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生命,生命(精选14篇)

生命,生命(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命,生命(精选14篇)

生命,生命 篇1

  liuyuan

  课时:2

  教学目标 :

  1、认识“文如其人”的道理,热爱生命的人就会写出热爱生命的文章。

  2、整体把握文中三个事例既要表达同一个观点,有有不同侧重的选材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生命的本质。

  教学难点 :三个事例之间的联系及其不同的侧重点。

  教学设想:通过整体地把握,在深刻生命本质和含义的基础上,注意作者在选择三个材料时组合的特色,同时,结合其他人物如郑振铎、保尔等了解生命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教学手段郑振铎的文章,保尔的名言或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一、作者简介:中国台湾残疾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寻找生命的坐标》《美丽人生的二十二种宝典》《真情是一生的承诺》《为什么我没有自杀》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目的: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二、思考题:

  1、小非蛾、瓜苗心脏的跳动。

  2、动物、植物,人的生命。

  3、描写:

  “不停地在我头顶……”“鼓动双翅,极力挣扎”“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竟然……”“冲破……”“撼天动地……”

  “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有限的生命……”“绝不辜负生命……”

  三、提炼总结:

  一步步启迪我们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让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一、朗读训练。

  注意:作者对于三种“生命”的态度表现在文章的细节描写中,因此要注意把握作者描写的角度和情感倾向。

  二、思维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分析能力训练:

  让学生从局部着手,在字词句子方面细致掌握课文描写事物的特点。

  四、写作能力训练:

  从小处着眼,表达对于生命的见解。

  ★要求学生充分了解作者,作者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其作品的主体格调,只有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作品主体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结构和选材特点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导入  课文:生命的各种形式。

  二、介绍作者,并从作者的亲身经历感悟生命的不同意义。

  三、朗读课文。学生注意思考:

  1、作者共选择组织了几个材料?内容是什么?

  2、这三个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侧重?

  3、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描写三种生命?

  重  点  研  讨

  一、细致研读课文,要求对自认为重要的地方做批注。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三种事物进行描写?

  二、提炼:

  作者通过对三种事物对于生命的态度告诉我们什么深刻内涵?

  三、分组讨论,然后总结

生命,生命 篇2

  3         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骚扰、小憩、庸碌、糟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词语。

  2.摘录、体会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鉴赏本文珍爱生命的人文美.   

  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培养把握主题词,准确理解文意的精细阅读习惯。

  德育目标

  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教学难点 

  辨析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和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选取三个寻常事例。抒发对生命全面而又深刻的理性思考,表达了顽强

  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诵读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反r复朗读,用心领会文意,感悟生命的意义。   

  2.自读点拨法。本文为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3.比较法。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品评比较,培养赏析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打印好韵课堂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抓文章主题词,理解文意。合作探究,领会写作意图。比较阅读,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俗话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当生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时,所要面对的就是在自然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使生命河流光彩有力,无论构成背景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因此,礼赞生命也就成为一个不老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位被病痛折磨的女作家对生命价值的参悟和颂扬。让我们在与作品对话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

  设计(二)   

  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病痛中,她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观照寻常的生命现象,抒发的感悟便多了几分亲近和自然,《生命生命》便是这样的精彩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与作家对话,去感受有意义的生命之歌。

  二、诵读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   

  (1)给加点字注音。    小憩(qì)    辜(gū)负    骚(sāo)扰庸(yōng)碌    擎(qíng)天撼(hàn)地    糟蹋(tà)    。

  (2)释义。小憩:休息一会儿。憩,休息。    。擎天拣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惰。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糟蹋:浪费或损坏。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应许:答应。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2.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速读全文,画出各语段的主题词,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茁,“我”静昕心脏的跳动三个寻常事例中引发出的。

  读一篇或一段文章,要善于抓关键词或主题词,从而抓住中心,抓住精神。如课文第一段都是围绕“生之欲望”一语展开的。课文各语段主题词示例: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4.学生着重诵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

  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强烈呼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举例子要切合课文内容,如雷锋虽然只活了22岁,但短暂的生命却发挥了无限的价值。

  三、精细研读,品味鉴赏

  1.听读课文录音,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有哲理的语句。并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合作研讨:

  (1)对文章开头写小飞蛾的事例,有两种看法: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文意?

