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通用16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通用16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àn)

  亵玩(xiè)隐逸(ì)颐(í)噫(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2

  教案【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 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3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4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斯(             )是陋室             鸿(             )儒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不妖(             )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             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译:                                                                          六、阅读训练(36分)㈠课内巩固(一)(13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㈡课外拓展齐人攫金(9分)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清旦(              )           2、衣冠(              )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   4、徒见金(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     )(1分)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3、翻译下列句子(2分)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启示:                                                                  六、写作训练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参考答案一、xīn  tái  rú   dú二、蕃  淤  濯  涟  逸  鲜  亵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二)1、(1)多   (2)洗涤  (3)沾染(污秽)  (4)美丽而不端庄(5)更加  (6)立  (7)很少   (8)应当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词句,疏通文意。

  2.技能目标:能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

  学习重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爱莲花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下列字词注音)

  番(      )   淤(       )   濯(    )   亵(     )

  噫(     )   颐(      )   逸(     )   鲜(     )

  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③濯清涟而不妖。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⑦ 香远益清                    ⑧ 亭亭净植          

  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

  (1)《爱莲说》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的哲学家。

  (2)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意在突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啊 还有突出它的高洁啊

  (3)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莲的生长环境,本身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点是“香远益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从“淤泥而不染”可以看出,.

  (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4、  读一读,问一问

  学习质疑:                                                                   

  【课堂探究】5、读一读、品一品

  (1) 用原文填空。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把莲花的形象概括为“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        的写法,目的是:                       。

  君子。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文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答:

  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美好资质、美名远扬,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6)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课堂检测】读一读、记一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                                                                      

  【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

  (1)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从学过的诗中找出陶渊明爱菊的“证据”。

  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历史上关于“咏荷”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答: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6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能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花,但因审美的差异和志趣的不同,对花的喜爱不尽相同。有的爱多情的玫瑰,有的爱富贵的牡丹,有的爱芳香的茉莉,有的爱傲雪的红梅……反过来,我们从对不同的花的爱好当中,也能品出相应人的追求与志趣。  

  二、知人论世。  

  三、情感朗读。  

  四、知识积累。

  五、指导解读。  

  一条线索:  

  爱。  

  两种陪衬: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  

  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三种生活态度和三种评价: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赞赏;牡丹――富贵者――追名逐利――鄙弃;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讴歌。  

  三个方面描写莲花:  

  生长环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描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议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次比较: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⑸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不”意识:  

  陶渊明认为君子的内涵就是要有“五不”意识:  

  一是不“染”。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具有顽强的抗干扰、拒腐蚀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比如偷盗、赌博、吸毒等)的能力,坚决说“no”!  

  二是“不妖”。“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良好的环境,言行举止打扮也不要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把自己搞得很孤立,让别人觉得难以接近,觉得很怪异。  

  三是“不蔓”。蔓就是攀附,趋然附势,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不察言观色,不随风使舵。  

  四是“不枝”。“中通外直”是莲不枝的特征。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不拉帮结派,不划圈子,不搞山头,不亲近疏远,都是不枝。人生不能搞小圈子。  

  五是“不可亵玩”。要能尊重人,也能自尊;能爱人,也能自爱;坚守本义,不畏强权;坚守信念,不受屈辱;保持操守,高风亮节;堂堂正正的做人,受得起尊重和敬爱。一位正直的人,是值得信任,值得维护,值得服从,不可亵玩的。被人亵玩,显然就是有短被人掌握,有盖子怕人揭开,无才而被人愚弄,无德而被人谩骂,当了个占着茅坑不拉屎被人控制的混世魔王。所以,不可亵玩是衡量人品人格的重要标志。  

  以上“五不”,是为人、为事、为官的基本准则,只有为人“不妖”,为事“不染”,为官“不蔓不枝”,才能真正造就“不可亵玩”的品行气质和人格魅力,造就莲花般的高尚品格。

  七种品质:  

  具有了“五不”意识,就具有君子的了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六、背诵与默写。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7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9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

  清涟:                        。

  涟: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

  枝: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亵(xiè)玩焉:玩弄。

  亵:                。

  隐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0

  《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10、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

  10、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1、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2、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1

  上完这节课后听课的老师说,从课堂上能感受到一种层次之美,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其实这得益于文章本身的特点,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层层呼应,层层铺垫,层层深入。只要抓住了这一特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读下去课堂自然也就有了层次

