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 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 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⑵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 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⑴ 注音:
髭(zī) 犀利(xī) 颔(hàn)首 锃(zèng)亮 髯(rán) 滞留(zhì) 禁锢(gù) 广袤(mào) 鬈(quán) 炽热(chì) 黝黑(yǒu) 尴尬(gān gà)
⑵ 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⑴ 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⑵ 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⑶ 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⑵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敏锐、犀利。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⑶ 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多媒体显示)
⑴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⑴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托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⑶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2、合作研讨:
⑴ 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⑵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⑶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⑵ 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⑶ 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的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六、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马德的《最美的眼神》,完成题目:
最美的眼神
马 德
①一所重点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雒老八十寿辰。雒老师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教授、学者以及活跃在时代前沿的it精英。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师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之际,把这个谜底揭开。
②于是,学校给雒老师教过的学生发出一份问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雒老师的哪些方面最让他们满意。五花八门的答案很快反馈了回来,有人认为是他渊博的学识,有人认为是他风趣的谈吐,有人认为是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是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喜欢他营造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干脆说,雒老师的翩翩风度是他们最满意的。
③然而,学校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在学校看来,这些闪光之处,也可能是其他老师所具有的,并没有代表性。仓促之中,学校在众多的学生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学校认为这100位学生的成功,肯定或多或少受到了雒老师的影响。为了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这次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
④答案很快就以传真、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了回来。出乎预料的是,这次的答案居然惊人地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雒老师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
⑤这下轮到组织者为难了,本来他们打算通过这种问卷的形式,揭秘雒老师,同时把得到的答案,作为学校的传家宝流传下去;然而“眼神”这个答案非但没能起到揭秘的效果,反而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
⑥百年校庆的日子很快到来了。庆祝大会隆重地举行,校长讲完话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辞。一位知名的教授上台,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今天我有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聚一堂,首先得感谢雒老师。我刚上这所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说实话,那时我已经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正是老师,把我从困难中拯救了出来。此前母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雒老师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是的,那时候,同学看不起我,父母也对我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师的眼神中流动着的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自卑和沮丧的心。我就是从他的眼神中得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另一位学者致辞的时候,笑着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比如偏袒成绩好的,偏袒女生,因为讨厌老师,导致我很厌学。雒老师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这使我的心也变得晴朗起来……。”
⑦后来上台的学生中,大凡雒老师教过的,无一例外地谈到了雒老师的眼神。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温和;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中蕴满父亲般的慈祥;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着人的心灵……
⑧事实上,大会开到这里已经非常成功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最后,有一位50多岁的教师在事先没被邀请的情况下,走上了大会主席台。他说:“我也是雒老师的一名学生,而且在一所中学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自己也像雒教师一样,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开始的时候,我总不能做好,后来我渐渐发现,能够传递这样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漫溢出爱的芳香。”
⑨他讲完之后,台下顿时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那一天,学校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答案。
1、学校寻求他们最想要的答案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加以概括。
2、
⑴ 雒老师的眼神为什么是最美的?
⑵ 雒老师眼神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果没有第⑧段,文章也很完整。那么,这一段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4、
⑴ 在塑造雒老师形象时,本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⑵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想说的话。(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先是问卷调查,对五花八门的答案不满意;再次调查,对“眼神”这个答案更加迷惑;最后通过学生发言,得到了最想要的答案。
2、
⑴ 因为雒老师的眼神充满爱意(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心灵的荡涤),所以是最美的。
⑵ 雒老师眼神的美表现在:流动着鼓励和肯定(闪耀着自信);流露着公正无私;传递着爱意;透着温和;蕴满慈祥;荡涤着心灵。
3、有必要。因为前面的内容只是对雒老师眼神的具体描述,而第⑧段则通过一位普通老师的发言,揭示出了雒老师眼神美的本质,并将其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教育形式传递下去。
4、
⑴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⑵ 本文塑造雒老师的形象时,几乎没有正面描写,都是通过学生的真切感受来体现的,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雒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略
七、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揣摩下列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语句,品评其表达效果: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唐 《琐忆》)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提示:写鲁迅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表现他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2、托尔斯泰的影响((法)马丁・杜・伽尔):
开始读托尔斯泰的作品这当然是我少年时期的大事之一,它对我整个作家生涯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我对于作为文学作品形式之一的小说,其中包括人物繁多、情节复杂的长篇巨著的绝对信赖是在我读了《战争与和平》之后形成的。后来我又总是怀着赞叹、兴奋而又惊异的心情多次重读了这部著作。
