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是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十一课,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所以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小说,由学习委员负责,排出剧情课上表演小说故事情节,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反映的主题。
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以读后感悟、读后理解、读后体验、读后反思为教学设计思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学理念;分为两种课型组织学生学习:1、预习课;2、讨论课(展示课);即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对话教学的形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学法指导:
1、感悟——理解——品味——反思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先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1、【说】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预习所得。
2、【写】抽两个小组的大组长分别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并简要书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师根据学情加以补充】
3、【写】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抽每小组组员上黑板注音、写生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回了解学情,大组长负责批阅,师当堂评价。
二、设问导读:
1、整体感知(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小组合作交流,分工与各小组板书写在黑板上】见下:
人物: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环境:
线索:明线——
暗线——
2、【读】【说】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设计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体现学生读后的感悟、读后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演】拓展延伸(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1、分角色朗读。
2、角色表演过程(便于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表达,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说】作业交流: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品】研读品味,(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欣赏能力)
1、【读】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小组品味欣赏,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理解、感受】
【投影备选】: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写】体验反思
1、学生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于勒:
早: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正直、有良心。
后: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说】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写】课堂检测:填表完成【学后回味,达到课文与作文的统一,课文内容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六、阅读训练(视情况完成)(分发讲义资料)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五、【听品】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