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精选16篇)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精选16篇)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

  《月光曲》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课文融传说美、语言美、乐曲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设计成功之处如下: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一环节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一是抓住人物三次对话,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和短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代讲,如,默读,圈点、批注感受,组内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体会,动作表演读,变式朗读,创造改编表演读人物对话,让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第9自然段描写《月光曲》旋律变化的语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想象三幅瑰丽的画面: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刮风卷浪;月照浪花,风卷巨浪……体验乐曲旋律的美妙:悠扬舒缓→气势渐强→高昂激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月光曲》,真切感受语言美、品味意境美、享受艺术美。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2

  先让学生看贝多芬给兄妹俩弹月光曲的情景锯,使学生知道事情的整个经过,并初品《月光曲》。为接下去的教学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在第九自然段中找自己觉得最美的画面(即句子)。通过对三句话反复的品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尝试让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和教师准备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兄妹俩所看到的画面,再回到文本,进一步品读。“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琴声?”引导学生听音乐,再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加强,走近贝多芬的内心。

  以省略号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突破文本、图片、音乐的界限,走出文本,体会贝多芬的感情。“你记住了这些美丽的画面吗?”在前面反复读的基础上,背诵水到渠成,加强学生优美词句的积累。最后,让学生质疑“贝多芬在这一夜里会怎么做,怎么想?”通过小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入贝多芬的内心。

  学生对生活的艰难体验不足,所以对贝多芬《月光曲》中所表达的对生活的抗争,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很难体会到。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3

  今天讲了一节第八单元的《月光曲》,让我感受很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语文课的乐趣所在。

  走进教室,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准备着,热情的和我打招呼。说实在话,之前我一直在紧张,生怕这节课上不好,浪费的是大家的时间。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很认真的去完成这节课。

  上课开始了,学生配合的很好,《月光曲》这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可讲性,而且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很快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我首先以月光导入,和月光有关的词语或者名句你知道哪些呢?大家积极举手发言,有的说“月光皎洁”“月光融融”,我引导到我们曾经学习过一首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短的回答,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

  其次,透过文章题目,第一,了解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交响乐之王。由于学生课下都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所以很多孩子都把贝多芬的生平介绍的很详尽,我只要稍加补充就可以;第二,透过题目,我还让学生谈谈看了题目之后,你能联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自由回答。

  接下来,通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画,将重点或者疑难点做出标志。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学生通读完课文,提出疑问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能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篇文章的学习。再读课文,思考一下,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这首曲子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回答的很积极,由在幽静的小路上听到断断续续的弹琴声,到走近茅草屋,再到走进茅草屋,体会贝多芬创作的环境,即自然环境的清幽的月光照耀下,社会环境是贫苦的兄妹俩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于生活的热爱。所以贝多芬谈完一首有弹了一首,这时候引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这是第二个需要重点分析的问题,一方面是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是由于遇到了同样热爱音乐的“知音”。

  最后重点分析的是月光的变化这一段,我们说,贝多芬在弹第二首曲子的时候,是已经铺好的曲子吗?不是的,之前从来没有弹过,我们说这是即兴创作。在这样的即兴创作中,兄妹俩听到了曲子,他们联想到了什么呢?重点引导月光部分的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语气是由平缓到急速的。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入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在学生充分领会到情感的变化之后,找学生上台表演贝多芬在弹奏的过程中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在这一节中,引来了不少同学的欢笑,很多学生也是深刻的领会到了贝多芬当时的感情。之后让学生自己给每一小部分取一个小标题,进行总结,这也是贝多芬对兄妹俩情感的变化。慢慢的学生将自己变成了贝多芬,或者把自己变成了兄妹俩,静静在《月光曲》这首曲子中体会彼此之间的深情。

  拓展部分买我的设计是,每首曲子有他的生命所在,那么你能说说你在听最喜欢的歌曲的时候,你能联想到什么吗?让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写写。

  说实在讲解本课,不如说是在欣赏贝多芬的创作,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学生的热情,学生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彼此的感情,彼此的深情。也许这就够了。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4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的心愿。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 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 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 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课前准备:

  板书课题,课件打开:月光下的大海,贝多芬的照片。

  放音乐《致爱丽斯》

  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聊几句好吗?刚才有一首优美的曲子,你们听到过吗?

  生:听到过。

  师:那这首曲子的曲名知道吗?

  生:月光曲

  师:月光曲,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这首曲子不是月光曲,但是我觉得他很聪明啊,他是想当然的认为是月光曲,因为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月光曲嘛,有人知道吗?

