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通用12篇)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通用12篇)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1

  诗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形式,他们早在妈妈怀抱里,就听着催眠曲、摇篮曲,牙牙学语时又说起儿歌来。那动听的摇篮曲、催眠曲的词儿,那优美的儿歌,不就是儿童诗吗?

  阅读儿童诗,这对于提高孩子的修养、欣赏水平、表达能力和陶冶性情是十分必要的,让孩子们朗诵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诗歌吧。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尽量使他们从很小时候接触的诸如“排排坐,吃果果”,“你拍一,我拍一”的层次,上升到稍为高一些的层次;也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比较机械、呆板、单一的格式,发展为比较自由、变化、多样化的地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从《家》、《雨点》、到《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光小学低年级就收入了十余首儿童诗歌,孩子们在儿童诗的天空欢乐地飞翔。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我是抓住课题展开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的。问题一,小男孩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问题二,蝈蝈给婆婆带来了什么?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前两节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小男孩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我随即板书:欢乐。然后,抓开篇一个“乐”字指导朗读,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围绕第二个问题展开三、四节的朗读指导,先体验婆婆的生活本来是什么样的。“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嘘――别出声。”小朋友们煞有介事的闭上眼睛。我又问:“婆婆的生活里有红花吗?有绿草吗?有青山绿水吗?有蓝天白云吗?有的只是――”生齐答:“一片黑暗!”一生又脱口而出:“婆婆的生活很孤独!”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才能感受到婆婆的欢乐。“是呀,蝈蝈给孤独的婆婆带来了什么?”生答:“欢乐!”

  接着读第三节,体验婆婆的欢乐。我说:“现在大家都是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我有意渗透了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睁开眼睛,兴奋的交流着:“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小鸟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森林,看到草地上小朋友正在和梅花鹿一起舞蹈。”“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青蛙正在庄稼地里忙碌着。”“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泉水正在弹琴。”……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山谷,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听到鸟鸣、蛙声、泉水叮咚,想到了小朋友在草地上嬉戏,在森林与动物玩耍……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

  “对!同样,歌声会领盲婆婆走进――看到――,歌声会把她带回――想起――”引读诗歌第三节。至此,突破了第三节这个理解难点,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盲婆婆的孤独和欢乐。

  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诗之国的孩子应该从小汲取诗的营养。从短小清新的儿歌开始,一直发展下去,去接触儿童诗――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食粮,进而去接触艾青、臧克家、李白、杜甫……当然,这一发展过程需要老师给予扶持帮助,营造氛围,给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

  愿我们的后代充满诗情!

  愿他们的生活充满画意!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2

  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作业 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欢乐童年清波替

  (3).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 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 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训练

  1. 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 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 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 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 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

  3. 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 放录音欣赏。

  2. 指着板书引背。

  3. 各人轻声背诵。

  4. 分组交换背。

  5. 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 练习

  1. 抄写生字词。

  2. 比一比,再组词。

  忘你邻古

  盲您您郊

  3. 扩词训练。

  野喜

  居( ) 忘( )( )( )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写好生字。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1、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  激趣:九九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一个老人们的节日。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敬老爱老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当回小导演,去把一个动人的敬老故事拍摄下来?

  3、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当导演需要的本领:

  善于观察――捕捉人物的神态、动作

  善于想象――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

  善于表达――要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请小导演们先了解一下剧本,把自己融进去,自由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1、  分层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

  (2)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读读。

  2、  检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 学生评议。(采用“我建议你……”“如果你……”“希望你……”等建议式句式进行评议。)

  3、 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观察,自主识记(要求用学过的字帮助识记)

  2、交流。(采用“我提醒大家注意……”“我这样巧记……”句式交流。)

  3、学生按笔顺描红 “邻、婆、替”

  4、学生临写生字,师指导如何把字写入帖、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表达、审美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 

  难点:建立新角色,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自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说说内容――体会感悟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读剧本,文中许多片断你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导演的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

  生:我感受到蝈蝈的可爱。(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播放蝈蝈的叫声,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蝈蝈不但外观美,而且叫声也很美)

  生:我知道主人公小男孩把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时很高兴。(师指导读好“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

  生:我明白小男孩送蝈蝈的用意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让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师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婆婆的平时交往,体会彼此的感情)

  生:我读懂了蝈蝈的叫声使婆婆仿佛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也回想起童年时的快乐。(师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从神态、动作体会婆婆的快乐)

  二、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剧本中的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他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令人感动。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导演要做到善于表达,善于指导,演员要细细体会把你们刚才读懂的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加到表演朗读中去。(四人小组表演朗读、师巡视指导)

  1、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2、师生评议

  三、尝试想象――迁移应用

  师: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它唤起了盲婆婆对大自然和童年的回忆,为她的生活减少遗憾,增添情趣。小导演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推测盲婆婆的内心所想,她还看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充入进去我们的影片一定更精彩!

