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4篇)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4篇)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②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④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内容和主题,理清思路和线索,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重点

  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

  课文讲解

  (一)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

  ⒉作者写了不同地点的哪些事情?

  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

  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

  ⒈东京、仙台、北京

  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

  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

  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

  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

  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

  ②纠正解剖图

  ③关心解剖实习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三) 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

  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

  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四)思考藤野先生的 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六)思考:这些文字作者是用什么线索将它们贯穿起来的?他们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

  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为先生的出场作铺垫

  离开先生的原因――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对先生的思念,先生的精神激励着我前进。

  (七)表达方式的分析,以及修辞的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法

  学生用“从 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精神(或品质)”的句式说话。 教师作出总结和点拨

  学生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个别回答。

  课堂练习

  阅读电影事件一节学生自由命题,相互出示题目,互相评改,疑问提出来,全班讨论。

  同桌互相交流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4、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

  》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

  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此值得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复习作者,回忆我们学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三、了解藤野先生

  1、这位藤野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给他画一个像,用文字表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抓住黑瘦、八字须……)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的呢?请阅读第6-10自然段,思考: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老师觉得作者写的藤野先生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明确:说明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反映他工作认真、全身心投入治学。

  2、这样的一位藤野先生,鲁迅是如何来评价的呢?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学生回答:伟大

  学生齐读第37小节,体会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种情感。

  3、为什么在鲁迅眼里和心理藤野先生都是伟大的?请同学们阅读11―35小节,思考:文中写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又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11-19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所抄的讲义,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教学的严谨,对学生的严格和对作者的关心。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

  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

  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2(第21-22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因“我”敢于学习解剖尸体而很高兴,表现他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关心。

  ○3(第23自然段)写藤野先生想知道中国女人裹脚使足骨变形的详细情形,表现藤野先生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第24-28自然段)写“考试事件”,一方面讽刺了日本的所谓“爱国青年”,同时也表现了藤野先生和一些日本学生是主持公道的。

  ○5(第32-34自然段)写藤野先生听“我”说不学医了,要改学生物学时的表情,表现藤野先生尊重学生的品质和待人憨厚的性格。

  ○6(第35自然段)写藤野先生临别前夕送相片题词“惜别”,表现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真挚情谊。藤野先生为什么“悲哀”?为什么想说却没有说?鲁迅为什么要说谎?

  四、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找出文中的相关段落。

  ○1、“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前半句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对此的愤恨和抨击;后半句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

  ○2、“看电影事件”

  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枪毙,别的中国人在围观,日本观众在欢呼。 “呜呼,无法可想。”

  ――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3、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看电影事件――中国老百姓的愚昧、不觉悟。

  2、通过这两件事情,你对藤野先生的“伟大”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能够做到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尤其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五、探究分析

  1、如此伟大的老师当然值得鲁迅先生怀念,请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最后三段

  2、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人生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鲁迅会时时想起他,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的墙上?)

  学生自由讨论

  ○1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

  ○2关心异国青年

  ○3藤野先生平等意识、尊重他人的观点给鲁迅巨大的影响,使得鲁迅一直能够保持着对中国底层百姓和大众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4看到照片便能时时想起在日本的经历,想起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从而不断地鞭策着自己笔耕不辍。

  ○5藤野的出现恰恰在鲁迅思想的重要转型期间。

  六、归纳本课所学

  七、作业

  课后作业: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无民族偏见――伟大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惜别――――――友好尊重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3

  导读要点:

  这篇文章也是叙事散文,在导读方法上有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其要点是:1 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法;2 引导学生学习抓人物主要特征和事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导读内容及步骤:

  一、自检对本文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1 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红 发 驿住 食宿颤的

  

  2 辨析下列各组加点的形近字,指出它们的区别的部位。

  二、阅读本文可采用《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阅读方法,即抓住结构线索,理清全文脉络,对本文结构线索有三种说法,请同学们辨别一下哪种是对的。在对的后面打“√”号。

  (A)以藤野先生为线索

  (B)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

  (C)以鲁迅的爱国思想和尊师为线索

  【提示】(B)√

  三、结构线索明了之后,请按这条线索速读全文,划分段落,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提示】 全文可分四段:1 见藤野之前 2 与藤野相识和受到的教益 3 与藤野告别 4 对藤野的怀念

  四、细读第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 从上面分段可以看出,这篇散文主要写的是鲁迅与藤野的交往,而第一段并没有涉及到这方面,那么,写这段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这段看起来好象脱离了“藤野先生”这一中心,但它并不是闲笔,全段重点写的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主因,也是下文所写的相识藤野、敬重藤野的一条隐线。

