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黄生借书(精选10篇)

黄生借书(精选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黄生借书(精选10篇)

黄生借书 篇1

  【教学目标 】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3.了解“然”和“然则”的不同用法。

  [难点、重点分析]

  1.“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分析:“说”这种文体类似于随笔、杂文之类。这种文体可以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说明和议论相结合,也可以通篇议论。本文属于夹叙夹议类。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5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用三个概括性的事例和作者亲身经历加以论证。

  第1段,承接文题,指明第2、3段的对话是作者对黄生说的。

  第2段,第1句就鲜明地摆出对黄生谈话内容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接着用三个概括性事例加以论证,①天子之弟;②富贵家之书;③“祖父积,子孙弃”。最后用借物者和物主者不同心态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3段,用作者亲身经历说明中心论点。作者幼年在借书不得而求书愈切的心态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正反对照有力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部分(第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4段,同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分析:作者就青年黄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上。

  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中心明确,结构缜密。

  全文中心明确,紧扣主题。题目是借书说,通篇都以论说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来表达勉励黄生勤奋读书这一主旨。起首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后呼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论说“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缜密,层次清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更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再进一步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文章在每层叙事、举例之后发表议论,又都是由“借书说”而生发。议论、慨叹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首先,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是作者为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进而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着,“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作者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层由于作者很了解青年人的自尊心理,为达到教导的目的,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比板起面孔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因而从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谈起,委婉地说到黄生的好机遇,从而要求黄生专心用功读书。

  (2)句式多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不长,但运用了多种句式,起了很好的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而且用词简练,语言生动,给人以形象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现在让我们按文章的顺序,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特点。如“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以两个否定词“非”和“不”加强语气的句式,意思是“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地读。并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和叙述。“子不闻藏书者乎?”是反问语句,这种句式并不要求回答,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听取下面要说的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两句相同的复句,每句都由两个分句构成,前后分句语气相对,以虚字“然”连接。如第一句,前边分句中“七略四库”是主语,“天子之书”是谓语;后边分句的主语是“天子读书者”,“有几”是谓语,用“然”字为转折,表示两句语意相对,这句话的意思是,七略四库是皇帝藏有的书,可是皇帝读书的又有几个呢?这里用反问句式,也是为了加强语气的作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一个“然”字指代了上边所举三种藏书家的事例,用词简练,而且读起来语意深长,又如叙述读书时的两种心理,直陈对话,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读借来的书和读自己的书两种不同神情。“强假”“逼取”用词妥帖生动,一个“强”字和一个“逼”字,自然地引起“惴惴焉”的不安心情。“摩玩之不已”,“归而形诸梦”,活画出爱不释手和渴求书读的神态。、“‘姑俟异日观’云尔”,读起来使人感到有“确实如此”的同感。“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描写做了官以后,有钱买书了,书源源而来,虽然比不上“汗牛充栋”那样多,但是一堆一摞地也到处都摆满了。这里作者仅用了八个字,却道出了书的从无到有。接着作者以书沾满了“紊蟑灰丝”,素描了书的静态,同时也表现了不急于读书的状况。读起来,很容易想象到架子上堆积的书,由于主人不经常翻阅,沾上了蛛网,盖满了灰尘的情景。这样写来,又与上面“高束焉,度藏焉”“估俟异日观”相呼应。在这点上,也体现了本文结构的缜密。

  5.本文判断句的几种表述形式: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这两个句子的语法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天子之书”、“富贵家之书”)做谓语,分别与由短语作主语的“七略四库”、“汗牛塞屋”构成判断句。这种句子可改写成“……者,……也”的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谓之间要加判断词“是”。如①句可改成“七略四库者,天子之书也。”译文则应是:“《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籍。”

  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前句用动词“为”表判断,译成“是”。后句用副词“皆”表判断,译成“都是”。

  ④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用动词“为”和句末助词“也”表判断。译成“是”,译文: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柞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卧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木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但照录下来。)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7.“书非借不能读”与买书、藏书是否矛盾?

  我们对“书非借不能读”应有全面、正确的理解。这句话是写给借书的黄生,勉励他好好读书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向特定对象说的,那么有没有普遍意义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好学却因贫穷无力买书,要向别人借来阅读。正因为书是借来的,要尽快归还主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自己抓紧时间、用心专一地学习,牢记所学内容,并加以消化,融会贯通。这比有藏书不读或买下书不读,要好得多了。作者的本意是,在读书求学这个问题上,不利条件(无钱买书)可以转化为有利条件,激发有志者去拼搏进取。作者的观点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要强调的是,不管条件如何,青少年都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他的勉励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本意绝非反对买书、藏书,而是同时也对藏书、买书者给予了鞭策,希望他们更应利用条件,好好读书,以免遭人耻笑。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装饰品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

  板书:说 袁枚 随园主人

  二、简介作者。

  看课本注释,教师适当补充。

  三、指导预习。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疏通全文,力求通读。教师巡视,适当点拨,同学之间可以商量。

  2.教师补充注释。

  释词: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

  俟异日:等他日。候,等。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译句: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背诵)或放朗读录音。

  3.指定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订正读错的字音。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

  5.必要时教师可领读有关段落。如作者对黄生说的“余幼好书……”一段。

  6.讲析课文1~3段。

  讨论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沦焉。”

  讨论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同学们看看这样的例证

  有几个?

