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精选14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精选14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风伯伯的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1、读第一自然段,通过贴图了解它们的位置。

  2、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3、谁是朗读小明星,能把小松树得意的语气读好?生评读。师颁读书小明星奖。

  4、引读: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

  5、 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看不起自己的话会想些什么呢?

  6、放刮风的录音,创情境:听谁来了?生答:风伯伯。风伯伯正好经过这里,他听见了小松树的话,觉得小松树太看不起别人了,这很不对。于是,他摸着小松树的头亲切地说:(放风伯伯语言录音)

  7、听了风伯伯的话,你听懂了什么?从哪里听懂的?学习“比”。用“比”说句。动作理解“托”。 练习填空:小松树能看得远,不是(

  ),而是( )。大松树看不远,不是( ),而是( )。

  8、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谁是朗读小明星,能把风伯伯的话读好。生评读。师颁读书小明星奖。

  9、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它的样子吗?

  10、四人合作讨论:这时,小松树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小松树,让你再对大松树说,你会说些什么?

  11、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小结。

  三、演一演。

  1、 生找合作伙伴演一演。要求:表演时大方自然,声音响亮。最好设计动作,把刚才你们合作讨论的内容添加进去。

  2、 生上台表演。生评演。师颁“表演小明星”奖。。

  四、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五、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学生很兴奋)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山上的一棵小松树和山下的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教师贴出二棵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师揭题,指名生读题,齐读课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来听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要认真看书、仔细听哟!

  (播放课文录音。)

  (评析: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听课文录音,往往只是听,不看书,这样就起不到范读作用。所以,我在这里提出认真看书、仔细听很有必要。)

  师:你觉得这位叔叔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你要向叔叔学习什么?生自由谈。

  师:想像叔叔这样读吗?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生字词,读通顺每个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时你准备怎么办?

  生:我可以读几遍,也可以向同桌的小朋友请教请教。

  生:我也可以请教老师。

  (学生读课文)

  (教师出示生字词)

  师:你们看,生字从课文中跑出来啦!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在没学过之前,你就已经认识了。

  生:我原来已经认识“棵、松”。

  生:我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认识了“爷、伯、孩”。

  生:我早就认识“回”了。

  师:小朋友们认识的字真多!还有哪些字现在你通过听读或别的方法也学会了?

  生:我看电视时认识了“答”。

  生:我在走路时看广告牌认识了“托”。

  生:学数学时,学到了比多比少,我认识“多”了。

  生:我看童话故事书时认识了“低、摸、呢”。

  (师即时对他们的识字方法、途径给以恰当的评价。)

  师请生齐读一下认识的字。

  师:(划出“摸、惭愧”)这些不认识的字请大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评析: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先自学后教,先了解学生已认识的字,并评价、激励学生多途径的巧妙识字法,在此基础上来教学那些不认识的字。以学定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这样安排既符合识字规律,又充分了解学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师:看,生字娃娃现在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同桌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一段。原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它俩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评价:教师通过板画、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它太骄傲了!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

  师:你不仅谈了自己的看法,还能结合小松树说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一位读书小博士。

  生:小松树太得意了!说到“你呢”时说不定都不用眼睛好好看大松树,只瞟了一下大松树!

  师:你真会读书,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生:它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喂”。(边说边做动作)

  师:你加上了动作,真形象。

  生:小松树太认为自己了不起了。

  师:嗯,我也有这样的体会。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

  (学生读课文。指生读。)

  生:我觉得他没读出小松树没礼貌的样子,我来读一读。(学生读得有感情,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师:嗯,真是一棵不讲礼貌、傲气的小松树。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看老师脸上的表情,仔细听老师读的声音,觉得我读得好的就给我掌声,读得不好的地方请提出来。

  (师惟妙惟肖地朗读)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为什么给我掌声?

