字”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灾”,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洪难认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产业”独体字,“道”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难、被”,学生练写。
“难”:左右结构,注意字的结构,中间的“亻”基本站在田字格的正中央,竖压住竖中线。这三个部分都要写得狭长一些,注意互相穿插,不要出格。
“被”: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是“衤”,不是“礻”。右部“皮”为竖撇,收笔可略向左出,竖居横钩正中,底部撇收捺放。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对会写字的教学从音、形、书写抓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书写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大禹治水》,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古时候洪水的凶猛,以及大禹治水的艰难。
五、当堂检测
六、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品读释疑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大禹治水前人们深受洪水的危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
预设: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指导朗读:朗读本段时,语速要缓慢。尤其读“很久很久以前”时,要放慢速度,给人很久远的感觉;第二句的几个动词要重读,读出人们生活的痛苦。
【设计意图: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为下文的学习,设计好了悬念。激起学生往下学的兴趣。】
2.学习2-4自然段
默读2―4自然段,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谁治过水,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治水?
(1)鲧治水。
出示: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鲧用什么方法治水?(筑坝挡水)他成功了吗?(没有)
出示:“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介绍过渡句的用法。
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
(2)鲧的儿子大禹治水。
品味一下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说一说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句子:“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找出文中数量词,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十三年、三次、一次)
预设:
(1)“十三年”说明禹离开家乡很久很久,说明他治水决心大。
(2)“三次路过”而“一次也没有进门”可以看出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以及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品质。
(3)从“到处奔走”一词可以看出禹为了治水到处实地考察地形,一心寻求最佳治水方案,很务实的工作态度。
朗读指导:禹为治洪水不辞劳苦,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十三年”“三次”“一次”要读得重一些。
大禹采用什么办法治理洪水的?(禹,采用开通河道、疏导的办法治水。)
出示: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最后,洪水被大禹治理得怎么样了?(大禹治水非常成功,使得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出示: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能力。】
3.总结全文
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学了本文我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我要向他学习,长大了为国家、人民做贡献。)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三过家门而不入》。
听读儿歌《三过家门而不入》,试着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讲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课文先讲述了大禹治水的原因,接着讲大禹怎样想出治水方法,并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制伏了洪水,让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赞美了大禹为百姓做事专心致志、不辞劳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六、主题延伸
在我国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哪些?
还有《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
七、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起因:洪水经常泛滥人们生活痛苦极了
鲧筑坝挡水九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大禹治水经过:离家十三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一心为民
吸取教训疏导开通河道 不辞劳苦
结果:洪水退了农业生产恢复 专心致志
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再现”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
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2
听《大禹治水》有感
李芳
10月26日,我有幸去金港小学参加了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2节课。在这两节课中,每节课都让我受受益匪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常熟颜港中心小学的张建刚老师上的《大禹治水》一课。张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大禹为治理大水所经受的千辛万苦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 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张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大禹治水》是二年级的课文,张老师在课堂中凸现了识字学词和朗读训练这个训练重点。这是一篇传说故事,语句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张老师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使大禹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不断丰满起来。张老师还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有趣的情境,善于启发,让二年级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治理洪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禹都做了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如果你是老百姓中的一员,你会对大禹说什么?”这个问题给了学生一个表达内心感受的机会,从而达到 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洪水”、“水流”、“地形”这三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抽象,张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一下就突破了。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挖通”、“辟开”,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给学生留下了直观印象。张老师还用课件出示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挖山的情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感性印象,从而深刻理解了词语“千辛万苦”。在课堂中,张老师还讲了一个生动的数字故事“13,3,1,10”,这一新颖的形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探究课文内容的动机,并能深刻明白大禹治水一共用了XX年,三过家门而一次也不入,儿子10岁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样大禹这个伟大的人物在小朋友的脑海中越来越高大了。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朗读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朗读,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朗读中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三、注重了知识的延伸
