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7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习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习: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 (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 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平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习。)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习。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1.填空。①一个角有( )条边和( )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 )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平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习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习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材分析】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本节内容位于第三章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图形图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加在第二章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第四章乘法的初步认识之间可以有效地缓冲计算所带来的枯燥与单调。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可以使学生先对几何图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图形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角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角。
难点:画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角,会用直尺画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同学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学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教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看,老师带来了三件物品,它们身上有角吗?(出示例1的图画)
等学生观察后,把剪刀、钟表、三角尺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问: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出两名学生)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判断角。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课本第43页的第1题)
学生先判断再说理由。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误。
(5)师:你们看,下面几个图形里也有角,快跟你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吧。(出示课本第43页第3题,同桌互相指着看看,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6)找生活中的角。
①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②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3.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①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学生轻轻地打开课本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②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
③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师(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请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2)做活动角。
①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②展示两学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在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之间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植物的外形,知道很多植物不能随便触摸。
2、了解一些带刺的、有硬枝的、会引起过敏的植物存在安全隐患,玩耍时要远离。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6、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幼儿自己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幼儿用书第44―45页:家中各种常见植物图片。
2、幼儿用书第46页《花儿好看不能摸》。
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中各种植物图片,请幼儿选择感觉安全的植物。
(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这里有那些植物可以和我们做朋友,是安全的?有哪些植物不能随便触摸,是危险的?
(2)提出问题,引出故事内容:有的植物没有刺,好像很安全,但是真的安全吗?
2、教师用情境性语言讲述,让幼儿了解有些植物看起来很安全,但有可能引起过敏或中毒。
(1)教师讲述:有一天,佳佳看到妈妈买来一盆花,看着很美,她就伸手摸了摸,她手上有个小伤口,摸了之后,觉得伤口周围的皮肤很痒,变得更红了,过了一会儿,她觉得头晕,快要晕倒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佳佳怎么了?为什么会头晕?
小结:原来有些花虽然没有刺,但碰触后我们的皮肤会过敏,起小疙瘩,很痒。用带有伤口的手去触摸植物,有的会引起过敏及感染。
(3)提出问题,引发幼儿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不能随便触摸?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介绍:有些花径和叶里含有汁液,不能随便用手去触摸,更不能用舌头舔尝,有种植物叫万年青,它的汁液会引发过敏,吞食后很可能会引起声带麻痹,说不出话来。
3、提升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了解在家中玩耍时,不能扯拽植物。
引发幼儿讨论:现在我们知道了,植物虽然看上去没有危险,如果我们不好好和他们相处,它们也有可能会伤害我们。在家中玩耍时,你要怎么注意危险的植物呢?
教学反思:
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将幼儿已有的安全知识经验扩展丰富,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了幼儿的自己保护意识,提高了幼儿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通过真实的案例,我向幼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幼儿精力集中,记忆深刻,发言积极踊跃。课件、图片的运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幼儿进行了深刻的教育。用孩子喜欢的情景表演,选择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情景为题材,让幼儿进行热烈的讨论,取得很好的效果。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和创新意识。
3.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互助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五角星、剪刀、纸扇、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尺)把你的三角尺拿出来,你能找一找它身上的角吗?再用手摸一摸哪里有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课件显示:钟面、剪刀、长方形、五角星。
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从自己带来的这些物体中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再摸一摸。
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一样的地方吗,根据学生的叙述写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追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看”、“找”、“摸”的活动,体会角在面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体验角的抽象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做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做一个角吗?(每个小组都有多种可做角的材料。)
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感觉你做的角与同桌做的角大小怎样?展示一下你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做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得到的?
