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三首》|人教版(通用13篇)

《古诗三首》|人教版(通用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三首》|人教版(通用13篇)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径:乡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3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4

  [教材分析]

  《绝句》一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写了作者(初夏时)行于三衢山道中所见的幽静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愉悦欣喜)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融、燕、崇、溪”等。“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

  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中“竹外桃花”要一气呵成读完,重读“花”字,“三两枝”慢读,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中“暖”字要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三衢道中》第一句重点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语调上扬,读出“晴”带来的意外之喜;第三句语速加快,重读“路”字,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读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3.语言运用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自主理解有难度的词语,并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到的景象。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认识三衢山,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衢山风光图片。

  宋代诗人曾几在游览三衢山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衢道中》。

  (2)板书诗题,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欣赏三衢山风景,初步感知三衢山之美,为下面学习古诗做铺垫,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生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完成自学,结合教师范读,学生可以从读正确变为读出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反复识字。

  板块二

  走进古诗,寻“三衢”美景

  1.课件出示思考提示。

  课件出示:

  r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他沿途看到了什么?在课本上用画出来。

  r请画出诗人游玩的路线。

  r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1)游玩的时间。

  ①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梅子黄时”是指什么时候?拓展诗句,理解“梅子黄时”。

  课件出示:

  r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风。――苏轼《舶风》

  r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师:“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出行正好碰到了――日日晴。

  (2)游玩的路线。

  ①展示学生画的游玩的路线。

  ②结合诗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判断路线是否正确。

  师:“泛”和“尽”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出游玩的时间并画出游玩的路线,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的意思,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板块三

  再读古诗,品“游三衢”之情

  1.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1)图文结合,想象美景。

  ①边读古诗边看插图,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②补白想象画面。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2)运用关联词说话。

  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句诗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游玩中看到的美景吗?(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2.想美景,品诗情。

  (1)感受诗人的心情。

  师:如果你是诗人,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师: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心情呢?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游玩之景的美,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梅、溪、泛、减”4个字。

  (1)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梅、溪、泛、减。

  (2)熟字比较法识记:梅―每;泛―眨;减―喊。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书写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梅”的右下部分“母”的笔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用红色标注。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设计意图】对于写字教学,三年级依然要高度重视,本课中“梅”“溪”是难写的字,所以要重点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鸳、鸯、惠、崇、豚”5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揭示诗题

  1.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现在一起来背一背。

  (2)巩固方法:(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总结的学习写景诗的方法?

  2.板书诗题。

  (1)师:我们将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新的两首诗。(板书: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指导书写“惠、崇”二字。

  惠:“日”扁宽,横画等距,横上一点不要忘记。崇:上面是山字头。

  (3)读懂诗题: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学法对于后面的学习很重要,“惠、崇”二字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板书诗题,随机指导写字,为后面的写字做铺垫。

  板块二

  感受节奏,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里有疑惑。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等方式先行解决容易懂的内容,难点由教师点拨。重点理解“迟日”“泥融”“鸳鸯”“欲”等字词。通过偏旁猜认“蒌蒿”“芦芽”两种植物。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反复地读也有利于学生背诵。

  板块三

  自主合作,想象画面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课件出示学习清单)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清单。

  (1)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说学习清单。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利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学习清单意在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事物及几个基本要素说清诗意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清单的使用也能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板块四

  品读诗句,悟意明情

  1.品味《绝句》中的色与味。

  (1)师:同学们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风景图。这首诗,不仅有美丽的景,还有好闻的气味呢!你发现了吗?(春风花草香)谁想来读读这花香扑鼻而来的句子?(指名读)

  (2)师:看到优美的风景,闻着扑鼻的花香,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3)补充新燕衔泥筑巢的知识。(教师补充)燕子在忙碌地筑巢时,鸳鸯在做什么呢?为什么它们睡得这样香?

  (4)想象体验。

  师:看着这样的春景,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试背古诗。

  师:是的,这样又香又美又温暖的春天,怎能让人不爱呢?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热爱,结合你们的学习清单,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2.感受《惠崇春江晚景》的灵动鲜活。

  (1)师:刚刚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的.春日美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笔下美景中的植物吧!

  ①诗中写了哪几种植物?指名回答。(竹、桃花、蒌蒿、芦芽)

  ②师:引导学生体会“满地”“短”的含义和意境,感受春天植物的生机勃勃。

  ③师: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2)师:动物们也闲不住了,你看课文的插图,鸭子在水里干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名学生根据课本插图造句。

  (3)师:老师有个问题,这四句诗写的景都是诗人看到的吗?(结合“欲”字的解释,明确第四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4)师: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植物和活泼快乐的小动物们,诗人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说一说)

  (5)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在学习清单中完成对古诗的普遍性学习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个性化学习。感受不同古诗的韵味。通过多次引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板块五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课件出示生字:融、燕、鸳、鸯、惠、崇、芦、芽)

  (1)形声字识记:央、鸟―鸯。

  (2)图片识记:燕子、鸳鸯、芦芽。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燕”是上中下结构,上面部分是“廿”;“鸳、鸯”是上下结构,“鸳”的左上部分是“夕”。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教学中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主导思想,但三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古诗的意思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本着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注重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生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不断受到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7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  新课

  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4、教师创设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句子?为什么?

