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3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材简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并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萨沙和妈对话。
3、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揣摩萨沙和妈对话所包含的意思,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并有不甘于弱小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萨沙的心灵,理解他的思想行动,获得启迪,有不甘于弱小并能主动保护弱小的意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萨沙三次内心变化,层层引领学生“不甘于弱小自觉保护弱小”的情感思维发展。
教学准备:课件光盘、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1、3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引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我们来进行反义词对对子游戏活动。(如:高对矮、强大对弱小等。)
对对子游戏,既是对学生三年级所学知识的巩固检查,又能唤起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参与本课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导入新课引出“强大”和“弱小”作情感铺垫,这是创设情境的好方法。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学得开心,积极性非常高。
2、讨论 :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人是强有力的,哪些人是弱小的?(生答)
你愿意当强有力的人还是愿意当弱小的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四课《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样导入新课,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经产生的情感参与学习,丰富学生对“强有力的人和弱小的人”的感知。看似还未正式进入新课内容,实质上已经在学习新知了,这是拉近了文本和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也为第二个问题奠定了不当弱小者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
二、整体把握。
1、看课件,听故事,思考:这个故事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板书人和物)
看课件、听故事。这种既有声情并茂的朗读,又有形象生动的视频,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兴趣盎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读后交流人物和发生的故事,又能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为后文的系统感知课文服务,突出了年级段的训练重点。
2、大声读课文1-2节,思考:读了课文1、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后,点人回答,并鼓励学生补充。(让学生说出、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外出度假的心情,并指导朗读。假日里他们一家人出去玩,心情怎么样?
请带着轻松愉快转至紧张急促的心情来朗读。 语文课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读读、议议、读读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凸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阅读新理念,接着从生活体验入手,学生谈外出心情,从而渗透朗读指导,并教给方法。这种建立在学生体验之上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读得有趣,而且朗读效果很好。
3、学习3-8节萨沙和妈对话。
①大声读3-8节,萨沙说了几次话?每次说话他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②学习萨沙第一次说话。谈萨沙的心情:妈妈把雨衣披在他身上,他心里高兴不高兴?引出妈话并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作重点理解。
③学习萨沙的第二次说话:萨沙怎么想的?并指导读出不想当弱小的不满意的语气。理解妈第二句话,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妈妈用委婉的话语是在启发萨沙去保护弱小者。
④学习第7节。萨沙用事实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⑤学习萨沙的第三次对话:用自豪地语气读萨沙说的第三句话?
4、指导分角色朗读萨沙和妈妈三次对话。读出萨沙心里发生的三次变化。(不高兴——不满意——自豪) 抓住萨沙的心情来谈,作为理解萨沙3句话的线索。从“不高兴——不满意——自豪”来感受萨沙心里变化。并从3个问句的朗读中体会萨沙不愿意当弱小者,用事实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并自觉保护了弱小者心里很自豪的情感变化。
对萨沙3句话的学习所采用的策略是:先找出句子读一读,再从心情上说一说,理解句子意思,最后指导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这一过程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实现了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年级段的训练目标所决定。即:“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这里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萨沙与妈对话之中,通过反复朗读和深入讨论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透彻感悟妈妈所说的话所蕴含的做人道理,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体会萨沙的三次内心情感变化后,并指导学生读出萨沙的情感变化。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萨沙心里,产生情感碰撞。让孩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讨论探究:
萨沙不愿意做弱小的人,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交流。
学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自主探究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人合作开展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同时教师积极参与、指导,促进了合作学习探究的有效性。
四、角色体验:
①你帮助过比你弱小的人吗?
②你帮助别人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教学设计不但要重视挖掘文章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思维发展。我这里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谈自己帮助别人的内心感受。是走进学生心灵,推动学生自觉帮助他人的情感发展,使学生的思想情感上一个新台阶。
五、小结质疑: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还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吗?
