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精选13篇)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精选13篇)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1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一〕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二〕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向来近山水,弃尘世,不喜官场应酬。袁宏道的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同学们阅读此文后便会有所启示。

  自读课文,首先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学习本文,思考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来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4、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沙走砾(lè)  汗流浃背(jiá)

  b、脱笼之鹄(hú)  高柳夹堤(dī)

  c、鲜妍明媚(yán)  呷浪之鳞(jiá)

  d、曝沙之鸟(bào)  土膏微润(gāo)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余寒犹厉(我)    土膏微润(肥沃)  曝沙之鸟(晒)

  b、呷浪之鳞(吸而饮)  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明(始)

  c、汗出浃背(湿遍)   游人尚未盛(茂盛) 泉而茗者(茶,这里作动词,煮茶)

  d、麦苗浅鬣寸许(左右) 柔梢披风(披挂)  冻风时作(起)

  3、选出对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泉而茗者

  5、下列句子中“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悠然自得

  c、娟然如拭    d、满目萧然

  参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a中“砾”应该读lì;c中“呷”应该读xiā;d中“曝”应该读pù。

  2、b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中“余”是残留的、剩余的意思;c中“盛”是“多”的意思;d中“披”是“分、分散”的意思。

  3、d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辨别。d项中的“鳞”在这里代指鱼,这句话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4、c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句中“而”表示并列,b句中“而”表示转折,cd两句中“而”表示顺承。

  5、a

  解析:a句中的“然”是代词,这,这样;bcd中的“然”都是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中 考 解 析

  1、按拼音填写汉字。

  a、未百步(zhé)_______返   b、若脱笼之(hú)________

  c、麦田浅(liè)______寸许  d、髻(huán)________始掠

  解析:这几个汉字字形不易掌握,担不妨借助“辙”zhé与“辄”有相同的形旁,进行记忆,“鬣”、“髻”、“鬟”都相同的部首“髟”,其意义都与“毛发”有关。

  答案:a、辄   b、鹄   c、鬣   d、鬟

  2、下面划分节奏正确的一句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峦为晴雪/所洗。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解析:节奏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1)以音节划分。这种适合于诗词的划分。(2)以意义单位为标准划分,一般是以短语为主。这类适用于文言文语句划分。b句中的“为晴雪所洗”为偏正短语,何况“山峦”为主语,应与谓语划分。c句中“则”后应停顿。d中“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均为短语,不能划开。

  答案:a

  3、对加红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突然)明

  b、呷浪之鳞(鱼鳞)   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

  c、土膏(肥料)微润   汗出浃(湿遍)背

  d、柔梢披(分散)风   冻风时作(起)

  解析:对词语的解释一定要把握住“准确”一词。“乍”应为“开始”,“鳞”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应代指鱼。“膏”应为“肥沃”,形容词,不应解释为名词“肥料”。

  答案:d

  课外拓展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 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鸪。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2

  〔一〕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二〕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向来近山水,弃尘世,不喜官场应酬。袁宏道的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同学们阅读此文后便会有所启示。

  自读课文,首先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学习本文,思考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来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4、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沙走砾(lè) 汗流浃背(jiá)

  B、脱笼之鹄(hú) 高柳夹堤(dī)

  C、鲜妍明媚(yán) 呷浪之鳞(jiá)

  D、曝沙之鸟(bào) 土膏微润(gāo)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余寒犹厉(我) 土膏微润(肥沃) 曝沙之鸟(晒)

  B、呷浪之鳞(吸而饮) 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明(始)

  C、汗出浃背(湿遍) 游人尚未盛(茂盛) 泉而茗者(茶,这里作动词,煮茶)

  D、麦苗浅鬣寸许(左右) 柔梢披风(披挂) 冻风时作(起)

  3、选出对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泉而茗者

  5、下列句子中“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悠然自得

  C、娟然如拭 D、满目萧然

  参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A中“砾”应该读lì;C中“呷”应该读xiā;D中“曝”应该读pù。