  生:你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做到了不添字、不漏字。

  生:你不仅读得有感情,还加上了表情、动作。

  生:你读出了小松树那种骄傲、得意洋洋的样子。

  生(读得很有感情的同学):你读得比我还好。

  师:谢谢你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进步。想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在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一棵小松树,“我”站在高高的大山上,觉得自己可高大、可威风了,朝脚下看去,高楼大厦、我的那群树兄弟们矮小得跟一只小蚂蚁一样;我向远处望去能看到千里之外,可我的树兄弟们说不定只能看到一尺之外!小朋友你说我的心里该多高兴、多自豪啊!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这棵大山上的小松树了,对着脚下的大松树来说一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练读小松树的话。)

  (评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朋友,在这里学生把老师看成了好伙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此时老师与他们同思考、同朗读、同竞赛,师生间互相对感情朗读予以评价,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方式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师: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生:大松树没有生气,它还在笑呢。

  生:大松树不跟它一般见识。

  师:嗯,大松树心眼儿真大,宽宏大量,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师贴图)

  (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生读风伯伯的话。)

  师: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生: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不让它骄傲。

  生:风伯伯说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并不是小松树长得高。

  师:对,如果没了大山的帮助小松树不可能有这么高。

  师: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就用他们当时的语气来读读风伯伯的话。

  学生自读

  指名生读,(有的读得很严肃;有的读得很温和;有的读得很慈祥、亲切。)

  师:风伯伯真慈祥、真宽宏大量。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自己对文本作了个性化的理解、朗读,正是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师:小松树知道错了吗?

  (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惭愧)

  师:惭愧什么意思?

  生:惭愧的意思就和我们前面学的难为情意思差不多。

  师:对像小松树这样因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感到难为情这就是惭愧。(同学们点头)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棵知道错了的小松树,这时你可能会脸红了,头低下来了。(学生低头做“惭愧”的样子。)

  师:小松树,这时,你想对风伯伯或者大山、大松树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内商量一下选一个说话对象,练着说说。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说话对象进行练习稍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生:风伯伯,我错了,谢谢您对我的教育。

  生:大山爷爷,我能看得远,那都离不开你的帮助,我要谢谢你。

  师:这棵小松树成功了不忘给他帮助的人。

  生:大松树姐姐,你比我长得高,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我不应该瞧不起你,请你原谅我。

  生:大松树爷爷,您心眼儿真大,我那么没礼貌地和您说话,您都不跟我生气。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松树已经变成了一个既有礼貌又谦虚的孩子了。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想送给小松树。

  (出示):虚心的人,常想已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已之长。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记住它让它时刻提醒自己)

  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收集一些关于谦虚的重要性的格言、警句。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理解。

  老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有的责备小松树不讲礼貌、瞧不起人,有的忠劝小松树,有的替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承认错误、俨然就是其中一员。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也可以加上动作以及刚才小朋友们的想象。

  3、指名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评析: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小松树的傲气、大松树的大度、风伯伯的慈祥和宽容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五、总结、谈感受。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不出。

  师:再仔细读读课文,读读风伯伯的话,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生饶有兴致地再读稍后,纷纷举手)

  生: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能盲目自大,看不起别人。

  生:犯了错误不要紧,要能知错就改。

  生:当别人做错了事时,我对他要宽容。

  生:一个小朋友做错了事时,我们要像风伯伯那样教育他。

  (评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他们个性化的理解,尊重他们对文本多元化的感悟。)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教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课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话题,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果让你来说一说小松树,用上“小松树--------------”的句子,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课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课文的认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本节课对风伯伯的话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1、风伯伯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完全是一个长者口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体会到这一层,我觉得实在太困难;2、风伯伯的话只要大致了解了意思,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全文。3、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很明显是小松树。对风伯伯的话进行淡化处理所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可用在反复研读体味小松树这一形象上。即所谓“宁掘一口井,不开一条沟”。这一设想和做法是否可行,还要请各位点评。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15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

  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教具准备

  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略)

  一、看图导入,揭题释题。

  1.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3.读题。

  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4.讲释窝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课文,注意读顺,标上自然段序号,想想每段写什么。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其中“地方、孩子、伯伯、爷爷、朋友”等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音。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

  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

  (1)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

  (突出“小”、“大”)

  (2)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

  (突出“山上”、“山下”)

  (3)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

  (4)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再看看图,说说这两棵松树长得怎么样?