  明确:三个。①天子――七略四库,②富家――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木屑一提。厉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板书:反证)

  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

  齐读:“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板书: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以上由书及物均是从别人说起,接着是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做官)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板书:

  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

  7.齐读第1~3段。

  8.小结。

  l~3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9.指导读第4~5段。

  讨论1.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4-5段通过对自己少年时与黄生现在的遭遇的比较,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讨论2: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①贫穷,②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

  讨论3: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五、指导完成课文后练习。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4、5、6三组对比。

  六、布置作业 。

  全文背诵。

  [小资料]

  一、关于作者。

  袁枚(1716~1978),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子才,号随国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这年他24岁。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知县。40岁时绝意仕宦,辞官,定居江宁,在小仓山下筑园林,名日随国,居之以吟咏著作为乐。他擅长古文、骈文,尤工于诗。四方之士到江宁者,多至随园拜访求教。时人有言:“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享文章之名,盖末有及先生者也。”著有《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说》一文,是袁枚写赠一贫寒书生的。这个贫寒书生向袁枚借书,触发了他内心的思绪。他感叹自己年少时因家贫而读书不易,叹息拥有充塞府库的书册的富贵者却束之高阁,弃置不读,由此而发感慨。文中的情思,发人思考,蕴含教益。

  二、关于黄生。

  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这是文章中说到的。看《随国全集》,还可以知道:

  (一)他很年轻。《小仓山房文集》卷十有《赠黄生序》其中:“予喜其年甚少,意甚锐。”

  (二)所谓贫,只是非富豪子弟,不能多买书,《随园尺牍》卷四有《再答》黄生的

  信,其中说:“且考据之功,非书不可,子贫士也,势不能购尽天下之书,偶有所得,

  必为辽东之豕。”

  (三)袁枚很器重他。《随园诗话》卷三:“黄允修云:‘无诗转为读书忙。’……

  余谓此数言非真读书真能诗者不能道。”

  (四)因为器重,所以很愿意帮助他,除了借给书之外,还支援一部分生活费用。《赠黄生序》:“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五)他受乾隆时期学风的影响,想致力于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着自己走,学诗文。《随园尺牍》卷四《答黄生》:“来书自称生平安于古,悖于时,矜矜自喜。仆以为此妄语也。”《再答》:“近日海内考证之学如云而起,足下弃平日之诗文而从事于此,其果中心好之耶?抑亦为习气所移,震于博雅之名而急急焉欲冒居之也?……子之诗文未造古人境界,而半途弃之,岂不可惜!

  三、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珍爱,自然不思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日:“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俸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己)中的人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不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瓴”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俗语“借书一痴”之后还有“还书一痴”,这就使藏书者更加怀有戒心。明朝钱毂可为这种心理的代表,他有个藏书印记,文日:“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有借不还遭神诛,子孙不读真其愚。”借恐不还,形诸咒骂,可怜可叹,所以有的人就宁可一概不借,如袁枚青年时期遇见的张氏就是这样。一般人不会像张氏那样极端,但借书之难的情况还是不会变的,如明朝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恭恭敬敬,谨小慎微,可证袁枚的“公书”,并为说以勉励借书的黄生,在旧时代是很难得的。

  四、文化常识。

  1.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体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游说,所谓“一人之辨(同“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是指游说而言。把“说”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并且在文题上标出“说”字,是从唐代开始的。《师说》和《捕蛇者说》是其代表作。这些文章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往往“发人之所未发”,具有很大的鼓动作用;在行文上则讲究波澜起伏,迂回曲折,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给读者以极为鲜明的印象:一般篇幅不长,言简意赅,犀利明快,切中时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以议论为主,但时时有记叙、抒情的成分,很能品出作者的个性特点。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2.关于“七略四库”。

  七略:西汉末学者刘向整理校订内府藏书,刘向的儿子刘歆(Xīn)继续做这个工作,写成《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略,要点,即“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见《汉书・艺文志》)。

  四库: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文中“七略四库”都指内府(皇宫内)藏书。

  [板书设计 ]

  袁枚 随园主人(清)

  五、译文。

  黄生允修来借书。随国主人把书借给他,并且告诉他:

