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本人对现当代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进行了创新式教学方式的尝试。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创新性教学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抽查预习情况
1、学生对以下词语的掌握情况:
⑴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⑵ 渺茫:这里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⑶ 诓骗:哄骗。
⑷ 诬蔑:捏造事实来毁坏别人的名誉。
⑸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为当今的现实(情景、境况)悲伤。
⑹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难。
⑺ 省悟:同“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
⑻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⑼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损失。
2、对课文的熟悉情况:
这篇课文作者针对(反对)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吗?
二、出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以小黑板或幻灯显示。
三、分析课文
1、布置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层次:
⑴ 学生朗读课文1、2段,根据预习提示和自己对课文的预习可看出作者反对的“敌论点”是什么?这个“敌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⑵ 课文第3段是针对什么(敌论点、敌论据、敌论证)提出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分析(反驳)的?这种反驳是叫驳“什么”?这段话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⑶ 作者提出“中国人现在在发展着‘自欺力’”,作者的'根据是什么?
⑷ 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
⑸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⑹ 作者这种举例(事实论证)有什么特点,我们在哪篇课文也学过这种举例法?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逐题明确参考答案:
⑴ “敌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此论点是在前两段的根据(敌论据)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⑵ 是针对“敌论证”──论证过程提出的。
作者采用反证法──首先肯定其论点及论据的正确,然后经过分析指出推论的错误的方法来反驳 。
这种反驳法叫“驳论证”。
此段最后一句的作用是:提出(由“敌论据”可知),这些论据证明的是“并非失掉‘自信’,而只是失掉了‘他信’”的观点。
⑶ 根据是:人们只是失去“他信力”,但又不信自己,只“信地”“信物”最后甚至“信神”──人们变得麻木──可见是自己骗自己──发展自欺力。
⑷ 提出自己的论点:还有(根据是:“自欺”自古有之,只不过更明显了,笼罩一切而已。)
⑸ 举例证明上一段提出的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⑹ 这种举例是概括性的,非具体的,我们在《想和做》中学过──“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另一些同学……
四、作文训练
根据“脊梁”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请你写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200字以上)
五、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