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课件 > 生物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物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物课件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5篇

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人教教案范文5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1)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关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观点,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已比较全面,分别是从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生命活动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下表反映了编者的意图。

免疫作为机体对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由于本资料中的一些事例是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涉及的内容,因此,在分析本资料时,除按照教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类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新生儿逐渐发育长大是由于细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微观到宏观,步步紧扣地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现这几个层次的递进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层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这些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这两个名词是学生陌生的,需要教师用具体的事例补充讲解。例如,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鲫鱼就是一个种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构成了一个群落。这两个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学生能通过具体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种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几个层次都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接触过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分组回忆、讨论。

3.除教材列举的事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其他的事例。例如,与心肌细胞同层次的还有平滑肌细胞、骨骼肌细胞、上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心肌组织同层次的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个人、一棵松树或一只草履虫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

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

(2)死细胞:B、E;

(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

(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2)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大家对于细胞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也曾经观察过一些细胞。

T: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

S:……(学生发言:脱口而出的同学可能往往回答细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学回答细胞壁;比较严谨的同学会回答“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T: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细菌等生物,细胞往往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而对于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与植物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了解。

然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是细胞壁,因为我们将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

因为,我们这里指的“系统”是:生命系统!在组成细胞的结构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细胞壁并没有像它们这样的生命活性。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对大家还比较抽象,不过随着我们对细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会慢慢了解。

(板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T:对于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细胞膜这个系统边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

T:很好,电子显微镜可以看清楚细胞膜的存在,光学显微镜虽然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却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这样的直接观察,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感受间接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呢?

(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进行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的实验:一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二激发学生兴趣)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伊红会很快的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细胞膜被破坏的时候,细胞也就死亡了。这说明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2页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细胞膜的功能)

(请学生发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教师适时点评)

S: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板书)

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减小受到的各种外部干扰,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就好比我们的学校的围墙,班级的墙壁,如果没有这些,喧嚣的街道,隔壁班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我们班级同学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不可能正常进行。

S:……

T:同学们的比方非常形象。作为生命体,要保证自身代谢顺利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何等重要;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内才能保持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才可能具备代谢的正常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科学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为生命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S: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板书)

既然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这就好像皮肤是我们人体的边界一样,我们的皮肤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细菌等进入我们体内,细胞膜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

S:……

T:这个类比是比较恰当的。对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点功能,我们将在第四章会有更加详细的学习,现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允许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而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就不容易进入细胞。细胞膜的这样一种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选择透过性”。不过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的细胞的细胞膜也具有,细胞死亡,这种选择透过性就丧失了。

记得在我们初中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投影)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步骤: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投影)结果预期:

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

S: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板书)

细胞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个体的细胞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联合起来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组织,再构成器官……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就是考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T:(放映有关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动画、图片等,同步解说)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的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 靶细胞(胰岛素与靶细胞) 2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3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板书:细胞膜的成分)

T:我们要分析细胞膜的成分,首先要获得细胞膜。那么,怎样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问题:1、选用植物细胞好不好?

2、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破裂后,怎样分离出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4、归纳实验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教师指导,后进行点评总结)

S:……

T:我们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就会流出来,从而获得细胞膜。再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扰。最后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分离开来,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T:现在细胞膜的提取过程大家已经体验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

S:……

S:(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板书)

T:好,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T:好,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七、课后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问题探讨、有实验,但是基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还不能很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探究。就像“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观的资料,再由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总结。

整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入老师的话题中,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脚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过,我想这样的思考多数学生都可以,但是怎样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的探讨,这也包括课堂上的教师的积极课堂感染。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习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一般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关键

结合实例和概念认真分析、讨论。

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了解不多,但课前的调查对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应让学生做好。同时可以联系遗传病的知识作为比较。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发阶段

1、 知识准备:

l 什么是健康?

l 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传染吗?

