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精选12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精选12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荔枝的相关特点。

  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 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资料链接

  (1)学前指导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2)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词,概括每段段意,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②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荔枝的特征。

  ③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下列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 lào

  b.背负bèi  树冠 uān  萌蘖 niè

  c.龟裂guī  宋徽宗hui  贮藏 zhù

  d.谚语yàn  紫绡 qiāo  果梗 ě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

  a.醴酪   纵然   粗糙     呕气

  b.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讽

  c.花序   进贡   移植     吹嘘

  d.气侯   渣滓   绚丽     褐色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4、名句填空

  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惠州一绝》 苏轼

  ②长安回望绣成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③你还能默写出关于荔枝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1节)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___,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节:贮藏,______________(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节: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产  (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节:果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节: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节:产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探究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三、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段介绍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与课文写法风格的区别。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 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体验

  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

  【参考答案】

  一、自学评价

  1.a 点拨:b项“背”读bēi, c项 “龟”读jūn ,d项“绡”读xiāo,前二者系多音字,d项系与形近字而误。

  2.c 点拨:皆因形、音都相近或相同而误。 a项“呕”应为“怄”,b项“希”应为“稀”,d项“侯”应为“候”

  3.c 点拨:a项“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程,b项“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d项“次第”:依次。

  4.答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节)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   (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色,深红色或紫色

  4节:果形,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5节: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膜,白、薄                          

  7节:果肉,白色半透明(颜色)、味甜微酸(味道)、制作方法         

  8节: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10,11节: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产  (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中国南部         

  13节: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14节: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15节: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 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2、重点探究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又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 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13节荔枝古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荔枝壳粗糙,用果树学术语叫“龟裂片”。还有如“片峰”“果肩”“果顶”等

  (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

  三、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存疑导入,引人入胜。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对象。

  初设印象,列出说明总纲,使文章结构紧凑。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浆液甘酸如醴酪――对

  3、略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2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

  二、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

  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

  1、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本文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bí zhēn):极像真的                     b. 绚丽 (xún lì):灿烂美丽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时赶路。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      )

  a. 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 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 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 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3、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      )

  a. 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望的楼)

  c. 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 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文化内涵   映入眼帘   更足珍惜       b. 幅圆广阔   不了了之   钻牛角尖

  c. 施以极刑   晶莹透明   蜚生中外       d. 蜜源植物   因地致宜   不耐贮藏

  5、为下段文字空缺处选出正确的标点: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①移植宣和殿②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③禁御新栽荔枝丹④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6、限制性词语的恰当运用,可增强说明的科学性,指出下面表达科学的一句:(     )

  a.海洋是人类食物的大仓库,海洋植物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b.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c.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d.成熟的荔枝,壳是深红色或紫色。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不少于300字)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岛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文本探究

  1、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10段),分三个层次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

  第一层是第1段,以小学学习《荔枝图序》向老师质疑为引子,引出“荔枝”这个话题。

  第二层是第2~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   

  第三层是第6~10段,主要写荔枝的果实(膜、肉、核、花)。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由外向内的说明顺序。

  第二部分(第11段~14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

  从全文看,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2、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运用列数据的方法,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

  运用举实例的方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应该指出,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比如引用古诗文,引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3、第12段,“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一句,加“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如第13段,“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如第14段,“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不是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盛产荔枝的地区”圈定的范围较小,有条件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用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4、参考语段的语言风格是简洁准确,课文的语言风格除了简洁准确外还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5、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另外,本文的题目也极富文学气息。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由内到外        打比方          准确简洁

  由主到次        列数据          形象生动

  举实例          诗意盎然

  引用   

  (三)、当堂检测

  1、c   a逼真(bī zhēn)  b绚丽(xuān lì)d兼程(jiān chéng)一天走两天的路

  2、c   a萌蘖(niè)b红缯(zéng)  d绛囊(jiàng)

  3、c   a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b一骑红尘(一人一马为一骑)d山顶千门次第开 (依次)

  4、a   b幅员辽阔c蜚声中外d因地制宜

  5、c

  6、c

  a海洋是人类食物的大仓库,很多海洋植物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b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d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3

  一、说教材(具体又包含三个方面)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专题是说明文单元。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具有代表性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我将第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3、教学目标:

  在明确教材特点和重难点后,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A、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B、训练学生观察与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独立找出文章要点并归纳,体会多种说明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以杜朗口教学经验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意识。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具体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特点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学生精读课文,自由质疑 2.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为探究定向。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仅仅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吗?