  2 开头两节通过“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和学跳舞的丑恶现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这样感情的手法是什么?从书中划出表明手法的最鲜明的语句。

  【提示】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那种腐朽思想、糜烂生活表示极度厌恶。表达这种感情采用了讽刺手法。表明这种手法的字句有运用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宛如小姑娘的发髻”;运用描写:“油光可鉴”、“将脖子扭几扭”;运用反语:“实在标致极了”。

  3 在去仙台途中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水户”的印象那样深?说明了什么?请同学联想、分析,然后简要口述。

  【提示】 “日暮里”可能含有“日暮途穷”之意(或理解含有其它含意皆可),从而作者联想到祖国的现实,内心为之忧虑。“水户”是具有民族气节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对其产生仰慕之情。所以,对上述都留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总的来说,是反映作者的爱国思想。

  五、第二段着重写藤野先生,请同学边读边回答。在这段里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刻画藤野肖象?从几个方面写出藤野的高尚品质?要求同学快读快答,看谁反应快,头脑机敏。

  【提示】 作者抓住藤野的外貌特征进行肖象刻画:黑瘦、八字须、戴眼镜;挟着一叠书;声调缓慢有顿挫;旧外套(经常忘带领带)。写藤野高尚品质:生活俭朴,治学严谨,为人正直热忱,教学认真严格,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六、阅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在这段里,是哪两件事促使鲁迅不得不与藤野告别,反映了鲁迅和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快速回答。

  【提示】 是收到“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使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鲁迅受到大刺激,因而改变了学医救国的打算,不得不与藤野告别,从中充分反映了鲁迅爱国主义思想,也反映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厚感情。

  七、同学交流、讨论第四段的三个自然段的段意,在讨论基础上做填空练习:

  1 说明没有给 的原因

  2 抒发对藤野的 ,以及对他的

  3 把怀念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4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呢?本设计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做的:

  首先,长文短教。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即:一课时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一课时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5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酗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七、课文学习总结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6

  问: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如何?课文说,“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学年考试的成绩,“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是否确实?为什么会这样?

  答:根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日本“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调查会”编著,日本平凡社1978年2月出版。天津人民版《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二辑节译了部分章节)一书提供的仙台医专1905年7月医学科第一学年考试成绩表,鲁迅各科成绩中,有一门乙等,一门丁等(不及格),其余都是丙等,总平均65 5分,在142名学生中排第68名。课文所说和实际符合。人们都知道,鲁迅学习一向勤奋刻苦,而且他是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选择了医学去仙台求学的。为什么实际在校学习“太不用功”,总成绩只是中等,还有一门不及格?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这和当时学校推行的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的弊端,以及鲁迅对这些所抱的批判态度有密切关系。他到仙台不久,曾在1904年8月29日写给友人蒋抑卮的信中作过这样自信的表示:日本青年的思想行为决不比我们中国青年强,黄帝的后代当不比他们差,自己学习结业,不会成为害人庸医。同时,在同一信中,他也对学校推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繁重的学业负担,表示了不满。他说:“校中功课大忙,日不得息。……所授……种种学,皆奔逸至迅,莫暇应接。”“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又说:“而今而后,只能修死学问,不能帝及矣,恨事!恨事!”(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11卷第322页)可见,他只是不满足、也不愿意读死书、死读书才“太不用功”的。

  日本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实际态度怎样?藤野先生第一次上课作自我介绍后,为什么几个留级生马上笑起来,是否因为他的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或者因为像这些学生背后议论的,他“穿衣服太模糊”?

  答:主要原因是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因而引起一些落后学生的不满。《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记述,藤野先生教学非常严格而认真,正如其名为“严九郎”,他办事无比严格,以打严分出名,而对留级生等不认真的学生,态度特别严厉。一些学生不叫他“严九郎”,改名他“权九郎”,甚至给他起外号,叫他“老权”。这些学生对他的名字很敏感,所以他一介绍“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几位留级生就笑了起来。鲁迅先生写出这一情节,在写作上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方法,同时,也为了对比自己和某些日本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不同态度,以突出自己的崇敬之情。

  问:藤野先生是如何关怀鲁迅的?课文中写了修改听课笔记、询问学习情况等情节,实际上是不是只有这些?