  除了整体设计呈现文本的层次美之外,我自己觉得在具体环节的处理上还有一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情景的设置。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音乐中勾勒美景,在赏析莲花之美这一环节通过所提供的句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莲对话的情景。这也手法并不新颖,不过在这里却有很好的效果,会给学生一种暗示,让他们觉得莲是有灵魂的,那么学生对莲的赏析很自然就会往品质情操上靠拢了。

  二是课本诗的运用。本节课出示的课本诗,是作为一种让学生感觉比较新颖的拓展材料,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首先让学生通过填词整合了对联的品质的感悟。接下来又通过“是谁”的追问,让学生贴近作者高洁的心灵,实现了向下一个层次的过渡

  三是面对较有难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讨论探究,并且给予暗示,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字的提示语,提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唤醒学生关注到了已经被忽略的“噫”字,从而品读出作者的遗憾和感慨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最让人遗憾的就在于一味追求环节的巧妙而削弱了对学生的评价,在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上上缺少引导和赞美,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2

  一、导入  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 fán多 亵 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 zhuó洗涤 鲜 xiǎn少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

  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

  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

  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

  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生:“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师: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洁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师:接下来我们请位同学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解释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亭亭净植,亵玩。(解释略)

  师:疏通了重点词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将这段文字用白话文连贯地翻译一下,最好能翻译得有一点现代散文的韵味。

  生:我唯独喜爱……(略)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篇萧乾的散文?

  生:《枣核》。

  师:在《枣核》里,那位美籍华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枣核。他那样喜爱枣核,实际上,在他心中,枣核已经成为什么的化身了?

  生:故乡(祖国)。

  (联系萧乾的散文《枣核》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师:我们回到这篇课文,莲花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从课文中批)。

  生:“莲,花之君子”。

  师: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大家看屏幕。我根据课后练习五,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莲花拼图,图上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里都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我手边还准备了几个空白花瓣,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生: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

  师: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样?用一个成语。

  生:同流合污。

  师:那么我们简单地慨括一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下面呢,剩下的六个花瓣,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填。我在每个花瓣的背面都填上了一种莲花的特点,请大家根据这个特点在正面填上君子相对应的品德。为方便起见,我把花瓣给靠外面的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尽量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看哪一组同学写得又快又准确。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师: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贴上君子莲心)

  今天,我们大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拼成了这么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觉得值不值得纪念呀?

  生:值得。

  师:那么,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好不好?(莲花图?君子图?莲花君子图?)

  生:君子莲。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噢。他在无意之中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仿词。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花叫作“君子兰”,把这个“兰”字换成“莲”字,“君子莲”,作为我们今天这幅拼图的名称是最恰当不过了。

  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师: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生: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师: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借丢掉乌纱帽。

  师: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4、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

  师: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生: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屏幕显示CSC《资料汇集》之“相关知识”:“陶渊明独爱菊”)

  师:请一位同学分析一下,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生:……深秋时节。

  师: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隐居山林。

  林: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 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哪一种?

  生:莲花。

  师: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

  生:衬托。

  师:既然已经有菊花作衬托了,为什么还要写上牡丹呢?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请大家看两组图片――这儿有个灰色块,中间是小白色块,白色在灰色中明显不明显?(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生:(比较)明显。

  师:现在大家看看右边这组色块,大家觉得左右两边的白色,哪个更白一些?

  生:右边。

  师:其实,这两块白色是一样白的,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视觉感受,是因为左边的灰色和白色比较接近,而右边的黑色与白色黑白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有一句话说:“在黑暗中,光明会更加光明。”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如果说灰色对于白色是正面衬托,那么黑色对于白色就是反面衬托。可见莲花既要有菊花的正衬,也少不了牡丹的反衬。

  师: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它是那样美丽华贵)为“国花”,每到暮春时节――什么人买花?

  生:权贵们。

  师:这些权贵真是因为欣赏花而买花吗?

  生:不,不过是为了互相攀比,看谁富有。

  师:由此,昂贵的牡丹花就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它一旦成为富贵的象征,喜爱它的就不仅仅是权贵了,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从刘禹锡的诗“花开时节动京城”,可看出世人都是追求富贵名利的。“世人”一词如何解释?

  生:世俗之人。

  师: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请大家齐声朗读结尾段。

  5、分析结尾段议论

  师: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人修辞手法?

