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一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一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

  学生活动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学生活动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学生活动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 “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学生活动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学习课文。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4.比较教师所列其他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补充资料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XX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她的代表作有《昆仑殇》、《补天石》、《血玲珑》。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2

  6、一厘米

  毕淑敏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 6、一厘米毕淑敏

  二、字词理解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三、作家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四、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第二课时

  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二、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三、板书设计 

  6、一厘米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四、布置作业 :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五、教学后记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3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惩罚(  ) 皲裂(  ) 吝惜(  ) 矜持(  )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⑴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⑵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⑶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3.填字组词。(2分)

  斩钉    铁  声色    厉  无可挑          不相识

  4.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⑴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⑵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5.陶影自己吃西瓜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3分)

  6.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004年广安试题)(2分)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     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     好,模样     中看,完全是个下*胚子。

  a.有些是  既不  也不  b.都是些  不  又

  c.都是  非常  十分不  d.都是些  既不  也不

  7.下列句子有歧义的一项是(  )(2004年广安试题)(2分)

  a.3个报社的记者昨天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b.长期以来,沙漠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

  c.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d.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8.下午放学后,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室,准备借一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2004年贵阳试题)(4分)

  备选书目:《童年》《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

  ①书名:

  ②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

  ③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部分:

  (一)

  走过一个冰棍摊,小也说:“妈妈给我钱。”

  小也拿了钱,跑到冰棍摊背后:“老奶奶量量我多高。”陶影这才看到有位老太大守着一盘身高体重磅。

  老太太瘪着啮,颤微微扶起标尺,一寸寸拔起,又一寸寸往下按:“一米一。”她凑近了看。

  陶影觉得见了鬼:莫非孩子像竹笋一样见风就长?

  小也眼岖生出一种冰晶一样的东西,不理陶影,一甩头,往前跑。突然,他摔了一胶。腾起在空中的一刹那,他像一只飞翔的鸟。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陶影赶快跑过去扶,就在她走近的一刹那,小也忽地爬来,兀自往前跑。

  陶影站住了。她想如果自己追过去,小也会摔第二跤的。望着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她伤心地想:小也,你真的不回头看妈妈了?

  小也跑到很远,终于还是停下来,回过头寻找妈妈。找到了,就又转过身跑……

  陶影觉得事情不可思议。她问老奶奶:“大妈,您这磅……”

  “我这磅准让您高兴!您不就巴着孩子长高点吗?别巴望着孩子长!孩子长大了,当妈的就老喽!”老奶扔把啼呷得吧吧响。

  “您这磅……”陶影又一次问。老人很和善,可她没把问题说清楚。

  “我这磅大点。让您贵着个头高点,分量轻点,时下不是都兴健美吗?我这是健美磅。”老人慈样的脸上露出狡黠。

  原来是这样!应该让小也听到这话!小也已经跑远,况且他能否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小也的目光总是怯怯,好像妈妈是大灰狼变的。回到家,陶影拿出卷尺,要给小也重新最一下身高。

  “我不量!人家都说我够高了,就你说我不够。你不愿意给我买票,别以为我不知道!只要你一量,我一定又不够了。我不相信你!不相信!”

  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9.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了小也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10.第5段中陶影为什么“站住了”,而不是追上去?(2分)

  11.选文写陶影带儿子   ,因  一事被儿子  。(3分)

  12.如果小说不加入卖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3分)

  (二)

  改变一生的闪念(2004河南试题)

  ⑴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⑵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⑶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⑷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⑸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⑹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⑺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⑻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分)

  14.第⑸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5.文中第⑸段和第⑻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第一次:

  第二次:

  16.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2分)

  ⑴

  ⑵

  17.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3分)

  (三)

  父亲的考题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  甲  自己心算能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  乙  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的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

  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断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了多少次站台?”