  (2)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能否从课文中删去?(3)有关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4)最后一段引用苏轼的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自由发言】

  6、聚焦说明方法,分析语言特色,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小组组长记录讨论要点,并代表本组发言。

  7、体验反思,学以致用

  提问:参考以下资料,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荔枝,……

  8、总结本节课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八、解读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一、设疑问,摄全文(1)

  二、作说明,讲知识(2—13)外部形态 生态 —果实 果实内部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4

  1.词语

  (1)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纵然:即使。

  (3)资料:用作依据的材料。

  (4)钻牛角尖:陷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之中。

  (5)粗糙:不光滑。

  (6)术语:某门科学的专用语。

  (7)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8)眼帘:指眼皮或眼内。

  (9)逼真:极像真的。

  (10)绚丽:灿烂美丽。

  (11)绝种:(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稀少,终于灭绝。

  (12)夸张: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修辞手段。

  (13)渣滓:物品提取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讽:嘲笑讽刺。

  (16)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产: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

  (19)明证:明显的证据。

  (20)进贡: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爱惜。

  (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24)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25)极刑:死刑。

  (26)吹嘘:夸张地宣扬。

  (27)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28)当年: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30)幅员广阔:领土面积广大宽阔。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

  (3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32)切合:十分符合。

  (33)盛产:出产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这两句一感叹一反问,再加上“实在”“更”,有力地强调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时“没有见过鲜荔枝”“只知道荔枝干”。后两句的两个“没有”,两个“鲜荔枝”,突出本文说明对象是“鲜荔枝”,目的在于使“没有见过”鲜荔枝的人对荔枝有全面的科学的知识。

  (2)“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从第1段的设置疑问转到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衔接紧密。对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贬,表明其随时纠正前人错误的态度。这一句总领2至10段的说明内容,回应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体会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写荔枝形态生动形象的对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的确”加强“有不足”的语气起强调作用。“形态”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点,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点。比喻的笔法与本段后4句“用果树学的术语”作的准确细致的解说形成对比,作者的解说显然更准确如实。后4句主要是对“壳如红缯”一句中“缯”的比喻失当进行批评:把粗糙的壳面描写得滑润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修饰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数”用语准确,有保留地肯定了“壳如红缯”中“红”的描写。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补正了“红”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认识到“红”只是成熟期时大多数荔枝果外壳的颜色。这样写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这一句是对作为文章标题的所引古诗句的内容的必要解释:“六月”是就阴历而言,切勿以习用的阳历视之。这样就可使粗心的读者避免误解了。如果说这一句侧重说明的是“六月”当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则说明的是“丹”当怎样体会。

  (4)“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这一句描绘荔枝的形状,该内容是白文所无、本文特补的。“通常”“稍”,用语精确,从范围或程度对事物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饰。最后一句对“龙牙”“珍珠”品种的介绍,就使人们对一般和特殊品种的荔枝的形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了。下几句对果肩、果顶、缝合线等生物学术语的诠释,用语简洁、准确,也都给人以明白无误的认识。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这是用数字说明法具体确切地说明荔枝果实的大小和重量。“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数。当用概数就不能用确数。概数用得恰当,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给人以真实可信、准确、精当的感觉。下两句举例说明,仍结合了数字说明。特别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数,而且两说并存,如实引录,不妄作揣测、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读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第2句中举例是“调查得知”,第3句中举例是专著记载,数字来源的可靠性是无庸置疑的。

  (6)“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所谓”与第1段所引白文回应,又表明了作者对此说的不以为然。因为膜自身是白色的。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绘有误在于他观察有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完全”加强了这一肯定的语气,但这一肯定是以“大多数”为范围的。下一句“有的则微带黄色。”弥补了白文的不足。对荔枝的肉的颜色的介绍更趋全面后,三四句“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人们习惯(包括白文)称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实“应称假种皮”;而为人们当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作者用现代科学知识纠正了前人的谬误,使人们茅塞顿开,这一说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别”,强调“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处,又不排除极少数、特殊情况,留有余地而不绝对化。接下去的三句回应白文“浆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这种说法,肯定了荔枝作为水果,味道之佳。最后一句写荔枝果“生食”之外还可加工作荔枝干,与开头段遥相呼应。句中“完全”二字,表现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与鲜荔枝果外观变化之大,难怪幼年时只见过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学时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说法。

