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通用14篇)
《愚溪诗序》 篇1
教案示例一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 ,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 、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
[板书设计]
柳宗元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
二、导入
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 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 “情有独钟”呢?
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
三、分析课文第1段
1.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
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
谪(贬谪)潇水上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
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
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
土之居者犹 然(争辩的样子。 :yín)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四、分析课文第2段
1.字词理解
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
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
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chí,水中露出的高地)石
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
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
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
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
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
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悖(违背,逆而不顺。悖:bèi)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
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 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 ,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 出了下文――
七、分析课文第5段
1.字词理解
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
而善鉴(本指镜子,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彻)万类
锵鸣金石(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发出脆亮的声音)
予虽不合(符合,适合,迎合)于俗
漱涤(洗漱涤荡,引申为净化)万物
牢笼(包罗)百态
而无所(没有什么)避之
超鸿蒙(超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语出《庄子・在宥yòu》)
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
寂寥而莫我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也
纪(通“记”,记载)于溪石上。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诗》的原因。
⑴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⑵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 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⑶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
――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 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 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 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作者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文章不仅富于哲理,而且情文并茂,妙趣横生。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赏游,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的美景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风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九、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例析:
㈠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㈡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㈢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不能兴云雨(动词的使动用法)
㈣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㈤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 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 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㈥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探究活动
1.柳宗元写景名篇鉴赏
2.从和《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风格
准备
1.自愿结组(4~5人为宜) ,自愿选题或自拟题 ,选出负责人,做好分工(每人均有事做。)
2.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做好资料索引和摘抄。
讨论
1.同组讨论,将各自查找到的材料汇总,遴选,分类编组;各自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允许有异议,讨论达成共识。
2.异组讨论,对他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稿
形成文字,准备汇报,形式自定。
成果展示
其间可对同学的发言质疑或发表看法,形成互动。
《愚溪诗序》 篇2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教学难点 :用典的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
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
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
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课文分析:
(一)题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关于“序”:“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阅读讲析
1、范读课文――自读课文――齐读、分组读、依次读,参考录音网址: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
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
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再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
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
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
第 4 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2、字词句落实,要求会口译。参考网址:
(三)鉴赏要点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平。
“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平之鸣。
三、课文悟读
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古人说:不平则鸣。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
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似乎这“愚”在于山水。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溪自比。文中说,“适类于予”。
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既然柳宗元不愚,那么到底什么人愚呢?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如此一步步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世人皆“愚”,惟我独明。读到这一步就明白,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一层层的遮掩之后。
四、亮点探究
1、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到“愚”,阅读课文想一想,最重要的两个句子是哪两个?
探究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第1段的“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和第4段“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两句。前一句是全文“八愚”的根源,无这一句则无全文之“愚”。如果不是“我”“触罪”被贬到潇水之上,“愚溪”则不会有“愚”的名称,后一句则说明我“愚”的程度。这两句巧妙地在自责之中把心中的怨恨说得虽隐晦却痛快。
2、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
探究学习: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愚”;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土之居者”对冉溪名称的分歧?