  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等等。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18、选出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词语。(2分)

  甲处(  )  a、炫耀  b、夸赞  c、标榜

  乙处(  )  a、松弛  b、松懈  c、懈怠

  19、第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    。(3分)

  20、第⑾段中,儿子“得意”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父亲出考题的目的是什么?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     。(3分)

  22、文章是通过  描写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本文所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2分)

  23、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一篇也是写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亲情故事的文章,它是     (作者名)写的《  》一文。(2分)

  24、从文末父亲的话中,请你谈谈父亲的人生态度是什么?(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使人终生受益,坏的习惯可使人遇到不必要的麻烦,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习惯”。300字左右。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2、进行小说阅读指导 

  3、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4、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指导小说阅读的过程中让写生理解陶影这一个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进行读写训练 

  教学难点: 

  小说的阅读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 

  情景激趣、启发引导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式学习、五动学习法(“脑动、口动、心动、手动、耳动”) 

  “以我手写我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母亲》课件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文字: 

  【妈妈是“会计师”,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  】 

  师:古今中外为人们所歌颂的慈祥伟大、温馨可爱的母亲形象,在一次以《给我一点时间》为题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三千学童笔下刻画的竟是如此的不完美。 望子成龙的妈妈们,背负着家庭沉重负担,而面对现实生活,为着孩子的将来,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完美的人。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妈妈真难啊!著名作家毕淑敏用她的善良去包容、理解一位不完美的妈妈――陶影。  

  二、学生活动:回忆课文内容 

  课件展示: 

  1、.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 

  2、陶影决定要做一个无可挑剔的母亲,为此她作了哪些艰苦的努力? 

  ○1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2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 

  ○3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4不懈努力消除带儿子参观寺院时儿子的误解 

  三、指导小说阅读 

  课件展示: 

  1、阅读思路: 

  把握情节 理清思路,分析人物 领悟中心,探究写法 体味鉴赏 

  师: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后要重点探讨:(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和人物描写,思考: 你觉得,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以“我感觉,陶影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为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 

  陶影是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人; 

  陶影是一个 有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人; 

  陶影是一个深爱着她儿子,一心想让她儿子快乐,盼望着儿子成材的人; 

  …… 

  师:像陶影一样的妈妈是数不胜数,谢谢妈妈给我们的爱。(展示“母爱――谢谢”的课件) 

  (2)、小说的描写和情节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细读课文,说说小说中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或人物描写 

  思考:这些情节或人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人物起何作用? 

  示例 

  a :情节  

  ○1、公交车上为小也“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不惜花两毛钱给儿子买票,并放弃报销在的机会; 

  ○2、红衣青年无理挑衅、侮辱,强忍愤怒,不予争吵,“为了小也,她忍。”  

  ○3、终于讨回了公道,却放弃给她的赔偿,只为让小也明白一点:“妈妈没错儿……” 

  b:描写  

  (心理描写)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一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2、 “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无可挑剔的母亲。” 

  ○3、 “ 陶影从此明白了,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范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2)修辞: 

  ○1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2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3陶影的收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4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3)、学生活动: 

  主题探讨 

  讨论: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小说通过写一位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警示为人父母们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展示图片:“母爱的伟大” 

  2、在歌声中写几句赞美话,并在全班交流。 

  3、展示“热爱母亲”画面并播放“母爱”的视屏材料。 

  4、课后思考:怎样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 

  五、学生活动:我的收获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要表达对这位并不完美的宽容和理解也对这种无私的母爱给予了高度赞美。 

  3、宽容、理解妈妈,爱才会无限延伸。 

  六、美文欣赏《爱的回音壁》毕淑敏(见学案) 

  七、在歌曲《母亲》中结束本课教学活动。 

  八、教学反思: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5

  6.一厘米

  毕淑敏

  教学要求:

  ⒈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⒉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⒊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二、语音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无措(cuò)

  三、词汇

  温文尔雅、锲而不舍、释然、秉公、狡黠、彬彬有礼

  四、主题思想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五、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 ):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 ):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六、课文分析

  ㈠阅读全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主要刻画的人物是陶影还是小也?为什么?