  答:课文中写了藤野先生在学习方面对鲁迅的不倦教诲和真诚帮助,其实他对鲁迅的生活、交友乃至住宿安排等,都是很关心的。他在鲁迅逝世后写给鲁迅同班同学小林茂雄的一封信中说,鲁迅“系从邻邦中国来的留学生,故对其与同学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用功之方法、日语之说法、笔记之写法等,均不揣微薄,为使其可安乐度日,尽可能提供了便利”。课文中说,刚到仙台医专,有“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有“一位先生”“几次三番”地要鲁迅“别寻相宜的住处”。这“一位先生”是谁,据鲁迅同班同学、当时的班长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劝告者恐怕是藤野先生”。根据是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态度和上引他本人的信,同时,他又是鲁迅的副学级长(按:即副班主任),在新公寓里,有两个和鲁迅同住的日本同学,他们的保证人就是藤野先生,从这些情况看,铃木逸太的推测是可靠的。了解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多方面关心照顾,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他们师生之间何以有那样深厚的感情。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本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

  (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

  (漂亮)

  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

  (讨论)

  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

  (丑陋)

  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

  (赏樱花)

  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

  (学跳舞)

  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在东京(1~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4~35):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后(36~38):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部分后板书: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解剖实习;

  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

  (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本来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本人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

  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学生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过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鄙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

  (电影事件)

  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

  (战争本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

  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

  (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耻辱。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仇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如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仇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及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这段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

  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学生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学生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理完。教师采取的策略就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理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理。)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二课时板书〗

  漏题事件

  鲁迅:弃医从文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电影事件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这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作者)

  下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应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资料,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好处,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我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透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用心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我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潜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状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透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用心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本古筝曲《樱花》,创设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最敬重的老师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中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期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这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去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让学生带着敬意走进文本,正如新课标推荐“利用阅读期盼,提高阅读质量”)

  (二)明确目标,任务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到达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我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根据自我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忙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资料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潜力,解决教学重点)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

  (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听读完课文后,必须要给学生思考的时光,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透过讨论明确问题:

  (1)在东京(13)――在仙台(中间段落)――在北京(后三个段落)由此可见文章可分三部分

  (2)本文的线索有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过程来组材,暗线主要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贯穿始终

  (3)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过渡:我们感知了课文资料,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方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入的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

  (五)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能够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在仙台”部分

  1、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2、你认为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1、共记叙了四件事: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2、最让鲁迅先生感动的是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处处受辱挨打而藤野先生却诚恳地对待作者这样一个弱国子民,真诚的帮忙一位来自弱国的学生

  3、弃医从文(学生复述后,再请同学予以评价,重在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小结:作者选取了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及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好处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资料,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忙学生构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潜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能够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找出自我喜欢的段落,并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主角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述、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述等处佳句

  (七)体验反思,拓展文本

  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选取,每一次选取的支点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尽管我们同学的年龄不大,生活中必须也有不少选取请说出来和大家一齐交流,也和鲁迅先生比较一下,看看你选取的支点是什么?与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基于新课标推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我的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八)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潜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九)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抓住人物特征,透过三件具体事例,刻画给你帮忙最大的一位老师,600字左右

  此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本课的写法进行写作训练,较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生动形象地将授课资料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应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多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相识

  相处―深切怀念

  离别―爱国主义

  思念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9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形散神聚”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了解“形散”这一特点;教师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聚”的特点。(“研讨与练习2”1――4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题解:

  1、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īng     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樱     绯    烂 熳       鉴       宛        髻  

  yì     yàn     lú huì    yù gěng     yì yang dùn cuò

  驿      咽     芦 荟     芋 梗      抑 扬   顿 挫  

  pōu     jī       xùn        nì      lòu     jié 

  剖      畸       逊        匿       漏     诘  

  qī     yǎo      huì       piē          wù tòng  jí

  凄      杳       诲     瞥     深   恶  痛  疾

  四、解词:

  油光可鉴    标致    精通时事  

  抑扬顿挫    掌故   模胡   

  落第不逊     匿名   诘责 

  托辞         凄然   杳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与思考:一、二

  生字词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两个事件各有侧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附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                                      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学生   白天漫步花下                  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  的生活      晚上学跳舞                    爱国爱民

  经过“日暮里”“水户”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       学 

  相识相处   先生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   (二层)   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医

  受先生教育              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  收藏讲义及寻找讲义                   从

  离开先生后   从未联系  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想起                                       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 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第四课时

  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 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认真、负责

  2) 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 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 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讨与练习”(参P.70 )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10

  《藤野先生》教学难点 试析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扶养。严九郎排行老三。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 藤野 谨呈周君。”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看来是为研究生物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恒三郎说,看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以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鲁迅很重视藤野对他的关怀,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去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再次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还在世,而且还读了鲁迅写的《藤野先生》。1937年3月,《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

  第三种: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的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先生的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的批判。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第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抒写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我”的某种思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开首写作者对一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接下去写仙台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后面几段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总之,这篇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何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鲁迅所以建议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