探究学习: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出自己的命名,使“愚溪”的得名顺其自然,可以使自己借题发挥的用意既自然又比较隐蔽。
4、比较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或意思。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
②得其尤绝者家焉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④予得专而名焉
探究学习:本文中含有“焉”字的句子较多,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它们的用法和意思。
①句中的“焉”很容易理解为兼词,但从句子结构看前面已有主语“灌水之阳”,如果说成“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在那里”便很别扭,所以还是理解为助词更好。
②句中的“焉”则应理解为兼词。因为“家”在这里为动词,“焉”跟在动词后面,不理解为兼词,则不妥当。
③句中的“焉”看上去是助词,因为上文“得泉”语意似乎已经说得很明,语气似乎也已经收住了,但是上句是叙述“行”这样一个动作,而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交代找到泉的方位,所以这个“焉”还是作为“兼词”(在那里)比较好,只是要注意翻译时这个“在那里”要提到前面做状语。
④句中的“焉”很明显是代词“它”,因为前面的“专”和“名”都是动词,如果“焉”不作代词则意思表达不清。
5、找出文章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探究学习:文中词语活用的情况比较多,不弄清它们的用法,对句意的理解会很有影响。如“故姓是溪为冉溪”的“姓”,“名之以其能”的“名”,“得其尤绝者家焉”的“家”,“予得专而名焉”的“名”等都是名词动用,“咸以愚辱焉”的“辱”,“不能兴云雨”的“兴”,“虽辱而愚之”的“辱”等都是使动用法。
6、文言知识详见《明师对话》中《愚溪诗序》的“学法指南篇”。
三、选题设计
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后,比较柳宗元和苏轼受贬后的不同态度。
1、研究方法:
(1)认真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两篇文章的思想感情。
(2)搜集阅读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写作的背景。
(3)阅读两位作者写于和课文同一时期的其他诗文。
(4)阅读有关两位作者的研究文章或专著。
(5)阅读有关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文章。
2、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3)《古文鉴赏大词典》。
(4)《柳宗元传》。
(5)《中国文学批评史》。
3、参考网址:
附:网络教室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1、范读课文――自读课文――齐读、分组读、依次读,参考录音网址:
2、字词句落实,要求会口译。参考资料网址:
二、合作学习
1、课文内容赏析,参考资料网址:
2、亮点探究
三、深入拓展
1、文言知识归纳(详见《明师对话》中《愚溪诗序》的“学法指南篇”。)
2、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后,比较柳宗元和苏轼受贬后的不同态度。
参考资料网址:
参读书目:
(1)《中国文学史》。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3)《古文鉴赏大词典》。
(4)《柳宗元传》。
(5)《中国文学批评史》。
比较后写成文章,或书面或发电子文档到我邮箱或发送到我的网页“互动天地”,网址:
[1]
《愚溪诗序》 篇3
教案示例一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 ,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 、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
[板书设计]
柳宗元
第 1 2 3 4 页
《愚溪诗序》 篇4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请问大家。不过,大家一定要说实话哟!
生:(喧动)什么问题?
师:大家是喜欢别人说你聪明呢,还是喜欢别人说你愚蠢?
生:(异口同声)聪明!
师:看样子啊,好智之心人皆有之,恶愚之心人皆亦有之。(生会心地笑)说自己愚蠢,在别人看来那是愚不可 及。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位'愚不可及'的人。他不仅自己称'愚',而且连其所钟爱的山水也被他以'愚'冠之。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他的《捕蛇者说》。他就是被称为唐宋什么'家'(生齐答: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与谁齐名(生齐答:韩愈)的唐代文学家(停顿。生齐答)柳宗元。那么,他为什么以'愚'自称并且称他所钟爱的山水为'愚'呢?今天,就让我们用问题探源法来共同欣赏他的散文《愚溪诗序》,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设置了一种悬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索,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同时也注重积累,巧妙复习了相关文学常识。明确提出学习方法,指令明确。
师:这篇课文大家都读熟了吗?
生:(齐声)读熟了。
师:那好。现在呀,我来朗读一遍,请大家当当老师,看我读得好不好,有没有错误,怎么样?
生:(高声)好!
师: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字音是否正确,二是句中节奏是否准确,三是作者以愚自称之处是否读出了悲愤之情,四是次段愚溪'七愚景'是否读出了层次感。(师范读。其中故设三处机关:一句节奏出错,一个字音读错,一个字读成旧读。)好,我读完了,请大家评判评判?(生掌声)谢谢大家的肯定!不过,我还是想听听大家批评性的意见。
生a:(迟疑,举手)老师,我觉得您有两个字的音读错了。(师期待神情,目光鼓励)一个是'塞其流'的'塞'应该读sāi,您读成了sè;一个是'夫水,智者乐也'的'乐'应读lè,您读成了yào。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a:因为好像只有'闭塞'、'堵塞'、'塞责'这些词中'塞'才读sè,'乐'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喜欢',应该读lè。
师:好,好!能发现问题,还能说明理由。关于'塞'的读音,你的意见非常正确。同学们注意,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读sài好说,如'要塞'、'塞外'等,读sāi和sè时,要注意区分。当其为'堵塞'义时,在某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合成词中读sè,而不读sāi,除刚才××同学说的外,再比如'搪塞'、'淤塞'、'阻塞'等,其他情况下读sāi而不读sè。关于'乐',古人依反切读为yào,沿袭至今。但反切注音,拼读时随意性较大。老师对'乐'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进行过研究,认为读yào无必然和充分依据,而且也违背字义之理。所以老师当场更正,这个字按无据从简原则读lè。这就叫'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贡献'!