  陶影,因为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

  2.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宽容,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㈡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⑴陶影逃票实出无奈:家庭经济拮据。文章哪些地方多次提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①“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②“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③“如吃西瓜,只要小也在,她一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皮啃得太苦。其实在她看来,西瓜瓤与西瓜皮没什么大分别,一路吃下去,不过红色渐渐淡了,甜味渐渐稀了,解渴消暑是一样的。瓜皮败火,还是一味药呢。”

  ⑵有自己的逃票逻辑:

  ①“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当然她很有眼色,遇上认真负责的售票员,她早早就买票。只有对那些吊儿郎当的,她才小小地惩罚他们,也为自己节约一点钱。”

  ③“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

  2.尽管如此,陶影还是为不够1.1米高的儿子多买了一张票,为什么?

  为了满足儿子的自尊心,为了让儿子快乐。

  3.陶影自己在做事上并不完善,为什么在儿子面前表现得截然相反?

  因为他要对儿子进行正面的教育,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影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4. 课文第一部分还有哪些情节表现了陶影为此做的艰辛努力?作为一个普通女工,一个普通母亲,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在是否保留票根的细节问题上,陶影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不保留票根”;②吃西瓜时,要给儿子做一个好榜样,努力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陶影爱自己的儿子,她要克服重重困难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温文尔雅的人。

  5.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

  自己啃得很苦,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不让儿子这样,是想培养儿子具有大家风度。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4.“其实地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5.“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成为一个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妈妈的形象。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㈢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什么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买票。

  2.简要叙述这个误会过程。

  误会起因:红衣青年认为陶影应该多买一张票。

  误会发展:陶影向红衣青年解释未买票的理由。

  误会高潮:当测量结果出乎陶影意料之外,陶影为此误会了小也,甚至打了儿子,这更招致了红衣青年和围观者的指责和嘲笑。

  误会加深:卖冰棍的老太太的狡黠又让陶影的努力适得其反,误会越来越深。

  3.在这个误会过程中,陶影的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①安静、自信、镇定、有点洋洋得意。

  ②诧异、惊慌、孤立无援、目瞪口呆。

  ③恐惧。

  4.面对这种情况,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什么态度?

  忍。

  5. 如果没有儿子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陶影会如何做?

  陶影可能会和红衣青年大吵一架,可能会说一些难听的话。

  6.为什么陶影对这场纠纷采取了忍的态度?

  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

  7.陶影为什么想去买票?她最终补票了吗?为什么?

  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

  今天这张票,她是不能买!。若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

  8. 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如果文章不加入此情节,陶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就不会很惨,这也是对陶影坚持讨回公道、挽回尊严的情节非常有帮助。

  9. 你怎样看待红衣青年?为什么?

  优点:对工作负责任,认真履行检票职责;缺点:处理问题的的方法简单、粗暴,说话刻薄,伤害了无辜的人。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体现了母爱的平凡而伟大。

  2.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袖了出来。”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3.“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

  4.“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㈣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文章思想内容分析:

  1. 陶影通过了怎样地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

  ①核实小也身高;

  ②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③讨回公道,挽回尊严。

  2.即使陶影什么也不做,随着时间地流逝,小也也会忘记那一幕,但陶影仍然积极努力着,为什么?

  为了保住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4.陶影对红衣青年的态度表现了她什么品质?

  宽厚、善良。

  5. 小说最后,对于两毛钱都很看中的陶影,为什么拒绝赔偿?为什么说“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因为她讨回了公道,讨回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最重要的。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是作为母亲的尊严。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语言特色以及人物心理刻画分析:

  1.“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

  2.“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3.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宽厚、善良。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6

  seraph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 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

  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四、布置作业 :

  爱的回音壁

  毕淑敏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

  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

  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

  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

  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

  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

  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

  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

  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

  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

  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

  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展

  发

  开端

  作者邮箱:

  [1]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的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三、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  6、一厘米毕淑敏二、字词理解(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5)瞅(chǒu):看。(6)忧郁(yù):忧伤,愁闷。(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10)矜(jīn)持:拘谨,拘束。(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三、作家简介: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四、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2、(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第二课时一、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相应段落、语句:――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二、学习品味写作特点:1、以小见大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2、情节曲折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 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三、板书设计6、一厘米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四、布置作业:爱的回音壁毕淑敏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个苹果,姐妹兄弟多了,就会分成好几瓣。若是千亩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独步天下了。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着谁爱我们。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我震住了。一个不懂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可是,你怎样让由你一手哺育长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呢?从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缕光线时,已被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如果把爱定位于关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看顾渐次减少,孩子就会抱怨爱的衰减。“爱就是照料”这个简陋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领入误区。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离异或是早逝。但它是灾变的副产品,带着天力人力难违的僵冷。孩子虽然在追忆中,明白了什么是被爱,那却是一间正常人家不愿走进的课堂。孩子降生人间,原应一手承接爱的乳汁,一手播洒爱的甘霖,爱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账簿,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刻不容缓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脸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我又问一群孩子,那你们什么时候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没指望得到像样的回答。一个成人都争执不休的问题,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问一位热恋中的女人,何时感受被男友所爱?回答一定是光怪陆离。没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坚定。我帮妈妈买醋来着。她看我没打了瓶,也没洒了醋,就说,闺女能帮妈干活了……,我特高兴,从那儿,我知道她是爱我的。翘翘辫女孩说。我爸下班回来,我给他倒了一杯水,因为我们刚在幼儿园里学了一首歌,词里说的是给妈妈倒水,可我妈还没回来呢,我就先给我爸倒了。我爸只说了一句,好儿子……就流泪了,从那次起,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光头小男孩说。我给我奶奶耳朵上夹了一朵花,要是别人,她才不让呢,马上就得揪下来,可我插的,她一直带着,见着人就说,看,这是我孙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爱我了……另一个女孩说。我大大地惊异了。讶然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铁的逻辑。更感动他们谈论时的郑重神气和结论的斩钉截铁。爱与被爱高度简化了,统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地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当会出的爱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如果把孩子在无边无际的爱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剥夺了他感知爱的能力,育出一个爱的低能儿,即使不算弥天大错,也是成人权力的滥施,或许要遭天谴的。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1、被爱是一种幸福,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谈谈你对以下两句的理解。                                  (1)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                                  (2)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腾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试从文中找出两句,并以“爱”为主题,仿写一个比喻句。                                   4、读完此文,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生活中,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2、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3、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懂得要体谅父母,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

  诚实、善良、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

  教    具:尺子,幻灯片

  课前准备: 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并熟悉课文内容,学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一、设疑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

  (学生各抒己见)

  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风波,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  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学生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  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XX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

  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己的话给

  大家讲讲课文所发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

  写)

  4、师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并板书:

  车上陶影为小也买票――张师傅送票寺庙门口发生争执被误解逃票扫兴而归投书报社讨回公道两位领导登门拒绝赠票挽回尊严

  5、文章是按什么线索组织全篇的?

  “买不买票”是课文的线索,而这关键就是那“一厘米”。

  6、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 ( 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陶影的性格,探讨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总是给予子女最无私最博大的爱。课文中的陶影,也全力以赴地给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去感受她心中对儿子那份挚热的爱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陶影的部分。

  1、看后请思考:你认为陶影是一位(                      )的母亲形象?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a、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惟独对这个小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b、  陶影充满感情地指了指小也。她想所有的人都会喜欢她的儿子的。

  ――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c、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一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d、(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动作描写)省吃俭用

  自己把西瓜皮啃得很苦,儿子把瓜皮啃得太苦时却勃然大怒。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自身生活拮据,但又要培养孩子的大家风度。

  e、(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执著、认真

  f、不要车票报销

  ――教孩子诚实做人,不要撒谎。

  “为了小也,她忍”

  ――(语言描写)为了孩子,忍气吞声

  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家庭经济拮据,尽量少花钱。心中充满无奈和自责。

  g、(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

  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语言,神态描写)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

  h、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中。

  ――(比喻句)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 破坏的恐惧心理。

  小结:陶影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努力给孩子正面教育,在孩子面前做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2、文章中的红衣青年、小也你怎么评价呢?

