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通用17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通用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通用17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2

  【教学内容】

  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简”出三味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发现古诗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小儿垂钓》:蓬头、侧坐、莓苔、映身、借问、遥、应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儿垂钓》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感悟古诗,不在于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诗句的趣味和意味,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意,那份趣。】

  三、得益课外,聊聊 “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 (2)所见 (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为使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设计中抓住古诗主题教学的“辐射点”,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自由开掘的空间,而最后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在于激活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四、练习表演,理解诗情。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五、学习《池上》。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七、作业。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5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象),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

  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课前导语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甲:这么大声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乙: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捉不到鱼了。

  生丙:我应该打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生丁:(做摆手动作)不要惊了我的鱼。

  生戊:(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己:那个小孩做的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了。

  生庚:我也这样认为,他这样做,既帮助了人,又没吓跑鱼。

  师:是呀,大家说的对,这个小孩聪明又有礼貌。他陶醉在垂钓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你们也原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稚子  垂纶

  小儿垂钓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⑴ 自读:

  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⑵ 自思:

  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⑶ 交流:

  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六、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6

  下甸庙小学 甘莉静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7

  望庐山瀑布(教案5篇、实录)

  绝句          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8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有关事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4.谈话导入  :谁能说说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2、看图揭题。(投影仪出示)板书:邓爷爷植树

  二.自主识字。

  导语 :想知道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吗?打开书,看课文。说说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自由读)

  2.自学生字。

  (1)找出藏在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字,纠正字音。

  (3)出示所有生字,齐读。

  (4)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去掉拼音,再打乱秩序读。

  (6)汇报识字方法。

  3.检测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指导读,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二自然段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如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做“登山看日出”游戏,复习本课生字词。由低到高依次认读生字,一步2.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春节岁数年龄已经

  经常行走扶手栽树亲人

  3.导入  :小朋友识记生字真是太棒了,那么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和三、四、五自然段,并思考: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先学生自由朗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2.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3.朗读全文。(自由读、齐读、个别读)要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三.书写生字。

  1.学生先观察,再说说如何记住这6个字。

  2.学写“爷、节、岁、亲、的、行”。

  a. 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

  b.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3.学生练习,强调笔顺。

  4.展示学生写字本,指各学生点评。

  四,布置作业 :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一起去植树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 )( )( )声( )( )( )

  多( )( )( )处( )( )( )

  知( )( )( )忙( )( )( )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并注意说出春天的特点。

  2.抓住春天的特点,把观察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清楚。

  3.说话时要大胆,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语句要完整。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小朋友,前边我们学习了古诗《春晓》,又开展了找春天的活动,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请用完整句回答问题)板书:公园、田野、我们身边……

  二、说春天。

  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喜欢(请几个学生简单说)

  既然大家都说春天很美,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春天好吗

  这次说话有三个要求,请大家看着电脑跟老师读一读,然后请大家在说的时候记住按要求完成,比一比这节课谁最好。

  春天是新年的开始,所以古今中外的人都赞美过春天,你们知道哪些词语是描写春天的吗(学生说几个,教师板书一些)

  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词语和句子,帮助大家说好话。请大家看电脑,自己快速记几个,待会儿说话时用上一些你喜欢的。(学生看电脑,边读边记)

  现在你们看完了,就让我们比一比谁说的春天美,好吗春天来了,我们去公园看到了什么(用一句或几句说说,要按要求说。)

  大家刚才说得真好,看看电脑里老师还帮你提供了些什么(学生看电脑,观察公园景色,然后同桌互说。)

  春天来了,我们在田野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教师随时纠正。)说完后,再次看电脑,让学生互说。最后指名说。

  春天来了,在我们身边,你们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给学生看一两张画面,让学生准备说话。)学生开始说话,教师随时指导。

  在春天里,你除了刚才说的和电脑上看的以外,你还看到了哪些变化吗(蝴蝶、青蛙、蝌蚪……)

  小朋友,你们把春天说得真好,那谁能给我们刚才说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看谁说的题目最好(教师板书题目)

