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孔乙己》(精选12篇)

语文教案-《孔乙己》(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文教案-《孔乙己》(精选12篇)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1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人物的手法上看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从表现人物所采用的角度上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2.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4.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1)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2)孔乙己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

  (1)侧面描写。

  (2)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有力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还来过一次酒店,范读第11段,(1)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

  (三)分析小说主题

  1.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如何?

  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

  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2.总结主题。(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情节的高潮部分,体会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总结、扩展

  小说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这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2.课后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八、布置作业 

  1.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2.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2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

  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

  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

  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

  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

  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

  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

  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

  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

  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

  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

  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

  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

  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

  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

  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于’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

  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

  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

  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

  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

  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

  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

  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

  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

  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

  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

  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

  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

  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

  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

  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

  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

  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

  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

  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

  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

  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

  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

  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

  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

  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

  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

  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

  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

  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

  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

  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

  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

  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

  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

  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

  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

  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

  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

  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

  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

  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

  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

  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

  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

  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

  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

  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

  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

  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至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

  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

  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3

  5  孔乙己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导入  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4

  同学们好!

  导入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少数的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

  讲课:1、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划出本文描写人物的句子。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对,就是孔乙己,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是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任务,课文都用了那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找一位同学来读句子。你读的这个句子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吧,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教师读)这句肖像描写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为什么孔乙己会“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回夹些伤痕”呢?  这位同学答得很有见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劳动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短短的23个字活画出一个贫困不得志而且经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4、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孔乙己的肖像?“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是为什么?他这么极力争辩又说明什么呢?对!孔乙己还有死要面子的特征,他想清白做人但事实上不清白又偏要争面子,孔乙己生活在矛盾之中而又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5、还有没有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自己站起来读一下。是第几段?对,第四段写短衣帮酒客嘲笑孔乙己,人们先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屑置辩?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是呀,他会想那还用问吗,我当然认识字,还认识不少呢,要不然敢穿长衫吗?你们懂什么呀!  人们接着又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些灰色”。这又是为什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就是做官,古代很多读书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和心愿就是考取功名,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旦考上便意味着飞黄腾达,鸡犬升天,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比如我们知道的范进和这篇文章中一直没露面却心狠手辣作威作福的“丁举人”,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酒店的人们毫无顾忌的嘲笑,无疑戳痛了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伤疤。所以“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几句生动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内心活动:先是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傲,后来却是反映他难以掩饰的、不可名状的苦痛。

  6、人物描写的方法还有那些?(板书:动作)课文哪些地方还运用了动作描写?哪些动作描写最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好我们来看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句子。“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9文大钱。”作者用这个“排”字,有何用意?表现了孔己己当时怎样的心态呢?这位同学说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有道理,这也是比较通行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同学们说得真好,眼看要展开一场辩论会。我觉得呀他并不是在炫耀自己。为什么呢?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板书),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的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例如: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同学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请记住:发表你的意见,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可以用个小黑板):“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这是《阿Q正传》中的一个句子,写阿Q从城里发财回来到酒店喝酒,动词“仍”表现什么?这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炫耀”了。

  7、我们来看课文第二次写孔乙己掏钱喝酒的细节。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句。这里为什么用“摸”呢?对,他已经穷困潦倒,穷途末路了,可他仍然用最后四文钱喝酒,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有什么态度?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用鲁迅的话就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呀。(板书)。那么孔乙己为什么会如此悲惨?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待会儿选代表说说本组讨论的结果。

  同学们说出了各自的意见,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热衷功名,一心向上爬,在八股文中耗尽了自己的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间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只有当人们触及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他以“君子固穷”安慰自己,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而打他的就是通过科举爬上去的凶恶残酷的丁举人。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潦倒终生的原因。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和教育制度。(板书:科举)而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就是揭露封建社会制度。(板书:封建社会)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对,并不矛盾,“大约”在这里表估计、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作者只能估计孔乙己死了,而那时的孔乙己已经被打折了腿,他又不会营生,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不会活下去,所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9、下面同学们再仔细的默读一遍课文,再次想象一下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课文默读完了,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谁能替这位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下面我给大家提问一个问题,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注意体味作者对麻木、冷漠的国民性的批判。”对这句话该怎么理解?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民众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呢?对,从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中可以看出来,能不能读一下原句?还有没有其它的句子?这些短衣帮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这说明什么?他们有没有意识到孔乙己是不幸的?没有,他们只是为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对孔乙己的笑?掌柜的笑是怎样的一种笑?大家再读一下课文原句。说得对,掌柜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的死去。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小结:今天我们讲了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后半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一些人们的冷漠麻木、昏沉可鄙的精神状态。作品所描写的那黑暗冷酷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使读者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本文以简洁、单纯的构思和凝练、精粹的语言,塑造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科举践踏人生、毁灭人性的罪恶。希望同学们课下再仔细品读,用心体会。

  好,下课。谢谢。

  板书:            孔乙己

  鲁迅

  孔     肖像:穷困、懒惰、经常挨打                            

  乙           死要面子                       

  己     动作:“排”、“摸”                            

  ↓

  科举 → 封建社会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5

  内容预览:

  《孔乙己》教学设计

  鲁迅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四教时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3、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 、 ” 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6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文章中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作用。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漠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写得多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鲁迅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h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应掌握的词: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2.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

  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

  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三)教学过程

  1.了解人物活动的环境

  (1)提问思考: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呢?

  泛读课文(第1段至第3段)要求:(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那距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

  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酒店是旧社会各阶层往来聚会场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

  酒店的顾客有着不同的特征:“长衫”和“短衣”、“房里”和“柜外”、“坐吃”和“站喝”贫富悬殊,对比鲜明。

  (2)讨论“踱”为何不能换成“走”?

