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满井游记》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井游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井游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爱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书写自己的性情志趣,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袁宏道,去欣赏他笔下的自然美景,去体会他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文本感知

  1、检查自学情况

  上节课我们已对文中的重点难字难词做了学习,这节课首先请同学们口头翻译全文,然后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懂的地方说出来,我们讨论解决。

  (学生口头翻译,之后将不懂的句子提出并予以解决。)

  2、配乐齐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显然,这是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请问,文章描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能从文中的句子里找到证明这是写早春的词语吗?

  (学生说出这是描写早春景色的文章,并以以下句子为证:)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教师点拨“微润”、“始解”、“将舒未舒”、“浅鬣”,明确本文描写的正是早春之景,并进一步提问,文章还描写了哪些早春之景?

  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那些词用的生动?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哪里?)

  明确:一些动词用的极为生动传神,如“洗”、“拭”、“曝”、“呷”。“洗”、“拭”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秀丽明媚。“ 曝”、“呷”写出了鸟鱼的悠然自得。

  这些句子还巧妙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教师提示:请问你们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的?)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提问: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旅游的?你能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窥察出作者的心情吗?

  (学生并自由发言。指出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并可以以下列句子为证:)

  (1)若脱笼之鹄。(脱与离对比,体会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乍。(写出作者骤见如此美景的惊喜)

  (3)、借写游人、鱼鸟来传达内心的喜悦。

  3、进一步探讨作者的思想。

  (1)教师提问:满井的早春如此之美,而作者来这里之前知道吗?你从何得知?

  明确:“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始”字说明现在才知道,而在这之前,作者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学生找到第一段,并读。)

  (2):在城里,他“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可能答是气候寒冷,教师追问仅是天气的原因吗?请从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对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厌倦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态度。

  (3)在为官与山水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什么?(自此始游)

  4、知识链接:

  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狲入笼中”。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但污浊的官场让他尝尽人间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还乡,过上隐居的生活。

  四、总结课文

  1、至此,我们对袁宏道的人生理想和性情思想有所了解了吧,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像他这样的文人还是很多的,你知道还有谁吗?

  2、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配合图片再读)

  五、拓展练习:结合图片,以文中对春天的描写为基础,展开想像,描写春天。

  板书设计

  写景:早春之美——用词生动传神、修辞巧妙自然

  抒情:满井游前——局促不出 郁闷

  满井游时——脱笼之鹄 喜悦 厌倦官场、寄情山水

  满井游后——自此始游 自由

  《满井游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文意,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过程和方法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

  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初读课文:

  新课伊始,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满井游记》。然后问他们:满井在哪里?北京郊外。它到底是个怎样的所在?那儿的景色美吗?学生茫然……

  于是我要学生大声地自渎课文,并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且在发言时不重复他人的意思(只作补充或另辟蹊径)。意在了解学情,同时培养学生专心听话的习惯。。

  学生轮流发言。从发言中我发现,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还感觉到语言的美。

  为使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体会语言妙处、触摸作者情感及人生感悟。我引领学生走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环节。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读查找的资料,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作品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宣读,然后由教师补充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思想状况,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三)二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气势、韵味、节奏及停顿,并正音正字。(字词用大屏幕展示)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鬟huán鬣liè辄 zhé

  妍 yán茗míng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堕huī。靧 huì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尽情感悟文章。

  3、自由朗读结束后,出示需学生着重掌握的字词,意在了解学生初读、二读课文后,凭借自己原有的文言积累及文言语感解释重点字词。以疑激发求知欲,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质疑释疑,把文言文学习中字词掌握这一基础环节落实到位。(字词及解释用大屏幕展示)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4、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①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用笔在文中圈出作者描绘了哪些景?

  ②学生齐读课文并圈画后,指名学生回答。

  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④作者这样写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这属于对点的描写,(板书:分)除了分写,作者还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即是对面的描写。文中哪一句是对景物的总写?(指名学生回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教师扳书:总:满井全景(面))

  这里把学生初读时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条理化、清晰化。因为有前面很多小环节的铺垫,到这里应是水到渠成了。整理形成如下板书(大屏幕展示):

  满井游记(袁宏道)

  第一部分(1)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部分(2)满井春色:(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面)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第三部分(3)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四)三读课文,美景追踪:

  1、结合阅读体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理由。(提示:可以从语言特色、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赏析。)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提示在语句旁边写上理由(即旁批)。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每人大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及所写的旁批。)小组汇总后,推选一位同学发言。其余小组进行补充。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赏析与朗读的指导。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从修辞角度等方面入手品析。品析后,要学生朗读品析的句子。指导他们从朗读重音、停顿及句子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方面进行美读。下面举课堂中的一个品读片段:

  生1:我们组认为“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得好。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特别是“始”、“乍”,写出了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个句子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刚才发言的同学抓住了句中的关键字来赏析,还指出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好。不过还想请这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个句子。(学生朗读句子。)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1:不好。

  师:为什么?

  生1:没有停顿、没有重音、更没有感情。

  师:那怎么办?

  生1:要读出停顿、重音、感情。

  师:好,再来试一下。在刚才朗读的基础上补上停顿、重音、感情,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一样。(学生又朗读句子。)

  师:怎么样?