  学生自己分析

  三、提高升华,理解主题

  1、陶影,可以说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她却给孩子树立了完美的形象,你认为她可敬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认识和体验。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点名发言)

  师点拨:要懂得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学会宽容,努力作一个诚实,善良,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

  2、通过陶影这个人物,你受到什么启发呢?(主题探讨)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

  3、  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射出平凡中的伟大,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

  四、课外小作文

  1、   今天小也的母亲陶影有幸来到了我们班,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作为倾听者,你想对她说写什么呢?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心理话给这位伟大的母亲。

  2、   课后阅读毕淑敏的其他作品,体会她以小事情,反映大主题的思想。

  五、板书设计

  公共汽车――  少也买票 ――  责任感

  公园门口――  多也不买 ――  正义感      一厘米  

  陶影家里――  给也不要 ――  价值观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无可挑剔的母亲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9

  一 厘 米 教 案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    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第二课时)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发展

  开端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皲j n裂:手足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皲同“龟”。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矜j n持:拘束。

  检点: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战战兢兢:因害怕而微微发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锲qi 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犀x 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索。

  刁难:故意使人为难。

  释然:形容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秉b ng公: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彬b n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沮丧:灰心失望。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国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3.背景链接

  毕淑敏常常把笔端深入到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揭示普通人最深的情感。在小说《不变形的金刚》中,她描写了一位收入不高的母亲对儿子接受世俗感染的焦虑与无奈,而在《一厘米》中,那位平时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的母亲,坚持为孩子买车票的小事读来让人感动,让人亲切。在散文《婚姻鞋》中,她把婚姻比作鞋,得出这样的结论“削足适履是一种遇人的残酷,郑人买履是一种智者的迂腐,步履艰难时,鞋与脚要精诚团结,平步青云时切不要将鞋抛弃……当然,鞋比脚贵重。当鞋确定伤害了脚,我们不妨赤脚赶路!”寥寥数语道出了她的婚姻观,霍达而明智。优美而不浮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毕淑敏的散文中处处散发着女性的优美,《呵护心灵》、《你永不要说》、《带白蘑菇回家》等作品,没有华丽的词语堆砌,然而文笔的流畅,字里行间的韵味和感情有一种表里如一的美感,这种美感远比“一盏台灯、一帘窗纱、一只小猫等等”的气势真实得多,可爱得多,深沉得多。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二、文章脉络

  这篇小说的篇幅比较长,但情节并不复杂。全篇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写陶影带儿子小也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还为儿子买了一张票。

  第二部分(“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至“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主要写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陶师傅,你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至文末),主要写陶影经过努力,终于讨回公道,挽回了自己做母亲的尊严,保住了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

  三、写作方法

  1.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反映深刻的主题。

  本文以“一厘米”为标题,又从陶影“逃票”写起,视角独特别具匠心。小说围绕“该不该买票”

  展开,而该不该买票的关键就是那“一厘米”。小说中儿子小也是一米零九,还是一米一,差不差这一厘米“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关系着教育子女的导向。这样一桩小事其意义又着实不小,竟然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作者不是对陶影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以平视的眼光去关注她的情感世界,以悲悯的情怀去感受她的心灵,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美德。

  2.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如: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可是小也是个绝顶机灵的孩子,会追着妈妈问:“咱们出来玩的票也能报销吗?”在孩子面前,她不愿撒谎。

  像这样的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本文还有许多处,这些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行为的内在动因。这处心理描写是在售票员问她“报销不”,她回答“不要了”时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一方面写出了她的处处俭省,另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强烈的责任感。写作中注意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运用恰当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这样说。

  3.生动、形象的比喻。

  如: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

  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时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这种爱是绵延不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这爱里有责任,她要好好地养育儿子,保护他,让他快乐,让他健康成长,让他成为有教养的人。文中这样精彩的比喻比比皆是。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好的比喻让人觉得余味无穷,这绝不是直接描写、说明所能做到的;但如果用得不好,弄巧成拙,就可能引起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写作中运用比喻时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喻体要常见易懂;(2)比喻要贴切,不可信手拈来,喻而不当;(3)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问题探究

  1、如何分析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一方面课文说陶影经常逃票,另一方面文章又浓墨重彩地写她要竭尽全力对儿子进行正面教育,她要全力以赴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她要让儿子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在儿子面前,她尽可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温文尔雅。