  “书如果不是借来那是不能去读的。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的事吗?七略四库,这是天子的书,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呢?塞满屋宇,这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之人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他那些祖父、父亲积下书,儿子、孙子弃置不读的就不用说了。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东西都是这样。不是那个人的东西而勉强借来,那个人一定犯愁别人要催取它,因而惴惴不安地抚弄它、赏玩它,舍不得放下,心中想:‘今天它在我这里,明天它要离开我,我不能见到它了。’如果东西已经是属于自己,那么一定会把它束之高阁,收藏起来,心中想:‘姑且等以后再细看吧。’

  我年少时喜爱书,家中贫寒难于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丰富。我去向他借,他不借给,回家后我睡觉做梦都梦见这事。我盼望读书的心情是如此的急切。所以有读到的书总是要仔细看,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用薪俸购买书,所得之书堆满了屋,而蠹虫、灰尘、蛛丝时常布满了书册。此后我深感借书来读的人其用心是多么专一,少年时代的光阴是应该爱惜啊。

  现在黄生贫寒有如当年的我,他借书来读也类似当年的我;只有我把书给别人用和张氏吝啬书是如此之不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是本来就不幸运因而碰到张氏呢,黄生是本来就幸运因而遇见我呢?一个人懂得幸运和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专心,而归还书一定迅速。”

  写一篇“说”,让它同书一起交给黄生。

  教学后记

黄生借书 篇2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词语积累

  书非借不能读也: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消遣:用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消闲解闷。

  愚鲁:愚笨。

  轻鄙:轻视;看不起。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辩驳: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炫耀:课文中是“夸耀”的意思。

  梗概:大略的内容。

  锐利:(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博学多知: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

  狡黠:狡诈。

  2. 一词多义

  3.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惴惴zhuìzhuì  yín   挑剔tì  炫xuàn耀    梗gěng概      狡黠xiá

  4.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5. 作者、作品简介

  ⑴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⑵袁枚(1716 - 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33岁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⑶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⑷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⑸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十三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十五岁进葛莱律师公会为高级生,二十二岁时被认可为律师。直到詹姆斯王朝时,培根受封为男爵,1607年任法部次官,1617年时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再升为英格兰大法官,被封为浮如阑(地名)男爵,1621年受封为圣奥本斯子爵。同年因受贿被弹劾,判处四万镑罚金,并终身监禁。后来为詹姆斯王所释放并退还罚金。 1626年春,为了试验冷藏是否可以保存肉类持久不腐,在大风雪中受冻,患重感冒逝世。 

  马克思称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经验――理论――经验的公式。他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重视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学说也有不足之处,存在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培根还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6. 培根名言警句

  ⑴知识就是力量。

  ⑵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⑶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⑷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⑸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三. 课文讲解

  《黄生借书说》

  (一)文章主旨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二)重点语句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看来),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译作“(既然)这样……那么”。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 - 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相应名言为“乐之者”“专心致志”“自得之”句以及“不如无书”句、学思关系句等。两文启发主要如观点新颖独到,表达形象、风趣、别致)

  《读书杂谈》中关于嗜好的读书这一观点,其相应的孔孟名言为: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嗜好的读书的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是手不释卷,此观点与“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等名言也有相应关系。《读书的三种姿势》中相应观点和名言为:l。正襟危坐、刻苦钻研坐着读,相应为“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2. 不要不加分析地全盘吸收,要主动地用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批判地读,敢于与权威对话,相应名言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诵诗,与古人谋”;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则与1、2两条都有关;4. 文中所谈的躺、坐、站三种读书姿势都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韵味。

  简单一点的回答只找出相应的名言即可;再低一点的要求,鲁文找到“1”、孙文找    到“l”“2”的相应名言就行。

  读了两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一是内容观点上,注意两文新颖独到的观点,如嗜好的读书的实质,如站着读(当然两文中其他的观点都有独到之处);二是表达上,鲁文提法(嗜好的读书)和比喻(打牌作比)风趣、别致、生动、形象,孙文以躺、坐、站三种姿势代替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同样是别致、形象、生动,化抽象的说理为感性鲜活的表达是两文共同的特点。三是鲁文是演讲,平易的开场白、像普通人一样和人谈心、形象性的表述、语句短而明快,注意缩短与听众的距离等都是这个演讲的特点。四是孙文的三种读书姿势并不是独立平行阐述的,而是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第一种的局限第二种弥补,第二种的不足第三种来完善。讨论可以各抒己见,但应加以引导。

  第二题

  《读书杂谈》中作者的观点,全面理解应为:1. 十分推崇嗜好的读书,其实质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手不释卷,在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即无功利,趣味浓,很投入。此状态既包括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自由读,显然也包括自觉自愿的做学问的深入研读。2. 认为在现今社会条件下,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还是为职业的读书,虽然带着苦痛,有些勉勉强强,但人们要吃饭,要生存,也得为职业刻苦攻读。3.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当然是在应做的功课已经做完之后。