大禹是一位历史人物,离学生的现实很远很远,为了让学生留下感性的印象,也为了让学生对大禹了解得更多,张老师在课堂上两次向学生补充了大禹的课外知识。一次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经历的辛苦,第二次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如的小故事。这些既增多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帮助了学生走近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id=1470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7
课题 大禹治水 时间 2011年5月 课型 预习展示 授课人 吴凤芹 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 3、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公而忘乐的奉献精神。 导学过程 相关知识及要求 第一课时 一、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读课文时,把不认识的字、词圈起来。 2、互相交流识字,查字典识字。 3、小组内互相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二、借助有关书籍学习词语 1、自学(结合字、词典解释) 2、利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老师总结交流结果。 三、反馈(展示) <1>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倒塌、堵塞、临死、叮嘱、开凿、垒、长年、 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 <2>根据课文理解句子 为了治水,大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三次经过家门口,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3>通过朗读。积累知识 背诵你感兴趣的句子 本文介绍: 1、 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它是人类早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词。 2、大禹治水的事迹 大禹治水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携带自己发明的原始的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朗读要求: 1、 读音、朗读正确 2、 吐字清晰 3、 有感情的朗读 背诵要求 1、 吐字清楚、无错别字 2、 有感情地背诵 3、 大方、自然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8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拼读比较,书写,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正确,流利的拼读,指名读,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16个生字,并学会书写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精神.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设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6个生字,学习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教具准备
教学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0.大禹治水.
2.学生质疑课题.
3.教师简介故事梗概.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全班齐读课题.
2.录音范读.
3.反馈听的信息.你听懂了什么
4.学生自由轻声拼读课文.
5.小组内互相拼读,互相评价,互相正音.
6.指名分段朗读,其余圈画出本文的生字.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三,认读本课生字
1.反馈圈画生字情况.
2.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hón yān nón chōn bǎixìn fù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 姓 父亲
xiū cái zhìfú wā shì xīnkǔ rù
修筑 才 制伏 挖水 势 辛 苦 入
3.指名认读生字.
4.全班齐读本课生字.
5.抽读生字词语卡片.(轮读)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7.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文悟理,激发情感
1.轻声自由读课文.
2.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3.反馈画句情况.
4.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
5.反馈质疑情况,师适时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农房自百父才人"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全班抽读生字卡片.
2.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轮读比赛.
3.指名抽读生字卡片,并组词开花.
二,理清内容,情感升华
1.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内互相朗读,互相评价,互相正音.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你想对大禹说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赞扬大禹.)
5.大禹治水共花了几年,最令人感动的是什么 (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6.师小结:我们应该向大禹学习,学习他一心为百姓服务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的吃苦耐劳,做事有始有终.
三,指导书写
1.幻灯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6个生字.
2.全班齐读这6个生字.
3.指名认读,并组开花词.
4.学生自悟生字书写笔画笔顺.
5.课件演示生字书写笔画笔顺.
6.教师范写,生观察并书空.
7.引导学生记住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8.生练习书写,师巡视辅导并纠正双姿.
9.展示部分学生书写作品.
10.师生共同评价并纠正.
11.生继续练习.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疏通河道,制服洪水的。
教学难点:
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
2、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疏通河道,制服洪水的。并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课前准备:搜集“大禹”的有关资料。
导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用自己的话介绍治水英雄 ――大禹。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想办法解决。
2、读文检测生字:指名分段读文,随机正音。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质疑: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它治水的方法与父亲有何不同?治水过程中他付出了怎样的辛苦?
2、再读课文,解决提出问题: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3、 重点体会在治水过程中付出的辛苦:(1)你从那体会到的?为什么?抓住重点词句理解。(2)分别想像大禹三次路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他当时会想些什么?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生活幸福的高尚情怀。
4、怎样才能读出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指名读,生评价,再齐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2、完成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3、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1、讨论: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再次读课文。
3、完成语文天地d4。
二、采用多种形式读三则名人名言。
1、同桌交流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
2、指导背诵。
三、指导写字:
1、出示11个生字,指名读字音。
2、说说写这些字时应注意什么?