  (2)课文写了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研讨、回答,教师点拨:    .

  (1)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二种理解更切合文意。

  (2)第一个事例写小飞蛾,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表明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事例是说一粒香瓜子在几乎没有生长条件的环境下,冲破坚硬的外壳,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以生命的诞生说明生命力的强大。第三个事例是写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脏的律动,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而严肃地思考人生。这样,从动物、植物写到万物之灵的人,由生的欲望、生命力的强大写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拓展而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举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呼唤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3)小瓜苗虽然仅仅活了几天,但是掉进墙角砖缝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冲破坚硬的外壳,成长为小瓜苗。从这个角度上说,小瓜苗确实具有“擎天撼地的生命力”。至于小瓜苗仅活了几天,那是由它自身的营养机制决定的:养分消耗尽了,又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

  (4)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自自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   

  3.比较延伸。

  阅读课本第13页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一文,试与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小飞蛾的事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以三个事例中引出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课文形象描写与理性结合,而沃森的同题文则文学色彩强烈。

  4.语言运用与积累:补写一句话。

  投影:

  (1)一只_______不停地在_______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_______在_______小憩。

  (3)_______令我震惊。   

  (4)_______令我肃然起敬。   

  (5)_______昂然挺立_______。   

  (6)_______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_______也可以_______。

  (8)_______庸碌一生。

  (9)我应许_______。

  (10)_______遇福遇祸,或喜或忧,_______。

  四、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1.仿照下面两句话的含义和形式续写两句话。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段,完成(1)~(6)题。

  他沿着小镇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着步子,不知不觉走到了松树林前,在岔路口停住了脚步。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在这里,瓦莉亚和故乡的同志们被送上了绞架,牺牲在这空寂的广场上。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站了很久,然后他走下路边的陡坡,进了烈士公墓。    、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就在这里,故乡的同志们英勇地牺牲了。他们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贱、生就做奴隶的人们的命运,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保尔缓缓摘下军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满了他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十艮,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幽思,离开了烈士公墓。

  (《生命的意义》)

  (1)文章前四段写街道“冷冷清清”,监狱“阴森森”,广场“空寂”,小镇尽头“阴郁而冷清”,这类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

  (2)前四段写“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松林“沙沙作响”,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这类描写又渲染了什么气氛7    .

  (3)“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这个设问句的含义是…………………(    )

  A.对生活提出的疑问    B.对生命产生的疑问

  C.对人生的严肃思考    D.由事业产生的联想

  (4)“回忆往事”的含义是………………………………………………………………(    )

  A.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严肃认真。    B.说明他的事业很有成就。

  C.表明他一生问心无愧的自豪。    D.说明他的一生没有虚度年华。

  (5)“幽思”和“哀思”在文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6)“人,应当赶快生活”一句中“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①渲染了遭受敌人破坏后的肃杀气氛。②渲染了战胜敌人后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气氛。

  (3)C  (4)A

  (5)不可以。因为“哀思”指悲哀的思想感情,表现保尔对烈士的哀悼;“幽思”指内心的深沉思想,表现保尔对人生的思考。    ‘

  (6)献身人类的解放事业。

  五、课堂小结    .

  有人说,生命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病痛中的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更多了一份冷静、一份顽强、一份哲理。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给人以生机和希望;人们礼赞生命,是因为它的宝贵和美好。是的,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鲜活的生命才精彩有力,这便是作者,更是启示给我们读者的人生信条。

  六、布置作业 

  1.句段仿写。    ’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追寻,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之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提示:这几句话是《三月三》中描写果农整枝时挥刀砍掉没用的枝条,让树根为结果储存养料的场景后的一段议论文字。