  生:献给爱丽斯

  师:对,我觉得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据我所知,是《致爱丽斯》也就是献给爱丽斯的意思那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贝多芬

  师:想当然啊,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你们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你简单地讲一讲。

  生:我知道贝多芬被称为乐圣。

  师:因为贝多芬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方说我们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诗圣,是谁啊?

  生:李白

  师:那叫诗仙,诗圣是

  生:杜甫

  师:还有哪些了解?

  生:就是贝多芬学音乐并不自愿学的,而是他父亲逼着他学的。

  师:是这样的,其实贝多芬从小本来就很喜欢音乐,只是他的父亲太

  生:刻苦了,

  师:太刻苦以至于有点残酷了。

  生:我知道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中有几首曲子流传至今,例如《命运》,《田园》等,经久不衰。

  师:这位同学说话很严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他用音乐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心啊

  生:我知道他终年57岁,

  师:哦,你了解到这一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上网查的,和看书看的。

  师:两条途径,利用上网查资料,挺便捷的。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8岁登台演出。

  师:说明他很有音乐天赋,8岁呀,不简单。

  生:我还知道贝多芬到了晚年失聪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恩,其实课后资料袋也写着呢,说明他生活坎坷。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艺术家来说,失去了听力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但是,有人知道我想说什么吗?但是

  生:但是贝多芬用他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不断的努力,赢得了更多的观众,逾越自己音乐上的最高峰

  师:说得多好啊,贝多芬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家不仅仅因为他有天赋,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意志十分地坚强,我们初步了解了贝多花,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

  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月曲,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已经预习了,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在黑板上写字可以稍微把字写大一点。

  1,听写词语

  师: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啊,讲的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怎样谱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一笔一画工整有力。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几个词语的笔画,先听后写

  一组词语:盲姑娘,蜡烛,琴键。

  师:这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生写)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的对吗?

  生:对

  师:写的时候注意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一样是火字旁,其实是虫字旁,最初的意思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他写对了,但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正确,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学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老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说一说。

  生小声说。

  师;没事儿,放出声音也没关系

  师: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时,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的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月光曲

  老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形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请愿意再说说,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讲一讲

  学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这首月光曲

  老师:是吗?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一间茅屋,贝多芬谈了一曲又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生默读,师巡视,师:恩,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老师:同学们,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好,请你读吧。

  学生:读“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谈啊,……”

  老师:这个同学读得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具体项,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的呢,先不要说,再读读。

  学生:我认为应该是这句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那有多好啊”

  老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读一读,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恩。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

  学生:朗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

  老师:好的,他后边强调了那该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内心的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学生读

  老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从姑娘的口中听到了自己名字能不激动吗?

  我们一字一句要读到贝多芬的心哪,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

  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学生: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

  师:是,贝多芬听出了他内心满心的渴望。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

  生: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

  师:追求,而不仅仅是喜欢,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师: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我是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当的,这表现出她内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我从课下知道贝多芬立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从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和渴望贝多芬为他们弹奏曲子。

  老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音乐家的身份来体会,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从这句话他还听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师: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生: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他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师: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他的苦衷是家境贫寒,所以他没有能力亲自听贝多芬弹

  师:他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生:贫寒

  师:贫寒哪,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学生: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师:种种细节让你感觉到了

  生:我体会到的是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老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他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

  学生: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老师:是的,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我们一起带着这份理解这一份理解再读一读盲姑娘的这段话,“这首曲子多难谈啊,”起

  学生读

  老师: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继续读妹妹的话

  学生接着读妹妹的话(哥哥,你别难过……)

  老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师:你也是善解人意的姑娘,明明是非常想听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而是压抑了他内心的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觉是盲姑娘在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却说成随便说说。贝多芬听出了什么呢

  生: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抉择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家境贫寒,不想再给他哥哥造成负担。

  师:体会得真好。我们来读读这段话。我们来分角色,分头体会一下他们的情感好不好。你读妹妹的话,我读哥哥的话,不读提示语。

  师生分角色读

  老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他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我觉得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是为穷人服务的。而他这家非常贫穷,没办法听贝多芬的音乐,书上也说了“他们……”这说明他们家非常穷,而贝多芬却没办法实践他自己的话,也就是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我觉得他在这里不光感动于姑娘热爱音乐,而且也很痛心,他想满足他们的愿望

  老师:你在用心体会一个音乐家的心情,去揣摩他的创作的心理,还有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呢?