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也是学生自我总结不断积累,思想上自我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质疑不明白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启发学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超越文本 、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精神。
六、作业:1、请写一件主动保护弱小者的事情。2、请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们会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课文讲述了萨沙一家外出度假,突然遭遇雷雨,父母亲很自然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记叙文,情节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
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从说反义词对对子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感知哪些人是强大有力的,哪些人是弱小的。让学生在一开课就有“我要当强大有力的人”和“应该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和物”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从整体入手,抓住人物理清故事,然后系统感知课文,重点从萨沙和妈对话做起,关注萨沙的心理、情感的三次变化,通过“找句子、说心情、理意思、读一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心灵沟通,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1、读中感悟。“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代替作者和书中的人物景物交流,把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体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如:让学生自读自悟后读出一家人外出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和遇雨后的紧张着急的心情;人物对话时引导学生感悟萨沙的心情变化后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文本。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自始自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此时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变化,推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有效地落实了语文教学中“读”的目标。
2、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情感思维发展。这也是落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感知萨沙心里的三个变化之后,引导学生讨论“萨沙不愿意做弱小的人,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从而引领学生有不甘于弱小自觉保护弱小的意识。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有可能去保护最弱小的;因为不是最弱小的,所以就能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就能体会到给予爱的快乐。使学生明白,被人帮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的!我们的教学需要教师科学整合把握教材,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逐步上台阶。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下面有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小学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一、实践。
关键词: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老师的教学生涯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得以延伸。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一直将“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即使这一目标相对于我仍显得那么遥远,但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能上课,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具备驾驭教材,直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能上课,是教师革命的本钱,教师只有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沉着地走上讲台,并最终立于讲台。
“上好课”是教师赢得学生信赖与尊敬的资本。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首先是学习知识,如果让学生在愉悦与享受中学知、明理,学生自然会对你投出信任之票。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每一节课中的成败得失,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的教学;要乐于接受别人课堂中智慧的灵动,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要始终以“扬长而不避短”的学习心态,修正自己,扬弃自己;充实自己,丰满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曾经给自己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甘于做教书匠,即使一辈子只做教书匠;要敢于做教育家,即使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
能上课,上好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提。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去掉浮躁,丢弃自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好事。我想做一名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上一节好课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上好每一节课,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也是最负责任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面对课堂,因为,你的每一个40分钟均是五十余位同学生命成长历程中宝贵的40分钟,你的一言一行均在构筑学生成长的历程。
记得省教科院成尚荣院长讲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语文教学,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她展示着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魅力,展示着语文教师独特的风采。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理应抢抓机遇而不坐失机遇,在这一舞台上尽显华章。
二、思考。
关键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语文教师,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我思故我在。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为学生选择人类优秀的文化,就是在为学生锻造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质量。但是只有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进行反思、批判、建设时,语文才是一种发展着的文化,语文教师才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近年来,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青的并且期待发展的教师,我一直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作为自己追求的另一目标。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努力地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就要求自己要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去,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就要求自己始终以冷静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别人的课堂。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以科研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以“旁观者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与实践。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了,课改春风吹满校园,语文课程标准的践行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倡导、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三维目标的落实,均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思考,思考如何做一名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有深厚的积淀,要有人格的魅力,要有包容的胸怀,这均应成为新时期年青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仍将以此为目标,把握课改契机,努力塑造全新自我。
