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过渡时期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2.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本课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二、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然后指出,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由此导入新课。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这样,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1952年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当时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完成,实际我们用了7年。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两次修改的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准确表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首先向学生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总结“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教材的小字部分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补充,可组织学生阅读。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一目,需要讲清三个问题。
1.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中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性质是本课的难点。首先进一步向学生明确指出:三大改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2.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的具体问题有:①改造的必要性。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②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从临时的互助组发展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互助组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③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④具体方法是: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教材中所总结的“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3.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主要问题有:①改造的必要性。教师应首先指出,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②改造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4.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五、“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一目,讲述时可按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字部分及教材图画、图表,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个方面讲。应指出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三位劳动模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六、“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一目,为本课的重点之一。从两个方面讲述。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2.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文的文献资料,然后结合课文,重点总结1954年宪法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目小结时特别着重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这部宪法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举国一致的欢迎和拥护。
有关历史意义的问题可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