  学生:是这段话“他多纯熟啊,……”

  师:听了盲姑娘的这句话,贝多芬是怎么反应的,我们一起来读后面的这句话,读

  学生读“贝多芬没有回答……。

  老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为什么再谈一曲呢

  师:哦,我想贝多芬被感动了,所以再来一曲,第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我的问题是当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没有承认。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么说

  生:我会先弹一曲,然后再说

  师:所以你会有此一问,这是你的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贝多芬是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还要称一个非常贫穷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认为是既是出于礼貌。也是出于对盲姑娘的尊重。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弹琴给她听

  师:就是他为什么再弹一曲给他听。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老师:是呀,这是你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边交流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现在思考,盲姑娘双目失明与贝多芬素不相识,为什么他能猜到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学生:从他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我感觉到他听得很认真,而且他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老师:他强调了盲姑娘在用心听,而且是个热爱音乐的姑娘,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理解吗?

  学生: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老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当中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是一篇传说,对吗?

  生:对。

  师:这个传说里面写到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于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出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能够从哪里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吗?

  生:因为盲姑娘一听他弹的曲子就能猜出他是贝多芬,因为喜欢他平时经常听,所以一听他弹曲子就知道是贝多芬在弹

  老师: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还有其他细节可以感受出他是贝多芬是知音呢。

  生:从开始盲姑娘弹琴弹的断断续续的,还在练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一听到弹的曲子就猜出是贝多芬,所以她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我是从盲姑娘第一次听贝多芬弹,而且只听了一遍,就理解出来贝多芬弹得么多娴熟,多么深情,所以是他的知音

  老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达到贝多芬弹的曲子那种境界,所以我觉得盲姑娘是非常能够理解贝多芬,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他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拿出声音读。

  学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能感受到她内心万分的激动。咱们为了更深的理解这句话,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为什么听一首曲子能这么激动呢

  生: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弹奏,她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非常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而且我觉得他也十分的难以置信,贝多芬是非常著名的音乐,这样的大音乐家会为他这么贫穷的姑娘弹一首曲子,他不敢相信,所以他很激动

  师:你从这句话里的哪里看出他不敢相信,难以置信啊。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两个您看出来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可以读得声音稍微拉长一些,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是的,同学们,知音难求啊,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于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刚才有个同学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我相信各个有各人的理由,谁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贝多芬可能觉得盲姑娘已经猜出他是贝多芬,没有回答就是默认了。

  师:贝多芬默认了,这是你的理解

  生:我觉得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知道盲姑娘是自己她的知音,不想在他面前明白的说他是贝多芬。

  师:我想起两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心有灵犀一点通,打通两个人心灵的就是这,这

  生:这一句

  师:音乐。对吗?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和我们上回学于伯牙和子期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所以我感觉他们心有灵犀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两个人的心。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出来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老师:是的,音乐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一位同学。

  生:我的理解是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并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回答,这是他感谢盲姑娘的一种行为。

  老师们鼓掌。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你具备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潜质。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再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学生: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满足这个姑娘的愿望吧,让我谢谢这个知音吧,让我为他们献上一曲吧。

  鼓掌

  老师:三个多么,一个排比,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学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中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时我最幸福。

  鼓掌

  老师:是啊,同学们,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弹上一曲感谢知音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再想什么呢?

  生: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如此的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去创造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为让他们听到,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同学强调了,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

  播放音乐,师配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继续听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下课。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5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   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 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                           爱音乐

  激动                           懂音乐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6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四、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贝多芬《月光曲》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执教的是《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新课程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为他们弹琴,并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读后,既能让人进入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无限的向往,又能对贝多芬油然而生敬仰和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以学定教说目标

  本次活动,学生的学习情况是:预习课文,读熟课文,学习字词。基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难点为: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三、整合资源说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多向互动说过程

  依据课堂教学灵性化、情感化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为三个环节: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根据描述,展示画面

  根据学生描述,教师相机出示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读哪一处就读哪一处,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想象。教师指导:在乐曲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或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皮鞋匠的联想,拓宽思路,说出自己对乐曲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4、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本课的板书设计围绕教学重点,按三条线索展开,分别由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乐曲的旋律、贝多芬的心情变化组成,通过板书,既可以了解《月光曲》的旋律,也能使大家明确《月光曲》创作的原因。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  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9