  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中国台湾。1889年设市,1905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当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宅第,又没有工厂煤烟,因此,被称为绿树成阴的城市。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约有10分钟的路程。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劣。……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大约在1904年11月,鲁迅又“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一文中讲: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告。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引用鲁迅的班有代表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与同学之交际,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第二,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邮,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川信哉有联系。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明突出。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仙台医专1904年规定,采用三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1906年9月以后采用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是学校采用三学期制的时候。

  1904年9月12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学习。敷波重次郎是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第二三学期每周各四节。另一位教解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是敷波重次九郎和藤野严九郎。

  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二。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占有很大比重。

  《藤野先生》提到:“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件事在《呐喊・自序》中也提到。

  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研究者,把一件事称为幻灯事件。

  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战争幻灯的风气。当时当地报纸经常报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奖励。

  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1906年1月开始,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谈:“幻灯的解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也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学生大体却是静静地看着。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

  (四)难句试析

  ①“使我很为难”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曾说:“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中明确表示:“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难为情。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天足的模样。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文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可解释为“难过”,鲁迅因藤野问及此事,又已经知道对已缠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的感觉。

  ②“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枪毙的幻灯照片之后,欢呼“万岁”,而鲁迅却感慨万分:“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也说明,经过20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是他在仙台学医时却不同,年青单纯,爱国心切,听到日本同学对中国人作侦探枪毙而欢呼“万岁”,“特别听得刺耳”,而且因此觉得学医不是首要任务,正像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的:“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这一段话,和《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可以互相印证。

  ③“小而言之,大而言之”

  鲁迅在《藤野先生》结尾处,深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有的参考书这样解释:“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指使学术为全人类服务。一些进步的科学家认为科学应打破国界,为全人类谋幸福。鲁迅当时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因此衍用了这个缺乏阶级观点的提法。

  我们对此有不同理解。

  这里的“大”“小”是就“新的医学”的流传范围而讲,“为中国”“为学术”也都有具体的解释。“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个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新的医学,已经在世界不少先进国家中流传,再传到中国,流传范围就更大。“大”“小”是从新的医学的流传范围而谈的。

  ④关于“日暮里”的各种解释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几句话:“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这两年报刊发表了不少关于“日暮里”的文章,略举如下:

  其一:“日暮里”是从东京去仙台的一个火车站 ,这个站名其所以给鲁迅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个站名同日本在甲午之战打败清朝、在日俄战争中打败沙俄后的军国主义气焰,很不协调。日本是一个战胜国,而这个地名却叫“日暮里”,所以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再从受欺凌的清朝看,甲午海战吃亏的固然是中国,就是日俄战争,因为战场在我国东北,倒霉的也是中国。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留学生,就受那些深中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学生的歧视,并在时事画片中深受刺激。离开仙台以后的20年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更是日甚一日。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作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然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本尽管是所谓强国,是“列强”之一,但是在日本却看到过“日暮里”这样的地名,这不能不使青年鲁迅产生预感,军国主义的日本总有一天要没落,像日落西山那样吧,这应该是鲁迅记得“日暮里”“这名目”的主要原因。

  其二:不同意把“日暮里”的“日暮”二字理解成“日本国的没落”,并把这种理解加在鲁迅身上。理由是鲁迅反对从名称上判吉凶。他曾批评过北京市民把“绳匠胡同”改称“丞相胡同”之类事情的无聊。这种意见认为“日暮里”的“日”,不看作同日本的“日”双关,应当作“天日”“时日”理解,就是黄昏、傍晚、天色暗淡,就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日暮。鲁迅看到“日暮里”地名的心情,不是对异邦日本将来的国运产生什么预感,而是联系故国当时的处境,很自然地兴起一种“日暮途穷”之感。当时中国国运衰败没落,正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何况鲁迅赴仙台求学之前,在东京书赠好友许寿裳的《自题小像》诗中,已经表达了“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忧国伤时的心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在途中看到“日暮里”这个地方,很自然会产生忧念祖国“风雨如晦”之感。这同想到水户这个地方,心中就升起对朱舜水这位爱国者敬慕之情是一致的。鲁迅对日暮里和水户怀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之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其三:当时,鲁迅告别挚友,远离较熟悉的东京,只身去异域的一个偏僻小城,途中见到的第一个驿站之名“日暮里”时,兴起“满目萧然”“去国怀 乡”的览物之情,即“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感触与深情,以至相隔20多年后在厦门岛上回忆起当时情景时,“还记得这名目”。