生:(大笑)广告辞呃!
师:好。还有哪位发现我朗读的其他什么问题没有?
生b:您朗读确实读出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愚溪七景您也读出了层次感。但是我认为第一段的'今予家是溪'的节奏您读错了。
师:(鼓励)能给老师纠正过来并说明理由吗?
生b:'今予家是溪'应读成'今予/家是溪',而您却读成了'今予家/是溪'。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条溪流边安家',若按您的读法,那意思就变成了'现在我的家就是这条溪流'了。
师:(击案)精彩!老师被你说服了。这里就应该读成'今予/家是溪',老师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呀,真是'活到老,学不了'噢!
【点评】积累乃语文课堂之魂。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说学好了语文,那是骗人。关键是积累应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在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学生当老师'的课堂情景,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师: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吗?
生:(齐声)弄懂了!
师:中气十足啊,好!不过,老师现在却遇到了一处疑问,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应怎样理解。(板书'莫我知')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一种观点认为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老师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同学们能不能认真思考或相互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呢?(生兴奋)不过,要求大家说服我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据。
(生思索、讨论,举手。师随点生c)
生c:我认为应该是'没有人理解我'。因为作者是由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会认为别人不理解他。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师:既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据,嗯,很有说服力。老师准备接受……
生d:(迫不及待地)老师,您要听听我的。我认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因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吗?这是他对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衬了他称溪为'愚'是迫于无奈的违心之语,其愤激之情可以想见。
师:依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我现在真是'双手提篮子,左也篮(难),右也篮(难)' !这样吧,这两种理解我都接受,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齐声)可以!
【点评】抓住两可问题,引导学生依文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之有故的辩证思维能力。
师:现在,我们不妨将全文核心内容梳理归结一下。'我'因'不合于俗'遭贬,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称'愚'。可以说是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板书归结内容)给大家一个任务,数数正文中有多少个'愚'字。(生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师:我听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到底多少个?
生:(齐声)27个。
师:对了,27个。28个是包括了题目中的那个'愚'字的。大家记住了,探究任何问题,首先要弄清条件。刚才我说'正文中',那就是条件。那么,我想问一下,面对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哄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愚''''''''字?''愚溪那么美,为什么要说它''''''''愚''''''''?''作者称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师:大家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很好。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连环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愚溪真的'愚'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要能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
据。
(生思考、讨论)
师:问题解决了吗?谁来给大家谈一谈?(生举手,师随点一人)
生e:我认为愚溪表面愚,实际上不愚。
师:(颔首)为什么呢?
生e:在世俗之人看来,它很愚,因为'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但事实上它很美,因为它'善
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只是它这种美不被世俗之人接受和欣赏罢了。
师: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好,好!(生掌声)那么,现在就涉及到第二个核心问题了:既然愚溪这么美,而作者偏偏说它'愚',其目的何在?
生f:我认为作者这是正话反说,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师:何以见得?
生f:作者给愚溪命名,是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且'古有愚公谷'之故。根据我查阅的柳宗元的相关资料可知,柳宗元'聪警绝众',很有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 等人发起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柳宗元受到重用,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由于改革触犯了权贵和宦官的切身利益,顺宗受手握兵权的宦官俱文珍的胁迫,将帝位让给太子宪宗李纯。宪宗杀死王叔文,逼死王 ,把柳宗元贬到荒凉的永州作司马。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其愤激可知。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只是'不合于俗'罢了。所以,当他看到秀美的愚溪无人问津时自然联想到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命运……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秀美'的愚溪和'寂寥'的自己其实是'智'的。当真是'同''''''''愚''''''''相怜,痴心不改'呀!(板书)好,请接着说。
生f:于是,作者悲愤无奈之情顿生,才正话反说,托物言志,借叙写愚溪之景来抒发自己遭贬见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师:真是精妙无比的分析!(生掌声大作)我想,到这个份上,老师也没有必要再饶舌了。
【点评】以数'愚'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和相关资料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正符合问题探源法的精义。
师:以上是同学们对课文内涵的探究、挖掘和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解决一个行文技巧方面的问题: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将愚溪七景叙写得井然有序的呢?