三、科研。
关键词: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年来,我曾认为:在小学校园内,科研与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组平行线,作为一名教师只需在教学这条线上不断领跑,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三年后,我又在想:科研与教学只是一条线,对于一名教师当你不断反思你的教学工作时,你就在进行着教育科研;当你再以一定的思想或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时,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会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教学工作的繁杂,感受到对于“再学习,不断学习”这一渴求的望洋兴叹。但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又无法摆脱繁杂的教学,更不能放弃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因为压力就是动力。因此,我努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研究,把科研根植于自己的每一节课。关于教育科研,我的想法是: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篇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经过半年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们越来越喜欢阅读课。课堂上孩子们灵动的思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愉悦,感受到了与孩子交流的快乐。阅读课真的成了我和孩子们每天的享受。
截取《我不是最弱小的》课堂上的几个镜头,与各位朋友共享——
镜头一:上课开始,请孩子们伸出小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指导孩子识记书写“弱”,孩子们据题质疑,有的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有的问:“什么是‘弱小’?”坐在最前排的机灵鬼刘正宇站起来:“老师,我知道。‘弱小’就是,比方说他考了一百分,我不如他,我就比他弱小。”说完,得意地看着大家,等着我的表扬。我摇摇头:“不对。不过,一会儿你们用心读书,就会自己知道它的意思。”刘正宇有些垂头丧气地坐下,听了我后面的话,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小家伙一起捧起书本读起来。
镜头二:出示:“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多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请学生自己读读:“孩子们读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家伙们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读起来,不一会,小手就纷纷举起来了。
“我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嗯,好香啊!”一个小家伙站起来,说着说着,把鼻子一抽,闭上眼睛,一副陶醉的样子。再看其他小家伙,也抽动着小鼻子,使劲地嗅着。
“我仿佛看到了一丛野蔷薇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
我顺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丛野蔷薇,一朵粉红色的花朵开放其中:“如果这是那丛野蔷薇,铃兰花开在哪里?”刘正宇跑了上来,捏着一只白色粉笔,踮起脚尖,伸直了胳膊在蔷薇花丛周围画了一个圆圈,边画边解释:“铃兰花就开在蔷薇花周围。”初读课文后,刘正宇曾经问‘簇拥’是什么意思,我就拦住正要往下跑的他: “现在你理解‘簇拥’了吗?”刘正宇点点头:“明白了,铃兰花在野蔷薇的周围,就是它簇拥着野蔷薇。”我笑着摸摸他的头,问下面的孩子:“是这样吗?”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我走下讲台:“下课了,同学们都喜欢围在我的身边,谁能用‘簇拥’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话音刚落,举起的小手如林,平时学习语文比较困难的张明飞胸脯挺得高高的,黑黑的笑脸憋得通红,使劲晃着小手,期待地看着我,我示意他来回答。他立刻站起来,好香怕别人在、抢去一样,急急地说:“下课了,同学们簇拥在郭老师的身边。”“说的真好,孩子们,掌声鼓励张明飞。”在小伙伴们的掌声中,张明飞坐下来,这个平时男子汉味十足的小家伙,这是忸怩地像个小姑娘,脸更红了。
洁白的铃兰花簇拥着一朵粉红的野蔷薇,蔷薇更艳丽,铃兰更纯洁。和纯真、欢乐的孩子们在一起,我的每天都像回到了无忧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在一起,是最容易被快乐感染和包围的。只要你俯下身子,平视孩子的眼睛。
篇三: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以此为快乐。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同,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案例: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已近尾声,我正带领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问:“萨莎的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莎呢?”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不少孩子说:“是啊,他直接给萨莎好了。”又有一个站起来说:“萨莎的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先给托利亚呢?”我被他们问住了,他们也把自己问住了。好在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我决定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我说: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课前没有想到,让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吧!我们都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下来。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想,也许是因为萨莎的爸爸最爱自己的妻子。”不少学生暗暗窃笑。又有一学生说:“也许是萨莎的爸爸就坐在萨莎妈妈的旁边,他就随手给了萨莎的妈妈。”随手?我忽然有所感触。
我问: “萨莎妈妈是怎样回答萨莎的问题的?”
学生齐答:“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问: “能不能改成‘每个人都要保护最弱小的人’?”
生答: “不行,意思是不一样的。妈妈说的意思是比我们弱小的人,我们就要去保护。而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人。”
“那么,萨莎的爸爸一定要把雨衣给萨莎吗?”我紧接着问。
沉默片刻,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明白了,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就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是随意的,只要是比他弱小的人,他就会去保护。那个人是不是最弱小的,他没有去研究。”
“对呀!妈妈没有把雨衣给托利亚也是这个原因,妈妈并没有去分析,接下去是谁,该保护谁,当她身边有需要她保护的人,她就去保护,至于有没有按顺序,是不是最弱小的,她没有去想那么多。”一位学生兴奋地说。
“可是,保护最弱小的人,难道不对吗?”有几位学生提出质疑。
同学们面面相觑。
“那么,谁是最弱小的呢?”我轻轻地问。
“是萨莎。”
“不对,是蔷薇花。”
“不,一定还有比蔷薇花更弱小的,像风雨中的小草,小虫。”
“老师,我明白了,如果我们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人,那么,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谁是最弱小的,这样,我们就一直在寻找,而没有行动。”一位学生响亮而激动地说。
没等我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所以,当我们身边有需要我们保护的人或物,我们就应该马上以实际行动去保护他,而不是一味地去等待那个最弱小者出现。”这位学生继续补充。掌声再次响起,我被感动了,这朴素的话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你说得太好了,让老师深受启发,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启发。是的,我们谁也不是最弱小的,让我们实实在在地去保护、去帮助比我们弱小的人或事物,不要再等待,付诸行动吧!”
“好! ――”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满意地站起来。
反思:
一个完全超出预设的问题,一个争议纷纷的课堂,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让我和孩子们欣喜地得到了一份意外收获。回顾这个小小的教学片断,发现它竟焕发着生命的活力。这生命活力来自哪里呢?