  用上“(什么)长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的句式说话。

  (2)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小松树是这样看自己的吗?

  (3)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导读懂小松树的话。

  a.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b.比较句子,朗读体会。

  我长得高。

  我长得多高啊!

  你看我长得多高啊!

  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

  c.比较词语,练习朗读:

  很远的地方

  很远很远的地方

  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

  d.除了看出他很骄傲外,你还看出他怎么样?从哪儿看出的?

  ( 没礼貌,瞧不起别人)

  a.指导读“喂,朋友”。

  小松树跟谁说话呢?

  b.理解“你呢”?

  再读读小松树的话,他想接着说什么?

  (你有我长得高吗?有我看得远吗?表示看不起大松树。)

  e.指导朗读

  小松树这时是什么样儿?你能想象出来吗?带上恰当的语气自由练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齐读,背诵。

  (4)学习最后一句:

  a.听了小松树的话,看图说说大松树生气了吗?(没有,还在微笑呢)

  b.大松树为什么不回答,他在笑什么?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5)背诵第二自然段。

  (6)一二自然段分角色表演读。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词。

  松树,山下,回答。

  2.重点指导松、答。

  松:左窄右宽,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

  答:人下面不能丢了一横。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

  在上完公开课《小松树和大松树》之后,我深入学生中间检查了几位成绩一般的小朋友的读书情况:

  生1:山上有……(不会读)

  生2: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读成w i)朋友,你看你看(重复)我长的多高哇(读成ya)!……

  生3: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轻声读不准)。

  我实在是没有心情检查下去。

  反思

  究其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独有的个性需求,而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花哨热闹以及听课者的好评,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需求,最终的结果是在教师划定的这条五彩斑斓的“成功”之路上,只有少数几个小学生能够会读书,大部分学生不知怎么读书。

  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学科,我们的小学第一范文究竟应该以什么面目呈现给孩子们,如何让每个学生都会读书?在之后不断的思考探索中,我逐渐悟出,语文教学的成功之道实际上很简单,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多给学生信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成功,亲自去探寻只属于他自己的快乐。

  改进

  生:山上有一棵……

  师:别紧张,接着读好吗?

  生: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师:有进步了,能再读一遍吗?

  生: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师:又进步了,能把这些字音读准了,我相信你能把这句话读得正确流利。

  生: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果然如此,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丝丝笑容,别的小朋友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1、板书课题。

  2、读准“松”的平舌音、翘舌音。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放多媒体动画,听故事。

  2、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5、正音。

  听:是后鼻音。

  呢:读轻声。

  惭:读平舌音。

  伯伯:第二个伯读轻声。

  (1)自读,同座位互相读,互相纠正。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5)以下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地方”、“孩子”、“爷爷”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三、初步理解课文

  1、再次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刚开始学课文时,你们提的问题已经弄懂了哪些?

  (2)剩余的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弄懂它们。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字音,巩固字音。

  2、教学新偏旁。

  孩:“孩子”所以就是子字旁,与“子”有什么区别?

  3、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并试着描红。

  4、反馈检查:“孩”、“比”的笔顺。

  你们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还有什么值得注意地方呢?师作重点指导:

  低;不能忘记最后一笔点。

  孩:子字旁要分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5、指导写字。

  6、怎样把这些生字写美观呢?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7、师在学生说的同时,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答: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孩、低、听、伯: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多:第二个“夕”横撇要写长些。

  8、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本课的生字学生掌握的较好,“惭愧”这词学生较难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骄傲自满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这两棵一大一小的松树长在哪里呢?

  齐读第1自然段。

  2、细读第2自然段。

  (1)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看不起大松树呢?

  (3)生一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师一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4)你能一边读一边把小松树说这话时的神态表演出来吗?

  (5)自己练读,指名读,评议。

  (6)有感情朗读小松树的话。

  (7)这时大松树没有回答,它会想些什么呢?