  第三题

  此道练习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两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由。柏文主要是大力“声讨”借书不还,原因主要是借者往往以为小事一桩而毫未顾及书主的需要和心理,乃至弄到黑白颠倒的地步;柏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弊,但并末完全拒绝借书。袁文主要是讲借书之利,即非借不能读,理由主要是自己的书往往束之高阁,借来的书害怕催讨因而抓紧阅读,也正因为如此,袁文同样认为借书必还。设计柏、袁的对话可以充分利用文中原有的话语、事例;也可以变通说法,可以有合理的想象,形式也不拘一格,但总体而言应立足文本,不能脱离文本而任意编造。此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促进更好地读懂课文,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此题更高一点的要求是,通过比较对柏、袁两文的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条理的梳理,特别是对其中“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那些论说理由和论证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该梳理如下:柏文的主要观点:一是借书必还,理由是对方未及时归还,书主人要用时便找不着,这是读书人最伤心、窝火的一件事。二是必须对此大加强调,原因是借者往往不还,而且往往借去未看;作者着重分析了借而不还者的心理,即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又不是借银子,即使占为已有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偷书还是雅贼呢,又认为书主不肯借书或催讨还书显得不够朋友、小气,而这些心理,尤其是不够朋友、小气,又是书主也有的,因而造成了借书不还反而合情合理的荒唐现象。文章特别巧妙之处是以幽默笔法把上述两点糅合在一起论说,即把书主写得很无奈、很可怜,似乎很不占理、很不通人情,而显出对方的无理、可气、可恶,进而自然得出借书必还的结论。袁文的主要观点:一是书非借不能读。原因分析了两条,这两条也是对书主和借者心理的分析。其一自己的书总觉得有的是机会,有的是时间,“姑俟异日观”,其结果是束之高阁;其二借来的书“必虑人逼取”,因此抓紧阅看,“摩玩之不已”。并以自己的遭遇、经历为例特别地说明了上述道理。二是借者应读必专,归必速。这后一观点论证得很巧妙,以黄生和自己当年的处境作对比,一方面说明了自己今日肯借的原因,另一方面却巧妙一转,只用“知幸与不幸”一句巧妙地得出了“读必专,归必速”的结论。其中的种种理由、想法不着一字,隐含其中,即既然我如此通情达理,够朋友,你也应如此通情达理够意思;既然非借不能读,借去就应读,就不能据为已有,结果束之高阁;同时也暗示、表达了自己对借去不读,借而不还的担心。所以,这最后几句也是“有言在先”“丑话在前”的风雅表达,即智趣表达。

  第四题

  第1、2小题的“为”即“是”的意思。    第3小题的“为”是“做”之意。

  第4小题的“为”可译为“就是”。 第5小题的“为”是“作为”的意思。

  第6小题的“为”是“认为”的意思,同“谓”,可译为“说”;后面的“是”是代词, 即“这个人”“此人”;全句为:说此人的聪明不如么?  此外,本单元中“为”字还有一些要注意,如:  “若业为吾所有”的“为”是“成为”; “可以为师矣”的“为”也是“做”;  “有为者”课文注释为“有所作为的人”,  “为”也是“做”“治理”(即做学问、治学、干事业之“做”、之“治理”)之意。

  《论读书》

  (一)文章思路

  这篇课文用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大致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二)重点语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解析:“……使人……”是分述,后面的“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是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叫做归纳论证。同时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 这样写,增强了论述的气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作用,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解析:这一段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2. 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3. 本文还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例如第二段:“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第九段:“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能使人精确。”这样。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4)其切如是(           )(           )

  (5)落落大满(           )           

  (6)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二、课内阅读题。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1. 注音。

  惴(  )        庋(    )

  2. 解释。

  强假:_________ ;高束:_________。

  3. 解释句中“然”字。

  ①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4. 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

  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②汗牛塞屋。

  ③书非借不能读也。

  ④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5. 指出本段中判断句、设问句、反问句各一例。

  6. 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

  7. 概括本语段大意。

  8. 本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阅读题。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聪明者则(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 “羡慕”“轻鄙”“运用”三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       、       、       。

  2. 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       和       。

  3. 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①这是技艺

  ②运用智慧在书本之外

  ③吹嘘炫耀

  ④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

  4. 简答下面问题。

  ①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②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③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试题答案】

  一、(1)感叹;(2)使……流汗;(3)那人  借;(4)迫切的心情 这样;(5)堆集的样子;(6)值得珍惜

  二、1. zhuì  guǐ

  2. 勉强借来;搁起来放在高处。

  3. ①然而;②这样。

  4. ①七略四库是皇帝的书;②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③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④暂且等到将来看吧。

  5. 判断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反问句: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设问句:子不闻藏书者乎……无论焉。

  6. 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一一爷爷;子孙:古义一一儿子和孙子;今义一一孩子。

  7. 提出中心论点,列举并分析藏书者不读书的情形。

  8. 对比  书非借不能读也 

  三、1. 轻鄙  羡慕 运用 

  2. “吹嘘炫耀”和“寻找真理、启迪知慧” 