一 、问题生成有火花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说实话,课前我只觉得这篇课文挺简单,真没想到学生们会提这样一个问题。然而他们提出来了,问题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找到了课文的“矛盾”之处。是的,我们中国的父母在突遇暴雨时,肯定会把雨衣给自己的孩子,而文中的爸爸却把雨衣给了自己的妻子,这让他们不解。还有的学生根据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认为应该先给托利亚,再给萨莎,也有一些道理。那么是作者偏心呢,还是糊涂呢?学生有探求答案的强烈欲望,直觉也告诉我这个问题值得探索,于是我就把他放大处理,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寻求合理的解释,实现新的突破。
二、平等对话有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师生进行对话,既需要保持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
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大胆地向课文质疑时,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告诉他们,所以我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探究,形成了平等对话的氛围。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虽然不太合理,却启发了我,这“随手一给”不就是回答问题的关键吗?然而光有一个“随手一给”是不足以解开学生疑惑的。我顺势而问,妈妈是怎样向萨莎解释的,让学生再一次去体会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学生受了我的启发,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这时,又有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难道保护最弱小的不对吗?”说是提问,其实是不服,他们觉得爸爸就该把雨衣给萨莎。于是我问他们 “谁是最弱小的?”他们先说萨莎,后说蔷薇,最后说不出来了,教室里沉默了。沉默之后,他们跳出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实现了新的突破,终于发现“受保护者是不是最弱小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交流启发了我,我的点拨启发了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流中互相启发,思维发生碰撞,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三、情感陶冶有收获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都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人的同情心和正义感。《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表面是“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萨莎?”实际是我们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无私的爱,很多父母总是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护孩子。孩子在这种关爱中,习惯了,麻木了,在他们心里觉得父母就该这样对待孩子,不这样做,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孩子太习惯被爱,而忽略了去爱别人。通过讨论,通过反思,通过争论,他们明白了保护任何一个弱小者都没有错。于是,同情由自我走向他人,爱由狭隘走向博大,价值取向由单一走向多元。
而学生的另一个问题“保护最弱小的,难道不对吗?”对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同情心,却总是没有行动,为什么?因为我们常怀疑:这是最弱小的吗?我要帮助的是最可怜的人。于是,我们等待,等待,再等待,却迟迟没有行动。“谁是最弱小的呢?”学生们由争论到顿悟,终于明白: “如果我们一定要保护最弱小的人,那么,我们根本无法确定谁是最弱小的,这样,我们就一直在寻找,而没有行动。”并进一步体会到:“当我们身边有需要我们保护的人或物,我们就应该马上以实际行动去保护他,而不是一味地去等待那个最弱小者出现。”孩子那极朴素的话里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欣慰我和孩子们将那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到底,这对他们今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着导向作用,他们如果记在心里,将受益终身。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案例描述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所要叙述的故事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应仅拘泥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还应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
激趣导入,畅谈“弱小”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整个课堂进程的兴奋剂,所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影响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识学起来最感兴趣,因而只有将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生相互问好之后,我在全班38双眼睛的注视下在黑板上写上了“弱小”两个字,并提出了我的问题:“同学们,大家都很熟悉自己的同学,你们觉得我们班哪些同学最弱小?”问题一提出,平静的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大家都睁着大大的眼睛,在教室里认真搜寻着他们认为最符合“弱小”的人选。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胖呼呼的吴尚站了起来说:“我认为刘志凌最弱小,因为他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最差的。”“我认为万铨最弱小,因为她的年龄最小而且长得又瘦又小。”“我认为……”“我认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这时我再悄悄观察那些被认为“弱小”的同学,他们每个人都涨红了小脸努力同周围的人争辩着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看来每个人心里对弱小的含义都有自己的理解。见争论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明确的答案,这时刘洋疑惑地问:“老师,‘弱小’到底是指什么?”看着大家满腔的热情和眼中透出的强烈的求知欲,我知道教授新课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我迅速地在黑板上将课题补充完整,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在课文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朗读感悟,体味“弱小”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反对教师整堂课的串问串讲死扣字词讲解,提倡让学生多读课文,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的目的,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情体验。“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感人至伸的文章,“爱”的教育贯穿其中,我想在朗读时应当将重点放在“感”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的心弦有所触动,心志受到启迪。“请同学们打开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读了起来。我走下讲台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学生们有的脸上挂着笑意读着文中的描写景物的句子;有的皱着眉头大声朗读天气突然变化的句子;有的带着困惑的神情读着萨沙的话……看来学生们似乎都已进入了自己营造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了。“小朋友,请你们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等一下请你来评评老师读得好不好。”我配合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整篇课文,我的声音刚停,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学生们又开始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雅荃说:“老师读得很好,我都被她美妙的声音吸引了。”邓颖莹说:“我听了老师读第一段、第二段落,仿佛真的看到了森林里的美景。”“谁有信心向老师挑战,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大家做做小听众听听谁读得好。”我用鼓舞的语气对他们说。最后大家一致推选班上的朗读小能手邓颖莹试一试。邓颖莹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全情投入地读着课文,时而微笑,时而皱眉。读完了,邓颖莹在大家的掌声中坐了下去,乔勇的手就举了起来,“我觉得,妈妈说的:‘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邓颖莹读的时候感情不够,这句话应该是整篇课文的关键,也是告诉我们弱小的含义。”“如果她能把第八段中对蔷薇花的描写读得再有感情些,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蔷薇花的较弱,它是多么的需要我们的关心、保护。”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受。下面我又通过分组、分角色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感情,深刻体会“弱小”的含义。
说说写写,理解“弱小”
课文学完了,我想这时每个学生对“弱小”一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说:“我们知道了,如果你谁也帮助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我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感想写出来。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弱小
在这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弱小的生命,比如:大自然中盛开的鲜花、碧绿的小草、活泼可爱的小鸟、小白兔、小松鼠等等,在浩瀚的海洋里小鱼、小虾、小乌龟、小螃蟹整天欢快地游着。