  3、细读第3自然段

  (1)小松树的这番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师范读第3自然段。

  (2)通过风伯伯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3)风伯伯对小松树怎样?你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4)有感情练读风伯伯的话。

  (5)齐读第3自然段。

  4、细读第4自然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生齐读第4自然段)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

  (3)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4)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5、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1)分角色朗读、表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评议。

  (3)发头饰,自由组合表演。

  (4)指名上来表演。

  (5)评选最佳演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学生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2、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8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 教学生字:松 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动脑筋记住它。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

  3.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4.分小节读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两棵松树生长的地方)

  进一步规范语言训练:

  a山上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山下有一棵什么样的松树?

  (突出“小”、“大”)

  b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树?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树?

  (突出“山上”、“山下”)

  c用“(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句式说话。

  d背诵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再看看图,说说这两棵松树长得怎么样?

  用上“(什么)长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的句式说话。

  (2)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小松树是这样看自己的吗?

  (3)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导读懂小松树的话。

  a.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b.比较句子,朗读体会。

  我长得高。

  我长得多高啊!

  你看我长得多高啊!

  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

  c.比较词语,练习朗读:

  很远的地方

  很远很远的地方

  小松树认为自己看得远。

  d.除了看出他很骄傲外,你还看出他怎么样?从哪儿看出的?

  ( 没礼貌,瞧不起别人)

  a.指导读“喂,朋友”。

  小松树跟谁说话呢?

  b.理解“你呢”?

  再读读小松树的话,他想接着说什么?

  (你有我长得高吗?有我看得远吗?表示看不起大松树。)

  e.指导朗读

  小松树这时是什么样儿?你能想象出来吗?带上恰当的语气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齐读,背诵。

  学习最后一句:

  (1)听了小松树的话,看图说说大松树生气了吗?(没有,还在微笑呢)

  (2)大松树为什么不回答,他在笑什么?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三、教学生字

  1. 出示生字卡,指名读

  2.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9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此时,我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尤其是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学生。接下来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然后请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同学说一说,在他的朗读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才会有那种骄傲的眼神和表情。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想法,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处理句子(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在刚才成功体验了小松树的内心世界是那么骄傲的基础上,乘胜追击, 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处理句子(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这句话是本课的重点句子,要充分理解课文内涵,关键就在是否能理解小松树为什么会低下了头?而又为什么会惭愧?它到底惭愧什么?我通过寻找近意词来理解“惭愧”一词,因为课文6《蘑菇该奖给谁》中,小黑兔因为没有和高手比赛而得第一名感到难为情,学生在这里很快就联系上了小黑兔,就是小松树难为情了,那它为什么会难为情呢?教师相机点拨课文一开始小松树的话语和心理,学生就知道了是小松树知道自己原来一点也不高,他在为自己刚刚的骄傲自大感到难为情呢,所以此时的小松树正低着头。

  虽然对这三个问题的处理和把握上,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充分朗读,不断体验,但对于学生的说话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没有能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

  在导入阶段,我先让他们玩摘苹果的游戏,这个游戏既能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各个情绪高涨。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回忆小松树和大松树住在哪儿,再指名读、齐读,并且把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送回家,让他们形象地记住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

  本课的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小松树的话,充分理解它的骄傲自大,才能为下文揭示道理打开缺口。在教学时,我通过抓重点词语和特殊标点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词语的过程中,反复朗读小松树的话,模仿小松树说话的口吻,还让学生配上动作来演一演,充分体会小松树的骄傲,理解“多高哇!”一词,我让学生读好感叹号,想象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动作和表情,指导朗读“很远很远”一词时,我出示了两个句式加以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表达得更好,使他们加深体会从而读好句子。但是在指导这一环节时也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在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大松树不回答小松树的问题时,有的学生想象有些天马行空,脱离主题,而我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没有在这个环节上引导好。

  第三段中让学生理解风伯伯的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通过同桌互相演一演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一段,理解风伯伯的话的意思。让他们明白风伯伯说这一段话,他想告诉小松树什么?在这段的教学设计中还可以安排学生表演一下托起来的这个动作,