  生:拟人、比喻、排比(两组)。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师:“是”,为暗喻,以此类推,“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三句构成一组排比。另外告诉大家,“者也”在古汉语中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师:再看第二组排比,“噫”是一个感叹词,我们从标点符号上来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号

  生:陈述句。

  师:作者在这儿,非常冷静地指出了在陶渊明之后真正的隐士已经很少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问号,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我愿不愿意坚持这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愿意。

  师:所以这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坚定的洁身自好的态度。“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语气助词,在句中表示停顿,表达感叹语气、矣、句末语气问,表示必然的口气。和句译为“人在当很多了”。这句末尾用句号,我想要是我写,就用上感叹号,而作者为什么用句号呢?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写过《雷峰塔的倒掉》,文章末尾,那句“活该”用的是什么号?

  生:句号。

  师: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法海的一种什么态度?

  生:冷峻的嘲讽。

  师:对,这儿的句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恰恰是讽刺了追究逐富贵名利的社会风气。课文的内容分析到这里。现在克们回过头来,回答刚上课时留下的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 抒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了,古代的“说”这种文体,可以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或是说明一个事物。

  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背出这篇课文来?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怎么可能,刚才我们说这篇课文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这与现代的散文非常接近,在散文当中都有一个文眼,这篇文章有没有呢?(屏幕显示文章线索)

  生:有,“爱”字。

  师: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所有的“爱”字。

  生:“可爱者”“独爱”“甚爱”“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师:我还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文章的脉络提纲,大家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出现先后,把这篇课文多读几遍,也许会帮助大家记忆。

  (生齐读)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各自默读这篇课文。2分钟后,看提示屏。

  师:现在我们看提示屏试着背诵这篇课文,不能背的地方可以看一两眼。(背诵后)

  师:大部分同学能成诵了。

  五、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

  1、背诵全文。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师:下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熟练地背诵及默写文章;

  2、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总结莲花的特点;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树立自身高洁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莲花形象描写,衬托的写法。

  3、课文注释中必须掌握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 教学思路

  猜谜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熟读课文,基础巩固―全文解读,描绘莲花―重点分析,能力培养―拓展延伸,知识归纳―布置作业,能力测试。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采用朗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手段

  板书教学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1、设迷导入

  (1)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2)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蓬。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师:同学们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生:莲花。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看样子大家对莲花并不陌生,自古以来莲花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描写莲花的诗句相当之多,比如说:《江南》江南可采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方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等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爱莲说》。

  (二)、了解本文的体裁和作者。

  1、题解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疑惑其实这个“说”是一种文体的象征。本文的体裁是“说”,“说”就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用于描写、议论与抒情但偏重于论述道理。那么我们课文这个标题“爱莲说”就可以解释为: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本文的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注意颐字的写法,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教师补充: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 熟读课文,掌握基础

  (1)示范朗读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听一遍文章的配音示范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及句子停顿,把握文章节奏。(放录音)文中有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蕃(fán)濯(zhuó)蔓(màn)亵( xiè)鲜( xiǎn)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停顿把握。

  (2)指名朗读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评:字的读音与停顿之处都没有问题,但是节奏感还不太到位,第二段在读描写莲花的句子时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节奏可适当的加快,(老师范读)最会一段的会半部分还应读出感叹之情来(老师范读)。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四) 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学习第一小节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甚:很,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李唐就是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成为李唐。作者先写陶渊明与世人的爱好目的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就在着重描写莲花,为了让大家对莲花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这里有一幅图,大家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将莲花图贴在黑板上)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将图撕下来给同学们指出来)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挺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植:立,亵玩:玩弄。

  (2)好,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作者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这主要是从莲花的生长环境来写莲花,是说呀,它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师:那么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生答……总结到:在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忍受突出了它的坚贞对不对,优裕也不失淳朴突出了它的质朴。好莲花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豁达、,正直(就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很多诗人在诗词也多用竹子这一意象它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常借竹言志,托竹寓情。)“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是圣洁的象征。

  (3)以上我们总结出了莲花的品质坚贞、质朴、豁达、正直、清纯、端庄,现在我们知道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了吧。可是作者的题目是“爱莲说”他也在着重写莲花,可是为什么又写了菊花与牡丹花呢?――衬托(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高洁的品质。

  衬托手法显得含蓄委婉但是在突出对象方面则更加有力。同学们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使用。

  学习第二小节

  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大家齐声朗读一遍。(齐读)然后简单评点。“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解释句子: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 花中的君子。)

  抒情 “噫”:唉,叹词。(解释句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菊――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牡丹――富贵者(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莲――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点拨:第二段的句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寄托事物来表达志向)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以“…说”写一篇小文章。(200字左右)