  鲁迅1902年到东京不久曾有照片三张寄家人,其中一张后有“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走五千余里之邮筒”这些词语;到仙台不久在给友人蒋换卮的信中又有“形不吊影,弥觉无聊”之感,和“遥思吾乡,想亦久作秋气”之念。又1900年作《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中有“日暮新愁分外加”句。……鲁迅在日本时,的确时时有对祖国“风雨如晦”的忧念,……而怀念祖国的亲人和家乡,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内容和方面之一。不必作因见“日暮”之名而有祖国“日暮途穷”之忧的那样的引申了。

  我们查阅了一下日本有关材料,提出以下解释:

  日暮里原是东京府北丰岛郡的一个町(相当于我们的镇),东京扩大后,划入市区,现是荒川区的个町。在市中心的北方,开往东北的火车经过此处。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往来东京仙台都坐夜车。“一夜就到”。又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记载,当时仙台至上野(东京的一个主要车站),行车约12小时。那么,鲁迅从上野搭车,路过日暮里,很可能恰是日暮时分,看到站牌,触景生情,留下了经久不灭的烙印吧。

  其实这个很有诗意的地名是文人墨客后改的,此地原名新堀,即新渠的意思,《新编武藏》一书说,小田原北条的家臣远山的庭园里,新挖了一条渠,因此,这一带就以此命名为新堀。当时这里设新堀村,只有63户人家。到了江户中期,新堀这个土气的名字才被改为读音相近的日暮里(新堀读作ニヒボソ,日暮里读作ニツボソ),这正如同北京的狍尾巴胡同被改为高义伯胡同一样。在日本,汉字一般都有音读和训续两种读音,日暮里三字,音读时是落日余晖中的乡里,很富诗意。训读时(ヒグラシノサト)却是度过岁月的故里,带有实务意味了。现在,这个地名就兼有音训两读。

  日暮里在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之于享保十八(1733)年林信充所著的《武州日暮里诹访净光寺八景诗歌》。宝历、明和年间,在《江户名胜》《江户名胜二十四景》中,日暮里也都作为一景载入,描绘了这一带的道灌山、净光寺的山林和古迹。

  在行政区域上,明治址一(1878)年新堀村开始改为日暮里村,大正二(1913)年改为日暮里町。日暮里车站是明治三十七(1904)年开始营业的,鲁迅乘车路过时,这里还是刚刚设置的新站。

  《藤野先生》教学难点 试析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简介作者

  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悬挂照片;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他把老师忘了吗?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13

  ,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着眼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了解了这样的“辫子文化”,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赞成“维新”。而留着辫子,不肯剪掉,又说明什么?答案:说明他们在根本上还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这答案与照本宣科的的答案看似一样,应考也并不多得分,但是,学生对本文理解得深入得多: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他不愧是大师,大手笔!而且,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也提高了一截,再遇到相关文章,理解同样深入。

  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能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印证以上观点,则有更深刻的内涵: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甚至连一个字,也有其文化内涵。例如“油光可鉴” 的“鉴”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词性?如果只解释为“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我则是用电脑投影了这样一则“小知识”――《“鉴”和“监”》:

  “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讲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文化,还需分析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进行得越成功,它承载的思想文化也就越突出。二者相辅相成。这包括:

  (1)解释语言。例如:文中的两个“讲义”,各指什么意思?答案:一是讲课内容,二是课堂笔记。――藤野先生连课堂笔记都认真添改了,可见他对鲁迅的关心。

  (2)比较语言。例如:“添改讲义”的“添改”可以换成“修改”或“批改”吗?为什么?答案:不可。因为“添改”既包括“修改”和“批改”,还包括“增添”。――这样一来,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就更突出了。

  讲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和文化,不但能加深课文理解,而且能丰富文化修养,培养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的确,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创造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竞赛已经明显地转化为国民创造力的竞赛。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学习《藤野先生》这一课,我就把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作为一个重要任务。

  课后“练习一”是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学生一般是根据各种教辅资料写出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同的答案:

  序号       

  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学生可以答出: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学生也可答出:似乎不是,好象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因为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不能称为“伟大”。但这“伟大”的思想品质是什么,又说不清。(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比较容易: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学生答不出,我启发:什么叫“不怀民族偏见”?――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可是藤野先生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因此“不怀民族偏见”的说法不准确。

  那么,藤野先生“伟大”的品质究竟是什么呢?我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这时,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我又简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3,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反衬”,是用相反的内容衬托,而“认真负责”之类,不能与“爱国青年”对中国人的歧视、鄙视相反,也形不成反衬关系。

  4,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 篇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

  五、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

  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

  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

  六、布置作业 :

  抄写词语并明确词义(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七、课堂小结

  播放电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

  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 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课文《藤野先生》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