(生思考、讨论,举手。师随点一女生,一男生听错,倏然而起,生哄堂大笑。)
师:(莞尔)好好好,就是你。
生g:作者在介绍愚溪七景时先一个一个地引出景物,就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同学们注意,这里'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很重要,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请继续。
生g:介绍到'愚池'时,就像是游客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一样。作者就是这样巧
妙布局的。
师:'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的写法,就叫'定点取景'。这样,作者将移步换景和定点取景两种叙写手法融合使用,由线而点行文,自然使得叙写景物层次井然。大家今后在作文中也不妨试试这种写法。最后,老师归结一下问题探源法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完成课外作业:找出文中的典故,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其内涵,并分析其文中作用。好,下课了。我衷心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同学们再见!
生:(齐声洪亮地)老师再见!
【点评】由老师就课文局部行文技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内容技巧并重。
适时对问题探源法进行归结,既显示理性深度,又使学生易于操作、学以致用。最后明确要求学生用问题探源法解决问题,以巩固强化。
附:板书设计
愚 溪 诗 序
柳宗元
溪
莫利于世 秀美
愚 智
不合于俗 寂寥
我
同'愚'相怜 痴心不改
【总评】'双促双发'旨在使师生双方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对话式的教学状态中共同促进、提高、发展,而问题探源法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一个最佳渠道。本教例中,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被'发现 提出 探究 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在一种令人轻松愉快的创造状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双促双发'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王群丽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导入新课。我说道: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点评: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点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第三质疑比赛。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24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8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愚溪诗序》 篇5
教案示例一
一、导入
从柳宗元导入 ,让学生介绍他所知道的柳宗元,引出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字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后,做过蓝田尉。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代表作是《小石潭记》《捕蛇者说》。所作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二、解题
《八愚诗》诗已亡佚。
(我们曾学过王羲之《兰亭集序》,启发学生回忆、发言,以旧带新。)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创作的《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糅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永州的刻意之作。(视学生了解作补充)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字。
四、分析理解课文
出示投影: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章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何以“愚”名之?
(3)作者是真“愚”吗?为什么?
出示投影:
本文写作背景
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叔文、王 、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于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就是此时所写。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出示时代背景,提醒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提示:全文以“愚”字为线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为一体,互相衬托。在作者笔下,溪、丘、泉。沟、池、堂、亭、岛(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难知己。作者的用心,不只是为了写这个“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声色中,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奇山异水的热爱和被贬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要紧紧抓住作者的“情”,而这“情”又由一个“愚”字所体现,因此,抓住“愚”字这一线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纲。
文章第1段就抓住“愚”字,写出“愚溪”的来 历,“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来这“愚溪”是因“愚人”而来。有“愚溪”还远不够,接着第2段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在两段写景的基础上,第3段开始议论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将景物拟人化,把“八愚”之景当成知己,并借景的种种特点与他的倔强耿介性格联系起来,把景物与自己化为一体。为了抒发自己的郁愤,第4段作者又将宁武子、颜回的“大智若愚”和“装愚”与自己相比:“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真是说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笔,但笔锋一转,在第5段,竟然大声赞美起溪水来:“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铿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可见“愚溪”并非真愚!这仅是赞美水吗?不,他告诉人们,在此乐于水者,亦不为“愚者”!文章至此终于归结到作者抑郁难以抒发的牢骚和不平,而以文辞为己申辩:“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作者郑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现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辞歌愚溪”,要“超鸿蒙,混希夷”,显示自己的“愚”其实是超脱凡尘的大智大慧。
五、小结、拓展
和柳宗元的其他山水散文一样,一般都不直抒胸中的抑郁,而是将所居的山水拈出,借题发挥,写景物亦写自己,物我相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
教师印发《小石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请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永州八记》的材料,自读、自析、体会。
[板书设计 ]
柳宗元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过程 :
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
二、导入
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 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 “情有独钟”呢?