  1、本单元主题:音乐 2、学习的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林中乐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学习目标: 1、识字12个,写字12个,理解、积累部分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教学难点:通过研读文本来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和老师一起学: 1、每当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会想到什么? 2、读生字、新词。 ①强调“逊、豁”的读音和“奴隶、简陋、催人奋进、抗日救亡、政协、力荐、豁然开朗、抛头颅”等词语。 ②学习生字“聂”,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国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3、前两句,“每当听见国歌,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用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油然而生” ) 4、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理解“魔爪”、“催人奋进”。 5、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又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读4、5自然段。 7、句式练习:这首歌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成为_______成为___________。 8、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理由。 9、学生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力荐” 、“豁然开朗”。 10、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什么? 11、理解“居安思危” ,(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但同时我们也思危,你认为“危”在今天指什么?) 12、齐读最后一段,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月光曲》教学目标:识字: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3、渗透性识字。写字: 1、学写11个字。 2、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按笔画笔顺把字写好。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世界名曲《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1、清理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过程; 2、品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理清课文的线索,一步步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过程; 3、品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跟老师一起学: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认读生词。(1)读准字音:券quàn (2)记住字型。重点指导:“券”“盲”的写法。(3)理解字义:课文中有的词语,不容易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麓,流经奥、德、法、荷,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 3、《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关于____________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4、《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揭示句式:《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的曲子。(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子。) 5、介绍贝多芬: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德国人。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6、这一节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与开头照应) 7、课文哪些部分写了这个传说?(2―11自然段) 8、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本文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2―11自然段)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9、教:在“明月”这一单元,我们感受到皎洁清亮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月夜成了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月光的词句呢?(如月色如水、月光融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10、动人的曲调把我们带入了那令人陶醉的月夜,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1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12、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13、朗读体会句意: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很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14、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5、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 ,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16、练习用“仿佛”造句。看着那轮明月,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17、是什么让皮鞋匠和妹妹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的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是啊,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引起了皮鞋匠兄妹的联想。如果把课文的9、10自然段去掉,行吗?为什么?(文章就不那么深刻感人)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18、对比理解: a. 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 !我只听到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b. 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c. 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 a. 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 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首曲子。 19、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 “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乡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20、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安静。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②“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林中乐队》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2、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3、鼓励学生积累象声词。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请学生根据老师播放的录像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难点: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跟老师一起学:一、读课文。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2、学生互查,记忆字型,了解字义。 3、集体交流。 ①字音啭:应读“zhuàn”;咕嘟:应读“gū dū” 鹑:chūn;盹:dǔn;喧嚣:xuān xiāo ②字形嘎:最后一笔是点。钩:最后两笔是撇折点。盹:是目字旁。兜:第三笔是撇。 ③解词: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三、再读课文。提出不懂得问题。   四、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他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参加动物们举行的一个音乐会。 2、读一读全文,想一想,动物乐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思考:林中乐队是一支什么样的乐队?补充画批。第一自然段:“三月,莺唱起歌来,白天黑夜,老是尖叫着,啭啼着。” 第二自然段:围绕中心句,课文详细地介绍林中的各种乐声,又抓住各种动物的声音特点细腻地描写。在描写动物声音时,作者写了象声词,请你画出来,并体会。出示:吱吱  嗡嗡  呱呱  嘟嘟  咩咩咕噜咕噜  嘎吱嘎吱   扑噜扑噜请你说出这些动物还会发出什么声音?(说出象声词)通过分析,知道这是一支神奇、和谐、自然的乐队。有一些乐手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你喜欢哪位乐手,就介绍它的演奏方式。 4、思考: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沙雉的? 5、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从课文中再摘录词语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 2、叮叮说:“血肉”“长城”“魔爪”都是比喻,你能说说它们比喻了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3、读一读 1)读白居易的诗,理解其意思。 2)读西班牙民歌。 4、修改病句。(1)主席台上插着鲜红的彩旗。                                         (2)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                                              (3)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5、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只有……才…… (1)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造光源,(   )可用于科研、军事、医学方面,(   )可用于通讯、教育、宣传等方面。(2)(   )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被评为“三好”学生。(3)(   )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   )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4)(   )不畏劳苦的人,(   )攀登科学高峰。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嘀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用“_______”画出描写优美的钢琴声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                                                                                                                  4、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选择) a. 赞扬贝多芬高超的弹琴艺术。(   ) b. 表达一位旅客对贝多芬刻苦练习弹琴艺术的敬佩之情。(   ) c. 赞扬贝多芬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 5、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试题答案】 1、从课文中再摘录词语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略 2、叮叮说:“血肉”“长城”“魔爪”都是比喻,你能说说它们比喻了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血肉:血液和肌肉,比喻关系特别密切。长城: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魔爪:比喻邪恶的势力。 3、读一读 1)读白居易的诗,理解其意思。 2)读西班牙民歌。(初步了解诗中反复运用的“暗喻”手法,采用改换句式的方法,体会暗喻手法的表达作用。 4、修改病句。 1)主席台上插着鲜红的彩旗。主席台上插着鲜艳的彩旗。 2)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我一定要改正缺点。 3)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育红小学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5、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 虽然……但是……    只有……才…… (1)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人造光源,(不但)可用于科研、军事、医学方面,(而且)可用于通讯、教育、宣传等方面。(2)(因为)他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3)(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很好,(但是)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传统。(4)(只有)不畏劳苦的人,(才)攀登科学高峰。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乡下一间(简朴、简陋、简单)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闭目(观赏、倾听、欣赏)楼上优美的钢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中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着大地。     “这是谁弹的呢?”突然“嘀嗒”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来人,来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     “楼上是谁,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     服务员看着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当代德国的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     “哦!是贝多芬!难怪弹得这样好!”旅客一听这名字,怒气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漏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上楼去,透过门缝见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苦闷、思索),突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满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离开,当他下楼时,不禁暗暗感叹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1、在短文中括号里选择一个正确的词,在下面画横线。 2、用“________”画出描写优美的钢琴声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答:旅客看到贝多芬全神贯注的在弹琴,还用冷水冷却发烫的手指,以至于水漏下楼去都不知道。 4、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选择) a. 赞扬贝多芬高超的弹琴艺术。(   ) b. 表达一位旅客对贝多芬刻苦练习弹琴艺术的敬佩之 情。(√) c. 赞扬贝多芬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   ) 5、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横线上。 《楼上的滴水》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旬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学生自学)