  生:好多了。

  生2:不过重音不明显。

  师:你认为哪些地方要读重音。

  生2: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这句中的“始”、“乍”要重读。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始”、“乍”,写出了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两个字是关键,所以要重读。你能读一下吗?(学生朗读,重音明显。)

  师:看来找重音也是有讲究的。能把这种方法总结出来吗?

  生3:句中能表达中心、情感的词语。

  生4:能把景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的那些词语。

  生:……

  师:大家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就照这个方法把刚才陈炜同学品析的这个句子中的重音都划出来。并试着读给同桌听。接着又请几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后,全班齐读。

  师:还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吗?

  (学生举手)

  生5:我是对陈炜同学的品析作补充。我认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因为这里的写景很朴实,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水的清亮勾勒出来。应该是白描写法。

  师:很不错,你竟能看出白描手法。其实我们学过的《湖心亭看雪》中就有运用白描手法的景物描写。大家还有印象吗?

  生(七嘴八舌地念出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补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手法。今天学习的《满井游记》中的白描手法的应该不止一处,找一找,还有哪些?

  生5:“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句是白描,写出了杨柳的动态美。

  生6: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写出初春麦苗的特征,非常简练,也是白描。

  师: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文中白描写法的语句。(学生朗读后,大屏幕出示文中的白描写法的句子及赏析示例。)

  白描: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法将其勾勒出来。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水的清亮便突出出来。

  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的风韵,以及杨柳的动态美都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

  写“麦田”,用“浅鬣寸许”4个字便表现出初春麦苗的特征。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品析语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以学生自学、学生互动交流、朗读为主,,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为辅,尽可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写旁批、小组讨论。说说读读讲讲,在学生赏析感悟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适当深入,引导他们总结方法“授之以渔”。)

  2、在赏景的基础上,归纳写景技法。(作者如何写景?)

  如果学生对语言的品析做得到位、充分,写景技法的总结就省时自然。这里的写景由学生自己归纳并相互补充,教师最多是提示或补充。然后用大屏幕展示写景技法及句例,这些内容可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因是教案,放此备用。

  一、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时飞沙走砾”,这说明冬寒犹在。

  ●“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一个“始”,一个“乍”,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初春的特点,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盛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

  ●“麦田浅鬣寸许”,写刚从土里钻出头来的麦芽,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浅”,“寸”准确而生动。

  ●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比喻“春水”,一个“新”字,一个“乍”字,不正好对应“初春”之“初”吗?用“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春山”,用美女新妆比喻春山之新绿,正合了初春之景。

  二、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由远及近。

  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

  白描(上面已展示。)

  拟人: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作者对鸟和鱼的描写:“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心头荡漾着春天的喜悦。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出春光的明媚动人。“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四、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情融于景。

  ●本文写了不同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

  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室外飞沙走石,欲出不得。景物描写中,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

  来到郊野,看到明媚春光,长期的压抑一时得以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美的,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机,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如“若脱笼之鹄”、“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等句。

  补充:一、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3、请一生感情朗读第二段,体味情境。

  (五)四读课文,体会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并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学生速读课文后,找出主旨句,齐读主旨句,轮流谈理解,教师明确并引导体会。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参考示例:这一句既高度概括了一二段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来理解。)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学生齐读末段,划出要理解的句子。

  教师提问:同学们,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并引导体会。

  参考示例: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

  (六)阅读拓展,鉴赏比较: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引导明确:

  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阳楼记》借景抒忧国忧民之情;《醉翁亭记》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七)小结

  作者以清新流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图画,阅读本文,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八)布置作业(自主作业,可做可不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反思: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而本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这是老师需要着力的。这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是体现袁宏道个性化抒情风格的代表作。文章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白描、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老师应着力于引导学身学生诵读、感悟,体会作者游览时的欢快心情。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讨论法,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写景技法,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关键字词),再现艺术形象,掌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不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后稍作调整形成。

  导入部分的自渎说感受,了解学情。令人意外的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竟有激发阅读兴趣之用。

  重点字词的理解也在疏通文意之前。意在了解学生初读、二读课文后,凭自己原有的文言积累及文言语感解释重点字词,以“疑”激发求知欲。这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质疑释疑,显得需要而自然。事实上,课堂教学实际也证明这样的预设有效,学生在自主疏通文意环节很投入。字词句质疑释疑仍用借力还力法,即学生间互动答疑。由于是初二学生,又是文言文,故把握文意环节比较详细:有听读、自由朗读、正音、释字词、梳理大意。可上成连堂课或两课时,以求课内落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语言的品析。因为是初二下学期,学生无论是逻辑理解能力、注意力,还是文言文的基础与语感都较初一好,故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己赏析及相互交流为主,给予赏析角度和方法,辅以实在的操作办法。如在小组交流前要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写旁批(赏析语)、朗读句子及旁批等,使学生的小组交流落到实处。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每一环节明确总结后都由大屏幕出示讨论参考示例,以文字、视觉弥补学生听课时的疏漏。

  总之,在《满井游记》的教学上,我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施以引导之功,帮助学生养成自学语文的能力,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学是为了会学”献棉薄之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满井游记》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