  三、指名说话。

  小朋友,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说的春天的景色最多、最美,但要按要求说,好吗(再看一看电脑上的要求,然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从中选择自己想说的春天的某一地方,按顺序说出特点。)学生开始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四、指名说,师生评议。

  刚才的几位小朋友说得很好,但电脑里也有三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跟他比一比,看谁的好,好在哪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9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4、迁移运用。

  最后,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乐呤诵,读中悟,悟中读,以悟促读,举一反三,扩宽视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达到与本文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点。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四、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产生画画的兴趣做个榜样,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以下板书: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0

  【设计理理念】

  李吉林老师说“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思”又加深了对“物”的认识,本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披情入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并在反复的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初步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内蕴。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爱心的力量;

  学习借鉴想象在童话中的表达作用,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2、过程和方法:

  情至而辞发,创设真切的诗歌情境,以情”发“辞”,“辞”促“思”理解

  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主动积极的探讨对诗意的独特见解。

  在朗读时能自主揣摩,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两首诗以民间故事为依托,以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诗人一时的心情感受,学习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体会诗歌高度凝缩,耐人品味的语言美,感爱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从中受到陶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乞巧》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1、学生上台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传统习俗:

  导言:美丽的民间故事让我们遐想翩翩,如果我们也能得到织女的智慧和灵巧那该有多好啊,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当一回“诗人”,让我们回到七夕乞巧节这一天去向神仙娘子“乞巧”出示课题,读题。

  2、播放花好月圆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过节的热烈气氛。并说说自己打算怎样过这个”乞巧节”。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并尝试给诗歌划出节奏。

  2、边读边想象过节这个晚上周围的情景怎么样?诗人在这个晚上的感受和心情怎么样?

  场面(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有说有笑……)

  心情:兴奋,喜悦,紧张……

  3、”诗人”交流感受,用相关的诗句抒发内心的感情。

  4、师配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引导吟咏诗句:

  一年一度的七夕乞巧节又到到了,诗人你和人们一样来到外面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你禁不住说,(七夕今宵看碧宵)听说牛郎织女就要在这一天度过河桥来相会,(牵牛织妇女渡河桥)家家户户在这个美好的晚上望着圆圆的秋月,乞取织女的心灵手巧(家家乞巧望秋月),她们穿啊穿啊,在这热闹的夜里不知有几万条丝线从月光下的针孔穿过(穿尽红丝风万条)

  三、再读诗歌,深悟诗情

  1、同桌互读再悟。

  2、(配乐)学生可随乐离位,如临其境,寻找“节日的伙伴”对月朗诵。

  3、检查背诵诗歌。

  四、指导学习生字

  1、自主分析记忆字形:

  注意区别“气──乞”强调“晓”不要多写一画。

  2、指导认真写字,范写“霄”“屏”。

  3、学生选字组词,说句。

  第二课时

  《嫦娥》

  一、谈话导入,简介诗人

  1、教师板书“悲伤”这个词语,请学生分别说出与这种心情有关的词语或场面,

  2、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师相机概括简介李商隐及其悲情诗:

  唐代诗人,一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歌如《锦瑟》《无题》《夜雨寄北》,而这些诗歌很多都是反映一种悲伤的感情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嫦娥》,生读题。

  (学生静息,酝酿情感。)

  二、情境激qing,初读诗歌,意会诗意

  1、播放《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生根据师的描述展开联想,产生相应的体验,并模拟嫦娥做出叹息状,悲伤状:

  广寒宫里,灯寒壁冷,窗外落叶萧萧、我望穿秋月,一夜无眠,后羿,后羿你在哪里啊?

  2、学生小组交流谈谈在情境描述中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悲伤,寂寞,后悔)

  (出示诗歌),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样把嫦娥的这种心情描绘出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学生讲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

  3、解决疑难问题,理解关健词语。

  4、“烛影深”“晓星沉” 分别说明了什么?

