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学计划 > 物理教学计划 >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共含1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艾科斯”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篇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篇2: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教改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篇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2、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式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六、课时计划:(略)

篇4: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换算关系为:

1t=1000㎏1㎏=1000g1g=1000mg

测量工具:天平托盘天平使用说明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②、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

③、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总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向右盘里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B、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中,不要用手直接取砝码。

2、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有2种方法:一种是等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另一种是指针在相对于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

当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发生改变,但它们所含物质的多少并没有改变,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温度、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方法:当被测物体的质量较小时,可以先测量多个物体的总质量,然后算出一个物体的质量。这种“测多算少”的方法能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

质量体积

通常,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密度的公式可以写做:

mρ=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则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

符号为㎏/m,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符号为g/cm。

2、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单位:㎏/m)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可以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鉴别物质。

除了用于鉴别物质外,还可以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计算该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计算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质量、密度、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弹性、磁性等。

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

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一、力弹力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一个叫施力物体,一个叫受力物体。

2、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3、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位“N”。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秤钩、指针和刻度盘组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⑴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使用时所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范围内。⑵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

⑶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线处,若不在,

应校正“0”点。

⑷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

度盘垂直。

二、重力力的示意图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公式G=m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在粗略计算中,可取g=10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对于物体所受的任何力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示,这种表示力的图称为力的示意图。

三、摩擦力

1、摩擦: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3、减小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和粗糙程度、在接触面间加润滑剂或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可

减小摩擦。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实验仪器有什么

1、总纲:根据需要选器材,范围零刻最小值,使用规则认真记,记录准确加估读。

2、刻度尺:水平放置零对齐,刻线紧贴视线垂。

3、弹簧称:竖直静止匀速读,力的平衡替换的,调零观察最小值,使用不能超范围。

4、温度计:热胀冷缩是原理,接触范围不脱体,体温特殊可脱体,使用之前要先甩。

5、天平:水平放置游码零,刻盘指针对中央,左放物体右法码,游码始终加右盘。

6、平面镜:物像相等镜对称,物动像动含2倍。

7、凸透镜: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见虚正,实像物近像变大,像大必定像距大。实像倒立虚像正,物距像距反向变。

8、杠杆:匀速转动或静止,力和力臂积相等,支点支在支架上,调节螺母水平衡。用力最小力臂大,支点力点连线垂。

9、滑轮:轮上之力必相等,轴上之力轮2倍,省力必定费距离,轮上移距轴2倍。

10、定滑轮:固定不随物移动,支点轴上在圆心,力臂相等为半径,省力一半不变向。

11、动滑轮:动滑支点在轮上,竖直用力省力半,效率计算要计重,不变方向费距离。

12、伏特表:内阻很大电流忽,并联要测的两端,若是串接在电路,V表有数A无数。

13、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电阻,有效部位分清楚,无效不通或短路,滑片接伏三类型。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

1.保持学习兴趣

物理这一学科是非常有趣的,其中有很多的实验需要初中生自己动手去体会,会有不同的结果与现象出现在各位初中生的眼前,所以各位初中生在学习之初要培养自己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且要保持这个兴趣不会熄灭。

2.进行理解记忆

各位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有非常多的公式、实验现象、物理规律需要记忆的,如果各位初中生死记硬背的话可能将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泯灭掉,而且记忆也并不牢固,所以各位初中生要进行理解记忆,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将所需知识全部记忆住。

3.主动进行学习

各位初中生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要被人催着进行学习,自己要有主动学习的想法,只有初中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初中生在会主动的去思考相关的物理知识,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时要经常的将知识进行整理。让散乱不开的知识彻底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初中生最好可以独立完成相对应的物理作业。

篇5: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为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任务,拟订本学期的授课计划如下:

一、目的要求

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把握“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5 人,女生23人。来自本镇十多个村、居,多数是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不平衡,数学基础亦不平衡。部分同学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上有畏难情绪,对这部分同学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他们,力争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三、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在我校首次采用,是与新的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它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课程总体目标。它注重引导学生“做”数学,通过设置数学实验室、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知识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第七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具体要求: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八章 分式