  关于她的逃票,小说多次写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她很看重这两毛钱,因为这对于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意味着够吃一顿、一天,甚至几天的青菜;夫妻俩都是蓝领;连集体活动或开会都舍不得坐公共汽车;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在这种生活状况下的逃票固然不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陶影是绝不带着孩子逃票的。作为一个贫穷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母亲,陶影付出了艰苦的努:她为了儿子快乐,毅然为儿子买了一张并不需要买的票;为了儿子,她放弃了用票根报销的计划;她特意倒休陪儿子逛寺院长见识;面对刻薄的守门青年忍着不与其争吵;为了能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苦等了一个多月,拒绝了数目不小的补偿费和赠票。

  小说主要体现了陶影作为一个母亲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对孩子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陶影是令人敬佩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陶影是不完美、有缺点,作为一个普通人才显得更真实;另一方面,正因为她的不完美才反衬出她的伟大,才使她作为母亲的形象更感人。

  2、小说结尾.真相大白了,面对五元钱的赔偿,陶影“没有接”;对两张参观券,陶影“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那么陶影为的是什么?

  她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因为“她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以她要求的是“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错儿……”

  “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陶影不为钱;“她是一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陶影也不为斗气,借机刁难。她要的只是自己在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形象和作为一个母亲的尊严。

  3、句段理解:

  ⑴“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这句话的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孩子深情的爱。

  ⑵“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软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像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练习解答】

  一、她为此所做的努力,在课文中很多情节表现了出来。如:①她为了儿子快乐,毅然为儿子买了一张并不需要买的票;②为了儿子,她放弃用票根报销的计划;③她特意倒休陪儿子逛寺院长见识,她面对红衣青年的苛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其争吵;④为了能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苦苦等待一个多月,拒绝数目不小的补偿费和价格不菲的赠票。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

  二、文中描写陶影心理活动的地方有:

  1.“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一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2.“她很看重两毛钱,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l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四天的菠菜”。

  3.“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惟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三、1.这段话形象地说明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但同时也表明了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2.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温柔和慈爱,这种爱是连绵不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母爱也是一样,这爱里有责任,她要好好地养育儿子,保护他,让他快乐,让他健康成才,让他成为有教养的人。

  3.写出了陶影意识到小也对自己的不信任后的惊愕神情。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将被击碎,陶影感到巨大的不安,甚至是恐惧。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她此时的心理。

  4.写出陶影焦急地等待回音时的心理。她渴望讨回公道,但却音信皆无,日子显得空虚而又苍白,失去儿子信任的日子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表看法,倾诉心声。

  【类文品析】

  父亲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哒、吧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

  我的眼睛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我嘴唇抽动了半天,也没吐出一个字。

  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粘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吮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荼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紧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父亲忽然怔住了,嘴唇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他哭了。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淳朴(  ) 噙着(  ) 攥着(  ) 粗糙(  )

  2、文中两次写父亲“蹲在门前,目光凝视着远方”,从这种目光中你看到什么?

  3、父亲既然不认识一个字,为什么拿着“我”的作业细细鉴赏?找出文中类似的描写句子。

  4、第四自然段父亲给我试衣服一处属什么描写?表现父亲怎样的心理?第五自然段说“我”没吐出一个字,为什么?

  5、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描写的句子,这些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6、做儿女的给父母买点东西,一般来说,父母都很高兴,当“我”把一包茶叶带给父亲时,为什么他生了很大的气,脸上蒙上了失望和忧伤?

  7、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1、略 2、从父亲凝视的目光中看到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希望。他爱儿子,希望儿子学业有成,望子成龙,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 3、父亲把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希望“我”有出息,他把作业看成自己辛苦劳动的成果,所以细细鉴赏。“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4、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爱儿子,怕被人瞧不起,怕孩子心灵受伤害而影响学习的心理。“我”深深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倍受感动,不知用什么话表达出来,所以没吐出一个字。 5、⑴“穿上吧,娃。……要好好地学习哟!”写父亲担心别人笑话儿子穷,怕“我”嫌衣服不好,勉励“我”用心读书。⑵“爸又来了。”话虽简单,却胜过千言万语,饱含着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⑶“瞎闹……不知道珍惜钱!”写父亲怪“我”不懂挣钱的辛苦,担心“我”乱花钱,不好好读书。 6、因为父亲惟愿“我”一心读书,看到“我”把钱花在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以为“我”不专心读书,学别人乱花钱,所以很生气,感到失望悲伤。 7、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望子成龙,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他善良、勤劳,少言寡语,但内心世界丰富。)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参观券(  ) 吝惜(  ) 胆怯(  ) 侃侃而谈(  ) 兀自(  )

  2、填字组词。

  斩钉   铁      得意  声色   厉

  思   想  无可挑        不相识

  3、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⑵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⑶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4、陶影自己吃西瓜时啃得很苦,为什么不让儿子这样做?