2、 激趣导入:

肆虐的传染病曾经危害过多少人的健康,夺去过多少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传染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导学阶段

1、展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哪些,传染病有哪些类型。

2、导学、自学、讨论和交流:

l 你患过哪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为什么?

l 什么是传染病呢?

l 什么是病原体呢?

l 猜一猜,它们能引起什么疾病?

sp; 想一想,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l 阅读69页资料,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l 小组交流

l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l 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l 讨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各是什么?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l 以组为单位交流

l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进行预防?

l 下列图片中所表示的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l 在具体预防中,往往采取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到最佳预防效果

l 猜一猜: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l 简介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常见病举例

l 艺术归纳:

传染病的概念(略)

特点(略)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略)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略)

按病原体分(略)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略)

三、应用评价阶段

1、激趣练习:

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课后练习题

2、达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回答《学习与检测》上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导入部分

讲述(或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相关部分

出示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病原体的图片

打出传染病的特点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以流感为例,三个基本环节动画演示

强调概念的关键词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教师引导

展示图片

结合实例讲述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已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

出示图表并讲解

给予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给予评价(对的该同学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课件,从而产生对学习本节的渴望。

思考和判断

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它们引起的疾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学生思考或看书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回答

认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每一个题并时刻准备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按病原体分: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教学后记: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

2.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3.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 环境。

【问题导学】

一、实验: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

(1)体色:背部 色,腹部 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呈 形,能减少游泳时产生的 。

(3)体表覆盖着 ,具有保护作用。

2.观察鱼的侧线:

轻轻捞起小鱼,观察鲫鱼的侧线,侧线有什么作用?

3.观察鲫鱼的鳍:

(1)对照课本83页,认识鱼的各种鳍。

成对存在的(偶鳍)有:

成单存在 的(奇鳍)有:

(2)用 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

(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

4.触摸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5.观察鲫鱼的鳃:

鳃的结构包括 、 和 。

(1)鱼的口在不停的开合,它是在喝水吗?

(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6.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7,了解鱼脊柱的构造特点。

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二、鱼类的特征

1.鱼类的主要特征

(1)终生生活在 中。

(2)身体呈 。

(3)体表覆盖着 。

(4)用 呼吸。

(5)用 游泳。

(6)体内有一条有许多 构成的脊柱。

(7)体温随着环境 的变化而 ,是 动物。

2.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鲫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因为它的体色是 ( )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 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 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 “水上大世界,动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是( ) A.蚯蚓 B.草鱼 C.青蛙 D.猎豹

3.鱼类游泳时的动力一般来自( )

A. 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B. 口不断吞水时的动力

C. 躯干和尾部的摆动 D. 背鳍的摆动

4.侧线是哪一类动物所特有的( )

A. 环节动物 B. 昆虫 C. 鸟类 D.鱼类

5.下列 动物真正属于鱼的是( )

A.甲鱼 B.黄鳝 C.鲸鱼D.娃娃鱼

6.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

A.水→口→鳃→血液 B.水→鳃→血液

C.水→鼻→鳃→血液 D.水→口→鼻→鳃→血液

7.下列叙述中与鲫鱼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特征是( )

A.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B.身体呈梭形

C.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D.身体的两侧有侧线

8.鲫鱼侧线的作用是( )

A.维持身体平衡 B.协助运动 C.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 D.排泄

9.鱼鳃的组成是由( )

A.鳃丝 B. 鳃耙、鳃弓 C.鳃丝、鳃弓 D.鳃丝、鳃耙、鳃弓

10.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 ‘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鲫鱼失败的原因是 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5)

教材分析:

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 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

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

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

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

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科书、黑板、粉笔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大家对于细胞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也曾经观察过一些细胞。

T: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

S:……(学生发言:脱口而出的同学可能往往回答细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学回答细胞壁;比较严谨的同学会回答“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动物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膜”,等)

(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T: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细菌等生物,细胞往往具有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而对于真菌和细菌的细胞壁与植物不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了解。

然而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话题不是细胞壁,因为我们将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

因为,我们这里指的“系统”是:生命系统!在组成细胞的结构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而细胞壁并没有像它们这样的生命活性。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对大家还比较抽象,不过随着我们对细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会慢慢了解。

(板书: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T:对于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列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细胞膜这个系统边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

T:很好,电子显微镜可以看清楚细胞膜的存在,光学显微镜虽然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却能够清楚的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这样的直接观察,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感受间接感知细胞膜的存在呢?