  3、再次诵读古诗,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进步。

  4、下面我们都做小诗人,不拘形式地练习背诵古诗。

  六、适当扩展,学习古诗

  过渡:刚才,我们一边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这首诗读得有滋有味。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1、请大家看材料――《绝句》,这也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

  2、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用最段是时间就能够把古诗学会!(学生自学古诗)

  3、大家读书真认真!下面我们人人都做小老师,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说一说。大家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结合成小组,或者是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咱们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4、各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学习成果,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好古诗。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读出感情了?学生诵读《绝句》

  7、教师总结:看来同学真的是无比的聪明,一块合作就学会了古诗。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8、放录像,学生欣赏

  9、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10.师总结: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韵――诗歌朗诵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a)才露尖角的嫩荷叶固然生机勃勃,待到盛夏,一池荷花盛开又该多么吸引人。大家想不想去看看西湖的荷花?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g)假如你是诗人杨万里,清晨迎着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呼吸着新鲜空气,送朋友出门,恰好看见一池美丽的荷花衬着碧绿的荷叶,脱口吟诵出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是怎样的感觉。谁愿意试试当诗人的感觉,来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三、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四、比较赏析: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五、作业 :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

  西湖诗两首

  莲叶无穷碧 西 水光潋滟(好)

  湖

  荷花别样红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8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9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2、简介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2、介绍作者。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2、介绍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10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之美;通过诗文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第一首古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 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2. 汇报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白、庐山风景区、瀑布的资料。

  3. 学生解题。

  4. 看图听读古诗,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体现诗人观察点的词。(“遥”字)

  二:读诗歌,初步感知。

  1. 自由初读诗歌,掌握生字“庐”“川”的音、形、义。

  2. 自由再读诗歌,看看诗中写了那些景物?

  3. 看图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三:披文入境,领会全诗。

  1. 师范读第一句,学生试着画节奏。

  2. 齐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之美。

  3. 释词解句。

  4. 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古诗,想象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5.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四:抓住“银河”,激发想象。

  1. 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写银河?

  2. 听读,想象瀑布像银河一样从高空飞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 指导朗读全诗。

  4. 背诵全诗。

  五:作业: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通过理解《山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抓住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自学自悟能力。

  3.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山行》这首诗。

  二:教学方法基本同上。

  注意以下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远上 寒山 石径 斜 白云生处 坐

  爱 晚 红于 二月花

  三:读、背诵古诗。

  四: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

  1. 汇报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取得共识。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全诗。

  3. 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看谁运用的语言恰当,描述生动。

  五:课堂练习。

  1. 背诵古诗。

  2. 填空。

  《山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11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

  1、复习导入  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 奉上第3题。)

  6.作业 :完成作业 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12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生字)

  duànchǔzhìūfān

  断楚至孤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突出,出现。

  (8)日边:天边。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课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板书: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谈话接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学生配乐感情朗诵。)

  2.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配乐朗诵。)

  3.我相信同学们都能背下来。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的朗诵表达出诗中的情。

  4.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11)断楚至孤帆

  1.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楚”――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

  “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帆”――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4.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5.展示学生作品。

  6.过关评价。

  八、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1.同学们去过西湖吗?(如果有去过的,请学生做简单介绍。)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2.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3.谈话揭题: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课件出示13)《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4.(课件出示14)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1.(课件出示15)《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

  2.小组交流: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课件出示16)突出显示“饮”“初”“亦”“抹”“宜”。

  1.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2.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诗句。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yǐnchūyìmǒyí

  饮初亦抹宜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mǒ,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ā,组词“抹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饮=欠+饣初=刀+衤宜=且+宀

  减一减:迹-辶=亦

  4.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课件出示17)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1.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代表发言,教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5.“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当,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8.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

  2.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山色空蒙。)

  2.“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3.“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4.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5.“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7.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生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呢?(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读诗:欲把西湖比西子。)

  3.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打扮。)“相宜”什么意思?(合适)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课件出示18:生字田字格课件)饮初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衤”,不是“礻”。

  2.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仿影、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4.投影展评,进行写字修正。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1.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的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

  2.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4.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篇三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比赛: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2.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4.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20)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课件出示21)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板书:望洞庭)

  3.课件出示本诗的生字。(课件出示22)

  jìnwèimóyáoyínpántín

  镜未磨遥银盘庭

  (1)指名读。

  (2)重点强调:前鼻音“银盘”,后鼻音“镜庭”。

  (3)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4)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境一镜末一未摇一遥很一银挺一庭

  组词扩展:磨面磨坊盘子玉盘

  (4)全班齐读。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课件出示23、24)

  (1)望:从远处看。

  (2)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3)湖光:湖面的波光。

  (4)两:指湖光和秋月。

  (5)和:和谐,优美。

  (6)潭面:指湖面。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8)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9)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10)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5.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25)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1.学生齐读,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2.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学生自由朗读。

  2.互相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

《古诗三首》|人教版 篇13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篇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一)

  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二)

  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三)

  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

  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桃花鸭子

  画中

  蒌蒿芦芽

  画外河豚(联想)

  知识点

  一、会认字注音及组词

  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

  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

  减jiǎn(减少)

  二、会写字及组词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鸳(鸳鸯)(海鸳)(鸳凤)

  鸯(鸳鸯)(鸯锦)(鸯龟)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梅(梅花)(杨梅)(腊梅)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三、易错的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得dé(得到)děi(我得)

  地dì(地球)de(高兴地)

  五、形近字

  牙(牙齿)

  六、近义词

  融―溶暖―热满―遍

  欲―想尽―完添―增

  七、反义词

  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

  短―长晴―阴减―加晚―早

  八、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燕子》(第1-3自然段)《荷花》(第2-4自然段)《忆江南》

  2.默写《绝句》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三首》|人教版(通用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