  1、学生想象说话。(“歌声会……歌声会……”句式练说)

  2、配乐结合画面交流

  四、新闻发布――质疑应答

  师: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们和演员们将准备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爱提问题的观众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导演和演员们?

  (自荐或推荐学生分别当导演和演员并到台前。教师当支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生:为何剧本中两次提到“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为何剧本以蝈蝈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结束?

  生:为何剧本中具体刻画盲婆婆的想象内容?

  生:扮演小男孩的同学和盲婆婆的同学你们有何感受?

  五、写宣传稿――概括评价

  师:开好新闻发布会,影片可以播放了,不过,各位导演们还得做件事――写些宣传词,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主人公。

  学生交流

  六、拓展生活――激励导行

  师:剧中的小男孩只是我们当代少年的一个缩影,他体现了我们儿童奉献爱心,尊老帮残的美德。小导演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捕捉身边更多的感人故事吧!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因为处处都有爱。

  七、实践活动

  开展“我学会了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课前思考:

  本文是一首儿童叙事小诗,旨在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语言,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因为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要把握住一个链接点是很重要的。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抽出“替”字,理解文本中提供帮助给人带来的乐趣,延伸到生活中,思考自己可以给什么人伸出援助之手。

  师:读完这一小节,你知道了“我”平时怎样为盲婆婆解闷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生:给盲婆婆唱歌。从“替”字可以看出。

  师:(板书“替”)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在家里,我替妈妈扫地。

  每天早上,我都替老师收齐作业,拿到办公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儿,我也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盲婆婆眼睛看不见东西,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让她少了很多的乐趣。那么,蝈蝈是怎样帮助她解闷的呢?我们来看看。

  ……(学习课文3节)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她慈祥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因为盲婆婆心里很高兴。

  盲婆婆通过蝈蝈的叫声,似乎看到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我觉得她是因为有小朋友和蝈蝈陪她,不感到寂寞。

  师:是呀,课文中的“我”替盲婆婆唱歌解闷,“我”上学时还想到了用蝈蝈“替我”去帮助盲婆婆,这种关爱让婆婆感到了无比幸福。其实,像盲婆婆这样无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同学们,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哪些无助的人?你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可以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时候,我可以扶他们过去。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对于好奇的小学生而言听到小动物的名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已经很高了,在第一课时我有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自己通过读课文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读得非常认真。在初读是基本都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我又使用了一些激励的手段帮助学生读好这首诗歌,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

  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的较多,但显得太零碎,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没有达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因此,可以改为学生自由说后,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歌声会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这样,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由易到难,提高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学生话语:(怎样区分“邻”“领”)只要记住两个耳朵在脸的两边,他们就好像邻居,所以邻居的“邻”是耳朵旁。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婆、绿、邻、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3.初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大屏幕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

  揭示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质疑: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答案告诉我们?

  1.听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交流:

  (1)蝈蝈是谁送的?

  (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4.小结。

  三、教学生字。

  1.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大屏幕出示“绿”)学生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哪儿最容易写错,应提醒大家注意。

  用“绿”组词并说话。

  (大屏幕出示:______是绿色的。)

  绿(    )_________

  2.巩固练习。

  (1)读生字。

  (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1.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字写漂亮呢?

  (大屏幕出示生字:婆  绿  邻  居)

  1.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1.抄写生字。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 练习。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7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习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3)(继续听)不仅如此,盲婆婆甚至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想到了曾经在田野里----,曾经-----   曾经----

  (4)是呀,多么快乐的童年时代呀!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我们捧起书儿一起将盲婆婆的快乐之情读出来好吗?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9)你喜欢这位小男孩吗?为什么?想看到他吗?其实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让学生惊讶!)如果你也关心过他人,帮助过他人,你不就是他吗?谁是呢?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全诗展现了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向盲婆婆送上心爱的蝈蝈的情景,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其情感之真挚,其祝福之美好,其心地之善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结合自己的感悟,增加适当的情节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习"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9

  ……

  师: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是一只怎样的蝈蝈?