具体要求:知道分式并会利用它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第九章  反比例函数

具体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关系式y﹦k/x(k为常数,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第十章     图形的相似

具体要求: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探索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的原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第十一章 图形的证明(一)

具体要求:理解证明的必要性,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能利用知道的基本事实证明一些命题;能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第十二章 认识概率

具体要求: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计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注意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随机观念,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具体奋斗目标

认知目标:全面完成认知任务,熟悉了解各主要知识点并能应用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检测认知点合格率95﹪以上,优秀率50﹪以上。

篇6: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篇二

说明:

1、本计划由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定。以备课组组为单位交教务处和年级组各一份,备课组自留一份。

2、教务处根据此计划对教学进度进行检查。

3、备课组根据此计划制定周教学计划。

本组老师组成及工作安排

年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物理是学生刚接触的一门学科,一些基础好,思维灵活的学生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同学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有的同学在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根据以上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教学任务与要求

1、完成第六章到第十章的教学任务。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本学期要多参加教学交流活动,多从其他老师身上获得经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密度知识的应用

2、摩擦力

3、牛顿第一定律

4、压强和浮力

教研课题与研究课

“自互导”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备课组提高质量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加大备课力度。

4、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进度表(略)

篇7: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416班共有学生65人,由于上学期才开始教这个班,对他们的情况还不是太了解,只能通过上期期末考试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该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难教难学,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篇8: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物理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物理摩擦力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摩擦力并判断其方向;

2、通过探究知道用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应用使本教时教学重点及难点。

[实验准备]:玻璃杯、米、筷子、烧杯、水、长木板、木块、钩码四个、小车、毛巾、弹簧测力计、滚珠轴承、圆珠笔

[教学过程]:

1、静摩擦 静摩擦力

在拉动之前,两者保持相对静止,这时木板对木块的阻碍为静摩擦。

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力

木块滑动时,木板对木块也有阻碍作用,就是滑动摩擦。

物体滑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体会:将手放在桌面上滑动

3、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力

小车在木板上滚动时,木板对小车也有阻碍作用,即滚动摩擦。

物体滚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滚动摩擦力。

总之:接触面总要阻碍物体的运动,这个力就是摩擦力(f)。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且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三、生活中的摩擦

1、汽车行驶

2、自行车转轴

3、运动员上杠前手上涂镁粉

4、鞋底花纹

5、人走路

6、滑雪

7、划船

8、溜冰

9、汽车刹车

10、粉笔铅笔写字

11、圆珠笔鞋子

12、滚珠轴承

属静摩擦:

3、

4、5;滑动摩擦:

6、

7、8(冰刀)、

9、10;滚动摩擦:8(旱冰)、

思考:若没有摩擦,会出现什么情景?

篇9: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补充题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补充题答案

一、走进分子世界

例.B1.空隙(或引力和斥力)永不停息的运动中2.扩散可以3.B4.D5.B6.C

7.C8.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二、静电现象

例.及时导走多余电荷,防止产生电火花1.两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2.轻小物体排斥吸引3.摩擦起电吸引水流4.C5.A6.带电吸引7.(1)通过摩擦使玻璃棒带电(2)小纸屑接触玻璃棒后,玻璃棒上有部分电荷转移到纸屑上,使纸屑带上和玻璃棒相同的电荷,而相互排斥.从而出现小纸屑接触玻璃棒后又迅速跳离的现象8.C9.D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例.D1.电子电子原子核2.质子中子质子中子3.C4.A5.B6.C7.A

8.B

四、宇宙探秘

例.银河系银河恒1.哥白尼牛顿2.膨胀降低3.层次恒10004.B5.C本章练习

猜想的)模型实验8.相似点:太阳系中行星绕太阳高速1.B2.C3.A4.A5.C6.负正7.(

运动,原子结构中,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原子以原子核为中心;太阳系中太阳占据的空间较小,原子中原子核占据的空间同样很小.不同点:原子中电子带电,太阳系中行星不带电;行星的绕行轨道近似是扁平的,而电子则是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绕核运动等9.引力斥力分子处在永不停息

)排斥吸引(的运动中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0.金属粒11.(12)摩擦起电,3)用干燥的塑料梳子梳干