(2)课件演示例3钟面图(7时、3时、2时、7时20分)。谈话: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有没有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3)生活中,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课件演示(3时、7时20分)钟面,小朋友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的?(可能有学生用课本介绍的方法,也前能通过数分针与时针之间有多少小格来比较。)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程度有关,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 “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课件展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想想做做”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课件展示题目。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1)动手拉扇子、合拢剪子。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2)给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课后反思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我通过设计“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本节课设计的“找”、“摸”、“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这一环节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理念与目标并非易事。本节课我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关注不够,这方面,今后还应作更多的思考,并尝试更好的方法。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角。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3、知道角有大小,理解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
【学习重点】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能辨认角。
【学习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大三角板、学具袋(三角板、绒线绳、剪刀、图钉、折扇、硬纸条)。
学习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出示4幅建筑物的图片)找出与其它三幅图不一样的地方,并说出理由揭示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2、明确目标:
(1)、认识角
(2)、学习画角
(3)、比较角的大小
3、效果预期:
二、民主导学
1. 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议一议生活中角的特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指一指:图形中角的顶点和边。
在角上标出来。
3. 判一判: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是角的画对号,不是角的画错号。
4.数一数:给定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5、画一画:按要求画角
(1)、给一条射线,画一个角。
(2)、给一个顶点画一个角
6、 唱一唱: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7、摆一摆:
(1) 从学具袋中寻找材料,看谁最快摆出一个角。
(2) 同桌合作,把你们准备好的.绒线变成一个角。
8、开合折扇或自制的活动角
观察:角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越大角越大。
9、补充歌谣:要知我的大和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三、检测导结:
1、检测目标:课本练习八第一、第二题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角
2、小组检查完成情况。
3、反馈检测结果。
四、课后拓展:
课后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我是一个小小角》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物品中找角、认识角、认识量角器和测量角的过程。
2、认识角,会读、写角;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角,会读、写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
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
二、引导探究。
1、初步认识角。
(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
(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
2、联系实际,深入感知。
(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
(2)启发学生用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
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贴在黑板上展示。
3、讨论尝试,比较大小。
(1)出示教材上的两个角,提出活动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2)交流学生比较的方法。
4、认识量角器。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结合图片,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5、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40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角的测量方法:把量角器放在要测量的角的上面,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指的度数(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由学生试着测量,教师注意检查、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2、练一练。
第1题,测量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使学生知道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第2题,如果学生测量时有困难,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角的两条边延长后再测量。
第3题,让学生按要求折一折,测量后再交流。
第3题,先找出不同的锐角、直角、钝角,再测量它们的度数。
第4题,先观察、讨论每相邻两个角有什么关系,再利用平角是180°计算各角的度数。 第5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折的时间。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角可分为五大类
直、平、周角最特殊,
锐角小于九十度,
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答。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课题:角
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以及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
基本思想
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类比的思想
基本经验方法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教学
重点角的概念、表示、度分秒的转化
教学
难点度分秒的转化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导航、大屏幕
学生准备:教材、导航、练习本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如图所示,是小学时学过的什么图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这种图形的形象吗?
问题2:你是如何认识角的?根据你的理解,如何定义一个角?
二、操作与探究
1.观察图形,发现角是由两条射线构成的,但这两条射线具有着特殊的位置关系有公共端点,于是可以给角下如下定义
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2、讨论与探究
问题3: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是如何构成角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角的第二定义: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进而得到两种特殊的角:平角和周角
角的表示:
问题5:谈谈你角度制的认识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可能有下列想法:经常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分成360份,一份就是 1°,把1°分成60份,一份就是1′,把1′分成60份,一份就是1″,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就是角度制,从角度制不难发现,角的度数在进行运算时,是60进制的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例题解析: 问题6: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试一试:
(1)23°31′25″+42°37′56″;
(2)42°31′56″-23°37′25″;
(3)23°31′25″×3;
(4)360°÷7
2、基础知识训练:
问题7:如图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你有什么方法?
3、知识拓展与拔高训练
问题8:(1)从点O为2条射线,此时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2)引两条射线时,共有多少个角?
(3)引n条射线,共有多少个角?
四、知识小结与活动经验 :
1.角的定义、表示方法;
2.度分秒的转化、角度制;
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五、作业布置:习题 4.3 第1~3题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认识了线段,初步认识角和体会角有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射线和直线。这是因为射线是认识角的基础。例题先以城市夜景为背景,说明灯射出的线可以看作射线,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射线的特点。接着,把线段的一端和两端分别无限延长,让学生通过诗句体验建立“无限长”的观念。并比较射线、直线和线段的不同,认识射线和直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体验和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理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应用。”想一想“着重让学生体会两点间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间的距离。接着让学生认识角,教材引导学生画射线组成一个角,并认识角的符号、角的记法和相应的读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和画图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利用射线与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角的符号、角的记法和相应的读法。
3、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概念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的尺子、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画图铅笔及一把尺子、一张画图的白纸。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我带来了我们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看看是谁?――线段,你能说出线段的特点吗?
――①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有限长(可测量出长度)。请同学们画出一条3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探究新知
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我们城市的夜景也越来越漂亮,老师拍了一幅夜景图想请你们去看看。(出示夜景图)看到了些什么?