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
三、分析课文第1段
1.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
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
谪(贬谪)潇水上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
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
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
土之居者犹 然(争辩的样子。 :yín)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四、分析课文第2段
1.字词理解
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
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 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
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chí,水中露出的高地)石
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
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
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
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
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
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悖(违背,逆而不顺。悖:bèi)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
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 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 ,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 出了下文――
七、分析课文第5段
1.字词理解
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
而善鉴(本指镜子,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彻)万类
锵鸣金石(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发出脆亮的声音)
予虽不合(符合,适合,迎合)于俗
漱涤(洗漱涤荡,引申为净化)万物
牢笼(包罗)百态
而无所(没有什么)避之
超鸿蒙(超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语出《庄子・在宥yòu》)
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
寂寥而莫我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也
纪(通“记”,记载)于溪石上。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诗》的原因。
⑴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⑵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 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⑶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
――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 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 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 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作者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文章不仅富于哲理,而且情文并茂,妙趣横生。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赏游,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的美景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风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九、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例析:
㈠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㈡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㈢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不能兴云雨(动词的使动用法)
㈣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㈤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 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 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㈥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探究活动
1.柳宗元写景名篇鉴赏
2.从和《永州八记》看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风格
准备
1.自愿结组(4~5人为宜) ,自愿选题或自拟题 ,选出负责人,做好分工(每人均有事做。)
2.带着问题查找资料,做好资料索引和摘抄。
讨论
1.同组讨论,将各自查找到的材料汇总,遴选,分类编组;各自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允许有异议,讨论达成共识。
2.异组讨论,对他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组稿
形成文字,准备汇报,形式自定。
成果展示
其间可对同学的发言质疑或发表看法,形成互动。
《愚溪诗序》 篇6
19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刘玛林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
2.领会作者托物兴辞,以“愚”自称的寓意。
3.鉴赏课文以“愚”经纬文章,写景善于布局的艺术特点。
4.体会作者被埋没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5.作者在文中以“愚”名溪,以“愚”自命,均深有寄托,理解这种托物兴辞的写法,体会作者写这篇诗序的真意,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介绍柳宗元概况,回忆学过的课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唐朝散文家、诗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废弃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俪文体,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其散文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
《黔之驴》《江雪》《小石潭记》《种树郭橐驼传》,我们读过的《捕蛇者说》、《始得西山宴游记》等都是他永州时期的作品,《愚溪诗序》也写于他任永州司马时。
二、题解
序,文体的一种,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后又有宴集序,赠序等。本文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的《八愚诗》的序,即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己被埋没受屈辱、不得志,不得不愚的悲愤心情。
永州是柳宗元被贬谪、流放的地方。柳宗元在这里整整生活了十年。
三、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磁带。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谪(zhé)潇水上犹 (yín yín)然
不可以不更(gēng)也遂负土累(lěi)石
塞(sāi)其隘(ài)智者乐(yào)也
又峻急多坻(chí)石幽邃(suì)浅狭
不能兴(xīng)云雨
2、学生朗读,正音正句。(点名朗读,齐读)
四、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段,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溉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说;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辩不休,“故更之为愚溪”。而 这条溪水,又是那么幽深浅狭,对人并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称它为“愚溪”。
第二段,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出。叙出“八愚”,紧扣诗题。
第三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愤慨于自己才能的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山水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者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又归结溪水的命名上。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无利于世”抑扬对照,代溪自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事”抑扬对照,自为解嘲。名为“愚”,实则不愚。遂将溪之愚、已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结构提纲
名溪之因: 善鉴万类
(3) (转折) (溪)
无以利世 清莹秀澈
溪与八景 名“愚”
(1)(2) (对照) (5) (对照)
通名为“愚” 实 智
(引子)
名己之因: 漱涤万物
(4) (转折) (己)
确为“真愚” 牢笼百态
第二课时
一、读朗课文
二、口译全文
1、注意活用的词语
名(名→动,用……命名)之以其能
今予家(名→动,安家)是溪
合流屈曲而南(名→动,向南流)
无以利(名→动,对……有好处)世
虽辱(使动,使……受辱)而愚(形→动,用“愚”字称呼)之
予得专(形→动,专有)而名(名→动,命名)焉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一)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
②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③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土之居者,犹 然
⑤不可以不更也
(二)
①愚 泉凡六十穴
②遂负土累石,塞其隘
③嘉木异石错置
④以予故,咸以辱焉
(三)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②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③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④而适类于予
⑤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四)
①宁武子“邦无道则愚”
②颜子“终日不违如愚”
③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④予得专而名焉
(五)
①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物
②能使愚者喜笑眷慕
③超鸿蒙,混希夷
④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三、分析课文
1、愚溪以前称为染(冉)溪,其原由是什么?