  要求:句式相似,语意连贯。

  2.阅读语段,完成(1)~(4)题。   

  小草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你看,在沼泽地里,它们把彼此的根须纠结在一起,一簇簇、一团团地漂浮在泥水的表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增殖,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草甸子。在那人兽绝迹的地方,是草,用自己的身躯填筑着生命的阵地;在荒漠上,终日风沙蔽日,一年难得降下几滴雨水,一切生命似乎都不复存在了,但在沙梁的坳部,你会发现一种叫做芨芨草的勇士们,在那里孤军奋战,用自己的勇气向人们宣示:大’自然不是不可征服的}甚至在人烟稠密的城市里,在人们足迹难到的地方,像墙头的砖缝里,屋顶的瓦棱间,靠了风沙积聚的一点泥土,靠了偶尔流过的一些雨水,小草们艰难地,但同样充满信・心地迎接着生活。

  (1)语段中加点词“那里”指代______________  。

  (2)画线句中的一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3)联系语段的内容,请写出唐代诗人自居易咏草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我们应该向小草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1)沙梁的坳部

  (2)弱小强大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对生活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杏林子

  事例--------------------à思考         |生人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命生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意态

  心跳:生命                珍视   奋斗  |识度

  活动与探究

  1.联系作者(杏林子)的身世,谈谈她为什么强烈地呼喊“生命,生命”。写几句话谈谈认识。

  2.一位外国作家说得好:“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对于生命的感悟又何尝不是这样,生命的质感竟是如此触手可摸,请同学们以“生命”为话题写出自己的体验。

  3.开放探究

生命,生命 篇3

  杏林子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些本来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试联系作者的身世,体会她为什么强烈地呼喊“生命,生命”。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二 将这篇课文跟下面的同题文章作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生命生命

  [美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三明治〕英语sandwich的译音,夹馅面包片。,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英寸〕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寸是1英尺的1/12,等于254厘米。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看不厌,看不厌那些跑沙跑水在大野与草原上奔驰的马群;看不厌,看不厌那些战风战浪在蓝天中搏击云海的飞鸢和在波峰涛谷中飞翔的白帆;看不厌,看不厌那些穿山穿岭在大地上呼啸着前进的列车。

  看不厌它们那奔驰着的英姿,疾翔着的风骨,呼啸着的不倦的生命力的凯歌。

  (刘再复《奔驰的生命》)

生命,生命 篇4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 篇5

  青岛 吴乐琴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③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此教案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目标 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有序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  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读书。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生命,生命 篇6

  19.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

  ②学习课文的生字词,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生命,生命 篇7

  温二十中  张春慧

  一、 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本文的作者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只有真正感同深受了,读者的心灵才会与作者的感悟碰撞出共鸣的火花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取的是一些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初二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三、 设计思路和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加以各种形式的阅读设计,并结合说话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准备

  1、 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设计几个有梯度的主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体悟生命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1、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2、简介作者:今天所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她为什么如此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处的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整体感知

  朗读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并由此形成板书)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 研读赏析

  选读

  师:请从以上三个事例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只谈课文的事例,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学生对作品的体验,能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性,体现出个体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离开事例本身,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下一步的深入讨论的一个前奏。)

  生:喜欢第一个事例,喜欢的是飞蛾的顽强抗争精神;

  喜欢第二个事例,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如张海迪的经历;

  喜欢第三个事例,联想到自己,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寻读

  师:以第二段为例,请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推荐小组中的代表发言,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生:“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写出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肃然起敬”是发自心底的敬佩;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仅仅”写出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出对生命的执着;

  “擎天撼地”体现生命顽强;

  “竟然”突出我的惊喜。

  (学生的回答使我打算用词语替换比较法进行提示的念头打消了)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

  师:朗读指导:注意把握朗读技巧(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美好的享受]

  过渡: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 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

  [这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小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也是教学文本内容的整体完成]

  (四) 体验反思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学生就直接谈课前摘录的有关生命的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碍。由此,教师做了引导,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引导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时语言表达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轻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仅突出文章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果没有第二步教师的提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如此活跃地“动”起来,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着他们自己“说”的欲望,这是他们相互倾听、交谈而引发的结果。]

  师:2、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惊叹。

  (生: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梦,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

  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如同父母的爱,应该学会珍惜生命,懂得爱的真谛。)

  [文学作品的美是内敛的,是开放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这需要我们去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说话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五) 总结概括