  (8)“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说法,再以现在情况与白居易的说明相比,对现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实肯定。下一句“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表明作者对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贮藏,要延长其贮藏决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种子,……少数品种为绿色。”

  说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况,语言简洁,是介绍荔枝必然要涉及的。“就是”与第7段“假种皮”大有关系。光说“核”,人们也许会忽略;强调它“就是”种子,人们自然会想起种子的皮,也会联想到“假种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写到荔枝花,补白文之不足,状荔枝所必需。这一段前面写到一些荔枝花的“缺点”:比如“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机会。再比如“生花”多,而结实少,“十花一子”,说明荔枝“结实”之可贵。这最后一句写了荔枝花的“优点”:花多、花期长,是蜜源。“重要的”突出了其经济价值。这是荔枝鲜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荔枝花是蜜源,这蜜当然是“荔枝蜜”!

  (11)“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两个“我国”,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的激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一水果佳品的赞美。这一段紧扣文题的“南州”,把范畴具体到广东、四川、福建、广西、云南等。第二句中“海南岛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作者写此文时海南岛属广东省,这样写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就”在这里有“仅”、“只”之意,用在这儿强调我国栽培荔枝历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使读者对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产生自豪感。

  (1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承上段进一步证明荔枝原产我国。

  此处的“书”指专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数的。“包括蔡襄的在内” 把这一段与上一段,紧紧连贯起来。“现在知道的”决不可少,这样限制一下比较客观,留有余地,不能肯定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发现、而将来也许会被发现的;既然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去掉这几个字就未免太草率、不严谨,给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结论之感。

  “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仅……也……”的句式、“最”的修辞,强调说明该书的地位、文献价值和意义引人自豪。下面三句,不但介绍了此书的内容,还用书中提到的“陈紫”“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树一株”“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证明了这一点。

  (13)“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产北限”后,举过去的三个例子证明北移之不易。表达前人因喜爱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国南北的愿望,引出“现在”应当与过去不同,有所进步,因为“科学发达”了嘛!这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更是读者的共同心愿。“不是……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表现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许”,表推测语气,表明“将来”只是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这既是作者说话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难度之大,能否成为现实目前还很难说,表达恰当、准确,分寸适度,并能激起人们钻研科学,解决难题的热情。

  (1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这是作者对“盛产”地区的建议,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才“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以此作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表明他写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来的发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使立意更高了。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5

  练习测试

  一、选出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答( )

  二、为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1.粤 音( ) 组词( )

  奥 音( ) 组词( )

  2.褐 音( ) 组词( )

  竭 音( ) 组词( )

  3.囊 音( ) 组词( )

  襄 音( ) 组词( )

  4.御 音( ) 组词( )

  卸 音( ) 组词( )

  三、从每组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词结构不同的词。

  1. a.滑润 b.粗糙 c.疏密 d.布局 ( )

  2. a.红缯 b.浆液 c.选择 d.渣滓 ( )

  3. a.植树 b.烘干 c.提高 d.说明 ( )

  4. a.夏至 b.洁白 c.性急 d.心细 ( )

  四、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五、判断下列句子中红字部分属于哪种短语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

  a.名词短语 b.动词短语

  c.形容词短语 d.主谓短语

  e.介宾短语 f.固定短语

  1.南州六月荔枝丹( )

  2.有的纯甜( )

  3.《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

  4.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 )

  5.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

  6.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

  7.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 )

  8.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

  9.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10.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

  六、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1.不了了之

  a.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事情。

  b.对该解决的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了。

  c.该办的事没有办,该解决的事没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就算完事了。

  d.该办的事还没办,该解决的事还没解决,特指对工作拖延敷衍的现象。

  答( )

  2.因地制宜

  a.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措施。

  b.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d.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答( )