这些小生命对人们来说是那么的弱小,但是它们却用弱小的生命装扮着我们这个阳光灿烂的世界,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这些比我们弱小的生命,让它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成长。
教学随感
开学前刚拿到教材,我就将整本教材从头到尾的仔细阅读了一遍。第二单元的四篇小文,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课文,字里行间渗透着纯纯的爱意,我想我应该和学生一起去品位这些充满爱的诗文,然后想想我们该如何献出我们的爱心。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对“弱小”的理解也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统一答案,那就抑制了孩子发展想像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都能在学得开心快乐的同时,得到知识并深化情感体验。
第七课的教学反思:《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得与失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写的一篇教育故事。我们本人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感觉到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栓在了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着、爱护着。
失
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时,我看到教学参考书上有一个“对比阅读”的教学建议,即去掉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后,让孩子们说说原文和去掉部分句子的不同感受,我对这部分的教学建议认识不是很深,第二天到办公室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同年级的老师基本上都采用的这个教学步骤,她们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是认识不到这部分文字的重要性的,即使是采用也只能是直接告诉孩子们,因为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没有采用这个教学建议。
但课后心里一直放不下,到底孩子们能不能感悟出来呢?我还设计了关于这个“对比阅读”的教学设计:
1、先读原文,读完后让孩子们谈谈感想(自由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就鼓励)
2、去掉具体描写蔷薇花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把这些句子从原文中找出来,先读读第一、二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说说读后的感受;在读读描写大雨中蔷薇花的句子,说话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孩子们讨论,感悟课文描写蔷薇花的作用:蔷薇花虽然被铃兰花簇拥着,非常美丽,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对蔷薇花的保护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的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
坚定地相信孩子们,这次知难而退地放弃了这个难点,其实是放弃了一次锻炼孩子们的机会,现在想起来有些可惜,但也为下次坚定地不放弃做好的准备。
得
其实我教学中的大部分“得”都是课堂生成,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是按照惯例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弱小的”,孩子兴趣很高,有的说:“一年级的小朋友就是比我们弱小的”,有的说:“花花草草,小猫小狗都是弱小的。”还有的说:“亲戚家的小表弟,小表妹”甚至有的孩子说要保护米熊······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拓展思路,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我们弱小,我对孩子们说:“弱小不一定是指比我们小的,有时候很多人和事物他们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与我们相比他们也能称之为弱小。”孩子们一听,思路一下就打开了,有的说老爷爷老奶奶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和保护,有的说没有什么生命的东西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也应该保护,甚至有的还谈到了保护教室,听到孩子们能很透彻地认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把雨衣披在了郊外纤弱的蔷薇花上。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文看似浅显易懂,其实蕴涵了深刻道理。由于文章短小学生很快就理清了课文,但是当我要求学生研究萨沙为何具有这样的品质时,很多学生落脚点只停留在是因为妈妈对他的教育。教学至此,我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太过片面不深入,这不能怪学生而是我备课的疏忽,要弥补还来得及,教育的契机在哪里,当大面积学生出现相似问题时是最佳时机。于是我紧跟一问:“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仅仅是因为妈妈的教育吗?你们再读读课文,不要放过文章的细节,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话音刚落齐唰唰的头低了下去,孩子的目光在文字中搜寻着。没有多长时间,学生的眼睛闪烁出智慧的光彩,小手如雨后春笋纷纷伸了出来:
“从母亲和孩子们做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们一家非常融洽。”
“从大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接过雨衣给了萨沙看出他们是相亲相爱和睦的一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萨沙一定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
“我从‘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中的‘赶忙’一词体会到爸爸对比自己弱小的妈妈的爱护。
瞧,再次走进文字,学生感悟更深、更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世界及文学大师那学会了如何用细节来表现真情,今后他们的文章一定会更富有内涵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了浓郁人文氛围的课文,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了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行为,尽管课文说的是一件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孩子们理解萨沙一家对萨沙的爱就是他们对弱小者的爱。然后理解妈妈对弱小的定义,接着再对萨沙保护蔷薇花这一举动上体会萨沙的心理――不甘于弱小、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事物。
1、先阅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其中贯穿对好词好句的理解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如“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倾盆而下”一句指导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当时雨下得有多大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倾盆而下”词意,通过读再表现出来。
2、再阅读课文后六个自然段,重点阅读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以多种形式读。
另外,我认为在本课教学中设计的两个环节效果不错。全文我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作为中心提纲挈领,并发散思维,问学生“妈妈说的是人,而萨沙保护的是花。这是为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作答,有的说萨沙认为“花”比自己更弱小;有的说花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也需要保护;有的还说,萨沙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瞧,一个问题的设置,孩子们的回答都找到了“点”,这比教师直接讲解要有效地多。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把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换一种说法:我是…… 学生各抒己见,我是坚强的,我是保护弱小的人,我是有爱心的,我是自信的,我是勇敢的……都表达了出来。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地概括出了萨沙的性格特点,理解得很到位。
同时在本课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个别较难词的理解,“映衬”、“滂沱”、“抵抗”等不到位。拓展联系生活谈体会,学生的实例并不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课为例,多下功夫研究教材,渗透新理念、新方法的教学,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核心提示: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萨沙不这样认为,他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一、以读为主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二、想象体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让学生对比两处写野蔷薇,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实践来理解其中词语的意思,从而感受到蔷薇从美丽动人到可怜无助的变化。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三、联系生活
当学生读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我让学生假想,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薇的旁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亲身感受,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我还让学生说说什么又是最弱小,你又会怎么做呢?