答:一是因为“冉氏曾经居住于此;二是因为溪水可以染布料。
2、作者为什么称为愚溪?
答:古有愚公谷,我也因为愚钝触犯天威而获罪,故以此命名。
3从作者的解说来看,“愚溪”的特点怎样?
答:其流甚下,峻急多坻石,幽邃浅狭。
4、“愚溪”命名的理由是什么?
答: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
5、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愚?什么是假愚?
答:所谓“真愚”是“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所谓“假愚”是富于睿智的“大智若愚”。
6、作者在本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对比与反语手法,用古人的“愚”来反衬我的“愚”,正话反说,词兼褒贬,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7、作者通篇以一个“愚”字,将人与溪联系在一起,这样写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答:是因为二者有着很相投的“癖性”――愚溪“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愚则“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8、作者对溪等事物虽“咸以愚辱焉”,但真是在贬斥它们吗?全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答:并非真贬,实际是在借物抒怀,表现个人内心对仕途沉溺的愤懑不平而寄情山水的无奈之意。这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
四、诵读鉴赏
1、托物起兴,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刻画描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正如《古文观止》评此文:“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借愚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沓然,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他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在对于幽奇秀美的山水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游赏,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同作者一们的遭遇吗?欣赏愚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写景关于布局
本文在记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景,把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着作者自萧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又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扰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新,叙事井然。
五、作业
课后练习题
课程基础训练
板书:
附:
文人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 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 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 793年)春,21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 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学,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 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 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 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将永远受到世人的尊敬。
[1]
《愚溪诗序》 篇7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愚溪诗序》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关键。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课文背景及“序”的文体特征介绍 。
二、导入 :
1.曹雪芹的“顽石”与柳宗元的“愚溪” 。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把女娲补天的五色石,称为不能补苍天的“顽石”。何谓“顽”?
《广韵》云:“愚也。”《韵会》云:“痴也。”这些不同侧面的诠释,正好集中体现了顽石及其幻形贾宝玉的基本性格牲:“顽愚”,“痴狂”。贾宝玉不谙封建社会的世故,不听从封建家长的教诲,所以被称为“顽愚”,“痴狂”。那么,柳宗元又为何称溪流为“愚溪”呢?让我们来认真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2.诵读课文,数一数有多少个“愚”字?
全文共445字,共有27个“愚”字。一篇短文,竟有如此之多的“愚”字,决非偶然。
―― “作者以一‘愚’字贯穿全文,借愚溪风景抒发自已被埋没受侮辱、不得不愚的悲愤之情。”文章以“愚”作为线索,是非常清楚的。那么,作者又为何对“愚”字如此“情有独钟”呢?
3.我们还可数一数,在全文中作者用“愚”字给多少个事物来命名?
――第1段的“愚溪”,第2段的“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 “愚岛”,第4段的“愚者”。
作者又为何以“愚”来命名这些景物,还以“愚”来称呼自己呢?
三、分析课文第1段:
1.字词理解
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有溪焉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流入于潇水
故姓(名词用作动词,定姓名,命名)是溪为冉溪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之以其能(功能)
谪(贬谪)潇水上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其尤绝(极,非常)者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焉
今予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是溪
而名(名字,名称)莫能(能够)定
土之居者犹 然(争辩的样子。 : )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交代溪水的方位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一层原因。
⑴作者为什么把这条溪水命名为“愚溪”,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①“予以愚触罪”;②“古有愚公谷”。
四、分析课文第2段 :
1.字词理解
自愚丘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北)行六十步
得(得到,这里译为“发现”)泉焉
盖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南流动)
嘉木异石错置(交错布置)
咸以愚辱(被动,受辱)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介绍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情况及以“愚溪” 命名的第二层原因。
⑴这些丘、泉、沟、池、堂、亭、岛“愚”吗?