  2、B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中“余”是残留的、剩余的意思;C中“盛”是“多”的意思;D中“披”是“分、分散”的意思。

  3、D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辨别。D项中的“鳞”在这里代指鱼,这句话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4、C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句中“而”表示并列,B句中“而”表示转折,CD两句中“而”表示顺承。

  5、A

  解析:A句中的“然”是代词,这,这样;BCD中的“然”都是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中 考 解 析

  1、按拼音填写汉字。

  A、未百步(zhé)_______返 B、若脱笼之(hú)________

  C、麦田浅(liè)______寸许 D、髻(huán)________始掠

  解析:这几个汉字字形不易掌握,担不妨借助“辙”zhé与“辄”有相同的形旁,进行记忆,“鬣”、“髻”、“鬟”都相同的部首“髟”,其意义都与“毛发”有关。

  答案:A、辄 B、鹄 C、鬣 D、鬟

  2、下面划分节奏正确的一句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峦为晴雪/所洗。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解析:节奏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1)以音节划分。这种适合于诗词的划分。(2)以意义单位为标准划分,一般是以短语为主。这类适用于文言文语句划分。B句中的“为晴雪所洗”为偏正短语,何况“山峦”为主语,应与谓语划分。C句中“则”后应停顿。D中“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均为短语,不能划开。

  答案:A

  3、对加红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突然)明

  B、呷浪之鳞(鱼鳞) 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

  C、土膏(肥料)微润 汗出浃(湿遍)背

  D、柔梢披(分散)风 冻风时作(起)

  解析:对词语的解释一定要把握住“准确”一词。“乍”应为“开始”,“鳞”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应代指鱼。“膏”应为“肥沃”,形容词,不应解释为名词“肥料”。

  答案:D

  课外拓展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读袁宏道《满井游记》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 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鸪。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3

  一、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 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一、二

  三、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三

  四、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 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 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 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三学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单位,共同学),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 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 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 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教学难点、重点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文章:

  ⑴ 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⑵ 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⑶ 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⑷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⑸ 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⑴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⑵ 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则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⑶ 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三、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课堂测试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______( ) 波色______( )明

  清______( )见底 ______( )然如拭

  鲜______( )明媚 泉而______( )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6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语感。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二、预习交流

  (一)了解作者,体裁,写作背景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主张文章要“独抒性灵”。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燕地 (yān) 花朝节 (zhāo) 飞沙走 砾 (lì) 廿二日 (niàn)

  脱笼之鹄 (hú) 倩女[qiàn] 髻鬟(jìhuán) 面(huì)

  浅鬣 (liè) (léi) 蹇 (jiǎn) 浃背 (jiā)

  曝沙 (pù) 呷浪(xiā) 堕 (huī) 恶(wū)

  2、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三、落实双基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读完之后同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起)

  土膏微润(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泡茶喝、端着酒杯、骑着驴之意)

  (2)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然:娟然如拭(---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3)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鳞:鱼鳞,这里指像鱼鳞一样。例句:鳞浪层层。

  名词作动词:

  泉:泉水,这里是用泉水煮的意思。茗:茶,这里是喝茶的意思。例句:泉而茗者,

  :酒杯,这里是举起酒杯的意思。例句: 而歌者

  蹇:驴,这里是骑驴的意思。例句: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能够不因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我)这种闲职啊。

  b.省略句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和“鳞鬣”省略了限制语“鸟”和“鱼”)

  译文:鸟的羽毛、鱼的鳞鳍都透着喜气。

  局促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译文:拘束在一间房子里。

  c.倒装句

  城居者未之知也。 (否定句宾语“之”前置)

  译文: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例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译文: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地徜徉。

  d.被动句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所……”被动句式标志。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

  四、研读课文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五、达标测试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廿二日、满井。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7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面”。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8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

  一、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9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燕y 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局促:拘束。

