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课件。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参与民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情感。
能力目标:理解参与民主生活的意义,理性行使公民权利,逐步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和做法,知道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和做法。
二、教材分析
本框的课程标准依据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1.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法律与秩序”3.4“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本框“参与民主生活”由两目组成,分别是第1目“行使民主权利”、第2目“增强民主意识”。主要介绍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几种形式;公民要增强民主意识,提高民主素养。本框是从个人层面阐述公民要行使民主权利,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民主生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受知识、阅历、经验的限制,对民主政治生活了解较少,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不多。民主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都有欠缺。故需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任务1:初步感受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
反馈指导:
[出示材料]:
“网络问政”已逐渐成为近几年的亮点。
[思考分享]:以上信息说明了什么?
[小结]: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在增强。
任务2: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反馈指导——活动1:
[阅读教材]第38、39、40页内容
[思考与交流]
(1)第38页相关链接的4幅图片展现了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有哪些?
(2)就你课前从父母、家人那里了解到的图片1“有序投票”、图片2“参加职工代表大会”的情况,你认为在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
(1)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有:参与民主生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2)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参与民主活动;民主决策要求保障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反馈指导——活动2:
[阅读材料]:公交地铁调价听证会
自2013年12月份,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同相关单位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其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于2014年7月完成了公交票价改革公开征集意见活动。在8000多个样本的专项调查中,入户调查成功率在50%左右,高于普通市场调查20%至30%成功率。公开征求意见18天时间收到2.4万人提出的4万多条意见建议。
2014年10月28日,公交地铁调价听证会上, 25位听证会代表全部同意调价。此外,通过电话报名的方式,前十位打入电话的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朋友旁听了听证会。
[思考并交流]
(1)公交地铁调价为什么要举行听证会?
(2)如果你作为消费者参加听证会,会有什么主张、建议?
[小结]
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参与决策有利于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推进国家行政机关民主、高效、科学的开展工作。
反馈指导——活动3:
[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漫画
[交流分享]:两幅漫画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
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意识、责任意识,有助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任务3:如何增强民主意识
反馈指导:
[阅读思考]:学生提案
最特别的是收到了来自全国10所中学的5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广东实验中学和杭州二中联合提交的《关于规范家政服务人员准入和企业管理的提案》。
2017年6月22日,“杭州保姆纵火案”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学生们意识到可以从家政服务管理规范化的角度出发,提出提案。六位同学组成提案撰写小组,展开了对于家政行业的调查。同学们通过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从政府职能部门、家政中介公司等多角度进行深入调研,经过不懈努力和近十次修改,完成《关于家政中介公司的规范化建设的提案》。
曾有人问他们:“中学生为什么要做这种社会调查?”小组的一位同学回答:“虽然我们是中学生,但我们希望能以自己力量去解决社会中的问题。虽然只是微薄之力,但我们也会努力去做。”
[思考交流]:
(1)你如何评价材料里中学生的行为?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是什么?
(3)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增强民主意识?
[小结]
(1)社会生活中,公民应当树立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依法参与民主生活,增强民主意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做出贡献。
(2)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3)公民增强民主意识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五、板书设计
第二框 参与民主生活
1.行使民主权利
(1)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
(2)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2.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
(2)公民增强民主意识的要求
(3)增强民主意识的意义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夯实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识”两目组成。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四、教学过程
任务1:你心中的法治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
[观察思考]
[交流分享]:
(1)这些生活场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系吗?
(2)社会生活的有序、安全靠什么保证?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任务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反馈指导:
[材料分析]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实行河长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等,为解决现存比较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材料2:自2012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6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议超过4500条;“全民献智改革”活动从2015年启动,中山相关部门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改革工作意见,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议超过600条……中山市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探索出覆盖各类群体的社会治理共治模式。
思考:
(1)结合材料1谈谈“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制定、完善法律?
(2)结合材料2谈谈“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小结]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任务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1:
[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思考交流]: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是怎样的?