3、抄写生字。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0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两个多音字的字音,认识一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目标达成方式:
学习字词,质疑解疑,了解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分析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与辛苦,初步体会大禹“伟大英雄” 形象。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板书“治水”,齐读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怎么治水?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看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读准,读好
(注意多音字“没、倒”;后鼻音“姓、形”、翘舌音“治、制”)
(1)滔滔 淹没 冲倒 房屋 仔细 劈开 感激 英雄
(2)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治理 洪水 被 制服 伟大
三、细读课文:
1、带着刚才的问题去用心读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问题的答案。
2、组织交流:把你们读书的发现跟大家交流一下
大禹为什么治水?
个别读第一段,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简单交流后总结并板书:水害
大禹治水的结果?
个别读第四段——大禹制服了洪水 板书:制服 指导理解“制服”
师指板书:现在你们迫切想知道什么?——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 板书:治理
大禹如何治理洪水的?
个别朗读后出示第二段
1、 大禹是怎么做的?(学生说后显示填空,指导用“先…然后…接着…最后…”句式练说)
2、大禹的父亲鲧用什么办法治理洪水?——“堵”的方法
大禹用的是什么办法治理洪水?——“引导”的方法 板书:引导
从哪儿看出是“引导”的方法?
▲察看水流和地形——观察水流和地形,分析洪水泛滥的原因,思考如何约束住水,让水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
▲挖通大河,劈开大山——让水走它能走和该走的地方,而不随便、任意跑到它不该去的地方……
3、大禹为什么用“引导”的方法治理洪水?
▲与第一段和图片联系起来理解——
学生再读第一段(评价: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图1:洪水就像一头猛兽,波涛滚滚,一路咆哮——堵不住
图2:即使“堵”住一处,还会在另一方泛滥成灾
(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洪水害得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过渡: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 (指板书)用“引导”这个科学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欣赏洪水被制服后的情景。
(师描述:大禹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最终挖通大河,劈开大山,引导百川乖乖地东归大海,同时还发挥了水“灌溉农田、滋养民生”的作用,春来播种,秋有收获,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接读第二段
2、再读第二段:你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千辛万苦”
(1)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吃了辛苦,走了山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
(2)交流感受: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吃了哪些苦吗?(困难、危险以及怎么克服的)
提供想象情境:
▲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中——
饿了……渴了……困了……脚上磨出了血泡……攀爬悬崖峭壁……
(理解、读好走遍 、吃尽)
▲在挖大河、劈大山的过程中,与老百姓同吃共住,起早贪黑,黑了瘦了生病了累倒了……
(3)他为什么要吃千辛万苦——再引读第一段(洪水泛滥、制服洪水)
(4)指导读好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3、指导朗读本段: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吃尽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用科学的方法制服洪水,束缚住凶猛的洪水,让滔滔的洪水乖乖地听从人的指挥,服从人的管理。让我们边想象边把这段话读好,好吗?
4、朗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在大禹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出示文字)
(2)完成填空: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体会数字表达的精妙: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
指导朗读: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板书:伟大英雄
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段话。
再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
1、引读,在大禹的不懈努力下,洪水终于被——,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大家——。
2、说话训练: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3、小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大禹勇敢顽强、一心为公的精神!
四、指导写字:
1、词语:害 老百姓 地形 挖通 治理 洪水 被 制服 伟大
2、生字:害 通 姓 形 治 理 洪 被 制 伟
(1)整合生字发现规律:8个是左右结构,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2)根据学生需要指导书写描红“制、通、被”
《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南京力学小学 赵 萍 2008年10月17日
一、我读《大禹治水》
禹治水与父亲有关。禹的父亲鲧治水9年,采取堵的办法,却没制服洪水,落得个被舜处罚的下场。禹正是从父亲失败中吸取了教训。
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临危受命,与当时的环境“老百姓无家可归”有关。
大禹的名字世代相传,因为他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对这种语言形式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后第4题的安排可能也有此用意。
除此而外, “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条大山”。正是大禹“千辛万苦”的治理,才使无家可归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才使百姓非常感激、才代代相传他的名字。
二年级孩子对此没有体验。(老师也没有)他们如果与自己百般呵护的父母对比,简直无法理解大禹的所作所为。那么就只好让他们找找百姓们为什么感激大禹的原因了?