  师: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每当夜深时,我合上眼睛,眼前总会浮现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昏暗的灯光下,发出内心的《呐喊》;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这是一群孤独的人,这又是一群灵魂饱满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们那样有太重的负荷。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枯萎,别让我们的精神之花凋谢。

  (六) 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范围,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七)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朗读      

  选读      

  寻读      

  [板书设计 主要以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把感性东西理性化,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感悟的能力。]

  六、 评价方案

  1、自我评价

  本课采用探究学法进行教学,紧扣语文课程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学生讨论、学习、想像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可以自由地学习、思维和想象,取得较好的效果。

  生命的话题可以是非常沉重的,让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对生命能有自身的感悟并谈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问题,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在教学过程 中,我以整体感悟、研读赏析和体验反思三大板块为教学主要模式,环环相扣,逐层深入,以主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验感受文章的内容新、语言精、思想深的特点,加以对学生进行朗读、选读、寻读、演读的阅读训练,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大、更广。而最为精彩之处在于体验反思阶段,学生以精美的语句。变出对生命的感悟,组织起来可以成为一篇篇的美文,这也是课堂中最富于“灵性”的一个设计,从而把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2、他人评价

  《生命,生命》是一篇含蓄朴素的文章,但反映了一个深刻地生命主题。同样,张老师的这堂课是质朴无华,淳真自然的,但就是这样的朴实自然才能对生命的主题演绎得鞭辟入里。

  这是一堂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三者和谐统一的课,一开始,张老师设置情境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接着,张老师步步深入,围绕“生命”的话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文中的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与生命的哪一方面?” “联系生活实际,你由生命感受到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开创了学生学习、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围,使学生进入了理性的求真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生存与发展”。然而,当前初中生对生命意识的淡泊和生存能力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张老师设计此课的意图也就在此。

  其次,张老师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主题,就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深刻的表现力,并有选择地高声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语言的理解。品味与感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因此,这一课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体现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审美生活。

  同时,这也是体现道德生活的一节课,在课堂第四环节“体验与反思”中,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许许多多为生命奋斗不息的人,并谈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张老师设计这一环节的核心就是为学生建构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判断能力,产生道德体验,满足学生道德生活的需求。正如她在课堂结束语中说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们那样有太重的负荷。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枯萎,别让我们的精神之花凋谢。” 

  说明部分

  阅读  想象  创造

  ――《生命,生命》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按照伊瑟尔“空白”理论,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 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靠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 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 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

  龙湾区中小学语文学科

  探究式教学案例评比

  生命,生命

  教学案例

  撰写人    张 春 慧       

  单  位   温州市第二十中学

  推荐人 徐腾跃指导人陈育文

  单  位  温州市第二十中学 

生命,生命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五个生字,会写“扰、欲”等八个绳子。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带升幂功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4。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谈生命,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段落,篇章读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

  3揭示课题: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飞蛾扑火,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

  三、自主选择,研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你最喜欢哪个事例?

  2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

  3明确学习小组任务及要求。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重点研读本组选择的事例,推敲作者在事例中蕴含的深意,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找出含义较深的语句,揣摩其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3)阅读其他两个事例,画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轻声读课文,反复诵读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语段。

  2小组交流: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知道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关键在品析句子,如:“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讲到,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它表达的是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表达方法和语言上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选择自己下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的好。

  2联系背诵: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浓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请你们联系背诵。

  3积累名言。

  4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 篇9

  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正确地面对人生的磨难。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讲述故事《人梯》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对父母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孩子,这的确体现了母父爱的伟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感受到当人们面临死亡的侵袭的时候那种对于生的渴望。让我们对生命的伟大再一次肃然起敬起来。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名为《生命 生命》的文章,来感悟一下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番感悟。

  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读和齐读相结合。

  1、  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事例               思考         思想感情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震惊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肃然起敬

  心跳:生命           真实、奋斗       震撼

  探讨研究: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  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3、  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请你列举生活中热爱生命的例子。

  你喜欢闻文本中的哪些文字?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课后记: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

生命,生命 篇10

  一 、作者介绍

  有人这样说:(大屏幕出示)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这个人就是杏林子。(出示杏林子简介)

  杏林子

  原名刘侠,1942年2月28日生于西安,自12岁起,杏林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无尽的疼痛。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他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成了一个12岁就被病魔缠身的女孩。

  残而不废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中国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在她离世后把躯体捐给医院,供“类风湿性关节炎”教学研究。

  二、加标点,强化标点运用

  1、在杏林子的著作中就有这样一篇文章,(板书:生命 生命),文章的题目非常特殊。如果让你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话,你觉得什么标点比较合适?