  5.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自,那么亮,那么美。(结合情境的感受,教给词)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6.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例话:(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7.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8.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9.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10.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11.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12.(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伴随老师哼唱。)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到了大侮,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

  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看插图: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儿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13.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释"恬静".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醉:快乐得人迷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

  15.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6、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苹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水果。它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人人爱吃。请你发挥想象,合理地编一个与苹果有关的故事。

  总结:

  学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情是很深的。课文本身写的是关于《月光曲》创作的传说,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月光曲》。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我们要讲哪一课 《月光曲》.

  《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生:我觉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师: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生:因为它没有歌词.

  师:那么你再重新解释一下这个"曲".

  生:没有歌词的歌曲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就不是歌曲了.

  生:没有歌词的音乐叫做曲.

  师:没有歌词的音乐,"音乐"这两个字还不合适.

  生:我觉得是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演奏的曲.

  师:乐曲,对.没有歌词的,用乐器来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弯弯曲曲,曲折

  师:对,还有吗 我再组一个吧.行不行

  生:行.

  师:曲服,决不曲服.(生有说对,有说不对)

  师:那是哪个"曲"呀

  生:应该是屈原的屈.

  师:组词都用历史名人在组词.

  3,好,《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贝多芬.

  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的一位音乐家.

  师: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生: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从书上看到过.

  师:今天的书里有吗

  生:有.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今天的书啊 今天的书是怎么说的

  生:今天的书上说的是"一百多年前……"

  师:我就要能说明"著名"的那一点.

  生: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师: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4,我们刚才说的是课文的第一段,是吗

  生:是.

  师:那咱们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经学完了对不对

  生:对……不对.

  师:你说第一段没学完,你读读第一段,大家听一听还有哪儿没学 (一学生读第一段)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刚才哪儿没讲 都讲了没有

  生:都讲了.

  师:我们来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他谱写《月光曲》,那整个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

  生:是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他说最后一段和谱写过程没有关系.①那么他弹完钢琴,飞奔回客栈,连夜写下来曲子,这个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②师: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生:因为他当时有了灵感,如果第二天写的话,灵感就没有了.

  师:"当时有了灵感,"就回去创作了 不是这样吧

  生:因为我们俗话说,"趁热打铁"他是趁着灵感还记着,如果明天,灵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记下来了.

  师:"灵感"这个词这样说不太合适.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这么说,③他刚才弹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对.

  师:临时弹出来的,对吗

  生:是.

  师:所以他赶紧回去把它记录下来.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个记录过程,而不是创作过程是不是

  生:是.