  3. ①运用学问 ②不在所读的书本当中 ③夸大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 ④故意找书的问题,与作者辩驳。 

  4. ①最后一句 ②对比论证,讲道理论证 ③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进而归结出求知的目的。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2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3

黄生借书 篇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思,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重点)

  2、理解本文对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了解作者提出的“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能领会其中真正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最好能够背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北纪南袁”是清代乾隆年间两大文坛才子,其中袁枚更是因“任意性情”而著称。黄生借书,袁枚不仅慷慨以书授之,还挥笔成文相赠,于是留下名篇《黄生借书说》。 [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体介绍

  由学生起来归纳初中阶段学过的关于“说”的文章,并说出“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最后明确:“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

  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四、.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记文中生字。

  2、在黑板上写下自己遇到的生字,师生共同解决。

  3、同桌二人或前后位互读,注意读准字音,互相评价。

  4、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屏幕显示: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五、疏通文意

  1.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句意,并标记出自己疑难的词句。

  2、小组中解决疑难。

  3、将小组合作学习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4、教师强调重点实虚词及重点语句。

  屏幕显示:

  a、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5、开火车方式翻译课文,师生点评。

  6、巩固重点实虚词,重点语句。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全文的内容,理解本文写作手法。

  2、了解作者提出的“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能领会其中真正含义。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掌握了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含义,现在检查一下。

  二、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若业为无所有( )通籍后( )落落大满( )其切于是( )

  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三、研读课文

  过渡: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结合课文,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试举例。

  3、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

  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

  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用: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B对比论证:

  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作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学生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预设:比如本文的观点如何正确理解?

  五、拓展提高

  请学生起来说说古今中外刻苦读书的名言和小故事。(举例略)

  六、作业

  1、必做:伴你学

  2、选做:默写刻苦读书的名言(任选4句)

  七、板书设计:黄生借书说

  袁枚

  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目的: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黄生借书 篇4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学生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作如下补充:

  ①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②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

  ③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④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yín)

  4.学生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①进一步给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②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课文中引号用法,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

  课文共5段,第一段以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第3段的内容。第二段开始的引号,直到第三段结束才引号回头,表明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

  第2段先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那些有书的人大都是不读书的。第3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幼时借书之难,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有了书就让书束之高阁不读了。第4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第5段一句话是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的,并进一步对黄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二部分(4-5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5.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①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下边两段内容。这里的“授以书”应是“以书授(之)”,把状语后置了。

  ②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2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被。 俟异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这段提出论点,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证明。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

  ③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3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辄省记:览,阅读。辄,就。省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

  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

  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

  ④这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体会阐明论点。

  6.课后练习与思考:

  ①指出下边句中加点的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②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对黄生提出了哪些希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并举出社会实例和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这部分内容意在告诫黄生借书之难,教导黄生借书能催人奋发学习。现在借到了书,就应珍惜时光,用心读书。由此课文自然转向对黄生提出希望,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

  2.分析第二部分:

  ①教师领读或学生自读第4、第5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这样看来,那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②这两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可讨论如下问题:

  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

  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③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

  3.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

  4.课文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感染力强,令人信服,读来就如聆听一个长者对我们既严肃又殷切的谆谆告诫。那么课文在安排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课文在安排内容上构思严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教育黄生及青年人要专心读书,但他并不急于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而是开篇晓之以理,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然后展开深入的论证。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课文还宕开一笔,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物为己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在说透道理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至此才顺理成章地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课文还做到起句和结句相呼应,中间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这个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承上启下,更使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了。②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说理。课文第一部分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又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

  5.思考与讨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许多苦读的感人故事,且不说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6.课后思考与练习:

  ①以如何发扬苦读精神为中心,写一篇学习本文的读书笔记。

  ②背诵这篇课文。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译文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2

黄生借书 篇5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唐朝诗人杜甫认为“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强调了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朝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么的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二、复习检查(投影)

  温故而知新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汗牛塞屋       (2)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3)必高束焉,庋藏焉。    (4)家贫难致

  (5)归而形诸梦。  (6)故有所览辄省记。

  (7)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说出划线词的古今义: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3、多义词: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有地洼然而方以长。

  4、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为一说,使与书俱。

  5、翻译句子,并体会语句表达的语气:

  (1)子不闻藏书者乎?

  (2)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三、研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下面请同学进一步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3、          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探讨1、(板书)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探讨2、举例论证: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投影)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而不读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作者提出观点后,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这些例证有何作用?生回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有书而不读,依次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又如何呢?“非独书……”一句由书过度到“天下物”,写“天下物”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生回答)

  (投影)书→天下物: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不同心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搁

  (以上由书及物都是从别人说起,接着由人及己,由一般到具体,以现身说法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通籍前后对书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运用什么论证方法?生答)

  (投影)自己  通籍  前:家贫难致 有所览辄省记――勤奋

  后:俸去书来 素灰丝时蒙卷轴――懒惰

  (第四段通过哪些对比,劝勉黄生认真读书?生答)

  (投影) 借书:“予之公书”与“张氏吝书”   提出希望

  “予不幸”与“生幸”     读书必速、归书必速

  (这些对比论证有什么作用?)