  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娟然:美好的样子。

  偕xi :文中意思为:共同,一块儿。

  茗m ng:茶,文中是煮茶的意思。

  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恶能:怎能。

  泉而茗者,l i而歌者,红装而蹇ji n者: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蹇,原是跛足的意思,引申为驴。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袁宏道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长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传记文以《徐文长传》、《醉叟传》两篇最优,刻绘人物,生动鲜明。游记文90余篇,于写景中注入主观情感,韵味深远,文笔优美。如《满井游记》所写京郊初春景色,纯用写实手法,刻画细腻,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桥待月记》、《观第五泄记》等,真切动人,语言浅近,略无斧凿之迹,都是佳作。

  袁宏道作有各体诗歌1700余首,成就不及散文。他的诗及多数散文,仅限于抒发个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会生活,现实意义有限。当时一些公安派文风仿效者,则更发展了这一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创作,瑕瑜互见,功过并存。总的来看,作为晚明的一次文学改良运动,其功绩还是主要的。

  袁宏道著有《敝箧集》、《锦帆集》、《解脱集》、《广陵集》、《瓶花斋集》、《潇碧堂集》、《破砚斋集》、《华嵩游草》等。宏道文集最早为明万历刊本,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2、关于背景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老手,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文中曲折地表现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情怀。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入生哲理。

  二、文章脉络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北国的早春。

  时间:花朝节后。

  地点:燕地。

  环境: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第二部分(2),描写满井春色。

  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

  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泉而茗,而歌,红装而蹇。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第三部分(3),物我交融。(议论)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写作方法

  ⑴白描的手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明如画。

  ⑵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趋向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⑶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比喻很贴切,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四、参考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是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署髻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泱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鳍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那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游赏的人,只有我这个官呀。并且这个旅游胜地正好与我工作的地中距离很近,我的旅游生涯即将从现在开始了,怎能不把游玩的事情记录下来呢?己亥年二月。

  【类文品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余在西湖(     )  鸟声俱绝(     )  余孥一小舟(     )  拥毳衣(     )  舟中人两三粒(     )  及下船(     )

  2.从  二字可以看出此文写的是西湖      的     景。

  3.文章写       ,先总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点出     。

  4.“上下一白”是作者  所见,作者所见的真是只有“一白”吗?

  5.文章最后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我;无、没有;拿;野兽的细毛;个;等到 2.看雪;冬天、雪景 3.看雪;天寒地冻、寥廓空寂的景象。 4.舟中;所见还应看见了堤、亭、人影。 5.结束全文,升华文章的意境)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  )  毛羽鳞鬣(  )  倩(  )女  蹇(  )者

  脱 笼之鹄(  )  堕(  )事  飞沙走砾(  )  鲜妍(  )

  2、给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①a.挛(   )   ②a.拭(   )  

  b.孪(   )    b.轼(   )  

  ③a.掠(   )   ④a.徒(   )  

  b.琼(   )    b.徙(   )  

  3、与“冻风时作”中的“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装腔作势   b.狂风大作   c.作壁上观   d.虚伪做作

  4、与“娟然如拭”中“然”的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晶晶然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悠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5、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

  a.而歌者    b.躬耕于南阳

  c.不蔓不枝    d.寻向所志

  6、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b.如倩女之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   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7、这篇游记写的是初春景物,抓住了什么样的特点在写?

  8、填空:

  《满井游记》作者是  朝的  ,字  ,湖北公安人,他和他的哥哥袁寄道,弟弟袁中道主张用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不必厚古薄今,人们称他们为  派。我们在第四册曾学习过他的    。

  9、引用文中一句话,说明作者对游乐抱什么态度?

  10、文章开篇“燕地寒”三字笼罩全段,体会一下,思索下面问题。

  ①“燕地寒”的特征体现在哪里?

  ②“燕地寒”三字除统领全段外,还有什么作用?

  11、先划分句子节奏,再翻译。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出于匣也。

  ②始知郊田之外来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同步解读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合字:左面右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垂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按叙写的内容,本语段可分三个层次,请在段中用“il”线标出,并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3、语段中细写满井早春景色的部分,是按照由――及――,又由――及――的顺序写的。其中写人的部分有什么特点?既写景,作者为什么又写人?