燥的头发,头发带上和梳子不同的电荷因而相互吸引,故有随梳子飘动的现象.所有的头发都是与梳子摩擦的,

(故所有头发所带的电荷相同,而相互排斥,从而越梳越蓬松1液体、气体的分子都是运动的;2.(1)固体、2)

气体分子运动得最剧烈,液体次之,固体更次

(二)

1.核电荷数2.相同不同3.(1)6678(2)质子数同位素原子4.(1)铝原子(2)二氧化碳分子(3)钠离子和氯离子5.A

6.核内质子数:12121717核外电子数:12101718粒子所带电荷:不带电2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1个单位负电荷

略7.22218.A、B、D

第4节

1.B2.单质3.氧铝氧和碳4.1二氧化碳分子2.氧和碳化合物3.错错错5.B6.D7.AB8.D

9.1BC2.A3.D4.AD

第5节

(一)4.C(二)3.B

第六节

(一)7—8DC(二)5.DCAB(三)2.0零6—9.BABC

第七节

(一)1.1416235632243110827122.143.BD

4.58.579234158122.52321061016.B7.12118.3化合物9.32252

C+510

(二)1.804.175克40克160克CB21439:127:480.06克

复习题1

2.模型3.244.3C:H:O=9:2:12DBACDCDBAB17—19DAA21.1.95%A39:27:645.7%

第六章第1课时物体的质量答案

1、物质;形状;状态;地理位置

2、千克;kg

3、磅秤;杆秤;天平

4、(1)水平工作台上

(2)“0”;平衡螺母

(3)左;右

5、(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

托盘里,不要直接用手取砝码

6、1000;;5600

7、08×10??

7、不变

8、2.0×102?;3.3×10?

9、(1)不变

(2)不变

(3)不变

(4)不变

(5)变小

10、11、12、

CAB

13、小明当指针左右摆动幅度相同时,天平就平衡了

14、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物质的质量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六章第2课时测量物体的质量答案

1、(1)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①用手直接拿砝码;

②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3)向右盘内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4)47.4

2、A

3、(1)kg

(2)t

(3)g

(4)kg

4、B

5、右;增加;81.6

6、0.2;不能;1粒米的质量小于0.2g;测量100粒米的总质量,再除以100

7、偏小;②①③

8、“0”;大于;取下5g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9、水平工作台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将两个相同质量的硅码分别放在左右托盘中

第六章第3课时物质的密度答案

1、质量;体积;千克/米3;kg/m3;

千克每立方米;g/cm3

2、1.0×103;1m3水的质量为1.0×103kg

3、ρ;m/3

4、水银;水

5、0.6×103

6、0.45;4.5×10??

7、8、9、10、11、

BDDBC

12、(1)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

(2)①与④(或②与⑤、③与⑥)

(3)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等

13、ρ甲>ρ乙;根据图像可知,相同体积的物质甲和乙,甲的质量比乙大,因此,甲的密度大

第六章第4课时密度知识的应用I(密度的测量)答案

1、相平;50;1;25

2、V?-V?;①水要能浸没固体;

②固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能超过量筒的刻度

3、ρ=m/V;天平;量筒

4、(1)左;42.2

(2)15

(3)2.8;2.8×103

5、(1)33.4;0.92

(2)偏大;烧杯中的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小

6、(1)水平工作台面上;右

(2)37.4;17;20;0.85

第六章第5课时密庋知识的应用Ⅱ(基本应用)答案

1、ρV;m/ρ

2、鉴别物质;体积

3、m/3;ρ

4、A

5、D

6、801kg

7、20节

8、(1)2.8×103kg/m3

(2)84t(或8.4×10?kg)

9、空心的;1.88g

篇10: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宇宙探秘》的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宇宙探秘》的教案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16世纪后,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牛顿创立了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现今,当代科学家借助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光年是天文学中经常用到的单位,我们把称为一光年。1L.Y.=m。

3.关于宇宙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没有起源,是天然形成的

B.大多数宇宙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宇宙产生于气候变化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篇1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篇12: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初二物理学习方法

一、兴趣和坚持

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是个苦差事,三分钟热度人人都有,难在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二、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主动和独立