  5、如果没有儿子小也在跟前,面对寺院门口查票的红衣青年的所作所为,隐影会如何做?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是由一个什么故事得来的?

  二、同步解读

  在小也的圆脑袋和买票的标准线之间,横着陶影纤长而美丽的手指。由于整天和油面打交道,指甲很有光泽,像贝壳一样闪亮。

  “小也,你不够的。还差一厘米。”她温柔地说。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

  “妈妈!我够来我够来!”小也高声叫,把脚下的踏板跺得像一面铁皮鼓。“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话!”他半仰着脸,愤怒地朝向他的妈妈。

  陶影看着儿子。一张车票两毛钱。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但小也仰起脸,像一张半开的葵盘,准备承接来自太阳的允诺。

  “往里走!别堵门口!这又不是火车。一站就从北京到保定府了,马上到站了……”售票员不耐烦地嚷。

  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

  小也把他那张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仿佛那是一架风车。

  7、解释词义:

  温文尔雅:

  允诺:

  8、陶影为什么给身高不够的儿子小也买票?她愿意买吗?

  9、文中划线句子属什么描写方法?

  10、选文最后写小也把票“粘在嘴唇上,噗噜噗噜吹着响”,表现他此时什么心情?试以小也的口吻写几句他此时的心里话。

  三、美文赏读

  我们家的男子汉

  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溜儿数下来有四个:爷爷、父亲、我和儿子。爷爷老态龙钟,不必提他,父亲五十有余,早已没有了男子汉的锐气。我虽然年轻气盛,却是个瘦弱的书生样。唯有我那儿子,才能算我们家真正的男子汉。

  我们家三代单传,能生个儿子自然是高兴的事。只是关于儿子的命名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麻烦。爷爷首先提议,说是叫李有才。那意思是很明显的,却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老八股,俗气!父亲接着说,叫李伟吧,现在流行双音节的名字,李伟叫起来顺口。然而就其实质,李伟和李有才却是一路货色,况且叫李伟的已经够多了。我没有作声,全家人的目光就一齐投向我。我很感动,莫名其妙地突然体会到一种权力的滋味,――儿子命名的决策权。然而细细一想,也不对,儿子虽然是自已的儿子,但是一经脱离母体,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亨有一切人都应该亨受的人身权利,名字自然也是他自已的不容侵犯的一部分。取得好倒也罢了,偿若取得不好,他以后埋怨起来,岂不是自讨苦吃!罢罢罢,还是让儿子自已碰碰运气吧。这样一想,我顺手就从书架上抽出一部《辞海》,宣布说,这样吧,我翻开《辞海》,以正页的第一个字为准,作为儿子的命名。全家人只是笑,却没有表示反对。于是我就去翻《辞海》,心里想着:儿子,这可是你自已的运气了,爸爸尊重你的权利,你一定要争口气!啪的一下,《辞海》分为两半,全家人一齐围拢来,那正页的第一个字是:然。

  李然,李然。全家人一齐喊。

  儿子猛地一下从他妈妈怀里挣出来,瞪着双眼很精神地扫视一圈,笑了。

  李然生下来七斤重,人们戏称为李七斤。满月的时候,七斤变成了十一斤。长得虎头虎脑,肥头大耳。而且说吃就要吃,说睡就要睡,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长到三个月,就要人抱到外面游逛。进门就哭,出门就笑。马路上汽车跑过,他也两腿一蹬一蹬地跃跃欲试。眼睛滴溜溜地到处乱瞅,高兴之余,还扯开嗓门“噢噢”地吼叫,象路见不平,象对人挑逗。