  七、选择对下列复句层次划分正确的项。

  1.①教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②无法说明白,③只好不了了之。

  a.①|②||③ b.①||②|③

  因果 顺承 因果 因果

  答( )

  2.①假如是现在 ②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 ③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 ④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a.①||②|③||④

  并列 假设 顺承

  b.①|②||③||④

  假设 假设 顺承

  答( )

  八、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答( )

  九、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样多的书刊,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书,岂不是大海捞针吗?②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编制图书目录。③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都备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过,这只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⑤另外还有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为“书本式目录”或“簿式目录”。⑥这种书目便于流传、翻阅和保存,所以应用的范围广泛。

  1.这个句群各句之间的关系是( )。

  2.这段文字出现了一些专用术语,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书目录 ②目录卡片 ③分类卡片 ④书名卡片 ⑤著者卡片 ⑥卡片式目录 ⑦书本目录 ⑧簿式目录

  3.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图书目录的分类情况。

  b.编制图书目录的重要性。

  c.比较几种图书目录的优劣。

  d.如何分类编制各种图书目录。

  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象之小,据说是嫁接的原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1.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2.“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3.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4.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5.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6.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一、a

  二、1.yuè 两粤(指广东、广西两省) ào深奥

  2.hè褐色 jié竭力

  3.náng囊括 xiāng襄助

  4.yù防御 xiè卸任

  三、1.d 2.a 3.a 4.b

  四、c

  五、1.d 2.d 3.f 4.b 5.c 6.f 7.b 8.a 9.b 10.c

  六、1.d 2.a

  七、1.a 2.b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

  3、练习法:结合本文课后练习题一、二、三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重难点,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说明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及职专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以下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扫清障碍

  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②参照书上“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导入新课,激起兴趣(10分钟)

  ①导语:你们对荔枝真的很了解吗?你们知道吃进肚子里面并非是荔枝的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吗?

  ②明确文体: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灵活的形式通俗简短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特点:科学性、文艺性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荔枝生态知识(为学习知识目标打好基础)

  ④作者简介(完成德育目标)

  ⑤处理生字词(巩固基础知识)

  (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朗读课文(17分钟)

  思考: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有何创意?(完成课后习题一)

  ②作者笔下的荔枝与白居易《荔枝图序》的荔枝异同点?(完成知识目标a、b和德育目标)。

  ③概括文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三(突出教学重点①)

  (朗读课文品味科学小品语言为第二教时分析比较平实性说明文与科学小品做铺垫。提出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4、自主学习,理清结构(突出重点②,突破难点)(15分钟)

  师质疑:练习册上的辅导要点和课后习题三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是否正确(如把荔枝的花归为荔枝的果实内部)?

  让学生独立理清说明顺序、结构,并画出本文结构图,然后找不同程度的几个同学讲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余的同学则认真听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阐述,老师点拨并给予明确的答案,但不是标准答案,因为本没有标准答案。

  (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5、总结本节课(3分钟)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介绍荔枝是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的,主要介绍荔枝果实的形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其他知识,如生产情况。

  总之本课教学程序的设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自主学习,有利养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充知识,更好学习锻炼归纳表达能力。

  五、说练习设计

  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要求学生抓住特征,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自己熟悉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说明文;并请个别同学在上《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时进行口头交流。

  练习设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

  荔枝属无患子科。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荔枝木纹理细密坚实,耐潮防腐,是修建房屋和制作各种家具的优良材料。荔枝根可提取单宁,是上等的防腐涂料。荔枝又是优良的蜜源植物,一棵30年以上的荔枝树,花期可泌蜜15-20公斤。荔枝蜜是蜜中上品,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糖和20多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和保健滋补作用。荔枝除鲜食外,也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外贸出口最具竞争力的果品。荔枝干早已驰名,近十多年来,荔枝深加工为荔枝酒、荔枝罐头、荔枝汁等系列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荔枝对栽培条件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大,种后稍加管理,4-5年便可挂果,一般种后10年树株产可达50公斤,30年树株产在150公斤以上。它结果时间很长,长达几百年甚至千年。

  三、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原诗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用古诗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阳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生态的主要特点之一)。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

  学生可能答:吃过。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

  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

  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

  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五、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讨论探究后,师生共同可得:

  外壳:块状裂片、粗糙

  外部形态颜色:深红色、紫色

  (表)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果实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主)

  内膜:白、薄

  内部结构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

  (里)核(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无核

  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长

  生长产地我国

  (次)习性喜温暖

  六、要求一学生概述荔枝的有关知识,其他同学思考:文中除了有这些知识,还多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概述后讨论以上问题。

  答案可能为:

  1诗文,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一)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2掌故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3比喻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文中的诗文。

  2,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诗的背诵情况。

  二、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说明特例,并思考如果去掉这些特例,效果怎样?