(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科学家进行显微探针感受阻力的实验:一开拓学生的实验思路;二激发学生兴趣)

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伊红会很快的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细胞膜被破坏的时候,细胞也就死亡了。这说明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42页内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细胞膜的功能。

(板书:细胞膜的功能)

(请学生发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解释细胞膜的功能,教师适时点评)

S: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板书)

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获得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减小受到的各种外部干扰,才能正常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这就好比我们的学校的围墙,班级的墙壁,如果没有这些,喧嚣的街道,隔壁班级的活动直接影响到我们班级同学的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不可能正常进行。

S:……

T:同学们的比方非常形象。作为生命体,要保证自身代谢顺利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环境何等重要;有了细胞膜,这个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内才能保持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才可能具备代谢的正常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科学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为生命演变中的重要阶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

S: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板书)

既然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这就好像皮肤是我们人体的边界一样,我们的皮肤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细菌等进入我们体内,细胞膜也应该有类似的功能。

S:……

T:这个类比是比较恰当的。对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这一点功能,我们将在第四章会有更加详细的学习,现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细胞膜具有选择性的允许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而细胞不需要的,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就不容易进入细胞。细胞膜的这样一种生理功能我们称之为“选择透过性”。不过选择透过性只有活的细胞的细胞膜也具有,细胞死亡,这种选择透过性就丧失了。

记得在我们初中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投影)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步骤:

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2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投影)结果预期:

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

S: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板书)

细胞作为一个个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个体的细胞也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细胞才能联合起来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组织,再构成器官……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应该就是考系统的边界——细胞膜。

T:(放映有关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动画、图片等,同步解说)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这种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信息的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 靶细胞(胰岛素与靶细胞) 2 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3 相邻两个细胞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板书:细胞膜的成分)

T:我们要分析细胞膜的成分,首先要获得细胞膜。那么,怎样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40页-41页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几个问题的思考。

(板书: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问题:1、选用植物细胞好不好?

2、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细胞破裂后,怎样分离出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4、归纳实验的原理。

(学生进行实验体验,教师指导,后进行点评总结)

S:……

T:我们利用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就会流出来,从而获得细胞膜。再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以及其他膜结构的细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扰。最后利用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分离开来,获得比较纯净的细胞膜。

T:现在细胞膜的提取过程大家已经体验过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

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学生讨论、发言)

S:……

S:(归纳总结)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和蛋白质。(板书)

T:好,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享受已经发现的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T:好,这节课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七、课后反思

对于这节课的内容,虽然有问题探讨、有实验,但是基于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还不能很大程度的实现自我探究。就像“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观的资料,再由学生进行体验,进行总结。

整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入老师的话题中,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脚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过,我想这样的思考多数学生都可以,但是怎样让全部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样,还需要不断的探讨,这也包括课堂上的教师的积极课堂感染。

一堂课,是不是都是学生活动就成功了?我认为不!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思维的引导很重要:我觉得只要课堂上,能够使学生养成生物学的思考习惯就达到目的了,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的危害,从而积极地预防;正确对待传染病病人。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一般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关键

结合实例和概念认真分析、讨论。

学情分析

对于传染病,学生了解不多,但课前的调查对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应让学生做好。同时可以联系遗传病的知识作为比较。

教学方法

和谐教学法

教具学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激发阶段

1、 知识准备:

l 什么是健康?

l 举例说明什么是遗传病?遗传病传染吗?

2、 激趣导入:

肆虐的传染病曾经危害过多少人的健康,夺去过多少人的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传染病的预防刻不容缓!