本课的生字有10个,只识不写的也有12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二、我对《大禹治水》的预案的阐释
《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公、为民造福的顶天立地的古代伟大英雄的形象。大禹的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今社会很有必要发扬光大。此外,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条理非常清晰。
在钻研教材时,我发现课文中可圈可点的词句很多,如“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治理、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九条大河、九座大山、引导、制服、安定、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故事中的数字的理解与体会。
如何抓住一个关键词语、找好准确的切入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想想我校张老师《梅兰芳学艺》抓住“勤学苦练”一词,在文中找到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来朗读体会,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朗读,教师适当的点评,无疑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从构段方式上与《梅兰芳学艺》完全一样,但是反映人物的形象的表达方式上,《大禹治水》比《梅兰芳学艺》要复杂得多,如果在《梅兰芳学艺》课文学习后再来学《大禹治水》,从学习方法上是一种承接,从潜词造句等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引领学生体会数字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更加丰满。
阅读任务的完成是同构还是异构?我在揣摩校长让我选择《大禹治水》这课来上节学校教研课的意图后,决定还是抓住“伟大英雄”这个词语,从“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治水方法的科学性”、“治水不辞辛苦——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三个层面来理解大禹的“伟大英雄”形象,采用与张老师不一样的 “以面击点”的方式(我将张老师的方法归纳为:以点找面),因此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重点放在 “大禹如何治理洪水制服洪水”这一主要问题牵引下的“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治水方法的科学性” 、“治水不辞辛苦——为民造福” 两点上。因为我以为:大禹治水不辞辛苦从文字中很容易找到并且比较好体会,所以我将教学难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上。
识字写字教学,我分三步走:
1、初读后教学生字新词的音,关注前后鼻音与平翘舌音;
2、学完“课文” 后引导学生将生字进行结构上的分类后,启发、鼓励学生发现、总结——8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部首写得窄,偏旁写得宽” 的特点;
3、教师指导由学生需要教的三个字:笔顺易错的“制” 、笔画易错的“通” 、有新部首且笔画笔顺都易错的“被” 。
三、教师听课后相关数字统计分析
南京市力学小学“研究性课堂”课堂观察表i:关于教师提问观测
问题种类
一
二
三
预设性
问题
生成性
问题
主干问题
枝节问题
单一性
问题
整合性
问题
个数(%)
15
65.2 %
8
34、8 %
21
91.3 %
2
8.7 %
16
69.6 %
7
30.4 %
简要分析:
课堂的绝大部分问题是预设好的问题,课堂的基本状况都在教师的掌控中,有生成性的问题出现时,教师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向主问题靠,单一性问题与整合性问题比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注意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思考与发现。
课堂上的问题是从学生中来,教师抓住“大禹是如何治理、制服洪水”这一主要问题,先带领学生从大禹治理洪水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治水方法的科学性,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禹治水的不怕辛苦的精神。对于治水方法的分析,由于比较难,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这个问题上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参与度不高,显得老师“引” 的痕迹重,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上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的特点。
四、我的反思
上完第一课时,我觉得: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落实,过程清晰利落有重点,抓住难点,给学生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规律的总结,还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阅读理解上,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比较清晰,重点突出,例如: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后,按三个主要的问题:为什么要治水?怎么治水?结果怎样?我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按这一思路讲解课文。但是,我没有平均使用力气,我把大禹治水的过程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找出治水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其间,在理解大禹“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引导学生找到大禹“引”的方法最终制服洪水,接着与父亲鲧“堵”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学性体现在“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后“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 ,最终不让“滔滔的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后,我再让学生对比读课文开头与结尾两段,还运用图片将“洪水来时的灾难”以及“洪水被制服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象、感官上强烈的震撼、对比,感受大禹运用“引导”这个方法治理治水的科学性;接着找到描写大禹治水不辞辛苦的句子,进行句式对比、朗读、体会。应该说:我的课堂操作努力实现课堂预设目标。
名师薛法根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说:明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
是啊,一篇课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项目也很多,对教材教学价值的发掘与提炼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逐步明确与定位的过程。
学生实际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 “距离”便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缺的工作。“了解学生”意味着我们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察言观色,敏锐地捕捉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正是“研究性课堂”关注学生“学”的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恢复、泛滥、冲毁”等一些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2、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继续学习《大禹治水》。
2、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还记得吗,来复习复习吧。出示生字,生集体认读。
3、出示四字词语,生读一读记一记。
4、出示图片,生快速说出对应的四字词语,看谁记得多、看谁速度快。
5、出示五个词语,生根据词语按顺序将课文内容说一遍。
二、研读课文。
1、大禹治水的结果怎么样?