我认为,对未来的小说家来说,托尔斯泰是最好的导师。托尔斯泰的影响你自己可能体会得到,也可能体会不到,但只要托尔斯泰对一个作家产生了影响,他只可能是好的影响。他决无丝毫强加于人之处,十分自然、极其朴素,我甚至想说,表现手法很普通,这些是文坛上的每一个新手都能接受的。他没有人们可以随便仿效的专有“技术”,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与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人们很相像,但在任何一个人物身上,他都能找到内心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而这些,如果没有托尔斯泰的帮助,则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托尔斯泰的洞察力是极其惊人的,同他这种洞察力相比,我们的眼光显得那么狭小、肤浅,有局限性而又程式化。于是,托尔斯泰无比精湛的写作技巧就开始产生影响。当你已经深入到他所创造的世界中,注视他怎样观察人的本质的最深处,当你跟随他顽强地探索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永无止境地寻找那能够骤然揭示整个人物心灵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状态时,就连我们的目光也变得更加犀利,观察力也变得敏锐起来。我们就这样逐渐学习着洞察别人心灵深处的秘密。对于一个年轻的小说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益处呢?托尔斯泰不能教会他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写作,但是,对于多少有点观察才能的学生,托尔斯泰就能教会他向心灵深处去观察。
(选自《精品中的精品》(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译者杨藻镜)
2、重温经典: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提示:《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篇游记──记游托尔斯泰墓,但在实质上它是一篇抒情散文,借游览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并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
托尔斯泰的坟墓极普通、极朴素──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土丘,无人守护,无人管理,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名字也没有,但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之所以美,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面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2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1、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 教学课时:3课时
4、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 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 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文感知】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课前二分钟简介戏剧《日出》。(注意从作家对于生活的犀利的洞察力入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作家不凡的洞察力,对人类精神文明所作的杰出贡献入手,分析作家的命运的两重性,分析作家命运的悲剧性,然后导入对本文的讲解。
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进行补充与点评。
识记重点字词: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要求能够正确的给汉字注音,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并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
二、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组:
1、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然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在茨威格的笔下,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3、请你模仿下列语句写一段话: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对那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三、揣摩与思考
1、本文着重刻画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请揣摩下列语句:
⑴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比的频波。
⑶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分析本文人物描写运用的手法。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四、拓展与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同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请你联系生活的实际,与全班同学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五、巩固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题《贝多芬的吻》。
【课后记】
本文的语言十分的优美,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十分的深邃。在本文的讲授过程中,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的简介非常的重要。在课堂是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存在一定的困难,今后在文章的导入的过程上还应该下一番功夫。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⑴ 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⑵ 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⑴ 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⑵ 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⑶ 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⑷ 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⑸ 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⑴ 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⑵ 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表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⑴ “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⑵ “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学生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部分,其他同学听读思考:
1、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⑴ 写犀利目光;
⑵ 写目光蕴情丰富;
⑶ 眼睛有威力;
⑷ 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学生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⑴ 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⑵ 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学生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学生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标准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产,以致于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不幸。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5
【创意说明】
采用板块式教学──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激诵读,体会语言情感;细心研读,感悟文本;迁移拓展,摹写赛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收集并整理疑难问题。
三、激诵读,体会语言特色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
1、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明确: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5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明确: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四、细心研读,感悟文本
精读6~9段,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描写眼睛的角度。
讨论归纳: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作者是如何刻画眼睛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自由解读,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
第6段中(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中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还引用了高尔基地话,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第8段中的“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3、合作探究:
⑴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⑵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⑴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五、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4、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精彩的外貌描写,有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学生交流、巩固。
2、指名学生与教师共同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⑴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⑵ 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试说其作用。
(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外貌怎样?