  最后一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惭愧”一词,让学生理解小松树为什么要惭愧,它是怎样想的?使学生在揣摩小松树想法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做人要谦虚这样一个道理,可是在这一环节中有些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有趁热打铁让学生在了解了寓言中的道理后再来用: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又会对风伯伯说些什么?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问题提得不够精炼准确,同样的答案不同的问法,学生往往不会给你相同的答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提法,不能随心所欲。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10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激趣导入

  1.板书“比”

  今天上课我们来比动脑,比读书,比表演。

  2.昨天,我们认识了一大一小两位朋友,多媒体出示图片小松树和大松树。

  今天啊,小松树也想和大松树比一比,它想和大松树比什么呢?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深入角色,自主感悟

  (一)第一段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长在哪里吗?老师这儿有座山,大家快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帮她们找找家。

  2.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大、小松树的位置。

  (二)第二段

  1.过渡:一天,小松树低下头一看,看到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她说了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从小松树的话中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读第2节)

  2.指导交流: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板书:骄傲

  3.小朋友,你能通过读把当时小松树的得意、骄傲、看不起别人的样子表演出来吗?(指导表演读)

  4.对于小松树的这种态度,大松树完全可以和他理论一番,可他却没有回答。此时大松树会怎么想呢?

  (三)第三段

  1.过渡:大松树很宽厚,没有说话,可是,风伯伯听到了小松树的话,他说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交流:风伯伯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引导学生从“摸”字入手,生活中谁会摸你的头?你能感觉到什么?

  2)指导朗读:是啊,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啊,谁来学着风伯伯的样子来教育教育小松树?

  3)我们一起来告诉小松树好吗?

  4)听了风伯伯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

  小松树能看得远,不是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

  大松树看不远,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第四段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有什么表现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2.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

  采访小松树:你为什么低着头?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板书:惭愧

  3.谁能读出小松树此时的心情?

  4.请你代表小松树,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5.小结:现在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变成了一个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孩子了。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

  1.每人挑选一个你最喜爱的角色练习朗读。

  2.挑选四名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评价,说说表演者值得学习和不足的地方。    

  3.挑选一组同学表演。

  4.全班齐读课文。

  四、升华体验,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了不起,我们比了读书,比了表演,比了动脑,个个都很棒!老师奖励你们两句名言: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风伯伯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11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平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平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12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则语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 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正确地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第一小节及本小节中“松、多、呢、回、答”五个生字。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8小松树和大松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2、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

  3、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song duo ne hui da bo hai ye tuo

  松 多 呢 回 答 伯 还 爷 托

  4、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认读自己画出生字、生词及句子。)

  (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5、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多:第四笔撇在第二笔横撇的中间起笔,呈上下排列。

  呢:与“泥”作比较。

  回:全包围结构大口框,书写时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答:“答”字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四、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五、作业 。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伯”“孩”“爷”“托”。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一会儿提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2、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弄清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什么地方。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4、咱们再齐声朗读一遍。

  5、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

  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

  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

  (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小松树听懂风伯伯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同学们有懂“惭愧”这个词的意思的吗?小松树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它这时的心情就是“惭愧”心情。同学们低下头,做一下“惭愧”的样子。

  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说些什么?

  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的,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你们是怎么想的?

  三、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 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3、 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伯:左右结构单人旁,右边是个白。

  孩:左右结构子字旁。

  托:左右结构提手旁。

  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爷:上下结构父字头。

  师范写,生描红。

  五、作业 。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小记:

  理解课文时,“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从小松树的话一个“喂”,一个“你呢”启发学生想象小松树当时骄傲的样子,并试着来表演,通过朗读和想象学生能体会到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样子。再从第三小节中的“摸、孩子、高多了、托起来”等词语体会风伯伯的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在学完课文后的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通过表演学生把自己感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有了深入学习课文为前提,学生能小松树开始的骄傲自满,后来的知错羞愧;风伯伯的宽厚慈爱演出来。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 猜一种树。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3.师: 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爱和你们交朋友。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八课。板书:8小松树和大松树。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上节课x老师带小朋友们读过这篇课文了,你能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他们的家吗? (画大山的图),瞧,这是大山爷爷,谁来把小松树和大松树送回家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

  二、朗读感悟

  1、小朋友们真棒,都能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家,那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呢?(第一自然段)(学生回答后要评价:你真会读书啊!)