  1、特例

  ⑴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⑵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2效果

  内容不够丰富,说明不够周密、严谨、准确。

  三、其实本文的准确还体现在语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师生讨论后可得:

  1、明确的科学术语。

  ⑴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锐如出刺,这叫做片峰。

  ⑵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

  2、适当的数量表述。

  ⑶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3、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⑸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四、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完毕后回答。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科学道理?

  2、这篇文章的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彩霞的故事

  豆豆是大海中一个极普通的小水滴,今天有机会游到了水面。“啊!外面可真美呀!”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一束阳光射到她的身上,她全身暖洋洋的,真是舒服极了。渐渐地她感到困意越来越浓,再也无心看那美丽的天宫,她伏在小伙伴们的身上睡了过去……

  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豆豆,欢迎你来天宫作客。”不知是谁在与自己说话,豆豆向四处望去。啊!有这么多的小伙伴和自己飞向天宫。她飞呀飞,飞了一天又一天,可是还没见到天宫的影子,她心中有些着急了。

  正在这时,一阵风吹过,豆豆不禁打了个寒颤,她感到全身几乎凝固住了。她试着飞,可就是飞不起来,她已还原成了一滴水。她还没来得及看看四周,只觉得身体一沉,落了下去。一想到自己将摔在地上,变得四分五裂,她就怕得发抖。“救救我呀!救救我呀!”她使出全身的力气叫喊着。“豆豆别怕。”灰尘大姐拍了拍豆豆的肩膀说道:“你们这些小水滴要想变成云,就要遇到上面的冷气与下面的热气,因此你们时而成水,时而成气,这就是你们上升和下落的原因,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变成云了。”“啊?”豆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变成云吗?”“很有可能。”听到这,豆豆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渐渐地她又感到身上暖烘烘的,也轻盈起来。她睁开眼睛,看到无数小伙伴用自己的体温把她弄热,她十分激动,又一次和小伙伴们向上飞去……就这样,不知上来下去多少次,她终于成了云的一分子。

  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当她正欣赏自己的衣裳时,听到下面的人们,赞道:“看!彩霞多么美啊!”“彩霞?难道我变成了美丽的彩霞,难道彩霞就是我这样的小水滴组成的?”想到这儿她高兴地跳起来喊道:“我成了彩霞!”可她的小伙伴在旁边叹道:“我见到的彩霞总是变来变去的,可咱们一点也没变化,一点也不好!”听到小伙伴的话,豆豆有些伤心地低下头自语道:“彩霞是怎样游动呢?”她的话音未落,一阵风吹了过来,风好大,吹得她再也站不住了,她失去了知觉,随风飘去……

  一阵说话声把她吵醒:“看到了吗?彩霞刚才在动呢,现在的形状多像只火鸟呀!听到这,她忘了痛,高兴地喊道:“彩霞动了!”“豆豆姐姐!”站在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拉了拉她的袖子说:“彩霞为什么只是金黄或红色,而不是绿色呢?”“这――”这突来的问题使她有些不知所措,这时那颗灰尘又飞到了她的.身旁。“灰尘姐姐!”她忙叫道,“问您一下,彩霞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灰尘笑道:“你向外看看,在彩霞与太阳间有无数的东西,有灰尘、水气和气体分子,他们使阳光散射,散射后的剩余色光(黄、红)才落到你们身上,所以你们只是黄色或红色。”豆豆终于明白了彩霞所有的秘密。

  没过几天,豆豆又变成了普通的水滴,随着雨水回到了她的家――大海。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雨的形成过程。

  2,生动性

  ⑴生动的描写:

  ①忽然,她觉得身上越来越热,就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变成了一丝青烟,从海面向上慢慢飘去

  ②早晨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照在豆豆和她的小伙伴身上,把她和小伙伴的周身染红了。

  ……

  ⑵拟人的手法:

  ③豆豆不禁感叹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小鸟在飞,如果我能上天那该多好啊!”