2、解释“恢复”一词。
3、出示洪水视频,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大水给百姓带来了哪些灾害?
5、禹和鲧都只治水了,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了?生找原因。
6、出示禹和鲧治水的方法进行对比。
7、体会大禹的聪明才智。
8、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视频,孩子体会大禹的无私。
三、拓展练习
1、小练笔,如果你是当时的百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大禹说。
2、现代还有哪些人也想大禹一样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生讨论回答。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3
尊敬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在介绍我的课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我对阅读教学的一度困惑:
很长一段时间,当我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把,那里摸一把,不知那里是边,那里是岸,这种感觉,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机会,翻阅杂志时,一只虫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个人注视着虫子,感慨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第二个人注视着虫子,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唉,可怜的虫子。”你们看,观察同一只虫子,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太阳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辉----可见世界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体,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但他们所获得的启示都是对的。那对待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对怎样的课型,只要我们抓准了课文,让我们的课堂立足一个“趣”字;倾注一个“情”字;把准一个“创”字;落实一个“读”字。我们的教学就会条条大道通罗马!
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看课例《大禹治水》。
【设计依据】
给孩子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让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让我按我的需要来学,让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让我爱我所爱,孩子必将还你一片蓝天。这样的课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来学习。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与其让人累着,不如让人乐着;与其让人闲着,不如让人塌实着。
根据以上的设计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体的【教学过程 与教学策略】如下: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 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在这13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1
《大禹治水》教学偶得
(许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对课文的背诵,显然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以往的教学中,如果要求学生背诵,尤其是离学生很“遥远”的文字,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背诵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前一段在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我使用“激将法”来激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学完了课文,老师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它背会,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细细品味。可是文章比较长,我担心背不会,毕竟我不比你们,你们这“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谁来帮帮我,怎样才能快速地把它背会。
生:可以一段一段地背。
生:要边背边想。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生:如果背到哪个地方忘了,可以打开书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他们竟然把平时我教给他们的方法一一反馈给我了!)
师:同学们给我提了很多好主意,在这儿谢谢大家了。不过,我听别人说,如果背书的时候和别人进行比赛,可以加快背诵的速度。你们愿和我比着背吗?我想这么长的文章,一定有同学被吓怕了,要打退堂鼓的吧。(今天我故意耍了一招,瞧他们中计了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没有一个愿意服输的!