  预设:“?”对生命的一种质疑。对生命的一种思考

  “!”对生命的一种坚定。对生命的一种信念

  “,”对生命的一份淡定。

  三、初读全文,理清课文脉络

  1、每一个符号都印证着杏林子对生命的态度。杏林子以这样一种形式为题,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文中找一找,生命究竟是什么?

  其实全文中杏林子并没有对“生命是什么”做正面回答,那她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2、概括小标题(板书: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静听心跳)   作业1:概括杏林子资料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故事说成一个词,这是一种能——概括的能力,了不起。

  3、看杏林子资料,训练概括能力。

  四学课文,感受生命

  1、出示课文片段: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2、学习生字、新词

  骚扰 动弹   挣扎      欲望      鼓动      震惊      跃动(结合拼音,纠正读音)

  出示弹和扎两个多音字进行教学。鼓动意思的选择。

  3、关注文中关联词,体验作者情感

  只要……就……      ……但……

  4、反复,升华情感

  那样……那样……     标点“!”    完成作业2:作业本第3题

  5、标点辨析,直指中心

  最后一个“!”为什么不是“。”而是“!”?   板书:(不放弃)

  6、作业3:背诵课文片段

  五、结课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不放弃。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瓜苗成长”“静听心跳”,这两个小故事又将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生命 篇11

  生命 生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飞蛾和香瓜子两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整合单元内容,导入生命主题

  1、配乐导入: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几篇跟生命有关的课文。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跟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打着交道。请看一组生命的画面,相信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你想说些什么?

  然而,生命并非只有阳光的一面。作家杏林子自小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却在轮椅上写出了带给我们思考和启迪的《生命 生命》。

  2、个性化读课题:请你加上标点,读读课题。

  3、引入第1自然段,介绍写作方法:

  ①    从大家对题目富有个性的解读中,可以看出“生命”这个词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那么,生命是什么呢?作者也跟同学们一样在思考。

  [出示]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②    作者不仅写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而且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激发我们阅读探究的兴趣。这是一种写作的方法。

  二、检测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会读书的人能把每一个字都看在眼里,读准读顺。下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三件事引出生命的思考的?运用刚才所学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板: 飞蛾   瓜子   心跳 ……】

  3、写法小结:作者紧紧扣住题目《生命 生命》,第1自然段先写了对生命意义的疑问,2、3、4自然段分别引用了三个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事例,从中引出了第5自然段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三、围绕生命主旋律,精读2、3自然段

  过渡:飞蛾这个事例和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有什么关系呢?p89

  (一)精读第2自然段

  1、范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哪些词句是紧扣题目中的“生命”来写的?圈画出来。

  2、汇报[出示句子]:

  ①    飞蛾的生命

  生命的脆弱――联系上文“只要、就”。(飞蛾的生命只有9天)

  生命的力量――“挣扎、极力鼓动”。

  珍惜生命――比较“跳动”和“跃动”;联系生活举例。

  2、语言训练:[出示]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小小的飞蛾告诉我:生命    。

  3、飞蛾的求生欲望使我对这个小生命的态度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觉得飞蛾怎么样,后来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骚扰”(讨厌)“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震惊,忍不住!”(震惊、敬佩)

  自由读,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精读第3自然段

  过渡:飞蛾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而那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又是怎样拨动我的心弦的呢?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香瓜子的生命力可以用这一段中的哪一个字来概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汇报。

  [出示](生存面临的困难――“砖缝中、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

  (生命力的体现  ――“冒出、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3、用“即使……也……这真是一个……的生命!”来夸一夸香瓜子。