  “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3)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酒店里等级森严,酒客和掌柜的势利冷漠的环境正是孔乙己所处的环境,揭示了他悲剧的必然性。

  2.理清情节,认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就在这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孔乙己,孔乙己有什么可笑之处?他特殊在什么地方?

  指名朗读第4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要求:①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特殊身份?这是怎样的一种特殊身份?③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语言特征的描写暗含着怎样的潜台词?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什么?孔乙己生活贫困,无法要酒要菜,慢慢坐喝,经济地位和“短衣帮”一档。“穿长衫”说明什么?孔乙己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最鲜明的标志。“惟一的”说明在酒店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和酒店的上层和下层都有距离。他成了孤独的,多余的,可爱的人。

  作者接着以凝炼的笔墨刻划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绘了孔乙己的语言特征,它告诉我们孔乙己是怎样的人?

  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困潦倒,饱受凌辱、迂腐不堪的悲剧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这个特殊的人物与周围的哪些人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读4-11段,看课文选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断来展开情节的。

  (1)与酒客――护短(第4、6段)

  (2)与“我”――教字(第7段)

  (3)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

  (4)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

  (四)总结、扩展

  鲁迅先生通过咸亨酒店格局和酒客不同层次将孔乙己定位在一个上不靠天下不着地的层次,他成了一个迂腐清高、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社会多余的人。

  学生活动: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青年人读书考不上大学后,种种做法如:重者想不开自杀,轻者感到生活的渺茫,从此一蹶不振,你认为应怎样看待读书,联系《孔乙己》一文。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引导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从表现人物的手法上看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从表现人物所采用的角度上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

  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

  2.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

  3.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4.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1)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2)孔乙己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明确:

  (1)侧面描写。

  (2)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有力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

  5.孔乙己被打之后,还来过一次酒店,范读第11段,(1)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

  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

  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

  (三)分析小说主题

  1.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如何?

  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

  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2.总结主题。(略)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情节的高潮部分,体会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总结、扩展

  小说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这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

  2.课后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八、布置作业 

  1.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2.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7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冬,发表于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 二辩 三辩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 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 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㈠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胡裕树《现代汉语》P433-P434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课文,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3、激发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研读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初步理解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读过鲁迅先生哪些作品呢?对鲁迅先生又有哪些了解呢?看来,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篇小说,塑造了30多个人物形象,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他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近孔乙己;认识孔乙己,去体味他那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课题:孔乙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认识文中的生字词。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吧!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完了,把你对孔乙己的认识和同桌说说。)

  2.同桌交流。能不能把你对孔乙己的认识说给大家听听。)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交流,师提炼归纳:善良的人、守信的人、可怜的人、死要面子的人、非常迂腐的人……可悲的人)(板书:可怜、可悲)

  三、重点品读

  1.只读一遍就有这样的认识,真不简单。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他的可怜、可悲呢?仔细想想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再一次读课文第4自然段,(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示,你是不是可以在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着重思考呢?)把有关的描写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文章旁。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好,很多同学都读完了,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从文中的哪些描写感受了他的可怜、可悲呢?

  (讨论5分钟左右)我看到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谁来说说你从文中哪些描写看出了他的可怜、可悲呢?

  预设一外貌

  哦,你是从外貌来说的,请你把描写他外貌的句子读一读。(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课件出示)这里怎么表现了他的可怜、可悲呢?(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么一件破旧的长衫他为什么还要穿在身上呢?(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他为什么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呢?(因为在当时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通道。)(站着喝酒说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着长衫只是孔乙己的.自欺欺人,在别人心中并没有谁把他当成一个读书人,这就是他的可悲之处。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呢?(板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预设二语言

  是的,除了外貌描写,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可怜、可悲呢?

  (课件出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和偷有区别吗?(生读)

  这句话怎么让你感受到了他的可怜、可悲在那里呢?(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这是别人说他偷书了,他为自己的辩解,他的辩解有说服力吗?)他想为自己辩解,可是无力也没有勇气为自己辩解,你看,中间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

  (说明他非常紧张,又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后面的情形怎样?(板书:哄笑)店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别人眼里,孔乙己是怎样的地位?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形容这种情况

  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

  对,一个玩物,一个生活中的作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文中人是怎样一步步把玩他的。分角色读读。(叫、高声嚷)这些嘲笑他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短衣帮)

  短衣帮,是和孔乙己一样同处于生活的最底层,同一阶层的人本应该互相帮助,可他们却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孔乙己的可怜、可悲,也看到了人们的冷漠无情。看到这里,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

  是啊,孔乙己之所以会成为这样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直接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民的冷漠。这也是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之所在,除了揭示封建科举的毒害外,还要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唤

  醒麻木国人的良知。当时的中国,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而我们的国人麻木不仁,对同胞没有同情、怜悯之心。所以鲁迅先生要用他的笔拯救“愚弱的国民”。鲁迅冷静地用八字里概括这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三、拓展延伸,反思现实。

  在如此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作者又是如何“看”孔乙己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

  四、布置作业。

  描写同桌(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9

  孔乙己探究牵引式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孔乙己》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05年3月29日

  姓名 孔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__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

  (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板书: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迂腐)

  (7)“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其迂腐不堪)

  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4、(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板书: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明确: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四、问题探究: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习。

  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六、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情节外貌穷愁潦倒

  语言迂腐可笑死要面子

  人物(孔乙己)

  神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动作不失善良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11

  一、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语文教案-《孔乙己》 篇12

  孔乙己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有关内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为此,教学中运用矛盾分析法,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为培养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兴趣,可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加以从主题表达、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对照、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讨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社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扩展阅读,与《范进中举》加以比照。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导入  课文

  请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课堂练习

  阅读刘云龙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_____________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利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六、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教案-《孔乙己》(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