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但是,教学时或许是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许是我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够,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举手发言,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继续努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文章用质朴的言辞和亲切的语气,讲述了一个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有趣故事。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而萨沙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整堂课我采取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想象体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让学生分两部分感悟学文。1、感受野蔷薇的美丽弱小;2、萨沙是否弱小。教学效果不错。
1.以读为主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想象体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让学生对比两处写野蔷薇,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实践来理解其中词语的意思,从而感受到蔷薇从美丽动人到可怜无助的变化。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3.联系生活
当学生读了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我让学生假想,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薇的旁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亲身感受,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
我还让学生说说什么又是最弱小,你又会怎么做呢?
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但是,教学时或许是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许是我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够,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举手发言,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继续努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是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一课的课题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激励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来骄傲地说出的话。
在教学时,我就从课题的题眼着手,设置悬念,为什么我不是最弱小的呢?从而深究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后,我总觉得对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只是从认识上,情感上,让学生明白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看似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理解到位,表达很清晰,教学思路也清楚,可是教过后总觉得学生就单从情感上认识上体会文章,感悟内涵,似乎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什么,在这样浅显易懂的文章背后该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个值得我们教者去深思。
在课后同王相连组长,王校长的交流中,我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一篇课文,学生自己读几遍,就能理解和体会,那在教学中是否需要在学生已经拥有的基础上再走过场呢?回答是肯定的!不需要,决不能在课堂上浪费时间!那怎么样去教学这样一读就能懂的课文呢?
我又重新审视,研究其课文的结构,每一处的设计,感觉到这样的文章,在教学中还是应该让学生学到些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家,他在这篇文章里的每一处的设计都是精彩的,必不可少的,而且前前后后都是相互联系着的。虽然教学过后,再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在文中找出值得讨论的和疑惑的地方,让学生去深究后体会。比如:爸爸为什么把雨衣给妈妈,然后有妈妈再给萨沙,而不是直接有爸爸给萨沙呢?再比如:为什么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写五年级的托利亚和四年级的萨沙呢?文章中两次写到了蔷薇花,这样写有什么用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孩子们去研究,去感悟作者的用意,体会文章的主旨,从而知道保护弱小的道理。这样一举两得,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领会文章写作的特色,学习大教育家的写作方法,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从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岂不更好?