四、教师小结
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度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解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二、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1、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教师小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请同学们课下一定多读读这位文学泰斗的作品,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作者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学习本文,我们如同与两位大师对话交流,请你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将精彩的语段背下来。有些句子含义深刻,你是否都理解了,如果有疑问请提出来。
四、学生质疑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五、 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六、布置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
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教学难点】
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有关人物介绍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粗点字注音:
胡髭(zī) 长髯(rán) 鬈(quán)发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禁锢(gù) 轩(xuān)昂 犀(xī)利 侏儒(rú) 尴尬(gān gà) 酒肆(sì) 锃(zèng)亮 甲胄(zhòu) 粲(càn)然 盎(àng)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愚钝:愚笨;不伶俐。
禁锢:束缚,限制。
犀利:锋利;锐利。
酒肆:酒馆。
炽热:极热。
滞留:停留不动。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⑴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四、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作业
课外阅读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2.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教学策略
重点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多媒体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预设教学过程一、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1)注音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滞(zhì)留 禁锢(gù)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 犀(xī)利 广袤(mào)无垠 尴尬(gān gà) 炙(zhì)热(2)释义犀利 器宇 禁锢 尴尬 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2、通读课文: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1)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锐、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三、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课后习题第2题)学生研讨回答,教师明确。2、讨论思考:(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得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3)课后习题第1题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学生自读后完成练习。学生自由诵读,勾画相关语段。反复朗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学生边听边仔细揣摩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合作研讨学生研讨后回答
板书设计
4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多毛、须发浓密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先 普通大众 赞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敏察、深刻) 蕴含丰富情感
教学后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周星期二)
第 一 课 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 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 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 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七.作业 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 ) 钝( ) 锢( ) 尴( )
带( ) 纯( ) 涸( ) 滥(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you3( )黑xuan1( )昂 xi1( )利
侏ru2( ) 酒si4( ) chi4( )热
can4( )然 长ran2( )han4( )首低眉
广mao4( )无垠 an4( )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八. 课后记录: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七.课后记录: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学生交流资料
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
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 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黝黑(yǒu) 侏儒(rú) 两颊(jiá) 滞留(zhì) 尴尬(gān gà) 胡髭(zī) 愚钝(dùn) 酒肆(sì) 穹顶(qióng) 禁锢(gù) 一绺(liǔ) 蒙昧 (mèi) 轩昂(xuān) 长髯(rán) 面目可憎(zēng) 刀鞘(qiào) 粗糙(cāo) 粲然(càn) 甲胄(zhòu) 锃亮(zèng) 意趣盎然(àng) 犀利(xī) 鬈发(quán) 屏住(bǐng) 2、词语解释:
气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3、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1~5段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⑵ 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的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4、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 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总之,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⑵ 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此处可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直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⑶ 读了这一部分,你认为托尔斯泰的相貌怎么样?
托尔斯泰长相粗鄙,他多毛,浓胡须,身材矮小,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作者生动的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对客人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的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同时,这一段也是过渡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课前准备〗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准备好有关字词的检查默写。教师准备好题目准备提问。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描绘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的。
二、研读与赏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感情,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眼睛里透出丰富的感情;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3、在写法上,与写外貌时是否相同?为什么?(研讨与练习一)
相同点:使比喻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前者多用抑笔,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个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后者高度赞美,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三、揣摩品味语言
1、托尔斯泰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很好的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的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四、拓展延伸
研讨与练习四。
参考答案要点:不矛盾。“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依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五、布置作业
1、有计划的阅读代表托尔斯泰艺术高峰的三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泰斗的风采。
2、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3、查阅有关资料,试写一篇小论文,论题: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引导学生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收集整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资料。
2、能力目标:
⑴揣摩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⑵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意。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品评语句,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似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奉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小说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⑴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广袤(mào)无垠犀利(xī)禁锢(gù)滞留(zhì)颔(hàn)首低眉尴尬(gān gà)黝黑(yǒu)炽热(chì)锃(zèng)亮⑵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⑴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⑵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⑶文中第8语段“托尔撕秦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⑵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敏锐、犀利。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⑶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惟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展感悟思想内容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多媒体显示)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⑴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托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作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⑵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⑶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秒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2、合作研讨:
⑴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⑵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⑶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⑵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⑶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所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黝黑(yǒu) 侏儒(rú)两颊(jiá)滞留(zhì)尴尬(gān gà)胡髭(zī)愚钝(dùn)酒肆(sì)穹顶(qióng)禁锢(gù)一绺(liǔ)蒙昧 (mèi)轩昂(xuān)长髯(rán)面目可憎(zēng)刀鞘(qiào)粗糙(cāo)粲然(càn)甲胄(zhòu)锃亮(zèng)意趣盎然(àng)犀利(xī)鬈发(quán)屏住(bǐng)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1、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⑶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
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篇13
【创意说明】
采用板块式教学──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激情诵读,体会语言情感;细心研读,感悟文本;迁移拓展,摹写赛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收集并整理疑难问题。
三、激情诵读,体会语言特色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
1、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明确: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5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明确: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四、细心研读,感悟文本
精读6~9段,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描写眼睛的角度。
讨论归纳: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作者是如何刻画眼睛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自由解读,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
第6段中(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中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还引用了高尔基地话,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第8段中的“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3、合作探究:
⑴ 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⑵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⑴ 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五、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