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十、巩固提高:做这课的《作业手册》。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事例论据,道理论据;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继续研读课文。

  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

  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3、将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为“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不常有”说明“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会经常出现,但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改为“没有”就太绝对化了。

  4、第12段中的“这样”指什么内容?

  “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段话怎样理解?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吗?

  A、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B、 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6、哥白尼为了推翻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说出来大家听听。

  例:A、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B、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说,而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

  四、探究语言:本文限制性修饰词语的运用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连贯性,试找出文中这些词语句子和你的同学一起探讨。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惟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作比,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B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拓展阅读:课外语段训练,见《导与练》的《作业手册》“小议传统教育”。

  六、积累摘抄:见《导与练》“课堂小比拼”1“四书”、“五经”。

  七、课后拾贝:欣赏文章《丁肇中在中科院讲故事》。

  八、拓展延伸:预习15课,做《导与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