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备考中常见问题
(一)备考问题
1、主干知识记不清
2、时空观念难养成
3、历史地图不重视
4、思维能力被忽略
(二)应考问题
1、时间安排不合理
2、书写潦草不整洁
3、解答题格式混乱
4、综合统筹不到位
二、备考问题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高中课程标准和考纲
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怎么学,考纲是指导我们怎么考,二者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复习备考首先得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的程度如何,在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要改变自己的被动状态,自觉地研读考纲,尤其是常考性主干知识,有重点的复习备考。
2.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主干知识
传统高三复习重主干知识的罗列,轻过程性探讨和理解。在复习过程中应立足部分材料,宏观上设计问题,层层追问,在搜证求解中理解主干知识的来龙去脉,最后援据立论,搞清问题的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主干知识的识记。
3.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抓大放小意味着我们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过细的历史时间;理解重于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在学习过程中立足某一阶段概括归纳出阶段特征,加强识记。
4.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历史地图
教材为本,高考考察范围不会超过教材罗列知识范围,应立足教材做好知识的预习和梳理工作。以时间为脉络,将三册历史课本上的地图进行有机整合,以适应主干知识复习的需要。
5.了解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及内在联系
高考不仅仅是知识的考察更重要的是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考察,在复习备考中将素养融入知识之中,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核心素养能力,并通过一定的训练予以强化。
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之间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看法的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则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我们的高中历史课程,正是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高要求。
6.掌握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
材料题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一种题型,史论结合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高考所有的题型都是立足新材料来命制的,这意味着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还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强调材料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仍应该是下来复习备考的重点。
7.掌握解释和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为提高自己的解释能力,首先要理解好教材的解释,再扩大阅读,认真思考,提出你自己的合理解释。评价历史要做到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写作能力是文科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尤其要熟练议论文写作,认真对待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训练。
三、应考问题应对策略
(一)落实解题四步法
1、“审”——是解题的前提
A、 先审设问,限定条件后读材料
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和限定性条件,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B、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2、“划”——是解题的必由路径
“划”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A、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B、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
C、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防止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3、“除”——是解题的重要部分
既要利用排除法,也要慎用排除法。尤其是针对选择题,很多学生经常使用排除法,排除的对象往往有三种可能的存在:一是知识积累不到位,看不出隐形知识;二是阅读或理解能力欠缺,即读不懂关键信息;三是材料主旨确实未体现。通过排除法排除的正确率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因此要慎用排除法。
4、“答”——是解题的结论性呈现
答题要实现三化,即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首先要找准问题解答的核心部分,将最切合问题的答案写在最前面;其次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分值合理的组织答案,防止因漏答而失分,并在答案之前依次标上序号;最后在书写的过程中,做到分段,分点,合理布局。
(二)掌握利用唯物主义史观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一定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4、应该辩证的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5、统治阶级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
四、审辩式教学模式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本质上该教学生什么?不过是让学生们看到人在问题面前的正常反应,同时表现出人一一主体在问题面前的正常反应。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历史教学不过是让人说人话\做人事而已【摘编自周宏审辩式教学工作室(研讨篇02)】。
高三复习备考也离不开一个“人”字,教师在具体学情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客观条件,根据一定规律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由自发学习发展到自觉学习,自己承担学习的义务,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学生自身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影响高考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基础加方法加坚持加反思能够助推我们取得更好的进步,总之立足当下,方有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