  4、作者对生命的感受:

  “小小的”“多么强”,指导读出惊叹、敬佩、赞美之情。男女生读。

  5、多么震憾人心的生命画面啊!你愿意给画面配上饱含感情的朗读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自由读。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6、小结:这两个事例紧紧围绕题目和第1自然段的疑问来写,写事中自然地融入了作者的感受,叙事生动,情感真实。

  四、升华生命感悟,埋下探究伏笔

  1、升华感悟:学到这里,回过头来再看题目《生命 生命》,你会不会有新的理解呢?[出示图片]生命      

  生命      

  生命……

  生命是珍贵的,是小飞蛾极力挣扎的身影。生命还是什么?

  2、学生汇报。师:把我们刚才所说的连起来,就是生命的诗篇、生命的赞歌啊!

  3、生命是一个永远值得思索的话题。[出示]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那么,杏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对于生命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吗?就让我们暂时留下一个问号,下节课再继续在作者的引领下探寻生命的意义吧。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挣扎 鼓动                力量

  瓜子:不屈 茁壮        生?命  跃动

  心跳:沉稳 规律                顽强

  精彩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切入课文内容,朗读理解感悟

  1、联系生活,自读自悟:

  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有积极向上一面的动植物图片

  引背“求生的飞蛾   生长的瓜苗   律动的心跳”的片段

  看板书,运用“     的     ”进行概括动植物的图片

  2、全班交流,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

  (“糟蹋”这里是浪费的意思。这句话是作者在静听自己的心脏律动后产生的生命意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强调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资源,升华情感

  1、感受杏林子的一生,引起共鸣

  2、深究最后一段:质疑――释疑――训练朗读――指导积累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想象拓展,启迪心灵(本组课文中的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他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拓展阅读,深化“生命宝贵而美好”

  1、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

  2、推荐书目: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生命生命》……

  四、分层布置作业。

  背一背: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读一读:可以读老师推荐的书,也可以读与本组课文主题相关的书籍。

  写一写: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生命,生命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搜集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2.预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a 案

  第一课时

  畅谈生命,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了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简介作者: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共写了几个事例,

  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合作交流:指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将三个事例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自读自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一读自己选择的段落,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教师抓住每一部分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之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1.自主品读:轻声吟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反复诵读。

  2.小组交流:小组同学每人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3.集体赏评:学生自由交流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回读全文,自我总结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读背说写,积累运用

  1.举行朗读比赛: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谁读得好。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议,并请读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秘诀。

  2.练习背诵: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厚,称得上是一篇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想不想永远把它装在记忆的宝库中?下面请同学们练习背诵课文。

  3.积累名言:

  a.投影出示: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这段话是著名作家冰心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关于人生的格言、名言告诉给大家?

  b.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摘录的名言,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4.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b 案

  第一课时

  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

  3.揭示课题: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

  自主选择,研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你最喜欢哪个事例?

  2.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

  3.明确小组学习任务及要求。

  a.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重点研读本组选择的事例,推敲作者在事例中蕴含的深意,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找出含义较深的语句,揣摩其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c.阅读其他两个事例,画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小组比赛,深入探究

  1.教师激励: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比赛,请各小组按照比赛要求做好准备。

  投影出示比赛规则:

  a.小组内轮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0分)

  b.请一名学生汇报本组对研读的事例的感悟、体会和有个性的见解。(20分)

  c.请一名学生读一读找到的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谈一谈本组的理解。(20分)

  d.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20分)

  e.给研读另外两个事例的学习小组分别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对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20分)

  2.展开比赛,教师扮演评委及比赛组织者,予以调控、指导、点拨、小结、评分。

  3.教师对比赛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学习小组,并请组长介绍取胜经验。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教师引导: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投影出示,示意学生齐读)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在此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投影接着出示,教师引导学生齐读)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迪。先跟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感情读背,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听写本课的生词。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教师示范背诵一段,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

  4.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生命,生命 篇13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2、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1、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2、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3、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三、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四、教后反思:

生命,生命 篇14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生命,生命(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