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作文《我爱家乡的――》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导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

  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三、过程与态度目标

  1.   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

  2.   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导学思路

  由于学生均没有课文中所写的那种故土沦丧,四处流浪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在导学过程中首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起联想,唤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创造必要的条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映东北沦陷时期百姓逃难时的电影片断及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

  2.导师解说:194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全面开始了侵华战争。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本文作者正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整体感悟

  1.在导师指导下,给课文第一部分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注上拼音,并给课文标出节奏和重音,以方便朗诵。

  2.导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3.学生按所提示的方法对课文第二部分词语的读音、词义、节奏、重音等进行标注,并练习朗读。

  4.全体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感悟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5.请几位同学说说离别故乡和亲人的情景与感受。师生一起朗诵江淹《别赋》片断和毛泽东《到韶山》、《挥手从兹去》等描写离别的诗词,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离别之情的感悟,找到感悟理解课文的最佳结合点。

  三、学习探究

  1、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

  (1)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自主阅读思考,并在课堂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悟。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明确:

  课文第一部分主要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作者运用了呼告、排比、比喻等手法,讴歌了故乡的美丽和丰饶,抒发了深沉热烈的赤子之情。

  2、   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探讨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与写法,明确:

  课文第二部分表达作者要报效故土,为她的解放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在写法上与第一部分相同,都是在直接抒情中穿插进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运用呼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拓展阅读

  阅读孙犁的《老家》一文,完成练习

  老    家

  孙  犁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新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12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了,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果树成行。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寒暄   解嘲   萦绕   桑梓   情节

  2、解释“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的含义。

  3、作者说“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为什么?

  4、文章末尾“但是,新的正起突起,旧的终归消失”是什么意思?

  五、仿写训练

  由仿写到独创是学习作文的必由之路。仿得多了,也就“熟”了,“熟”了也就“巧”了。“仿”不是照抄,而是仿照着样子学习写作。一是仿内容的创意,二是仿结构的技巧,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要求:认真阅读和揣摩课文第一部分“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和第二部分“在故乡的土地上,……留着我的手印”这两段文字,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进行仿写练习。写完后在小组内传阅、交流、评点、修改,再选优在全班交流,课后将优秀仿写习作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内的“语文学习园地”内供同学欣赏。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1、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1、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3、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探究与反思

  1、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后记:土地也就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最后一课〉来讲。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来导入。文章是写事变过去十年后,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难的时候。用联系时代背景,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 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土地的誓言》设计

  杨柳中心校陈楼初中     陈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了解作者采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3、培养学生眷恋故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背景介绍

  1.直接导入

  2.背景介绍: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此文呢?――播放音频

  二、知识检测

  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两生上黑板注音,纠正后齐读。)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看课题,提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两遍课题,读后讨论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这是        的土地?为什么要发出誓言?谁发出誓言,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

  2、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快速默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归纳。

  爱”(板书)

  3、品读赏析

  解决问题

  现代文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就是一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语段中描写作者家乡景色的语句。

  稍停,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2)从第一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特有物产?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呢?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

  (3)指一生读第二段中描写作者家乡的语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4)第一段从东北的特有的物产进行描写,第二段呢?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5)通过对这两段的学习,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美丽、丰饶”(板书)

  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

  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解决问题2

  4、展示 “九・一八”前后图片

  (1)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成后,学生朗读。

  教师评议,给以表扬鼓励。

  (2)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九・一八”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交流。“凄凉、悲惨” (板书)

  解决问题3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找出誓言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

  (2)作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决心发出了誓言?“誓死保卫家乡” (板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回答。

  (3)用什么语气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6、小结:(教师结合板书)

  四、以歌曲总结

  下边咱们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7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炽痛(    )(a.zhì  b.chì)

  2.嗥鸣(    )(a.háo  b.áo)

  3.怪诞(    )(a.yá  b.dàn)

  4.默契(    )(a.qá   b.qì)

  二、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三、下列句子朗读不太顺口,请稍加修改,使之通顺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红玉的脸庞,眼睛似黑玉,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五、阅读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训练

  请用抒情的文字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二、c

  三、“土地黑黑的”改成“黑色的土地”,“眼睛似黑玉”改成“黑玉的眼睛”