  满周岁那天,全家人围桌而坐,举行“抓周”仪式。爷爷坐在上席,很慈祥地笑着:李然,抓、抓、抓个钱。父亲坐在对面,毫不示弱地叫道:李然,抓、抓、抓支笔。全家人一齐喊:李然,抓、抓枪;李然,抓、抓......李然愣愣地茫然四顾,却不伸手,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又动员大家拿来了铁锤、镰刀之类。他妈妈抱起李然,放在桌上,李然不哭了,直挺挺地站着不动,却对着桌面,淅淅沥沥地洒下一泡尿来。

  全家人愕然,继而哄堂大笑。

  李然也笑,突然就抬起腿,颤颤巍巍地一步跨了过去。全家人一愣,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

  呵,李然走路了!

  呵,李然走路了!

  我心里高兴,猛地一把抱起儿子。虽然儿子只有颤颤巍巍的一步,然而这毕竟是他自已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呵!

  我们家有希望。

  11.作者为什么说“唯有我那儿子,才能算是我们家真正的男子汉”?

  12.概括文章所写的三件事。

  ⑴

  ⑵

  ⑶

  13.“我心里高兴,猛地一把抱起儿子。虽然儿子只有颤颤巍巍的一步,然而这毕竟是他自已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呵!”这句话怎么理解?

  14.作者最后说“我们家有希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5.选文中的“男子汉”与课文中的“小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计

  左仁清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2、了解心理描会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4、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三、读说训练进行: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速度要快些,一边读、一边整体感知全文。

  3、同桌二人面对面分别扣分演不同角色,揣摩人物的感情、语气,辅以形象具体的动作表演阅读。即可手舞足蹈地读。

  (二)“说”情节内容。

  1、“说”课文的情节内容,可以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故事波澜等方面进行。

  2、教师作“说”前指导:

  买公共汽车票

  啃瓜皮

  买公园门票

  量身高

  请求领导讲明真相

  3、课堂以小组学习为主,因为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学生通过“说”能比“听”学到更多。练的机会多,更重要的是当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时,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才能更全面。

  4、鼓励各组到前台表演,如果文章较熟,鼓励脱开课本表演,表演结束,同学们用掌声鼓励,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给小小的纪念品,比如书签之类。

  5、教师小结:

  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的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三、“说”课中文句。

  1、教师指定说话方向:

  课文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2、学生说话活动,学生齐读全文后,两人一组,找出重点句子进行互读互说。与此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做认真的倾听者,课堂上积极提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意见,老师尽量与发言的同学要有目光交流并以微笑、点头或鼓掌等形式回应发言学生。

  3、老师举例:“以她现有的家境要培养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下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形象地说明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但同时也表明了她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四)、说人物形象:

  1、教师出示说方向:

  (1)小说写一个经常逃票的母亲形象,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成为孩子做人的榜样呢?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2)如果小说不加入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会对文章内容有何影响?

  (3)学生说话活动:(告诉学生分析人物可以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意识、性格特征多方面考虑。先一条一条列出来,然后归纳总结。)

  学生评说: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首先学生同桌对话、演读,然后邀请说得好的学生到讲台前说,说后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同掌声对他们的热情表示肯定,台上台下涌动着激情。

  教师小结:陶影是可敬可佩的,她是一个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有自尊的母亲形象。

  四、当堂训练:

  学生录写本课中自己说的、听到同学的淡话内容。

《一厘米》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

  合创作背景,导入  新课。                      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

  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

  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

  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

  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

  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

  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

  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

  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

  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

  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

  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

  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

  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

  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

  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

  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

  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

  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

  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

  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

  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

  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

  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

  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

  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

  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

  “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形

  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

  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

  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

  画中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形象不一定非

  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

  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  2.学习课文。

  区别与联系。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用。                                本文的主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  4.比较教师所列其他文章与本文的异

  巧。                                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

  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

  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

  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

  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

  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

  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

  的补充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

  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

  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

  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

  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

  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

  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

  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

  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

  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

  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j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

  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

  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

  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

  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

  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

  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

  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

  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

  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

  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

  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买公共汽车票――啃瓜皮――买公园门票――量身高――请求领导讲明真相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厘米》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