二、导学阶段

1、展示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哪些,传染病有哪些类型。

2、导学、自学、讨论和交流:

l 你患过哪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哪些是不传染的?为什么?

l 什么是传染病呢?

l 什么是病原体呢?

l 猜一猜,它们能引起什么疾病?

sp; 想一想,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l 阅读69页资料,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

l 小组交流

l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l 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l 讨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各是什么?怎样看待艾滋病人?

l 以组为单位交流

l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对应措施进行预防?

l 下列图片中所表示的是采取了什么措施?

l 在具体预防中,往往采取综合防治和重点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收到最佳预防效果

l 猜一猜:传染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l 根据引起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l 简介人类四大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和常见病举例

l 艺术归纳:

传染病的概念(略)

特点(略)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略)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略)

按病原体分(略)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略)

三、应用评价阶段

1、激趣练习:

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方式回答课后练习题

2、达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以抽签的方式回答《学习与检测》上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回答两个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播放课件导入部分

讲述(或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相关部分

出示传染病的概念

出示病原体的图片

打出传染病的特点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以流感为例,三个基本环节动画演示

强调概念的关键词

巡回指导

及时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教师引导

展示图片

结合实例讲述

引导学生结合本节已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知识

出示图表并讲解

给予评价(对的该组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给予评价(对的该同学加10分并鼓励;错的不加分并鼓劲)

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认真观看课件,从而产生对学习本节的渴望。

思考和判断

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它们引起的疾病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学讨论

各小组选一人发言

学生思考或看书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分别回答

认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观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并踊跃回答问题

认真思考每一个题并时刻准备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传染病的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按病原体分:细菌传染病、病毒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

按传播途径分: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教学后记:

本节按照和谐教学法的基本规则和理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敏锐,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思想上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正确对待患有传染病的病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

2.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3.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 环境。

【问题导学】

一、实验: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

1.观察鲫鱼的体色、体形,鳞片

(1)体色:背部 色,腹部 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一种保护色。

(2)体形:呈 形,能减少游泳时产生的 。

(3)体表覆盖着 ,具有保护作用。

2.观察鱼的侧线:

轻轻捞起小鱼,观察鲫鱼的侧线,侧线有什么作用?

3.观察鲫鱼的鳍:

(1)对照课本83页,认识鱼的各种鳍。

成对存在的(偶鳍)有:

成单存在 的(奇鳍)有:

(2)用 镊子轻轻碰触小鱼,观察鲫鱼的运动,是什么提供了鲫鱼前进时的动力?

(3)用皮筋扎住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然后观察鲫鱼的运动有何变化,推断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有什么作用?

4.触摸鱼的体表,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5.观察鲫鱼的鳃:

鳃的结构包括 、 和 。

(1)鱼的口在不停的开合,它是在喝水吗?

(2)在鱼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从何处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

6.观察鱼的骨骼标本,结合图2.2—7,了解鱼脊柱的构造特点。

鱼的脊柱是如何构成的?

二、鱼类的特征

1.鱼类的主要特征

(1)终生生活在 中。

(2)身体呈 。

(3)体表覆盖着 。

(4)用 呼吸。

(5)用 游泳。

(6)体内有一条有许多 构成的脊柱。

(7)体温随着环境 的变化而 ,是 动物。

2.除了鲫鱼外,你还知道哪些鱼类?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鲫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因为它的体色是 ( )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 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 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 “水上大世界,动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动物是( ) A.蚯蚓 B.草鱼 C.青蛙 D.猎豹

3.鱼类游泳时的动力一般来自( )

A. 胸鳍和腹鳍的摆动 B. 口不断吞水时的动力

C. 躯干和尾部的摆动 D. 背鳍的摆动

4.侧线是哪一类动物所特有的( )

A. 环节动物 B. 昆虫 C. 鸟类 D.鱼类

5.下列 动物真正属于鱼的是( )

A.甲鱼 B.黄鳝 C.鲸鱼D.娃娃鱼

6.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

A.水→口→鳃→血液 B.水→鳃→血液

C.水→鼻→鳃→血液 D.水→口→鼻→鳃→血液

7.下列叙述中与鲫鱼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形态特征是( )

A.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 B.身体呈梭形

C.体表有鳞片和黏液 D.身体的两侧有侧线

8.鲫鱼侧线的作用是( )