  四、1.拟人  2.比喻  3.反复

  五、1.“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3.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4.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8

  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 颜浩

  端木蕻良是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重要成员。这个创作群体包括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除了端木外,还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和李辉英等人。他们以集体的姿态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表现出了独特的群体思维和群体意识,给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开辟了抗日文学的先河,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把作家的情感与东北的茂草和高粱交织在一起,将日寇的暴行、人民的屈辱和铁蹄下的杭争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出来,呈现出了苍凉悲壮的时代风格和强悍粗犷的艺术特色。除此之外,他们还怀着淡淡的忧愁和哀伤回忆起那片魂牵梦绕的破碎家园,字里行间渗透了对故乡山水和民众深切真挚的眷恋,并进而对民族的命运和人生的遭际展开了深入的内省和反思。因此怀乡的主题在东北作家群的笔下,不太可能有牧歌式的悠然和童话般的静谧。东北的长白山和黑土地,是作为国仇家恨的历史见证而存在的,它必然要承载起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土地的誓言》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韵味的怀乡作品,它是远离故土的游子以全部的热情和思索吟唱的一曲大地之歌。

  在中国现代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端木A蕻良这样,将土地看成自己的命脉和根基。正如他在《土地的誓言》中宣称的那样:“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东北本来就是满族的发源和聚居之地,作为一个满族作家,端木对于养育了祖辈的土地,始终怀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感和宗教意识。在他看来,“我活着好像是专门为了写出土地的历史而来的”。因此,我们阅读端木的小说或散文,常常感觉似乎直接触摸到了雄浑而广裹的东北大地,在聆听着昂扬而悲恰的呐喊,感受着每一个地之子心灵忧伤的悸动,因而往往能够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与作家一起来到他生长的地方,回首那些悲喜交织的“关于土地的故事”。

  在端木的笔下,故土的山水风光都以诗化的语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如数家珍地描绘着著名的兴安岭上“摇曳着银光的白桦”“性情刚烈的落叶松”“通体漆黑的棒棒鸡”和令人垂涎的山珍之首“飞龙肉”①。那里还有他念兹在兹的万里草原,“草原上野花随着星辰转换,室女座当令的时候,粉蒸玉琢的大朵的山芍药到处开;天琴星当令的时候,野婴粟花开了;狮子座当令的时候,金针花开了”②。我们还看见了冰雪初融的早春开河的盛况,“郁闷的河水,迸出砰然的碎响,像烧红的滚动着的玻璃熔液似的,翻花向前地滚去”。湿润的春风一下子把什么都招呼了出来,“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在墙头岩缝上窜出的草芽“娇嫩的像刚洗过澡的少女皮肤似的”。韭菜冒嘴了,小白菜分瓣了,“给春风爆干了的树枝,有时发出干裂的声音倒落下来,冰化成的涧水渐渐地从悬崖上流下来,冻裂的土崖子坍塌了,盘错的老树根子在半空电悬着。风从东方传来,树枝向西方摇晃,银色春天的声音在空中袅袅的互相磕碰”。在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旷野上,有着细嫩腰肢和温柔笑脸的金枝姐在愉快认真地摘着野菜。好一幅典型的东北初春图!不过,在这样让人醉然的景致中,作家也没有忘了加上了一句:“田里到处都是人,土匪不能活动了,这时我们怕给绑票绑去的阴影,在我母亲的眼前消散开去。”③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沉重的忧虑就随之迅速地弥漫开来,提醒着每一个阅读者,这是一片丰饶美丽然而饱经忧患的土地。

  端木蕻良是一个强调文学创作要有“宽度、深度和强度”④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有着对故土永恒的赞颂和眷恋,他还以土地为重要参照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上,充分展示了“九一八”前后东北的社会状况和民风民俗的变动。在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中,他描写了关东大草原上的首富丁家二百年的兴衰史,并借以概括了自清朝中叶以来东北土地被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丁家的祖先不择手段地疯狂掠夺了大量的土地,自己的财富也迅速地膨胀,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但日俄战争之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东北的渗透和扩张,丁家日渐势微,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直至陷于破产的境地。比这个故事本身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端木的笔下,无论是占有土地的富户,还是辛苦耕耘的农民,几乎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了以土地为根基的生存态度和生命意识。他们所有的爱与恨、喜与悲、开拓与挣扎、幸福与失意都与这片土地密切相关。这里既是他们降生之地,也是他们埋骨之所。无论他们在何处漂泊,他们的血脉与精神都留在了这里,并且最终要回归到这里,与花草山川、寒冰冬雪融为一体。这种“落叶归根”的观念,其实正是端木自己的土地意识的折射。