  2,师:是不是现在我们把最后一段也学完了

  生:是.

  师:哪儿还没学完,再看一看,学完没有

  生:学完了.

  师:来,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师:我们这两段课文学得真痛快!好了,你们把还没学的部分好好读一遍.注意,我让大家读书,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了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有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生:能.

  师:一边读,一边准备一下要说什么话.开始.(学生各自读课文)

  1,读懂了什么,交流心得.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想说站起来就说,不用举手.

  生:我读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同情穷人,热爱劳动人民和热爱大自然的伟大音乐家.

  师:你怎么看出他热爱大自然了

  生:因为他谱写了《月光曲》是与自然结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确的说明.

  师:你的认识超过了我的认识,非常好.谁还讲

  生:我从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我还知道了……

  师:(打断)你先等一下,你说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内容,能不能再谈具体一点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好吧,接着讲.

  生:我从第二段到第九段还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我还知道了贝多芬非常热爱同情可怜人,他是名人,却不要钱为一个穷苦的人弹琴.

  师:好,还有吗

  生:课文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不是"随便说说",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还有我想给刚才那位同学补充一句:第九段不仅仅写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它写了大海从平静到波涛汹涌.这一段是皮鞋匠的联想,通过皮鞋匠的联想,写出了贝多芬琴声的优美和穷兄妹俩对音乐的热爱.

  师:好,好.谁还想说就快点.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从第三节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为她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可是哥哥说音乐会的入场券很昂贵,我们家又穷所以买不起.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师:好的,但没说太清楚.

  生:我想说的是,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读)"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弹琴的评价,说他弹得十分纯熟,还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还十分懂音乐,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

  2,质疑问难.

  师:你们说的把我要讲的都说完了,那这堂课就别上了.好,同学们注意,下课!(学生不动)我打算要讲的你们都说了,那不是该下课了吗 我再讲是不是多余了 下课,起立!(同学们起立)哎呀,我又想起来了,先坐下.(众笑)我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课文第七节他说:"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说的贝多芬先生,他为什么不肯承认呢

  师:你的意思是贝多芬应该这个时候站起来掏出一张名片来给她,(众笑)也就是说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吗

  生:对.

  师:但他没有亮明,为什么 那你就带着你自己的这个问题来听讲.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问题还是不能解决,你就站起来再问我,好不好 (生点头)谁还有问题

  生:我想问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还要弹一首

  师:是啊,弹一首行了吧 为什么还要弹一首 谁还有问题 你们没问题了,我可有问题.让不让我提

  生:让.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曲子该由1,2,3组成,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生:第九节.

  师:那是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没写《月光曲》呀!

  生:我觉得他是通过写兄妹俩的想象,来写出贝多芬弹的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联想到了这个景色,所以我认为他在从侧面来写这个《月光曲》.

  师:我还是没有听清.你没有解释得太清楚,谁能解释清楚给我听

  生:他写大海,是写《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说他在即兴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兄妹俩想象到的意境,所以这也是说他在写这首曲子.

  师:你是说大海和月光的变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连《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 比如有的文章写弹一首曲子,他就写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节奏是什么样的.有的还要比喻成什么"莺鸣空谷","珠落玉盘"等等.这些都一定要说的.这一篇呢,我什么也没看到,曲调怎么样,节奏怎么样

  生:我从第九节上,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开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来霎时间洒满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没听懂,这还不是在写月光和大海吗 ——不过,我也听出你们的意见了.你们都认为第九节是讲《月光曲》的曲调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你们把第九节很有条理地读一下,然后讲给我听,我才能明白.现在自己看第九节,想朗声读就朗声读,想默读就默读,想互相读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读都可以.读完了讲给我听,开始.

  (学生开始以不同方式读文)

  2,交流.

  师:谁能说给我听

  ①生:我觉得(读)"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

  a师: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讲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

  b师:月亮升起来,还有吗

  生:就是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师:等等,现在月亮升起来了,(板书"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读)"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师:没到那么远吧 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学接着讲.

  生:应该是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师: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还有一个词呢

  生:霎那间.

  师:你把这一段读一下我听听.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

  c师:洒满了银光以后整个海面上是什么样 有一个词,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师:我不会写这四个字,你帮我写吧.(一学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写"微波粼粼")谁还接着说 已经告诉我了,月亮升起来了,大海上波光粼粼.

  ②接着往下解释,后来月亮怎么样了 海面怎么样了

  生:后来"海面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a师: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师:书上怎么说你就怎么读.