  生: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师:是啊,它唱得真好。

  生:这是一只绿色的蝈蝈。

  生:这是一只美丽的蝈蝈,这是一只可爱的蝈蝈。

  师:瞧,王老师把这只蝈蝈带来了,你听——(蝈蝈的叫声),这么美丽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我从“乐呵呵”“喜滋滋”可以看出来。

  师:就请你“乐呵呵”地读这句话。

  师:小朋友,如果你有一只这样可爱的蝈蝈,你舍得送给别人吗?

  (生自由回答)

  我们课文中这个小男孩,就把这样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你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他很善良,很有爱心。……  ……

  师:多好的小男孩,我们把第一小节再认真读读,读出小男孩那样乐呵呵、喜滋滋的感情来。

  (指导朗读)

  生:小男孩喜滋滋地给婆婆送蝈蝈时,会对婆婆说些什么呢?

  (交流略,指导朗读略)

  ……

  评议:《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第一学段的语文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这样几点:1、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2、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3、诵读诗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活泼明快的儿童诗,语言简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对于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并不难理解,但要读好这首诗,读出感情,并读出诗歌的韵味,却也并不容易。以第一小节的教学为例,说说我的看法。第一小节共两句话,“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王老师从“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这一个问题入手,引领学生读这小节,再通过多媒体出示蝈蝈的图片和声音,让蝈蝈在学生留下“绿色、爱唱歌、美丽、可爱”的美好印象,让孩子对这篇文章,对第一小节产生阅读的期待和兴趣,接着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高兴心情,并由此引导学生读书,读出“乐呵呵”的感情,在这里,她还注意到指导学生读诗时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才能读出诗的韵味。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等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好书。在这堂课上,读书是读得很充分的,包括后面几个小节的处理也是这样,保证了读书的时间。另外“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和“小男孩会对盲婆婆说些什么”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如果我来上这篇课文,讲第一小节,我有这样几个不同的想法:1、我将以“小男孩是怎样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导学生深入读第一小节的话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书,体会“乐呵呵”、“喜滋滋”的意思,把环节整合,可以显得清晰一些。2、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放在这里问,学生虽然可以说一些,但感受不会很深,应该放到第二小节学完之后再让学生交流,可能更适合。3、“乐呵呵”、“喜滋滋”是典型的“abb”型词语,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运用,并进行迁移练习,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10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11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 篇12

  今天我们低年级教研组教研,教研主题为“如何培养低年级孩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由我讲了一节随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习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也都能从我的课堂上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有的说我生字教学指导得很好;有的说我让先完成任务的同学记生字,有统筹安排时间的意识;有的说我能运用暗示性的语言,表扬提前预习的学生,对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会起到促进作用。从这些肯定中,我感到很欣慰,多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的,今后还将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习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习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5、老师对蝈蝈和蛐蛐是不是一种昆虫搞不太清楚,只得用“课后查资料”化解尴尬。

  本课还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评价读书,可从语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盲目了。

  再次,备课要深入,老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养成提前查资料的好习惯,免得再出现不应有的尴尬。

  总之,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我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今天我讲了一节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上完课,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教学中虽有成功之处,也不免有一些失误。认真总结,将对自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先说说我认为成功的地方吧。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以来,我们几经开始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提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坐姿端正。有几个习惯学生养成得还是不错的。上课前,学生能提前准备好书,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笔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并且静息等待老师上课。课堂上读书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把书立起来,坚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而且听讲情绪也比原来好多了。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倾听的习惯还不够好。特别是倾听老师的要求和倾听同学的发言。

  2、感知课文内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内涵没有挖掘出来。

  3、学生在课堂上还会好奇的扭头看后面听课的老师,行为习惯不够好。

  4、学生评价语言匮乏,评价只停留在表面,语言不够准确,如:读得不整齐、没感情、读得乱。发现别人的优点少,缺点多,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本课还可以在如下一些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倾听的习惯,认真倾听老师的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别人。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给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评价读书,可从语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盲目了。

  再次,备课要深入,老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养成提前查资料的好习惯,免得再出现不应有的尴尬。

  总之,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上课、评课的教研方式,让我更加真实、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学生一片笑声。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又引来了一阵笑声。我知道这是善意的。怎样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体验孤独,体验欢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随笔(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