  ④晚上豆豆做了个梦,梦到了她变成彩霞的那段故事。

  ……

  ⑶精彩的故事:

  豆豆变成雨的经历……

  五、小结“文艺性笔调”的特点

  ㈠文体上,可编织故事。

  ㈡内容上,可穿插诗文、掌故、传说……

  ㈢在表达方式上,可有生动的描写、巧妙的比喻、个性化的拟人……

  六、布置作业:

  用文艺性的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附:古代咏石榴的诗文。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荔枝。 

  2、把握本文说明顺序。(重点) 

  3、理解、运用本文独特的说明方法。(难点) 

  预习作业: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认识荔枝。 

  2、划出本文重要词语,正音、辨形、释义。 

  3、熟读下面这首诗,挖掘所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4、本课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课堂研习: 

  一、参照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浏览课文,划出重要信息,逐段概括,分别写了荔枝的什么,有什么特点。(要做到“四动”,即眼、口、手、脑动起来;要注意自主思考、交流合作) 

  二、思考: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三、阅读下段介绍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与课文写法风格的区别。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四、课文主要采用那些说明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五、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 

  ――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 

  ――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 

  ――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 

  ――《事类合聚》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10

  一、预习目标

  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识记文中字词和诗句

  二、预习内容

  1、关于作者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2、识记字词和诗句

  红缯 紫绡 醴酪 龟裂 蒂部 渣滓 贮藏 兼程 祠堂 萌蘖 幅员广阔

  咏荔枝膜

  徐勃

  曾向 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惠州绝句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简要概括文章各段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文中字词和诗句

  2、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说明顺序和方法,品味语言特点

  二、学习过程

  (一)文本探究

  1、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并指出文章的说明顺序

  2、本文出色地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3、准确简洁是说明性文字最基本的特点,请在文章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文字。

  4、读下面一段文字,与课文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5、课文主要采用那些方法来增添文学情趣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二)、反思总结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三)、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逼真(bí zhēn):极像真的 B. 绚丽 (xún lì):灿烂美丽

  C. 渣滓(zhā zi):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D. 兼程(jin chéng):同时赶路。

  2、选出划线字注音正确 的.一组 ( )

  A. 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 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 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 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3、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 一组 ( )

  A. 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 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望的楼)

  C. 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 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中职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有可能将事物说明白。那么《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说明文单元的起始课,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言而喻,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2、教学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本文自身的特点,我将第一教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以下两点:

  ①通过认真阅读,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

  本文属科学小品,文章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讲析时不要面面俱到,要以学生的实际和大纲要求出发,有取有舍,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水平,确立本教时的难点是: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和结构。(也是教学重点②)

  本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荔枝的特征作具体的说明,内容较多,通过理清顺序和结构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明确本文的学习思路。

  4、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文中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

  B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法。

  C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①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②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说明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仔细地科学研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专业的感情。

  二、说学情

  我认为制约职专一年级学生学习本文的两点不利因素是:

  ①客观因素:学生普遍反映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说明文是一种枯燥无味的文体。

  ②主观因素:“荔枝”对闽南地区的学生来说,已经太不新鲜了。三、说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一)教法的选择

  1、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自主与合作学习正是“不教而教”,它使得学习过程由制导向自主和自由学习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

  3、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选择以上几种教法的依据

  1、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根据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打破教师以教为中心,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上几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

  2、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文是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富有诗意的科学小品,又是说明文单元的首篇,利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享受说明文教学带来的乐趣,达到认知水平提高与情操品德教育双重目的.。

  3、依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这一年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被人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把学生摆在主动探求者的位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所以自主与合作讨究法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到“会了”。现代教学论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学生自主的主体意识。在职专语文教学过程中就要始终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

  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

  2、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 篇12

  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之后,只录用了高一(18)班学生的活动情况。高一(16)班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南州六月荔枝丹》学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