  生:应该是(读)"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b师:你的意思说现在月亮升高了,接着往下说,穿过微云以后呢

  生:(读)"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师: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产生了变化

  生:对.

  师:(指板书)这里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刚才说的是什么样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师:我再写个"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师:谁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师:那怎么写啊 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个字.

  生:月亮升高.

  师:对,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涛汹涌.

  师:不对,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是不是这两句呀 那这两句用四个字能概括吗

  生:刮风起浪.

  师: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风巨浪.

  师:这风有点太大了.(笑声)

  生:刮风卷浪.

  师:能不能这么说,风怎么样

  生:卷.

  师:卷什么样的浪

  生:巨浪.

  师:对了,"风卷巨浪"这四个字多好呀!把两个意思都说了.(板书"风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风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师:(对一学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写在"风卷巨浪"的前面.(学生上前写)

  ③再往下看,还有吗 后面月亮怎么样呢 大海又怎么样呢 说不来的"使劲"读一读,谁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a师:大家一起来读.接着我的话来读"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读)"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b师:现在月光怎么样了

  生:照耀.

  c师:大海怎么样了

  生:波涛汹涌.

  d师:谁来写这八个字 (一学生上前写)

  3,既然海面是这样变化的,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读出来呢 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①学生各自读课文.

  ②师:谁愿意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这一点儿 谁接着他读"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这一点儿 谁读"月光照耀,波涛汹涌"这一点儿 (三个学生站起来)一个人读完下一个接着读.大家听一听他们三个读得有没有变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开始.(三个学生分别读这三段话)

  ③师:大家一齐来读,我给你们打上拍子,你们一边读一边用眼角扫一下我的手势,我怎么指挥你就怎么读.咱们看看读起来有意思没意思.预备,起!

  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随机给予指导)

  ④师:这回谁起来再读 谁读第一层 没有发过言的举手,已经发过言的先放下手.(教师让三个学生站起来)开始.(三生分别读)

  ⑤师:太好了,谁还想读 (一女生站起来)你现在先挑一层,这三层随便你想读哪一层,读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学挑战,你就点他的名.(女生点了姓赵的同学)好,你先读,开始.

  女生:(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赵生也读这一层与她比)

  师:满分是五分,全体同学用你们的手给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师:五分,好,给第二个同学亮分.

  生:五分.

  师:也是五分,很好.都读得不错.谁还想比 还有两个名额.(指一举手的学生)随便读一段,谁敢应她的战 (马上有一男生站起来)好,开始读.

  女生:(读)"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涌过来."(男生重读这一部分)

  师:两个人都读得不错,还有一个名额,谁来读 (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应战)

  女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男生重读)

  师:两位同学读"波涛汹涌"真的波涛汹涌.前面看见妹妹恬静的脸,读得很温柔.这位男同学读得也很温柔.(众笑)好啦,大家读得也不错,讲得也不错,

  4,但我还是不明白,我说《月光曲》的曲调在哪 旋律是什么 我找不着.你们告诉我,这儿(指板书三层)写的是月亮和大海,这哪是《月光曲》呀 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为它是用语言文字来代替这个《月光曲》的.

  师: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众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语言文字来表示它的旋律.因为课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谱子写下来,要是那样的话,我们不用学《月光曲》了.

  师:成音乐课了是吧,他的话解释清楚了吗

  生:没有.

  师:非常遗憾,没讲清楚,谁能帮我解释清楚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师:你光这么说不行,我知道波涛汹涌是"轰隆,轰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声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师,黑板上都写的是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海.

  师:对呀!

  生:那我们可以联想到月亮是很……

  师:(打断)你想怎么联想就怎么联想 不对.我还可以联想到我小时候,我妈妈生气了,一开始不太厉害,到后来揍了我一顿.(众笑)我还可以联想到这个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觉得它第一层的意思是说《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师:(打断)你怎么认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 我还认为我妈妈刚刚生气呢!(众笑)你说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来证明呢 好好读书,再把第九节好好看一下.(学生各自看书)

  5,师:想想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生:不是,是联想.

  师:谁的联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师: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生:他们是听了贝多芬弹的乐曲后联想的.

  师:那听他的曲子,脑子里就出现了这种情景,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噢,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

  生:我觉得他们是听贝多芬的曲子听得十分投入,脑子里才联想出这番景象.

