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力》教案

《力》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教材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会为以后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强、功、简单机械等知识的理解吸收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比较低,另外,学生刚接触物理,经历的探究过程也少,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不强。因此,本节课要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和情景加以引导归纳和总结,培养其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依据“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课堂演示,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的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
    四、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总体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因为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难点:而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难点,因为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非常严格而狭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力(体力、能力、权力等)具有的含义大不相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思维障碍,形成了一定难度。并且力的概念也涉及到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等问题,涉及面广,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磁铁、铁块、大头针
    五、教法、学法说明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学会本节课内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我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法,根据我校教学条件,我用电脑做出图文并茂的并配有动画视频的课件和现场做演示实验以及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进行观察、逐步分析、进而独立总结概括出物理规律。
    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归纳总结能力,达到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
    六、教学过程说明
    在对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归纳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力的概念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1、本节课我采取从现象入手引入课题,在具体引入力的概念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然后利用课件一一展示生活中的实例,例如:运动员举杠铃、人拉车、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为突出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这个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采取逐层深入的办法,在展示事例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这些事例的共同特征吗?有力的作用时必须有几个物体?要有力的作用,两物体必须接触吗?不直接接触的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力能否脱离物体而存在等。然后对上述例子进行进行分析向学生提出:施加力的人、推土机、磁铁属于物体,受到力的杠铃、车、土、铁钉也属于物体,接下来就可很容易得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两个概念,为了及时反馈这个问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辨几组例题,分析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然后再问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产生力的呢?学生答出通过举、拉、推、吸,我顺势用课件展示加油站的内容即: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教案

,从而使学生归纳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从不同深度反复强化,使学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关于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是一个抽象又不易理解的问题,我通过演示踢足球的例子,再向学生提出足球是否还受踢力?如果受到踢力,施力物体是谁?从而设疑,引发思维,使学生认识到足球已离开了脚,不再受到脚的力了,从而得出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力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常用“力”这个词语的缘故,其实要深刻理解物理学中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根据这个情况,本节课在引入力的概念过程中,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归纳基础上,自己得出力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使用准确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规律,以及描述物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得表达能力。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学习,不仅知道物理中的力是什么,更要去经历体验、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这样就突出了本节课教学重点。

    2、对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段教学内容,除应列举大量事例外,我还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如让学生用手拍桌子,用手提书包等然后谈感受。再用课件演示一些事例,学生可通过观察和做实验,搞清一个物体对其它物体施加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这样也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自己亲自做实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紧接着再引入几道反馈题,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关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出现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出现两

个力,而且这两个力时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给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学埋下伏笔,
    3、在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中,通过课件展示学生身边的事例和演示实验,去让学生感受、概括,这样做学生对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是很容易接受的,难于理解的是关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情况,我采用了课件演示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再问是什么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就可知道上述原因都是因为受到了力。我再利用课件加油站讲解一下,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列举大量事例来学习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加深了对力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了力这个概念,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小结部分,我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主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这节课有一个整体认识。
    在课堂反馈中,我针对本节课中学生易混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加以区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启发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涉及力的实例.再利用课件展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对例子进行逐步分析,使他们独立归纳出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这样能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效果很好。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本节课知识体系,抓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复论证力的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力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另外,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初中学生来说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通过本节教学以及今后的教学要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力》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