[小结]
1840年以后,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
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任务4:__届__全会以来我国的法治蓝图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2:
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阅读教材第48页正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阅读教材第49页相关链接,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小结]
党的__届__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__届__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__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将依法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要求,这是对依法治国的新定位。
任务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反馈指导:
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链接,谈谈你对这段名言的理解。
阅读资料,体会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党的__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出现了33次,“依法治国”出现了19次。__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小结]
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一、夯实法治基石
1.选择法治道路
(1)实行法治的原因
(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
(3)近代中国探索法治的历程
2.描绘法治蓝图
(1)__届__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2)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建设法治中国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认识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达成价值认同与共识。
能力目标: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特点,体会其伟大作用;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本课作为第五课的第二框,在了解了中华文脉的作用与发展,中华美德的内涵及影响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沉淀与凝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深刻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识的必要之举。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
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生活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挑战,学生可能出现价值观盲目认同,对青少年而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崇尚英雄】
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提问:结合你看过的文艺作品,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中华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教师归纳:古往今来的民族英雄是无比珍贵的富矿,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学习英雄】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爱国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英雄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上”,英雄精神是奉献精神……
提问:这些英雄人物或故事典故饱含着哪些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这体现出民族精神的什么特点?
2.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探究与分享】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
提问: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他们对当代中国具有怎样的精神价值?
3.民族精神的力量
教师归纳:人贵有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致敬英雄】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我们中学生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向英雄致敬,走进英雄,表达敬意,传承精神。
提问: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书写,我们将如何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4.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
教师归纳: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的挺身而出;表现在他人遇到危险时的见义勇为;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勤勤恳恳,让我们从自己做起,高扬民族精神。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材料二: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问:你还了解哪些“双百人物”,这些榜样人物为什么能够打动你?
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需要融入传统文化。”对此,请说出你的看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道德自觉,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家这一倡导?
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阅读与思考】
富强,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爱国,是合格公民之道。
提问:结合社会宣传活动,请你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师归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辨析与讨论】
同学们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同的看法。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本课小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是凝练“兴国之魂”的伟大工程,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应有之义。
五、板书设计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丰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产生的影响,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链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资料】
“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
提问:你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或者唱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吗?
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流传至今?
1.中华文化的产生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环节一:走近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2.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探究分享】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交流这些“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教师归纳: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环节二:探寻文化发展的脉络
3.文脉的发展与意义
【探究与分享】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文化之旅”研学活动,向全校同学征集活动方案。请你设计一条路线,使学生沿途能够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问:请你说明设计思路,并向同学介绍你设计的研学方案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想一想,这三种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教师归纳: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环节三:传承和发展文化
4.传承和发展文化
【阅读感悟】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雷锋精神,再到航天精神……
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提问: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归纳:新时期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5.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归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环节四:走近中华传统美德
【读书漂流瓶】
6.美德的重要性及内涵
阅读中华经典,养天地浩然之气。
任务:请向同学推荐一本传承中华美德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环节五: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7.美德的影响
【阅读感悟】
《朱子家训》摘录
教师归纳: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践行美德
【探究与分享】
“宁波好人”
提问: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你感受到中华美德的力量在哪里?
教师归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本课小结
站立在祖国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让我们一起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美德。
五、板书设计
人民版九年级政治第五课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认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能力。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责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本课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与行为追求的体现。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特点及现状,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意识到我们需要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
四、教学过程
导入:【金句】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提问:为什么要以“眼睛”“生命”为喻来保护生态环境?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教师归纳:生态环境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眼睛”,以“眼睛”“生命”为切入点,形成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要原则。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人类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伦敦“杀人雾”事件
材料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提问:“生命共同体”是指什么?
怎样才能打造出这样一个生命共同体?
2. 实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归纳:人类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阅读与感悟】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提问:为什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如何处理生态破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 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教师归纳: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探究与分享】
余村的致富道路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余村走过的两条致富道路有什么不同?
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
4.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教师归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探究与分享】
小河边该不该建造纸厂
提问: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探究与分享】
低碳微行动
提问:请你续写低碳微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低碳微行动。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阅读与思考】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探究与分享】
美丽的塞罕坝
提问: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变回“林海绿洲”?
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的历史使命。
本课小结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因此,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