教学相长,在教学后反思,对促进今后的教学真是受益匪浅。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后多多反思,多多思考自己做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样对今后的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课文,课文围绕爱的主线,演绎一出动人的故事:妈妈把雨衣递给哥哥托利亚,托利亚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这件寓意就是一份关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的男孩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施爱的快乐和美好,所以他去保护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以为有爱而变得 勇敢、变得坚强。
本节课我注重了 以下两点:
一、抓准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
“弱小”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时时传递着保护弱小的心声,使“弱小”一词发挥了超出它本身的作用。首先,我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认读“弱小”,通过生生举例理解“弱小”一词的意思,赋予它形象感和质感;接着我请学生结合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什么?”一生说:“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一生说:“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呢?”句句疑问不离开“弱小”,让“弱小”牵动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读书的视线;当学生通过读书对疑问有新解答时,我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弱小”的句子,想想分别是谁、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出关于保护弱小的对话,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深入读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感悟,思考萨沙为什么想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继而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抓关键句引导学生读书
本节课,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且都是兴致盎然的,富有实效的。初读是在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时开始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了,还结合疑问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任务和信息。接着,我结合学生对疑问的解答,提出再读的要求:把文中带有“弱小” 一词的句子找出来,想想每句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学生探究的 兴趣再度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悟结合,步步接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萨沙和妈妈的三次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里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你得到过保护吗,你保护过弱小的吗?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教学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上了:
对于课文的理解应建立在熟练的朗读之上,因此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熟悉课文,并通过明确朗读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蕴涵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在初读的基础上,重点首先应放在“妈妈”的动作及与萨沙的对话的理解上。从“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我”。从找重点词及动作理解到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所说的话是在教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护弱者;而萨沙的话又时我们理解到他对妈妈的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萨沙不甘当弱者的心情。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出了萨沙不甘为弱、也想保护弱者的想法;特别是在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弱小者的良好思想教育。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0
一、实践。
关键词: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老师的教学生涯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得以延伸。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一直将“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即使这一目标相对于我仍显得那么遥远,但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能上课,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具备驾驭教材,直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能上课,是教师革命的本钱,教师只有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沉着地走上讲台,并最终立于讲台。
“上好课”是教师赢得学生信赖与尊敬的资本。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首先是学习知识,如果让学生在愉悦与享受中学知、明理,学生自然会对你投出信任之票。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每一节课中的成败得失,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的教学;要乐于接受别人课堂中智慧的灵动,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要始终以“扬长而不避短”的学习心态,修正自己,扬弃自己;充实自己,丰满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曾经给自己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甘于做教书匠,即使一辈子只做教书匠;要敢于做教育家,即使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
能上课,上好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提。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去掉浮躁,丢弃自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好事。我想做一名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上一节好课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上好每一节课,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也是最负责任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面对课堂,因为,你的每一个40分钟均是五十余位同学生命成长历程中宝贵的40分钟,你的一言一行均在构筑学生成长的历程。
记得省教科院成尚荣院长讲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语文教学,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她展示着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魅力,展示着语文教师独特的风采。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理应抢抓机遇而不坐失机遇,在这一舞台上尽显华章。
二、思考。
关键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语文教师,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我思故我在。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为学生选择人类优秀的文化,就是在为学生锻造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质量。但是只有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进行反思、批判、建设时,语文才是一种发展着的文化,语文教师才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近年来,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青的并且期待发展的教师,我一直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作为自己追求的另一目标。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努力地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就要求自己要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去,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就要求自己始终以冷静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别人的课堂。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以科研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以“旁观者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与实践。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了,课改春风吹满校园,语文课程标准的践行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倡导、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三维目标的落实,均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思考,思考如何做一名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有深厚的积淀,要有人格的魅力,要有包容的胸怀,这均应成为新时期年青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仍将以此为目标,把握课改契机,努力塑造全新自我。
三、科研。
关键词: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年来,我曾认为:在小学校园内,科研与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组平行线,作为一名教师只需在教学这条线上不断领跑,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三年后,我又在想:科研与教学只是一条线,对于一名教师当你不断反思你的教学工作时,你就在进行着教育科研;当你再以一定的思想或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时,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会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教学工作的繁杂,感受到对于“再学习,不断学习”这一渴求的望洋兴叹。但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又无法摆脱繁杂的教学,更不能放弃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因为压力就是动力。因此,我努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研究,把科研根植于自己的每一节课。关于教育科研,我的想法是: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源于教学”要求自己不要把科研与教学截然分开,研究那些“高、大、深”等与教学脱节的专题,一没有时间,二未必有能力。“高于教学”要求自己不能总是沉于教学之中,要能够游刃于课堂内外;要有专题,要有思考,要勤于动笔,要善于提炼。“服务于教学”要求自己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而教”,时时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教”。使每一节课既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更要让自己教有所获,真正达到“与生共进”的状态。