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熟能生巧,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观察和思考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善于观察和思考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要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就是在做实验之前,听清楚老师讲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采用什么仪器,仪器如何放置,实验怎么做,观察什么现象。还要认真思考实验结论、过程中有哪些不完善之处,怎么解决或改进,实验误差来源于哪里如何减小误差等等。长此以往,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错题本(好题本)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期末考试前,大部分之前学过的内容都忘了,再怎么翻课本也无济于事?每当卷子发下来,总是遗憾地感慨“这题我会啊,怎么考试时就这么马虎?”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事情不是真的遗忘了,而是找不到从大脑中有效提取的路径和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错题本或者叫好题本,主要记录“易错题”、“难点题”、“典型题”、“好题”,定期或考前翻一翻,一定会大幅有效提升你的考试成绩。

仔细想想,你花了一个多小时去考试,又花了很多时间让老师改卷和听老师讲评,实际上真正对你的学习有意义的只是那丢掉的十分,明白了这一点,你还会轻视错题本吗?错(好)题本使你的复习极具针对性,是物理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

学无定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再好,也要通过自己去实践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方法对了,坚持就能成功。

篇13:物理八年级苏科版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苏科版知识点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二)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A=1000mA、1mA=1000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物理八年级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篇14: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二(5)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二(6)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女生25人;二(7)班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32人。二(5)、二(6)两个班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7)班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共有五章,他们分别是: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教学目标

1, 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 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特色的物理课程教学,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6,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7,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8, 二(5)、二(6)班学生的人平成绩达70分以上,优秀率达20%,及格率达70%以上;二(7)班学生的人平成绩达40分以上,优秀率达5%,及格率达30%以上

五、具体措施

1、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拥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进行教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3、以自学探讨为主、讲授为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4、运用实验或实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等。

5、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并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教育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养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6、更新评价观念,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7、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在“备、教、辅、批”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练习和单元检测上加强辅导。

篇15: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A=1000mA、1mA=1000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学习技巧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篇16: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篇17: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篇18: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期中测试卷

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关。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色花很少。.......

文件大小: 48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19: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知识点

1、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作压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的受力面且指向被压物体内部。压力的方向不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3)大小:压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等无必然联系。在不同的情况下,压力的大小并不相同。

2、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

(2)物理意义: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②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③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②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③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4液体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如下:

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5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作连通器。

(2)原理:如果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相同。

(3)应用:水壶的壶身与壶嘴、锅炉的炉身与外面的水位计组成的都是连通器,这类设备正是利用连通器的特点来设计制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我国的三峡船闸。

6、大气压的存在

(1)气体有重力,所以气体有压强。气体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气体压强受质量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气体质量一定时,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当温度一定时,气体质量越大,气体压强越大。

(3)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7、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在长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缓慢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待管内水银静止不流动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760mm。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上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

(2)气压计: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作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也叫作无液气压计,若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标的是对应大气压值的高度值,就成了登山用的高度计。

(3)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①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因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所以大气压强也越小。

②同一地点的大气压还随季节、气候、天气情况而变化,但变化范围不大。

(4)大气压跟液体沸点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因此,同一种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说水的沸点是100℃,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8、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圆珠笔、中性笔、吸管、拔火罐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

串联和并联知识点

1.串联电路中,电阻阻值之比等于电阻两端电压之比。

当电阻R1和R2串联时,若R1>R2,则U1>U2,电阻越大,要想使电流处处相等,则需要加上更大的电压来实现。做动态电路题目的时候,串联电路中,R1不变,R2变大,则可以直接得出R2分的电压讲增大,因为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和不变,所以R1两端电压减小。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阻阻值之比等于通过各支路电流的反比。

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可用道路中两条支路按宽窄分流来形象比拟:宽的支路(相当于阻值小的电阻)分到的车流多;窄的支路(相当于阻值大的电阻)分到的车流少,所以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分到的电流小,但是需要特别注意,并联电路中,一条支路改变,对另一个支路是没有任何 影响的(短路的除外)。

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1、物质状态:从宏观特征来分:固态、液态、气态;

2、等离子体: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摄氏度时,气体将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3、超固态: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这些物质称为超固态;

4、软物质:20世纪后期认识到的一种物质形态。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等,统称为软物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