  师: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谁长在什么地方?个儿长得怎么样?

  句式练习:_____长在______,个儿长得________。(电脑出示)

  2、长在大山顶上的这棵小松树从高处向下放眼看去,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

  3、小松树站的这么高,看到的东西可真多呀!这天,小松树看到了山下的大松树,它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谁来说说,小松树说了什么?(指名说)请你再来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骄傲 得意自满)

  5、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去说这几句话呢?谁来试一试?

  (1)“喂、朋友,”

  小朋友,小松树在山上,离山下的大松树很远,他会怎么喊山下的大松树呢?

  (你能再喊得响一些、长一些吗?还可以再远一点。大松树可听不见呀!

  这声音一定飘到大松树的耳朵里了。)

  我们一起来试试。

  (2)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a是啊,你看,小松树多骄傲啊,它觉得自己长的是——很高、最高了,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b你能骄傲的读读这句话吗?

  c指名读  评价(才这么高,还可以再高点。真高啊!还加上动作读了呢!)

  一起来骄傲的读读

  (3)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远点好吗?多远啊!远的看不见了)

  a.老师从“很远很远”听出来了,小松树看的真远啊!两个很远在一起就表示非常远,你能照样子说说吗?

  电脑出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这座山真的很   很   呀。

  西瓜真是很   很   呀。

  长江真是很   很   呀。

  天空真的是很   很   呀。

  (很高很大,你说了大山的两个特点,又高又大,要是我只说大山的高,该怎么填呢?)

  b哎呀,这棵小松树长的真高啊,它觉得自己能看到非常远的地方,他认为大松树呢?(看得远吗?)于是他暗暗得意,对大松树说,我能—— 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小松树多瞧不起人啊)你能读出瞧不起大松树的样子来吗?谁来试一试?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真有点瞧不起别人了,要是加上了表情就更好了)

  c(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真是一个比一个得意)

  6、小朋友,你能加上动作表情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着读好这两句话

  (1)指名读  评价  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

  (2)谁也来和他比一比,把你眼中的小松树读出来。

  (这棵小松树真是非常骄傲   连脚尖都踮起来了  小胸脯挺得直直的,真像在比高矮呢?  真是一棵活灵活现的小松树)

  (3)我们一起站起来学学小松树的样子来读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 篇14

  在教苏教版第二册《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童话故事时,我以小松树想和大家做朋友为教学情境,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学会思维、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为教学目标。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单纯、理性思维还不够完善,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还不是很强等特点,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中孩子天真、可爱,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童趣、享受到了孩子们口中散发的缕缕芳香。

  片段一:愿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师:我是小松树,今年7岁了,今天我来到你们班,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

  (设计意图:抓住孩子都喜欢和别人交朋友,单纯而又善良的心理,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快速的进入情境)

  生齐声:愿意!

  师:交朋友啊首先要认识这个人,了解这个人,才知道他是不是能做你的朋友。我们先来读读第一小节,看看对小松树有哪些了解?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告诉孩子怎样去交朋友,给孩子在生活中交朋友有个正确的引导,同时又为下面孩子思考后的回答埋下了伏笔,又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可谓一箭三雕。)

  生: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生:山上的是小松树。

  生:小松树在山上。

  师:小松树站在山顶上,看到了太阳从东方生起,白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些,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孩子充分的展开想象,引领孩子在文字之旅中徜徉,在精神之旅中陶冶。) 

  生:我会感觉很舒服,很高兴。

  生:假如我是小松树我就感觉自己好高好高啊,太开心了!

  生:我会感到很骄傲。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感受,下面看看我们文中的小松树它说了些什么呢?