  小结:根据板书进行总结,作者由书及物、由人及己,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劝勉黄生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

  四、拓展:

  1、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不是说作者反对买书、藏书,必须借书才能认真阅读呢?

  小结: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的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不利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

  (投影)2、积累读书名言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7)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8)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9)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1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14)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和过去不同。过去许多人想读书而得不到,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都很优越,大小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真是琳琅满目,咱们可以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书店逛一逛,相信这里的书籍一定会填补你精神世界的空虚。在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珍惜拥有的读书条件,多读书,读好书!

  六、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同步练习

黄生借书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 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二、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三、归纳 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 七 ) 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作业布置】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事实论据:1(反面)七略四库……有几?汗牛塞屋……有几?其他……无论焉。

  2我的读书经历(前后对比)

  叹   惜    幸   不幸        专

  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教后记:

  上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1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论读书》教案及练习

黄生借书 篇7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综合质疑。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构思严密、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懂得有书必须认真读的道理,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对比阐明道理、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设想: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读、讲讲、练练,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写作特点。

  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二、预习检测

  1、 文体:“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2、有关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文学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有关字音: 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素( ) 庋藏( )

  三、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要求:自由读,认真专注,边读边圈点批注。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停顿,尤其是一些长句的停顿。)

  1. 读不准的字音 :汗牛塞屋 (sāi)若业为吾所有(wéi) 辄省记 (xǐng)

  时蒙卷轴(juàn)

  2. 断句

  如: 黄生允修|借书(主谓之间要停顿) 然|天子读书者(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接后要停顿) 小结: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 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3.个别小组读文,其他小组点评。

  (二) 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下注释、工具书,试译全文。先解释重点词语,后译句。有疑问的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到邻组求得帮助或问老师。) 1、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2、质疑、解疑 3、归纳本课的重点实词和所出现的文言现象。

  (1)重点实词: 授以书 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必高束焉,庋藏焉 家贫难致 辄省记 落落大满 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2)古今异义词: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 )

  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但是 ) 非独书为然 ( 这样 )

  (4)特殊句式: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判断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省略句、倒装句)

  若业为吾所有(被动句)

  (6)本文中虚词“焉”、“而”的用法。 焉: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句中语气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同“然”。)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以上③④句三个“焉”都作兼词“于是”讲,相当于“在那里”。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那里。“强假焉”译为“在有东西的人那里勉强借来的”;“高束焉”译为“把东西捆起来高高地放在那阁板上”,可活译为“……放在高高的阁板上”;“庋藏焉”译为“收藏在那里”。) 而:①授以书而告之日(并列连词,一说,递进连词,并且。)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转折连词,却。) ③必虑人强取,而惴惴焉(因果连词,因而。) ④归而形诸梦(顺承连词,可不译,或译“就”。) ⑤吾不得而见之 ⑥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⑤⑥句三个“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⑤句可不译,⑥句不译) ⑦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⑧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⑦⑧句均连接两个句子,可不译。

  (三)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

  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

  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 结尾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从文章的各方面进行质疑,自问自答,至少三题。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领悟主旨。

  1、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①皇帝藏书很多,但是读书的很少。 ②富贵人家藏书很多,可是读书的不多。 ③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情很多。

  3、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你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明确:本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我们掌握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子。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借物者喜爱这个东西,担忧物主来讨而舍不得马上归还的心理。

  6、“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从中可见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是”指代:没有借到书回来后梦里还出现借书的情景。或:“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从中可见作者年轻时渴望读书的迫切之情。

  7、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正面:年轻时借书困难,苦读而效率高。 反面:作官后,藏书很多反而很少读书。

  8、“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的'思想感情。

  9、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确: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

  10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1、文章是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的?

  明确:(1)运用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概括列举了天子、富贵家、一般藏书家,有书不读的例子。

  (2)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①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而读书人很少的对比。 ②祖辈收藏书籍而子孙丢弃书籍的对比。 ③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与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为对比。 ④藏书者“姑俟异日观”与借书者“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心理对比。 ⑤我今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与昔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对比。 ⑥“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对比。 ⑦黄生“幸”与我的“不幸”对比。 ⑧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我年轻时、黄生现在无书的对比。

  11、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书非借不能读”,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寻找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

  12、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明确: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人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二、课堂小结

  课文就“黄生借书”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年轻人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这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

  三、拓展延伸

  其实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面对不利条件的时候,都能积极主动的创造条件,奋发学习,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和事例,制成读书卡片。