  九、总结(本课完成之后)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4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5

  学校:上南中学北校    教师:许明灿      班级:预(1)班

  教材:二期课改语文教材(六年级)课题:《爱莲说》 第1课时

  一、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基础之差,就我而言,可以说是叹为观止。第一次摸底考,很简单的题目,居然大半学生开了红灯。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也很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经验告诉我,这类班级要有提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课也必须降格以求,以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比如,多用口头语,多用通俗语,少用书面语,少用文言文,尽管所教的是文言文。另外要重视故事的价值,说话要形象具体,以便于学生能够感知,能够领会。

  二、        教案

  《爱说》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

  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

  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  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

  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

  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

  篇“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在此期间,

  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四、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五、掌握下列词语的音义

  蕃fan(多) 淤yu泥(淤积的污泥) 濯zhuo(洗涤) 清涟lian(此处指清水)     亵xie(亲近而不庄重) 噫yi(叹词) 鲜xian(少)

  六、赏析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全文总领,领起下文所爱的三方面。“爱”字扣题。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表明与众不同,含褒义。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甚”,含贬义。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独: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树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说,认为。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七、小结本文特点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菊花是陪衬,牡丹是反衬。(此部分可不讲)

  八、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文章开头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后面却又说“予独爱莲”,这是为什么?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熟读能诵

  十、布置作业

  1、背诵

  2、《感知、体验》

  3、在校园找一种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写,来象征人的品格

  三、        教学过程片断

  在导入中,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即在星子县参观爱莲池时,因铁将军把门,翻墙上去纵目观赏,由此说明《爱莲说》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

  在课文结束时,又讲了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爱莲说》得名,呼应了开头所说的《爱莲说》对后人的影响。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这一片断:

  课例记载

  为了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麻雀让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开课,课文是《爱莲说》。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预习。

  《爱莲说》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请同学们翻译。在翻译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朱扬帆和大家一样,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翻译,只见他站起了身,手里拿着书,慢腾腾地说:“这个……这个,我喜欢莲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关照大家预习,而且他也举起了手,应该有所准备。当时我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没翻译哎!”,他还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说:“没关系,先坐下去”。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又说:“要么是没预习好,要么是太紧张”。

  课继续上下去,上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顺便问了个问题“什么叫‘隐士’?”朱扬帆又举起了手。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开课出洋相,我可以不请他回答,不过我还是考虑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来回答。这次他倒是很顺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犹豫地说“隐居的人”,我马上予以表扬,说道“他刚才没翻译好,现在是将功补过了”。等到翻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时,朱扬帆又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抱着浓浓的兴趣请他解释,他说“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贵者”。我一听,很不错,便发出感慨:“翻译很好,看来他预习是不错的。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说出来。现在立了两大功劳,就把前面小小的过错全给弥补了。”经过这样的表扬,朱扬帆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几乎每次提问他都会举手。比如我问“第二段最关键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尽管也很关键,却跑到第一段去了。经过启发,在大家吃不准,都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他又举手要求发言,这次一语破的,回答很正确。当同学们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还是对应“端正严肃,令人敬重”发生争议时,我让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扬帆表态“‘香远益清’是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这个表态是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而当我请同学们从《陋室铭》找一下根据,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气联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扬帆反应最快,他脱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扬帆是越来越在状态中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回答贴切。

  特别是我介绍苏州拙政园水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同时我问“远香堂”得名的由来,朱扬帆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是根据《爱莲说》“香远益清”一句来的。从现场表现看,朱扬帆的语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寻找内在联系方面,似乎有胜人一筹之处。可实际上朱扬帆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小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纹,可特别顽皮,上课总能找到一两个理由往台子下钻,似乎对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课有这样的行为,可谓绝无仅有,也是史无前例。作为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开课,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出众的表现呢?

  上完公开课后,有老师在评课会上说,我的点评很有特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那么,也许是我的点评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扬帆思考发言的欲望!

  四、        教学反思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让同学们预习,朱本人也举起了手,我满心期待他有一个很好的回答,谁知他竟然无法翻译,令我尴尬。不过,我没有批评他,还为他找了台阶。这样,就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反过来,他倒是想着要将功补过。我这种做法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朱扬帆再次发言,而且发言正确时,我利用点评当即予以表扬;当他又一次踊跃发言并有精彩表现时,我由衷地给予肯定的点评,还大大地表彰了一番。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也使朱扬帆以后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点评恰如其分,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其潜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这就是我在这堂课的几点思考,用以自省。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篇16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