在这堂平常的课上,我有两点与大家分享:①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比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方法可能更有效,何况很多时候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他们早已知晓。比如背诵的方法,我不知道还能教他们什么“高招”,真要让我教,可能也只能是一些“陈词滥调”,如果我在课堂上把这些“方法”再重复一遍,那可真是“无效教学”,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呀,更何况,我们教的那些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高招”呀。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无穷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我们老师的方法。只要我们老师动脑筋,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还愁“四十分钟”不够用吗?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案设计 篇15
课本剧《大禹治水》
苏州新区实验小学 周晓虹第一幕:洪水来了(幕启。音乐渐起)旁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勤劳善良的炎黄子孙在这里建立起了幸福的家园。甲:丰收啦!乙:丰收啦!(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忽然,一声巨响,电闪雷鸣,洪水奔涌而来)(群舞:洪水来了)甲:啊!不好啦,水来啦!快逃命呀!乙:救命呀!救命呀!(人们惊慌失措,奔走逃亡,一片混乱)小孩:(哭喊)妈妈!妈妈!妇女:孩子,孩子,我的孩子!旁白: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时,出现了一位治水英雄,他就是――禹。(背景音乐)(旁人下,出现英雄形象)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第二幕:夫妻离别(禹妻上)妻:(递上包袱)带上干粮,出门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呀。禹:我知道。你快回去吧。我不在家,爹娘和孩儿全靠你照顾了。妻:快去快回啊,我和娘都惦记着你。(抹着眼泪)禹:(微微点头)嗯,治好洪水,我马上回家。妻:我们等你早日归来。禹:(挥挥手)你回去吧!妻:照顾好自己呀!天凉了,别忘了加衣裳。(把一件寒衣轻轻放在 禹的手臂上)禹:你自己也要保重啊! (夫妻拥抱,依依不舍)妻:你上路吧!早去早回!禹:照顾好爹娘和孩儿,全靠你了!(深情注视着妻子,不舍得离去,转身走了又回头看看。终于咬咬牙大步流星地走了。)妻:(凝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呼喊)早去早回呀!(挥手)旁白:禹的妻子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然而这样的日日夜夜度过了整整13年。(音乐缓停) 第三幕:在外治水 时间:十年以后(群舞:大禹带领着老百姓治水,与洪水拼搏)(退场)(群舞:三过家门而不入)禹:(远望着家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十多年了,十多年没回过家了!甲:禹,回去看看吧。乙:是啊,去看看爹娘妻儿吧,他们一定很想你。禹:……不,我们接着干!乙:(劝他)你还是回去瞧瞧吧。你在外头十多年,儿子都不知道有多高了吧?禹:(低头叹息)唉,儿子十几岁了。(深情回望家乡) (坚定地)走,我们继续干!群:(拥上劝他)禹!禹:(斩钉截铁的说)继续干!!(退场)旁白:禹深深地眷恋着阔别了十多年的家乡,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在洪水中他就是坐标,指引着方向。他多想再看一眼近在身旁的家。然而,他知道,他不能。(禹走了,他带领大家再次投入与洪水的搏斗中。远处,茅屋里,禹的妻子与儿子在窗下对话)儿子:娘,别的小朋友都有爹爹,我怎么没有爹爹呢?妻:你爹爹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望着窗外遐思)儿子:爹爹不要我们了吗?妻:不,爹爹要我们。儿子:爹爹为什么不回家呢?妻: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了。儿子:不嘛,你告诉我,告诉我呀!妻:唉!孩子,洪水冲毁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你爹为了治理洪水,到各个地方去了。(手指着远方,眺望着丈夫远去的方向,深深地思念着丈夫)儿子:爹――(想象着爹爹的模样)妻:(注视着孩子)孩子,你记住,你有爹,你爹为了大家,暂时离开了我们,你有一个好爹爹!儿子:好爹爹!(想象) 第四幕:治水归来(群舞:在大禹的领导下,治水获得了成功,洪水渐渐地退了)旁白:禹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吃尽了千辛万苦,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 (音乐渐缓)(画外音)儿子:娘,洪水退了,爹会回来吗?妻:会,你爹很快就会回来! (老百姓欢声笑语,带着丰收的喜悦庆贺着洪水的退去)甲:丰收啦!乙:丰收啦! (老百姓载歌载舞庆丰收)甲:(扛着一袋粮食,笑嘻嘻的)今年收成真好啊!乙:(抱着一个大南瓜,乐呵呵的)是啊,是啊,大水退了,多亏了禹啊!甲:(眼睛一亮,欢快地跑上去)大家快看,谁回来了?!群:禹!禹!治水英雄,治水英雄!(老百姓欢呼着,拥着大禹。)儿子:(疑惑地问)娘,他就是禹,他就是我爹爹吗?妻:(踮起脚来四处搜寻着丈夫的身影,找到了。)是!他就是你爹 爹!(禹看见妻子,感慨万千,快步走来。)妻:(回头招呼孩子)快,快叫爹爹!儿子:爹爹?……爹爹!(老百姓敲锣打鼓,欢迎大禹的归来 。)旁白: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大禹与家人团聚,老百姓簇拥着大禹一家人,露出胜利的微笑。摆出造型。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