  师:噢,我明白了,这回你们算给我讲明白了.(指板书)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时候,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6,那么,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 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 能形容一下吗 是快呢,是慢呢,是轻呢,是重呢

  ①生:我觉得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很柔和的.

  师:很柔和,(板书"柔和")还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师:(打断)等一下,光是柔和吗

  生:还有比较缓慢,宁静.

  师:比较缓慢,徐缓.(在板书"柔和"后面写"徐缓")后来呢

  ②生:后来到风卷巨浪的时候,它的曲调声音应该响起来了,速度也加快了,声音从柔和变成高昂了.

  师:不到高昂吧,有劲没劲

  生:有劲.

  师:对,有力了.(板书"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师: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写"高昂")还有吗 (指"有力"的后面)节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师:节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写"快速")这儿呢 (指"高昂"后)波涛汹涌了.

  ③生:波涛汹涌应该是更加快.

  师:更快了,情绪激荡了!(在"高昂"后写"激荡")我们写这一个词行不行 浪花在激荡,可不可以

  生:可以.

  7,师:那么谁能从头到尾地,系统地帮我解释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 我先说个开头,你接着往下说——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谁接着往下说

  生:⑵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⑶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一个音乐(指板书"柔和,徐缓"等)引起了如此联想,(指板书"月光大海"等)对吗

  生:对.

  8,感受《月光曲》的旋律变化.

  师:这是咱们猜想的,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 想不想听一听

  生:想.

  师:听过没有

  生:没有.

  师:咱们试试,看咱们研究得对不对.不过我想,贝多芬是那么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乐曲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么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然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师: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师:这样呢,就使他的乐曲旋律更丰富了,咱们听一听.(教师播放《月光曲》录音带,并配合音乐节奏打拍子,同时根据旋律的变化,指向板书相应内容)咱们先让贝多芬休息一会,就这么一段你们听出来没有

  生:听出来了.

  师:基本上是(指板书)这么一个旋律变化是不是

  生:是.

  师:咱们下课以后再仔细听.这个问题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弄明白了,谢谢大家!经过咱们的一段研究,讲清楚了,但是我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刚才你们说贝多芬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他就创作了这首曲子,弹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对.

  9,师: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 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生:应该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师: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没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讲……

  师:你们从第二段开始读一读,看看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它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 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写他和盲姑娘兄妹认识的过程,开始是怎么回事,后来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讲给我听.可以互相研究.(学生读文)

  师:时间到了,大家休息一会,咱们先下课.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学生概括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二、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只是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

  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

  (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出示[语段阅读1]“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板书:激情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3

  一、       周学习内容:《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 二、       周学习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30个、二类字12个。 2.积累:  (1)、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作文:请把你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唱起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三. 周学科融合:本单元体裁各异的课文和丰富的音乐与欣赏、描述、传唱、写作等多项语文实践组合,形成了一个交流、感悟、开放互动的音乐空间。 四.周学情分析:音乐,来源于上生活,是情感的奔流,是流淌的诗歌,是雨后的彩虹。美好的音乐能陶冶情操、升华思想、鼓舞斗志、凝聚人心。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感染人、愉悦人、熏陶人、鼓舞人的神气功能,领悟到音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本文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经过和被定为国歌的经过,唤醒世人勿忘国耻、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学法 教师导法 情景设计法,自读理解法 学生学法 唱国歌,体味歌词的含意,感受国歌的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目标:简陋、倾注、嫉恨、豁然开朗、居安思危。 3.生字目标:奴 隶 陋 谱 催 亡 协 政荐 豁 抛。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1)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细读感悟点: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感悟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所特有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感情。 3.能力训练点: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2).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3).背一背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4.拓展延伸点:(1).把你搜集的与本课有关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

  高昂激越 催人奋进

  警钟长鸣 居安思危 课后反思

  《月光曲》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从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学法 教师导法 学生学法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2.积累目标: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重点段:第8、9自然段。 3.生字目标:芬、券、盲、纯、汹。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2.细读感悟点: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1)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等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3.能力训练点:(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4.拓展延伸点: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柔和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高昂激荡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课文

  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分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你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的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借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引导: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因为贝多芬弹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乐,他听到贝多芬弹奏的美妙的钢琴声就联想到了这些景物。)

  引导: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好,能让人产生共鸣,引起人无限的联想;也说明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⑶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⑷有感情地朗读8、9两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被琴声吸引

  被对话感动

  贝多芬进屋弹一曲有才华有同情心

  即兴弹奏

  记录下来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总结全文。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 篇16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感悟(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