  早在南开中学期间,端木就发表了论文《力的文学宣言》,倡导“力的文学”,其中就包括“土地的力”。在他的观念中,这种“力”是美的张扬,是健全人性和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反映。所以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作品中对故乡纤细而精致的怀念,另一方面他又憧憬着用泪水洗去强加给故乡的“一切的污秽和屈辱”,大声疾呼“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对于端木作品中的“两副笔墨”,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粗、重、大”和“轻、细、小”两种迥异的创作风格,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话题。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来源于端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一方面,“大草原的空旷与寂寞、母亲的郁恺、走向没落的士大夫的大家族生活”熏陶了他“细腻与善感的本性”和“彻骨的忧郁”;另一方面,父辈传下来的“莽原子民的奔放、骠悍”又赋予了他堂?吉诃德式的拯救天下苍生的英雄梦⑤。很长时间以来,东北由于地理的偏远和气候的寒冷,形成了豪放粗野的民风。同是东北作家的萧军就曾说过,“我家乡那地方,民风是很闭塞、骠悍的。一般并不崇尚读书。当军官或‘红胡子’(土匪别称)是一般怀有野心的青年所向往的理想。”在几乎所有的东北作家的笔下,我们都能看见那些有着顽强求生意志和冒险精神的“土匪”,他们因为生活的压力被迫铤而走险,但依旧与土地保持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特殊的群体,作家们对他们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不过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以他们为主力的抗日联军成为了捍卫故土、保护家园最坚定、最无畏的力量,也就自然成为了作家们笔下肯定和赞扬的对象。在端木的小说《遥远的风砂》中的“煤黑子”,从烧杀抢掠的土匪变成了抗日的战士,成为了作家讴歌的力与美的化身。此外,在《科尔沁旗草原》中,端木还塑造了一个满身野性的女子水水,也可以作为这种狂放之美的另一种象征。这些不屈服于命运和自然、富于抗争和活力的健全生命,为我们理解东北的人物和文化提供了别样的参照。

  端木曾经自称“性格的本质上有一种繁华的热情”,自己与故乡人民双重的奴隶地位“形成一种心灵的重压和性情的奔流”⑥。正如他在《土地的誓言》中表白的那样,“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他热爱那里参天的白桦和金黄的豆粒,他怀念那里高远的夜空和清亮的空气。这片土地养育了端木蕻良,他也永远属于这片土地,关于故乡的点滴记忆,也必然会横亘他的生命。即使在远离家园的异乡,相信在他的梦中,依旧会有萦绕不去的东北土壤的芳香。

  (1)端木蕻良:《在内兴安岭原好森林里》,见《端木蕻良文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端木蕻良:《在草原上》,文载同①。

  (3)端木蕻良:《早春》,文载同①。

  (4)端木蕻良:《文学的宽度、深度和强度》,文载同①。

  (5)陈悦:《瑰伟的英雄梦幻与潜抑的生命低语─―端木蕻良小说世勇的精神透视》,见成歌主编《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6)端木蕻良:《我的创作态度》,文载同①。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

  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 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 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 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 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 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附:结束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物产 丰饶 思恋家乡

  关东沃野

  景色 美丽 热爱祖国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树立学好本领将来报答故乡养育之恩的决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丰富深沉的语义2.了解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感悟、联想、思考的步骤学习课文2.重视品味、学习和借鉴作者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

  二、介绍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三、订正字音:

  端木蕻良炽痛胸膛喷涌泛滥白桦林嗥鸣

  山涧斑斓碾丰饶污秽谰语怪诞

  亘古默契田垄蚱蜢镐头

  四、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要求: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2、标出你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

  五、整体感知: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本文的结构内容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果简单。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婉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2、结构特点:

  思考: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类似句子可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六、布置作业:背诵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句段。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小组讨论: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含义: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归纳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三、拓展延伸:

  交流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写一篇歌颂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练》二三四。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  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 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作者邮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