1、五颜六色的光线。这些射向天空的光线有什么特点?(我们把光源看成一个点,把发出的线看成是直线,这样的光线叫做射线)――射线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射线?(汽车的灯、手电筒的光、激光发出的光等等)
3、用一点表示汽车或手电筒,一条线表示灯光,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老师先示范。
(设计意图:有关射线的生活知识在我们身边比较多,学生能够容易找到对比然后归纳总结。通过图片的欣赏、讨论、举例、动手画一画基本在孩子们的心理对射线有一定的认识。)
4、一直都知道你们是很聪明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孩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变一变:你能将前面画的3厘米的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变成一条射线吗?
5、谁来总结一下:射线有什么特点?――直的、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6、把一端无限延长变成了一条射线,老师现在给出一条线段,把它的两端都无限延长,看看得到什么图形。――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变一变比较形象地让学生既能找到线段、射线、直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可以对比线段的特点水到渠成的把射线和直线总结出来。)
7、与线段、射线比一比,直线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8、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什么异同呢?一起去议一议
9、总结三种线的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探究,把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表达上面来。)
10、游戏:30秒画直线比赛
游戏规则:经过同一个固定的点画直线,比比谁在30秒内画的直线最多。(师先示范画一条)
数一数你画了多少条?估一估老师再给你2分钟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算一算小明刚才画了10条直线,那他画了多少条射线呢?(设计意图:游戏的环节巩固直线是没有端点的,射线是由一点发出的直的线。)
11、都是一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很快就知道了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猜一猜:你能猜猜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吗?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线段有两个端点就确定了它的位置,只能画出一条来。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且线段的两端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这样学生很快就确定了只能画一条直线。)
12助人为乐也是我们的好美德,笨笨小兔想请我们帮它选一条最短的路:小兔子在天黑时正往家走,在他面前却有三条路,它会选择那一条好呢?
得出: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连点间的距离就是线段的长度且长度最短的。在这里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们知道选路的理由是最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选择“最短的路”去做事。)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①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②文字型的判断题
③猜一猜遮住的图形是什么?
2、(学生)动动手:由一点画出两条射线看看组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能画出上面三种角(并说一说角的类型和各部分名称)
3、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4、角的符号、角的记法‘角的相应读法
小结:过一点起画两条射线看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动手时学生就一般能感悟出角的概念。并引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再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角的符号、角的记法、角的读法。没有让学生突兀地觉得很突然,也不会去死记硬背去背诵,只会感觉自然流畅感悟至心田。)
5、①角的两边可以画多长?为什么?角的大小改变了吗?
②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共有几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你在哪些方面还觉得有困难?
在这堂课上你还可以向谁学习?
(设计意图:一方面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疏理讲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另一方面通过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己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下阶段学习方向。)
七、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相同点不同点
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射线直的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直线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端点(顶点)
角两条射线(两条边)
角的表示法:∠
角的记法:∠1读作:角一
∠a读作:角a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自主探究精神,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在目前探究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所谓自主探究是指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交互环境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学习方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兴趣和能力呢?
区域活动为幼儿随时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幼儿可以随时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去活动区放开手脚大胆活动,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活动的内容,减少了幼儿许多不必要的无谓等待时间,也让幼儿获得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探索空间。
同时本园正在开展“快乐教育”课题研究,许多研究证明探究的动力源于快乐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快乐教育”,并运用建构论的学习原理,选择幼儿喜爱的、相对自由自主、操作性强、与幼儿互动更为明显的个性空间――区域活动作为载体,以这两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生长点是行之有效的。
同时,笔者从对我班幼儿的前期观察中发现:本班幼儿对区域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十分感兴趣,但由于刚上小班、在活动中表现出兴趣持久性差、动手操作无序性、缺乏独立性,由此确证本班幼儿的自主探索正处于低级状态,因此,笔者将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活动,通过创设更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区域环境并给予幼儿需要的帮助,以促进幼儿自主探索的快乐发展,订为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关键词:
自主探究区域活动快乐教育促进发展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论的学习理论: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建构论的学习原理,幼儿通过游戏不断地选择、探索、实验、主动活动,通过他人与环境互动,将经验资料统合成一个有组织建构,这就是知识。说得明确些,就是知识的获得,并不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愿望,甚至也不取决于教师说什么、怎么说,不能靠成人单向的灌输,而必须经由幼儿自身的实际操作和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得到。
2、“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最早由英国著名教育家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四、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20__年9月入园小二班幼儿。
(二)研究时间:一年(20__年9月――20__年5月)
(三)研究方法:以如常观察为主,并定期分析调整。
(四)研究步骤:
1、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
2、制定活动大致计划;
3、结合季节、主题教育和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有利于幼儿愉快自主探究的区域环境,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4、观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活动价值得到体现;
5、共同探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五、研究过程: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20__年10月――11月底,以建构区为重点,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1、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各类结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结构游戏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在建构区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架构游戏材料及老师的示范作品,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各类积木的参考造型、各种外观美观结构简单的建筑物照片等,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为创作创新积累素材。
③逐步添加适当的工具和辅助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究、发挥。
第二阶段:(20__年12月――20__年2月底)以角色区为重点,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A)实施目标:进一步熟悉区域中的相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激发幼儿对模仿各类角色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进一步探究兴趣。
B)实施措施:
①结合季节、重大节日和主题教育,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②让幼儿共同收集资料和活动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幼儿对这些角色的感性认识。
③提供活动时间,尊重幼儿的意愿,通过适当介入,帮助幼儿从对角色的模仿基础上激发其对角色游戏内容的探索兴趣。
第三阶段:(20__年2月――3月底)以美工区为重点,在绘画游戏、玩色、手工制作等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究兴趣与能力。
1、实施目标: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绘画、玩色、折纸、变废为报道兴趣,在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不同折纸方法和利用废旧品、半成品制作各类玩具、物品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教学活动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究的内容,社于美工区内,让幼儿继续探究。如在纸团印花活动后,笔者将活动的材料移入美工区中,请幼儿继续探索:试一试,在蘸色的纸团印上,除了用油画棒添上茎叶使它变成花儿,还能变出什么,等等。
②提供大量的废旧材料和半成品,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③鼓励幼儿寓美术创作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探索兴趣。
④创设小小展台,体验成功快乐。
第四阶段:(20__年4月――5月底)以自然科学区为重点,激发幼儿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1、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对比实验的观察兴趣和对身边事务的探究兴趣。
2、实施措施:
①从春季主题活动中延伸出可供幼儿继续探索的内容,设于自然科学内,让幼儿继续探索。
②为幼儿提供蝌蚪和蟾蜍幼虫成长对比实验、种子在不同环境中发芽的对比实验、春蚕成长实验等供幼儿观察、探究。
六、具体实施过程:
(一)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以区域为载体,并以此来促进幼儿愉快探究,首先要考虑到区域环境、条件的创设问题。只有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游戏环境,才能使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探究行为深入、高质量的进行,使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1、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以一颗“爱心”,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与孩子建立起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他们就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力。同时,鼓励幼儿以其自己喜欢的方式挑选决定游戏的内容和方式,自主选择、自己动手、自主游戏、自主体验、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幼儿自己的手中。正是这种轻松的心理环境才会激发幼儿的愉快探究行为。
2、安静合理的区域安排。(略)
3、提供丰富充足的活动材料。
各类玩具、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不仅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物化了教师蕴含在活动中的目标与内容,有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主动获取有关经验,是幼儿借以探究的基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笔者认为除了在量上要准备充裕,在品种上要保证丰富外,更重要的是对收集的材料还要求一个“趣”字。因此我在收集活动材料时,十分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的多功能性,使幼儿能用多种方式使用它们。如:各类珠子、绳子等都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用来按大小、长短、颜色、质地进行分类比较,也可以用来装饰、用以计数、还可以作为美工区的着色拓印、毛线拖拉活动的工具,可谓一物多用,时玩时新,百玩不厌。
(2)材料原始性。记得赵寄石教授说过:真正有利于幼儿活动的材料不一定是昂贵的材料,相反,却是哪些简单的、到处都能找到的材料,象废盒子、包装纸、各类饮料瓶之类的东西。我也认为这是由于有些材料不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启发性,能满足活动随意性大的要求,它们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商品化玩具所享受不到的乐趣。因此在我班的区域活动中,尤其是美工区的“做做玩玩”角,我为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废旧品供幼儿发挥想象、制作、探究。
(3)材料与当前幼儿兴趣、活动内容的结合性:即深入到幼儿中,找到幼儿的兴趣、需求,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探索活动材料或者内容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在区域中投放可操作的延伸活动的材料,以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操作的需要。使幼儿的新旧知识得以相互迁移,也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特点自由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活动空间和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中边玩边学、边探究边提高。同时,请幼儿参与活动材料的收集、区域的布置,使其感兴趣的事物能纳入区域之中,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材料以分批投放、一次性投放和自主获取形式发现,从而愉快地进入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与管理
1、表格式管理:与以往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幼儿活动时主要是作为一名活动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幼儿的探索活动情况――幼儿喜欢的探索活动主题、材料、幼儿在活动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探索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么解决的。通过设计一些表格作为观察记录,以便记录幼儿近期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还有什么问题等,以便总结分析和调整。(同我园幼儿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相同,略。
2、帮助指导:
①自然状况下的随即帮助指导
a、教师作为探索活动伙伴的隐性指导。在幼儿已全身心投入到区域活动时,笔者向来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作为幼儿伙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这是对幼儿探索活动的一种肯定、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样更能吸引幼儿、使幼儿玩得更有兴致,也能让教师的建议、指导更自然的为幼儿所接受。