――愚溪周围的这些景色,有山丘,有流水,有泉、有沟、有池、有岛,有“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除了自然景观外,还有堂、有亭等人文景观,所谓丘壑幽深,河流蜿蜒,亭堂点缀于其间,何“愚”之有?
⑵然而,作者又为什么说“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呢?
――点明了这里的山水本来并不“愚”,只是“以予故”,才蒙受了“愚”的冤屈。如果说文章第1段只是客观叙述,这一段作者把“愚溪”的命名与自己的联系起来:“予家是溪”,而又“以愚触罪”。因此“愚溪”“以予故”而受“辱”。
五、分析课文第3段:
1.字词理解
夫水 ,智者乐也。(化用《论语・雍也》的语句。)
今是溪独(副词,竟然)见辱于愚 (见……于……:被动句式)
不可以(可以/用来)灌溉。
多坻( ,水中露出的高地)石
蛟龙不屑(因轻视而不肯做不愿做)
不能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云雨
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世
而适(恰好,刚好)类于予
然则虽(即使)辱(被动,受辱)而愚(形容词活用为意动,以……为愚,指称呼……为“愚”)之
2.文章分析
这一段进一步揭示愚溪之所以“愚”的真实原因,即“愚溪” 命名的第三层原因。
(1)“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无以利世。”
⑵作者为什么感叹“虽辱而愚之 ,可也”?因为“适类于予。”为什么说“适类于予”?
――因为“无以利世”。溪之“无以利世”,在这一段里作者言之凿凿,而作者又为什么 “无以利世”呢?那是柳宗元说自己不能为社会作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能为世人造福。但这句话中还有话:柳宗元何尝不想“无以利世”?只是遭排挤、被贬谪,不能实现“利世”的理想罢了。于叙述之中,包含着作者无限的悲愤与不满。
六、分析课文第4段:
1.字词理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宁俞,“武”是谥号。此句语出《论语・公冶长》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明智,通达,看得深远)而为愚者也。(颜子:颜回,字子洲,孔子学生。此句语出《论语・为政》)
皆不得(能够,可以)为真愚
今予遭(逢,遇)有道(有道: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悖(违背,逆而不顺。悖: )于 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夫然(这样),则天下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能争是溪
予得(能够,可以)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专有,独有。“专”后省略“之”。)而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后省略“之”。)焉。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反映作者的“愚”,这是愚溪得名的第四层原因。
⑴这一段用了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的典故。这两个人是“真愚”吗?为什么?
――宁武子和颜回这两个人都不是“真愚”。宁武子是聪明而装愚,颜回是明白而装傻,他们都是聪明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愚”。
⑵那么,柳宗元自己呢?
