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源自历史科 一、教学思路及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读课文。这首词溶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如叶圣陶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待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以往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是学生集中学习新诗的又一个单元,教学时应该把诗歌的欣赏作为一个重点,同时,本课作为单元之首,应负有引路之“责”,学生应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懂得学习诗歌的门径和方法。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 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的点精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阙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阙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本课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和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体会词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程序设计: 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 2 、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 3 、初读、听读全词; 4 、导读探究、小组讨论; 5 、知识迁移,感受人格魅力。
二、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
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走进这首词,真正领会词人当时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
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这首词是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倍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 《沁园春 雪》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
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阙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在伟人毛泽东眼里,作为这些古代英雄和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哪里?
生 1 :文学才华
生 2 :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
生:惜
师:“惜”包含哪些意味?
生 1 :这个字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
生 2 :含有惋惜之意
生 3 :看出作者没有拜倒在前人的脚下,因为这样才能雄视千古,表现出词人的自信。
师:从词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词人的自信?
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 1925 年,他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曾写下“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3
6 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 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沉浮?
生 1 :毛泽东
生 2 :无产阶级领袖
生 3 :人民群众
师:对!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阙,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同学们一齐朗诵下阙,注意把握激情。
生有感情的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你们能不能说说,中国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新时代,创出的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生 1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
生 2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设想
生 3 :还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
生 4 : 2008 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和举行
生 5 : 2001 年 11 月 10 日加入了世贸组织
……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将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 雪》
生齐读
……
三、教学反思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 、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阙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阙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 、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
3 、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平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开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
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反复诵读也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词的丰富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体会词的意境之美。
由于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它必须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才得以进行,所以有几个环节觉得沉闷了些,但如果没有静思默想,我们拿什么去和人家交流?所以在我看来,阅读教学的课堂一定是动静结合,要舍得放时间给学生读、品。须知,此时的静,恰似“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蓄势待发呢!
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
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形式,新课标本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