  指名读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说一句话,“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听了老师的话,你愿意借给老师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喂”这种不礼貌的语气。把教学情境还原于生活情境,学生才能沉浸在真心真意中,如鱼得水,浑然不觉。)

  可是善良的孩子们却——

  生1:愿意!(大声的)

  我一听,急了,是我语气的不够强烈吗?我又用“喂”不礼貌的说了一遍,对着全班说,如果是老师向这样借东西,你们愿意借给老师吗?

  生齐声:愿意!

  我尴尬极了,后面坐着那么多老师听我的公开课,都问两遍了,语气也到位了,为什么学生还说愿意呢?突然灵机一动,师:同学们对老师都非常的热爱呀!如果是你的同学以这种口气向你借东西,你愿意吗?

  生摇着头说:不愿意!

  感想:  [ 这时我感觉到孩子们真是天真、可爱。老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是神圣的,即使老师不礼貌,他们仍然爱戴老师。这是我备课时完全没有预设到的,却让我深深感动着,还让我懂得课堂需要灵活的变通、教师需具备课堂生成机智。]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太不礼貌了。

  生:朋友是应该相互友爱的,借别人东西应该要有礼貌,别人才会借给你。借完还要说谢谢。

  师:看来我们班都是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再来读读下面一句话,想想小松树说这段话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表情呢?

  生:很得意,很骄傲。

  师:请你来扮演一下小松树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也会更加的投入,体现了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中的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生带着骄傲得意的神情,眉飞色舞的表演着,接着全班都沉浸在小松树那得意的神情和话语中。

  师:听了小松树的话,你还愿意和他交朋友吗?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生:我感觉到小松树这个朋友太骄傲了,我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了!

  生:我也不愿意,他自己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生:我也不愿意和这样不礼貌的人交朋友。

  感想: [学生从刚开始不假思索的说愿意和小松树做朋友,到愿意把铅笔借给不礼貌的老师却不愿意借给同样不礼貌的同学,以及在深入课文,深入了解小松树之后,又坚决的不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纯真。同时也给了孩子自己思考和体验,有了自己真实的感悟,使学生的思维在恰当的等待和引导中,得到了深刻的发展。]

  片段二:你会用 比 说一句话吗?

  师:听了小松树的话,你还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大松树生气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回归文本,体会大松树的心眼大)

  生:没有,课文中说大松树没有回答。

  师:大松树心眼真大,不和小松树计较,可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生自读第三节。

  师: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多媒体演示)

  ( 设计意图:采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容易体会风伯伯的话。)

  “摸着头”说明了什么?

  自读,指名读,范读,练读,齐读。

  师:出示句子,“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练习用“比”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说话,积累语言,体现新课标中的理念。)

  生1:小草比虫子高。

  生2:西瓜比草莓肥。

  生3:黑板比门长。

  生4:大象比蚂蚁高。

  感想:[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没有语法和规则可言,也不符合平时的表述,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充满了童真、童趣,甚至是诗情画意。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甚至有种童话般的感觉。和孩子们比起来,我们老师历经岁月磨练所形成的“优点”,例如考虑成熟、理解深刻、以及深谙世俗等等,有时真是自寻烦恼的根源,让我们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可我们教师不正是拿这些所谓的“优点 ”来教育塑造孩子的吗?我们可曾想过,孩子们的生活态度,是人类的至诚本性和天赋灵机啊!]

  教学反思:

  “教育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相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正是这两个片段中洋溢的童真、童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和对生活的体验。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紧扣“喂”字,激活了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并能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语言,练习说话,展开想象。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变通,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机制。在这堂课中我享受到了童趣、体验到了快乐,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首小诗——《玩具》:

  无论找到什么,你总能创造出使你快乐的游戏,而我却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消磨在我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上。

  在我单薄的独木舟里,我挣扎着要驶过欲望之海,竟忘却了原来自己也在其中游戏。

  我们做老师的在与学生学习和游戏时,也应和孩子具有一样的心境,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纯粹的引导他们,我们也可从孩子身上感受童真,汲取营养,从而拥有快乐的人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松树和大松树》观摩教案--侯晓月老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