A.维持身体平衡 B.协助运动 C.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 D.排泄

9.鱼鳃的组成是由( )

A.鳃丝 B. 鳃耙、鳃弓 C.鳃丝、鳃弓 D.鳃丝、鳃耙、鳃弓

10.小蝗虫到池塘边玩耍,遇见鲫鱼正在无聊的吐泡泡。鲫鱼开腔道:“ ‘旱鸭子’,你敢把头没在水中一个小时吗?”小蝗虫满不在乎地说:“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个小时吗?”鲫鱼想了想说:“敢!”心里却说:“等轮到我时,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来作证。于是小蝗虫将头深深浸入水中,一个小时后,小蝗虫安然无恙的抬起头,鲫鱼顿时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鲫鱼失败的原因是 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9)

教材分析:

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

2、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特点,理解事理说明文常用的逻辑的说明顺序,运用学习的方法筛选、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写作简单事理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生预习】

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给生字词注音、解释、造句。

2、利用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有关“生物入侵”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西瓜、玉米、西红柿等我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来说出名称。

2、多媒体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图片。

3、解题“入侵”的含义。

说明:导入新课中,笔者原先设想用“伽利略号探测器坠毁土星”这一当时新近发生的事件,作为人类避免生物入侵现象的话题引入新课。校本教研的课题组认为,“情境──互动”教学法中,这一导入新课的设计,学生的互动面不广,无法在课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林璇老师的建议之下,将话题定位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外来物种”上。用多媒体的精美画面创设了悬念,引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兴趣。实际上课的效果证明这一修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起了很好的“余热”作用。

二、导学互动

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生物入侵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⑵ 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是什么?

⑶ 生物学家们对待“生物入侵”的态度怎样?

⑷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议一议:

⑴ 议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生回答思考题,并完成文章结构框架图,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这一说明顺序的作用:使说明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话题)

摆出生物入侵者(现象)

生物入侵 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 逻辑顺序

揭示生物专家的(态度)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校本课题组王盖英老师建议,通过文章结构框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在第二稿时加入了这一框架图。

⑵ 议文章的说明方法:

学生找出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⑴ 逻辑顺序使事理说明文更具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⑵ 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 议材料、仿写。

四人小组讨论组员收集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资料,仿造文中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新组织材料说明一种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纲。

三、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小组代表上台说一说讨论的结果。(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由该小组派代表讲解提纲内容。)

2、写一写:

布置作业:根据小组讨论、组织素材,介绍自己感兴趣“生物入侵者”,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教学反思】

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兰克林

“实践出真知”,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讲授知识、演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语文课堂上的仿写练习目的也在于此。

学生“现学现卖”趁热打铁,使学生当堂获得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语文并不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很抽象的“可意会难言传”的写作思路,变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观的练习,成了这堂课设计的重点。

教学过程主要突出了:“读”、“议”、“说”三个环节,是在为“写”作铺垫。“读一读”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议一议”对课文的理解和有关的知识;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动笔模仿着“写一写”。本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事理说明文的常用的说明方法、逻辑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说明顺序是学生学过的旧的知识,作为一个巩固的知识训练。

强化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这篇文章教学处理上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篇文章的知识在生物课上学生们是见过、学过的。如果纯粹是讲知识的话,就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因此,教学是突出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一面。表现在:

1、课文分析时强调了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说明方法。

2、在学生介绍“生物入侵“资料时,强化了学生在语言表述中说明要素的运用。当一位学生介绍完材料,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对其中所运用的说明要素进行评析。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

让学生有意识的模仿文中的写法来组织材料,学生针对归纳的特点,筛选手头的材料。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归纳出手头的资料。在“说一说”环节中,学生上台来解说材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训练。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中的写作目的。

在媒体的运用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学生临场回答的不确定性,在“说一说”这张课件的制作中运用了“超级链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临时切换的慌乱。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待商榷,如教学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绍的生态知识、生物“污染”的常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学生的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

“这一点就体现得不够突出。字词缺少时间强调。原先设想使用穿插讲解的方式灵活的点到即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却疏忽了这一点。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生物课件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