  2、以“谈读书”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写一个议论片断。

黄生借书 篇8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为一说,使与书俱。

  上一篇:《读书杂谈》《读书的三种姿势》教案及练习

  下一篇:《黄生借书说》教案1

黄生借书 篇9

  黄 生 借 书 说

  作者:袁枚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我本来不幸是遇到姓张的呢,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是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为一说,使与书俱。

  《黄生借书说》

  2002/04/18

黄生借书 篇10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三

  [标题]  黄生借书说

  [关键词]  文言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 一 ) 本文是自读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 二 ) 按照“整体 ― 部分 ― 整体”的阅读原则,以教师指导下的自读为主线进行训练。

  ( 三 ) 教学本文可采用诵读法,共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3 .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 指点迷津 】

  ( 一 ) 兴趣激发

  1 . 背诵过程中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对背的方式进行。

  2 . 讨论过程中可设立论辩白,再设一反方进行辩论。

  ( 二 ) 教学目的

  1 . 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

  2 .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法。

  3 . 领会文中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 三 ) 教学的重点、难点

  1 . 重点

  ( 1 )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2 )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 . 难点

  “难”和“难测”的不同用法。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一、掌握字词

  1 . 注音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度guǐ

  2 .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比时蒙卷轴

  5 .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

  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

  之吝书若不相类  立性

  ( 二 ) 作者简介

  袁枚 ( 1716 -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 ( 今江苏江宁 ) 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 三 ) 作品简介

  1 . 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 .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 四 )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 五 ) 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 六 )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

  “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 ( 看来 ) ,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句中“然则”便译作“ ( 既然 ) 这样……那么”。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 .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5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 七 ) 课文翻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 ( 那些 ) 藏书人 ( 不懂书的事) 吗 ? 《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 ( 自古以来 ) 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 ? 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 ( 又 ) 有几个 ? 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 ( tǎn tè ) 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 ( 心里 ) 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 ( 会 ) 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什么‘暂且等改日再看吧’等等。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 ( 但 ) 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 ( 我 ) 到他家去借, ( 他 ) 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的去领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 由于长期不翻阅 ) ,以至白色的蠹虫和虫丝,时常沾满了书本。这样一来我才慨叹借来的书看得是多么用心专一,并且感叹少年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 ( 苦读 ) 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那姓张的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好像不大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实在倒楣而碰上姓张的呢,还是黄生实在幸运而遇到我呢 ? 懂得 ( 借到书的 ) 幸运和 ( 借不到书的 ) 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 ( 交给黄生 ) 。

  【 妙文赏析 】

  墙

  〔英〕兰斯洛特•g•戴维森

  尽管布莱尔牧师像往常一样地镇定,可当他被带上警车时仍不免思索这次被突访的原因。今天不是礼拜天,不该是警察局向囚犯提供忏悔的日子。

  难道是自己教区的治安出了问题,那些“孩子们”又忘记了他的教诲 ? 不可能 ! 为了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也得到上帝的爱怜,几乎每一个圣日,自己都和他们共享主的圣餐。难道又是那些怨妇向警察局告发了她们有外遇的丈夫 ? 不,这也不可能 ! 因为这些年自己定期拜访她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她们淡漠了被抛弃的感受。更让牧师自豪的是,他事实上已成了她们公共的情人。毕竟多年教士生涯使布莱尔保持了当今已少有的绅士风度。

  墙 ? 坐到车上,布莱尔想起了那两个警官向他说明来意时,曾不怀好意地瞄了瞄自己身后的堵墙,嘴上还挂着莫名的微笑。难道……不,不可能 ! 牧师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堵墙是花费了全部的存款造起来的。不仅防火、防水、防震,甚至防射线探测。这,足以保护……况且,它又和四周结合得如此完美,不经牧师指点,根本没人会想到那后面的还有一间暗房。

  布莱尔不禁暗怪自己多心了。或许,在昨夜的地震中,又有某个犯人被夺走了生命,正等着他去祈祷。那些可怜的孩子,在天堂洗脱你们的罪恶吧 ! 牧师在心中默念,手下意识地在胸前画了一个优美的十字。

  想到这里,牧师不禁思忖起等会儿的祷告了。甚至,他也盘算起了下周去索伦湖度假的行程。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

  这根本就是一次寻常的访问 ! 布莱尔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警车缓缓驶过街角。牧师很诧异他的后院竟拥挤了那么多茶枪的警察。可当他的目光落在自家的后墙时,布莱尔的脸色变得像死灰一样,血液霎时涨满了脸上所有的血管。布莱尔分明看到,那幅数年前自己从德市大教堂窃来的、而今挂在那堵完好无损的隔离墙上的圣母像,正从破损的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的微笑……

  赏析:

  这篇不足一千字的短文中,讲述了一个人性恶的故事。教士布莱尔是一位牧师,作为一名神职人员,本应是一个仁慈的、虔诚的、充满爱心的、没有私欲的上帝的代言人,而在牧师布莱尔身上,我们看到的却只是人性的弱点:贪婪、好色、虚伪。从表面上看,布莱尔尽着一个牧师的职责,他时时教诲那些不安分的上帝的“孩子们”,定期去安慰被丈夫们抛弃的怨妇,甚至每一个圣日,他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自己一起共享主的圣餐,他接受罪人的忏悔并为他们褥告,请求上帝原谅他们的罪恶,而在暗地里,在他花费了全部存款建造的那堵墙的后面,却隐藏着他干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基督教中奉行人性恶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为自己赎罪,只有不断地向上帝忏悔、祈祷,才能洗脱自己的罪责。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神职人员是受到人们相当的尊敬和信任的,而作家戴维森却恰恰选定了布莱尔牧师这位上帝的使者来表现人性丑恶的一面,进行的无情批判和嘲笑。尤其是结尾部分布莱尔幻想着“自己在暖阳中读圣经的情形”,和“后墙裂缝中向他露出阳光一般温暖微笑”的圣母像形成的强烈对比,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 思维体操 】

  小李、小方、小王是邻居,他们三人分别考上了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和河南财经学院,分别学的是统计、机电、哲学三个专业。如果还知道下列情况:

  a . 小李不在河南财经学院;    b . 小方不在郑州工学院;    c . 在河南财学院读书

  的不是学哲学专业的;    d . 小方不学统计专业;    e . 在郑州工学院的是学机电专业的。

  请问:他们三人各上哪个大学 ? 各学什么专业 ?

  参考答案:

  首先,确定三人所学的三个专业各在哪个大学。

  ①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或学统计、或学机电、或学哲学,据条件 c 和 e,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是哲学专业。

  ②在河南财经学院读书的是统计专业 ( 同理,据①和条件 e )

  其次,确定小方的学校和专业。

  ③小方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据条件 b、d 和①,得知,小方在郑州大学哲学专业。

  再次,确定小李的学校和专业。

  ④小李或在郑州大学,或在郑州工学院,或在河南财经学院,根据条件 a 和推理③,得知小李在郑州工学院学机电专业。

  最后,据推理③④,得知小王在河南财经学院学统计专业。

  三、智能显示

  【 心中有数 】

  本文是一篇自读文,难点不多,但字词和常识却很重要。如:汗牛  强假  惴惴  业  庋  姑  异日  路路  公等。有关袁枚的文学常识也是较重要的,常以填空和判断的形式出现。本文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要明确。另外可就这篇文章写一写读后感,加强理解,加深认识。

  【 动脑动手 】

  ( 一 ) 前三段的中心论点是 (      )

  a . 天子读书者有几    b . 书非借不能读也

  c . 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d .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 二 ) 为了说明藏书者不读书这种现象,作者举出了哪些例证 ?

  ( 三 ) 体会下边两句话的含义,然后作题:

  1 .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1 ) “借者”是指: (      )

  a . 作者本人    b . 黄生    c . 泛指家贫无力购书的人    d . 借给别人书的人

  ( 2 ) “可惜”的意思是: (      )

  a . 应当珍惜    b . 值得惋惜    c . 使人叹息    d . 让人可怜

  2 .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读。

  ( 1 ) “知幸与不幸”说明的是: (      )

  a . 说明两人的遭遇不同

  b . 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

  c . 强调自己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截然不同

  d . 说明幸福与不幸福的辩证关系

  ( 2 ) “归书也必速”的意思是: (      )

  a . 希望黄生尽快地还书    b . 暗示黄生不要把书转借别人

  c . 劝勉黄生勤奋地读书    d . 提示黄生读书的速度必须要快

  ( 四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

  ( 五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

  b . 与结尾一句“为一说,使与书俱”相照应的一句是开头说的“授以书而告之”。

  c . “说”这种文体内容是记叙性的,篇幅一般都很长。

  d . 本文运用了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 一 ) b

  ( 二 ) 1 .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若有几 ?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2 .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 三 ) 1 .  ( 1 ) a、c     ( 2 ) a    2 .  ( 1 ) b     ( 2 ) a

  ( 四 )  ( 1 ) “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     ( 2 )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

  ( 五 ) c

  【 创新园地 】

  给你一个瓶子和一支尺子,你能用这支尺子算出这个瓶的容积来吗 ?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仔细地动一动脑筋,就能把测量的方法想出来。

  参考答案:

  经瓶内注入半瓶水,然后用尺子量出“瓶底的内圆直径,就可以算出瓶底面积 ( 方底

  亦可算 ) 。再测出水的高度,这样盛水的部分容积就可用底乘高的公式来算出。然后把瓶倒过来,同样算出瓶内无水部分的容积,再把两部分加起来,这样瓶的总容积就得出来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生借书(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