――“遭有道”,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有道”指天子圣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的“永贞变革”,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革除弊政,打击权奸,作了一些对人民有利的事情。结果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了下去,唐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唐宪宗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王 ,贬柳宗元于永州并终生不得量移。像唐宪 宗这样的天子难道是圣明的吗?很显然,说这样的天子是圣明的,恐怕纯粹是一种讽刺!因而,所谓“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他的“愚”不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愚”,也不是不学无术、一事无能的“愚”,而是坚持真理、敢于抗争的大勇如愚的“愚”。在这貌似自责的文句间,淤积着作者心中的多少愤懑不平之情。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
七、分析课文第5段:
1.字词理解
溪虽(虽然)莫(没有)利(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得利)于世
而善鉴(本指镜子,这里名词活用作动词,照彻)万类
锵鸣金石(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发出脆亮的声音)
予虽不合(符合,适合,迎合)于俗
漱涤(洗漱涤荡,引申为净化)万物
牢笼(包罗)百态
而无所(没有什么)避之
超鸿蒙(超越天地尘世。鸿蒙: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也指自然界之气。语出《庄子・在宥 》)
混希夷(指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希夷:虚寂玄妙的境界。语出《老子》)
寂寥而莫我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没有哪一个。)也
纪(通“记”,记载)于溪石上。
2.文章分析
这一段写愚者自有愚者的乐趣,再次将愚溪与作者个人的情况相结合,说明他之所以做《八愚诗》的原因。
⑴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愚溪的,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段开头的第一句说“溪虽莫利于世”,情调有点低沉。但是,紧接着笔锋一转,感情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溪水能鉴照万物,清洁光亮,秀丽澄澈,铿锵鸣响,有金石之声。这是一个多么恬静、闲适、幽美、和谐的世界啊!把这样一个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政治对比一下,哪一个龌龊,哪一个光明,不是昭然若揭了吗?这样一个世界难道只能是愚昧的人心喜目笑、眷恋向往,高兴得不愿离去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那些聪明的人所留恋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世界呢?真是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⑵作者在与“愚溪”的类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接下来笔锋一转,便直抒起胸臆来了。“予虽不合于俗”,言外之意,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被排挤出来以后,虽然冷寞、孤单,却有一支能洗涤世间万物、包罗各种形态的笔伴随着自己,安慰着自己。在这无违无碍的茫茫然的大自然中,返璞归真,自得其乐,不胜似生活在那昏暗龌龊的人世吗?清静寂寞,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的,这并不 是在宣扬与世无争的出世思想,而仍然是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⑶《愚溪诗序》通篇就是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的士大夫的愤世嫉俗的之情,同时,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八、诵读课文,漫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等方面的感受。
――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为传世的名篇。
――本文在记叙愚溪八景时,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读者仿佛跟作者自潇水入溪,溯流二三里,上岸,登小丘,东北行六十步,见六孔泉水,随泉沿沟向南,见一大池,到池东入一堂,出堂又到堂南亭子上,回头西望池中秀丽的小岛。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
――《愚溪诗序》侧重于抒情,文章以“愚”为线索,把自己的“愚”与溪水的“愚”融为一体。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由于“予家是溪”,便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溪水的头上;明明是“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因为我的缘故也不能不把“愚”字强加在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愚”融为一体。从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可以联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也成了作者耿直性格的象征。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风景,而是将所居山水拈出,借题发挥,立意超卓。正如《古文观止》评点此文时所说:“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光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仅就第二段来看,仅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其它各段,也都以“愚”字统贯。这样,文章就具有朝着中心凝聚的向心力,结构也显得集中紧凑。作者写愚溪也是写自己,溪与人打成一片,真可谓匠心独运,匪夷所思。行文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文句骈散相间,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之妙,读之能让人既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又得到审美上的愉悦。
――作者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文章不仅富于哲理,而且情文并茂,妙趣横生。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的描绘中,或隐或现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赏游,无人涉足,甚至也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的美景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写的自然风景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九、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例析:
(一)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二)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三)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无以利世/不能兴云雨(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四)一词多义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 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3.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4.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5.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6.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7.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8.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9.然:
①土之居者犹 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五)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十、课后作业 :
完成课后作业 和随堂练习。
《愚溪诗序》 篇8
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总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学习《愚溪诗序》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
难点、重点
1.本文生词难句不少,文言现象较重,落实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既是读通课文的
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需要。
2.学习课文在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是领会文章高超的表达技巧的
关键。
教学过程 :
一、柳宗元及其课文背景介绍(资料)
㈠柳宗元(773~819)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
(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
动,并称“韩柳”。
生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 ,文以辞采华丽为
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
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 ,革新失
败 ,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 今湖南零陵 )司马 。元和十年( 815 )春回京师,又
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
向他求学问业者。
文学主张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
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
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
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
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当时文
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创作 柳宗元一生留下 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
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 》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5 类:
①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
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 。《 晋文公问守原
议 》、《 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
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
佛教影响,尤其在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②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 韩非子 》、《 吕氏春秋 》、《列子》、《战国策》
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
的艺术形象寄寓 哲理 或 表达政见 。代表作有《 三戒 》(《 临 江之麋》、黔之驴)、
《 永某氏之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