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走灵官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指导学习一、三部分;二、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朗读成渝父母劳动的画面(第22段和第31段)
二、分析两个劳动画面
提问:这两段描写中,哪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成渝父母的优秀品质?
提示:“贴在万丈绝壁上”的“贴”,形象地表现了成渝父亲和工人们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仿佛在开凿登天的梯子”,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工人劳动的艰难及其巨大意义。“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屹然不动”,说明尽管环境恶劣,成渝的母亲却坚定不移地守住工作岗位。
启发:以上两个画面都是采用“远镜头”的描写方法,给人一种壮阔、雄伟的感觉。既勾勒了工地艰苦的环境,又表现了工人们冲天的干劲和忘我劳动的精神。
讨论:作者将较多的笔墨用在描写成渝这一人物形象上,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筑路工人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崇高品质。但作者并没有将主要笔墨放在工地上,却着力描写一个工人家庭的孩子。通过孩子的言谈表现,读者了解了他父母一心为公忘我劳动的崇高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所要写的对象,而通过别的人或事物来烘托、渲染的写作方法叫“侧面描写”。
提问:在已学过的课文中,有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吗?
提示:如第一册的《小橘灯》就运用了这种写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即能节省笔墨,又能给读者以较大的想象余地,产生的艺术效果将更加显著。这也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色之一。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要学习运用。
启发: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作者插入了一段感想,也就是议论。(指名读第32段)这段感想是在叙述的基础上产生的。就全篇而言,这段议论性的文字起着承上启下,归纳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齐读这部分。
讨论:开始“我”打算“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待天明后再走,而现在为什么又连夜继续赶路呢?
提示:“我”把成渝紧紧地抱起来,暖了暖他的脸。这一细节的描写,既写出了“我”对成渝的喜爱,又写出了“我”对成渝一家人以及筑路工人们的崇敬,同时也写出了“我”受鼓舞的兴奋心情。
“放”下他,“裹”紧大衣,把帽沿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走”去。这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和战胜风雪的决心、意志。
四、指导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并思考:这部分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
提示:这部分既写了灵官峡的环境之险,同时也描绘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这一部分是环境描写,为全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一、四、七
2.摘抄:八。
夜走灵官峡
线索:“走”
“难走”
语言举止表情性格特征
“我不是个人?”背、挺、舔忽闪傻呵呵天真可爱
“明天还下雪?”爬、伸、望皱眉头,偏脑袋关心工地
“我不睡”咬、摆、瞪头摇得像……坚守岗位
写成渝是为了表现其父母乃至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
“仍要走”
“放”,“裹”
“拉”,“出”
“下”,“走”
“我”受到鼓舞后的心情。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