  14.抄写出语段中表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观察之精细。

  15.语段中画线部分是两个比喻句,分别指出各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

  第一句,本体     ,喻体     ;相似点:   。

  第二句,本体     ,喻体     ;相似点:   。

  16.用现代汉语译写下列各句。

  a.波色……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峦……如倩女之(合字:左面右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d.泉而茗者,(合字:上三田下缶)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17.“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中“皆有喜气”是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这四个字透示出作者什么心情?

  18.本段中的“天稍和”“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课文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呼应?

  19.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景中有情,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水像什么?山像什么?作者以什么自比?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三、美文赏读

  天目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巅,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马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态。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已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日:“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20.给加点字注音。

  鲜迂曲(  ) 鲜妍不足(  ) 飞流淙淙(  )

  匹缟(  ) 石壁竦峭(  ) 晴霁(  )  有些子分(  )

  21.解释加点的词。

  ⑴可二十余里(  )

  ⑵峭削者鲜迂曲(  )

  ⑶不可言(  )

  ⑷古则鲜妍不足(  )

  ⑸一绝也(  )

  ⑹貌古则鲜妍不足(  )

  ⑺登绝顶(  )

  ⑻不足当巨目(  )

  22.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幽谷县岩:

  ②一株直万余钱: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日盈山皆壑,飞流淙淙。

  ②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

  ③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

  24.本文列举了天目山的“七绝”,这“七绝”是    、    、    、    、    、    、    ,而天目山总的特点是   。

  25.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了    与    修辞,意在说   ,这也是一种    的手法。

  26.作者在文最后说:“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的含义是什么?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10

  教学目标:

  一. 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 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文人喜欢寄情于山水。我们曾学过哪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呢?

  二. 直觉感知:

  (一) 自由诵读。

  (二) 解决重难点词语。

  1、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

  燕地(yān) 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 飞沙走砾(lì) 恶能无纪(wū)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

  浅鬣寸许(liè) 髻鬟(jì huán)

  脱笼之鹄(hú)

  面(huì) 汗出浃(jiā)背 而歌者(léi) 红装而蹇(jiǎn)者

  2、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三) 自由说出对文本结构或情感的初步感知。

  三. 规律点拨:

  (一) 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

  (二) 结构把握: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名为“游记”,却宕开一笔,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这是满井鸟瞰。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

  板书设计

  叙述:城中“余寒犹厉”(欲扬先抑,反衬,对比)

  总:满井全景(一望空阔)

  满井游记 描写:郊田有春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议论:寄情山水,抒写性灵(自嘲,自傲)

  四.语言品得:

  (一)品读写景句:

  师:美文需要用心感受,请同学们自主品读课文第2段中你喜欢的语句,可从景物特征或作者情感等角度品析,并以类似“我读       ,读出了          ”的句式与全班同学交流。

  学生回答预测:

  生1:我喜欢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我读出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样子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师:同学们还认为这句中哪个词用的特别妙?

  生2:“微润”,这个词语表达了早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

  师:一个“润”字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微”字更四凸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生3:我喜欢读 “于时冰皮始解,,……冷光乍出于匣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事物感到欣欣然。

  生4:我也喜欢这句话,但我从“波色乍明”中读出了早春河水的明亮清澈,而且后面还运用比喻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师:你能从文中关键词语和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值得同学们学习。你在朗读这句话时觉得那个字词应该读重音?

  生4:(轻读)我觉得应该是“解”“明”“清澈”,因为这些词语都写出了波色的特征。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提示学生放声朗读品味)

  生5:我在读“乍”这个字时声音比较响亮。

  师:从这个“乍”字中你能品出作者的感情吗?