  5、嫦娥此时的心情怎么样?从诗歌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6、学生试着说说诗歌的大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诗歌

  1、(配乐)自主练读诗歌,边读边想象。

  2、小组读,互相指点。

  3、指点名读,师生评议,相机指导读出节奏。

  4、背诵诗歌。

  四、课外拓展

  了解李商隐的其它诗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1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到户外观察柳树和春日的景色。

  授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用幻灯片,看柳树和春天的图片或录象,指导看图,让学生观察柳树和认识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色。

  1、《咏柳》:

  ⑴ 课前让学生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

  ⑵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

  ⑶ 抓住重点词语推敲,比如说“妆”、“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⑶ 抓住后两句,学习古诗。

  2、《春日》:

  ⑴ 讲解“寻芳”、“万紫千红”。

  ⑵ 结合《咏柳》说说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

  ⑶ 让学生仿照作者观察的方法,借助某一种景物,说一说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⑷ 古诗拓展。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将课文背下来。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了解古诗大意和表达的感情。进一步通过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身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

  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

  4、抽读、齐声读。

  三、学习《咏柳》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

  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

  ⑴碧玉:绿色的玉。

  妆:打扮。

  一树:满树。

  万条:枝条多。

  绦:一种丝带。

  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⑵考虑: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同学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

  ⑶朗读。

  5、交流汇报3、4句:

  ⑴细叶:细细的嫩叶。

  似:好像。

  裁:裁剪。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

  ⑵考虑:

  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

  ⑶指导朗读。

  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

  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读

  语速适中,情感丰满,基调高昂,注意停顿。

  五、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咏柳》,并集体背诵,引入《春日》。

  二、解题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2、春日即在春天里。

  三、初读,初通诗意

  1、自读全诗,再抽读。

  2、分小组讨论学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作上记号,勾出不理解的词。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词,板书,查阅字典理解。

  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水名。

  滨:水边。

  光景:风光景色。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

  新:新鲜、奇丽。

  4、由词意考虑:

  诗人在什么样的天气,到什么地方去游览,他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5、整理出前两句的意思:

  在天气睛朗的日子里,诗人到泗水边上死对头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6、说说你从一二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指导朗读。

  7、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3、4句。

  自读、勾出不懂的词,讨论,交流解词,再解意。

  等闲:平常、随便。

  识得:认识。

  东风: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诗意: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可春风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只有在见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色后,才明了是春风带来了这无边的景色。

  指导朗读3、4句,说说体会,引导同学理解包括在诗歌中的哲理。

  四、再读,感悟诗境

  联系诗意,说说自已的理解,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3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⑴ 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⑵ 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⑴ 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

  知诗音

  还要──板书:

  明诗意

  ⑵ 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⑶ 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⑴ 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 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⑶ 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

  悟诗情

  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⑴ 读准音。

  ⑵ 明诗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

  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5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 十一古 古一居 亡一忙 因一烟 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 对一树一村 睡一眠 闪一问一间一闻 屋一居

  醒一醉 亲一童 外一处 岁一多 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五)板书设计

  4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chu 村 san

  首 sh6u 醉 zui

  处 shi 散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 诗人

  闻 见闻

  古 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 多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 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 )( )闻啼鸟。 (3)花落( )( )少。

  (2)夜来风雨( )。 (4)( )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6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颂读古诗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并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两首古诗的有关材料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还记得古诗《山行》吗?古往今来赞美春天的诗也不少。今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齐背《山行》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自读两首古诗,完成以下要求

  1、把两首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识生字

  2、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根据要求,自学古诗。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注意“绦、滨”的字音要读准   相机点拨:

  1、“绿丝绦”指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2、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3、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4、“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谈谈“万紫千红”吗? 

  读诗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全班交流:从中想象体会六指的绵长和柔软从中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让学生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读代讲,师生合作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练习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指名背诵两首古诗  检查背诵 

  二、识字写字

  出示卡片 认读生字

  自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认真抄写生字 提高识字能力。 

  三、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相互交流

  课外积累 

  四、课外活动

  请你用语言、用图画记录下你眼中的春天,办一期关于春天的壁报。

  找春天,

  写春天,

  画春天。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请你用语言、用图画记录下你眼中的春天,办一期关于春天的壁报。   

  板书:

  2、古诗两首

  《咏柳》         《春日》赞美春天

  小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 篇1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通用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