近年来,我在学校课题组的带领下,进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每篇文章之前,我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之中留意学生探究问题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还尽量地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带至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顿悟问题的答案,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你让学生学习亢奋的状态达到何种程度,并持续多久。
在做好专题性研究的同时,我一直在尝试着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即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均针对该篇文章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去想:这篇文章我该留给学生什么?这一节课我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并围绕这些问题去设计属于我的、属于这篇文章的、更属于这个班级的教学方案。实践之中我深深感到这一做法对自己帮助很大。这就要求自己课前要钻研教材:教材特点是什么?可以给学生什么?钻研学生:学生最需要什么?要求自己课堂教学要紧扣目标,有的放矢,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要求自己要关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关注教材的编排体系,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的状态。当然,还要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结束均要思考:自己的预设目标有没有达成?效果如何?课堂教学过程中又生成哪些目标?生成的目标说明什么?在我认为,这才是属于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最有价值的科研。
朱永新教授: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发展。面对各位同行与专家,我可能是无知的,但我一直在追求睿智;我可能是幼稚的,但我期待成熟。今天的不成熟发言,带给各位的可能是稚嫩甚至肤浅,但对于我必将产生“不索何获”的动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这篇课文讲的是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课文并没有难理解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妈妈的话,实际上是加教育萨沙要有爱心,要把保护弱小者当做是自己的职责。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有没有像萨沙一样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若有则应该继续保持;若没有,则应该学会保护弱小者。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两个描写大雨的词语“滂沱大雨”和“大雨如注”,然后让学生再说一些其他的描写大雨的词语,结果学生联想很丰富,说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进行联想,有哪些描写雨小的词语,学生又说了许多。我觉得这样举一反三的效果很好。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2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贴近生活。 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学会14个会认字,学会写12个会写字,掌握生字的识记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如何掌握生字的字形,并能正确运用词语,是教学难点。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反思整节课,我认为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使学生顺着我的教学思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本节课我着重教学生掌握汉字结构的规律,提高学生对字形的比较、识别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且对所学的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从扶到放,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为了加强学生识记生字,我让他们找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小琪同学说用猜一猜的方法记住“扑”字,她说:“有一个人用手去拔萝卜”去记住“扑”字。小邓同学说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摸”字等等。同学们想出识记生字的方法各种各样,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3、能利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这节课学习的生字比较多,怎样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枯燥无味?我一方面采取创设情境引入、图片实物演示,另一方面采用游戏方法,把识字置于游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喜欢学,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能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3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材简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现在虽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可老师今天却提前给你们带来了夏天的问候,想听吗?好,那就让我们到夏天的一个森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放音乐)
师:伴着音乐,我们美美地读读这样几句话,看看夏天的森林带给我们怎样的享受。
师: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语言,你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师:是呀,就在这美好的森林里,就在这甜蜜的一家人当中,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题目叫《我不是最弱小的》,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 注意“弱”的写法。
二、 释题问难,感知内容。
1、 什么样的人是最弱小的?(师小结每个人的看法、理解不一样)
2、 那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咱们还得好好读读课文。
3、 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读准词语:闷热 掀起 滂沱大雨 娇嫩纤弱
5、 那通过初读课文,知道“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了吗?
那他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还是先看看事情的起因。
三、 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 指读第二自然段。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嗯,一场雨破坏了先前森林里那美好的画面。
你从哪儿知道这场雨很大呢?
指导朗读。
在来得这样快,下得这样急的大雨面前,什么显得尤其重要。
板书:雨衣
可一家四口仅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找到这一段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板书:爸爸――妈妈――萨沙
2、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板书:让
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疑问?(爸爸为什么把雨衣给妈妈,而不直接给萨沙;妈妈为什么把雨衣给萨沙,而不给托利亚……)
3、 萨沙跟你们一样也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你们和萨沙的疑惑归结到一点就是这件雨衣究竟应该给谁?不妨读读3――6自然段。
4、 出示句子(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齐读。
5、 再看他们让雨衣的行为,那你对刚才的疑问怎么看?生交流。
6、 师小结:看来爸爸认为妈妈比自己弱小,妈妈和托利亚认为萨沙比自己弱小,萨沙成了大家眼中最弱小的人。
7、 到底什么样的人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最弱小的人,再读对话部分(分角色读)
8、 萨沙在妈妈的眼里谁也保护不了,是最弱小的人,那他为什么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谁能找到课文有关段落读一读。
9、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指名回答。
板书:蔷薇花
你怎么看出来蔷薇花比萨沙更弱小?
现在妈妈眼中最弱小的萨沙也能保护蔷薇花了,难怪他会对妈妈说―(指导朗读萨沙的话)]
10、见到这雨中感人的一幕,你们最想为他们当中哪个人的行为而鼓掌,你们的掌声最想送给谁?(生交流)他们让雨衣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传递。老师的掌声想送给他们这一家可爱的人。同时,这掌声也应该送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因为你们也明白了――齐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 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 实际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你又是如何保护弱小者的。
2、 那你又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和保护?
3、 师总结:所以,没有绝对最弱小的人,当你竭尽所能去帮助比你更弱小的人,你就已经骄傲地证明了――(我不是最弱小的,再一次齐读课题)
教学反思:
从文本内容上看,课文似乎太简单,学生一读就懂,但通过与文本多次对话,发现这一课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好上,文章虽记述的是一件生活小事,但蕴涵深刻做人的道理:不甘于做一个弱小的人,应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抓萨沙同妈妈的对话展开教学,重点读懂妈妈的两句话很关键,这两句话实际上帮学生弄清什么人是比自己弱小的人,什么人是最弱小的人。
从教学方法上看,一开始不知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试教时总觉得把课文嚼得太碎,形散、神也散,通过反复琢磨教材,认为可先提出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丢下去,再层层深入推进,由表及里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逐一解决那三个问题,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1、“掌声献给谁”设计虽好,但落实得不太到位,掌声鼓得要明白、真挚、发自内心。2、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感到愉悦,评价时尽量不重复学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