  (生感到疑惑,师提示:理解“乍”字的含义。)

  生5:“乍”这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在文中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所看到的景色感到意外,精神感到振奋。

  师:品得太妙了,一个看似无义的虚词居然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感情。

  生6:我喜欢“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个句子让我读出了作者对能够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无比喜悦。

  师:你能解释“而”字的含义吗?由此你对这个语句是否有新的理解?

  生6:(思考、顿悟)哦!“而”表示转折,这个句子还表达了作者为“城居者”未知郊田之外的春景而感到遗憾。

  ……

  生7:我 觉得“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的很好,因为这句话写出了鸟鱼等景物的悠然自得,而且还运用拟人手法。

  师:你能品出运用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吗?

  生7: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生机。

  生8:赋予这些景色以生命和人的感情。

  师:袁宏道山水小品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情景交融,把无形的情思化微有形的景物。后人曾这样评价:往往花有人的容貌、柳有人的感情、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请继续品读。

  生9:还有“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也运用拟人,这句话也赋予山峦灵气,并且给人留下焕然一新的感觉。

  师: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追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文章用极其清新传神语言描绘了满井早春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正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 品读议论抒情句,体会主旨。

  师:体会文中末段的具体语句“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中包含的情感。

  生2:文中说“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说明作者喜欢这里的山水,表达自己欣赏山水的闲情逸致。

  师:你觉得这句中的“近”应是什么意思?

  生2:应该是作者的住处与这里的距离很近。

  师:还会有其它深意吗?

  生3:我觉得还应该有作者的心与景色的很近,可以说融为一体。

  (全班同学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热烈的掌声)

  师:辛弃疾曾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真是无我相融,相逢如知己呀!

  传统的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政治理想。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于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写,表达作者厌倦仕途,轻视名利,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强调自然、天真、趣味。(板书:独抒性灵)

  (三) 比较品读:

  谈谈袁宏道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与本单元其它三篇课文的作者所寄予的感情有何不同?

  相关连接: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生结合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生1:本单元其它三篇文章都是表达作者因被贬官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情和感想,而袁宏道是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生2:《小石潭记》表达了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凄凉,《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复,《醉翁亭记》也是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这三篇文章都与作者的政治追求有关,而《满井游记》中作者却表现出自己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生活。

  五.拓展巩固:

  (一)师:评袁宏道游记名篇《西湖游记二则》(其一),可整体评价,也可抓关键语句细品。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生齐读。然后点品文章)

  生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一句句式整齐,并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西湖景色的魅力,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生2:本文运用比喻句,把山、花、风、波浪的特点写的恰到好处,并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陶醉语山水之间的情怀。用简洁干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热爱之情。

  生3:文章语言优美精练,运用比喻绘声绘色,句式骈散结合,创设优美的意境。

  (二)基础练习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    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 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略)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11

  一、古今异义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

  二、一词多义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②呷浪之鳞(指代鱼)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词类活用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

  4、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

  四、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的河冰面刚刚开始融化,水波才闪烁发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层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澈的光辉突然从镜匣子中射出来一样。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鬣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五、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

  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3、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A“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C“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的感情:描写中无不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是找出一句进行赏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以物比人)

  C“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脱笼之鹄”,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一般。比喻形象贴切,具有强烈感染力。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12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一)能力目标

  1、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 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 难点、重点

  1、 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 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     学生评价  教师点拨

  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

  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点评

  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

  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则写出了春天山色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lie4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D. 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喜悦(板书)

  E.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

  讨论明确:

  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 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五、 课堂测试 (出示小黑板)

  1、 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砾)     波色(乍)明    清 (澈)见底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泉而 (茗)者

  2、 翻译下面句子

  A、 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表判断)

  (现在我)才知道城郊田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没有察觉啊。

  B、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略有些湿润,一眼望去四周空旷辽阔,(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的天鹅,感到自由畅快。

  3、 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板书设计 :

  满井游记

  景物      特点                           心情

  柳枝      柔软

  麦苗      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

  土        微润

  水        水光明丽

  山        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喜悦

  鱼鸟      悠闲自在

  游人      欢悦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 讨论点拨法。

  2、 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