b、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如幼儿因为自身的经验在探索活动中遇到时),在探索活动之中插入有目的的指导。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幼儿的探索活动。
②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a、在探索活动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或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
b、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有所求助,或在探索活动中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要予以帮助。
3、共同探讨、体验成功
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如运用如下导语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等。活动结束时,笔者还经常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在探究中发生的“开心事”,发现的“新秘密”,并对幼儿探索活动中有新创意、新玩法加以积极地肯定。同时,帮助幼儿提升快乐的探究体验,从而为继续进行下一轮探究做好良好的情感准备。
(三)自主探索活动的观察
观察幼儿活动是为了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其发展特点、能力与需要,了解其个别差异,使教育目标的确定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化、对象化。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可作为自己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为制定和调整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施加影响和指导提供客观依据,窝观察策略是:
(1)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活动时,要保证不妨碍活动,使探索活动能按幼儿预先的设计、预定的目标进行。教师观察时选择的位置不能离幼儿太远,也不能太近。
(2)分析性观察,这是一种对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作较详尽的观察记录的观察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幼儿行为心理特点和其在活动的探究能力,如是否有探究行为、如何运用材料、活动是否有持续性创造性表现等。这种观察方式用于学期初、末和每月初、末进行。在每次活动时间,笔者一般观察5――6名幼儿,并集中观察若干次。这样既可以掌握全班幼儿整体性水平、又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具体特点。
七、结果与讨论
1、本研究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途径来促进幼儿愉快自主探究是可行的,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较好地运用了区域活动本身的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的特色,通过环境与孩子的互动,为幼儿的发展、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可以继续坚持实践研究。
2、在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相信一个孩子的能力,并应以双重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不断地调整变换与幼儿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影响其探究行为。另外笔者还认为:除必要的指导外不能干预太多,教师应该是整个幼儿区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精神支持者和促进者。
3、愉快的探究体验是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和继续进行探究的原动力,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这种快乐体验。
4、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愉快的自主探究是对新型个性教育的一次尝试。让幼儿在“来看看”、“来做做”、“来学学”的激情中,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一名怕羞的孩子可选择安静的区域,一名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个热闹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区域。它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心情愉快地边做边学、边试边探究,而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每个孩子、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幼儿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更多关注,满足情感上的更多需求,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更多快乐,从而成为新的探究原动力,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习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习: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平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习。)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习。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1.填空。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平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习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习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一、材料提供
第一阶段:挂在夹子上的手帕、小毛巾等。
第二阶段:毛衣(套衫)、裤子、外套(开衫)。(可以放在塑料筐子里)。
二、操作层次建议
a、试着将手帕、毛巾从夹子上取下,对折后叠放整齐。
b、学习放毛衣和裤子辅平并折叠放整齐。
c、学习将外套的领口或下摆处对齐,然后折叠放整齐。
三、提示
a、观察的重点
幼儿是否注意放在一边的范例,有没有试着模仿。
幼儿会不会把毛农和裤子铺平。
幼儿是怎样处理外套(开衫)的左右门襟。
四、建议
a、教师以请幼儿帮保育员阿姨收、折毛巾。引起幼儿学习折叠毛巾的愿望。
b、可以为幼儿提供折叠放整齐的毛巾、衣襟范例,引导幼儿注意井模仿。
c、鼓励幼儿做事有始有终,做好了一件事情再换一件。
五、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在使用手帕后能把手帕折叠整齐。还可以试着折叠被子等小物品,乐意地做自己能做的事。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画角应该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体感知,所以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无从下手,加之前面通过角的判断,它们知道了角的特点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于是他们各显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纸片上的角描下来,有的则是把两条直的线接在一起,有的则是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的样子徒手画下来。我都由他们去,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拔。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记忆深刻,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2、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几个。是啊,角住在哪儿?除了图画中,在我们的身上,面前的课桌上,课堂的周围有没有角的家呢?
3、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位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3、许多角合在一起,还可以组成美的图案,欣赏一下。(电脑出示)国庆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帮着园林处的叔叔阿姨用角设计一幅摆花的最佳图案,把我们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丽,好吗?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学习用尺子画角。
(1)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