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元日》导学案(通用16篇)

《元日》导学案(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元日》导学案(通用16篇)

《元日》导学案 篇1

  一、预习目标

  1、读诗4至5遍,诵读诗歌。

  2、学会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

  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他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三、学习导航

  1、我会填:

  《元日》这首诗主要写了 人们在元日那天在鞭炮声中迎接            ,迎着春风              ,还有                                       

  的情景。

  我读这首诗的感受:                                 。

  2、我理解 :

  一岁除:                     。

  瞳瞳日:                        。

  屠苏:                          。

  3、我质疑:                                        。

  4、我查找:

  搜集一至两首王安石写的古诗。

《元日》导学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诵背诵古诗,了解古代人民过年的节日习俗和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

  3.能用简单概括的语言描述现在的过年方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很快就要过年了,新的一年马上来到了。在这段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说一说你是怎样过新年的?(学生发言)

  同学们非常喜欢过年,了解了很多过年的习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描写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板书课题:《元旦》。(齐读课题)让学生质疑问难。了解“元旦”的含义。(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为一年的第一天。)

  过渡:你能想像王安石在诗中都会写些什么吗?自己读读古诗看看。

  (二)新授

  1.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字典,自读古诗体会含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不理解的词句。

  3.班交流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估计学生会对下列词语不理解:屠苏、瞳瞳日 千门万户、新桃、旧符。

  4.一读古诗,你能自己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人们都在这一天做什么?

  5.从古诗当中你能感受出怎样一种气氛?你是从哪句话或者哪一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让我们带着这些心情齐读古诗。然后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和同位一起背诵。

  6.在这首古诗当中你感觉哪些字对你来说记住有些困难?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学生互相帮助,交流记字,写字心得)

  教师总结讲解:

  “爆”是一个形声字,左边表示它的意思,右边表示它的读音,在写起来的时候需要注意右下部分共有5笔完成(教师示范)。

  “屠”让学生根据字典的解释记住生字。

  “苏”让班里姓苏的小朋友讲解给大家听。

  “换”是一个我们平时常见的字,如交换、换位等,右边不能写成“央”。

  “符”很简单,注意写的时候上小下大。

  根据老师讲的学生自由练习,可以选择自己认为不太好写的字多练(教师巡视指导)

  7.同学们这首古诗要求大家会默写,让我们趁热打铁,在你们的练字本上默写一遍试试。

  8.我们现在过新年的方式和以往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谈谈你的理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三)教学延伸

  除了《元旦》,王安石还写了很多优秀的古诗。老师非常喜欢他写的另外两首诗《梅花》和《泊船瓜洲》,实物投影仪出示。

  梅花         泊船瓜洲

  墙角数枝梅,  京口瓜洲一水间,

  凌寒独自开。  钟山只隔数重山。

  遥知不是雪,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有暗香来。  明月何时照我还。

  学生自学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来背诵。你还知道哪一些?(鼓励学生课余多找找王安石的诗积累。)

  (四)作业设计

  不管是古时,还是现在人们都喜欢过年,请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资料,下节课带来一起交流。

《元日》导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

  古诗。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导学案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元日》的说课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湘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五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五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1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唤醒他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

  ,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情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四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们脸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自豪感!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如下: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换 符 辞旧迎新

《元日》导学案 篇5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标: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通诗歌。

  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

  1.孩子们,当这些词语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 ――过春节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放爆竹、贴春联和福字、拜大年)

  2.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宋代诗人王安石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叫做《元日》。(板书)读题。

  3.解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什么意思?指哪一天?古人认为春节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再读课题。

  4.想听听这首诗吗?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二、品词析句,体悟诗情。

  1.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古人到底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自己读读这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就是指“鞭炮”呀?(爆竹)

  你们知道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时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时刻,新旧更替,这个“除”的意思就是----更换。

  这里的“岁”是什么意思?年,哪些成语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读了这句诗,你一定想起了自己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情景,能给大家说说吗?

  从这鞭炮声中,你仿佛听出了什么?

  是啊!这响亮的爆竹声充满了喜庆和希望,这响亮的爆竹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春。谁来读?

  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齐读。

  ▲“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这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放鞭炮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还会喝口香醇美味的屠苏酒。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第一口酒!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评:人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一阵阵暖流。

  是啊,就像春天里的风一般给你带来温暖。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来吟一吟这句诗?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古代人在礼仪上一般讲究先长后幼,可是只有饮这屠苏酒时是先幼后长!不相信?有诗为证:“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这正是因为新春开元,年轻人又长了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长辈们希望他们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为!回忆一下,大年初一,长辈们常会怎样祝福你?

  2.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品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出示两行诗)指名读。

  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们好像已经融入了那快乐、喜庆的氛围当中去了。

  愿意和他一样快乐吗?咱们一起读吧!

  ▲“千门万户瞳瞳日”

  其实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人们还会用其他方式欢度春节。除夕之夜,人们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形声字, “”(由暗渐明)――: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用两个字。为什么呢?重叠使用,就是为了强调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

  想象一下,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轮瞳瞳红日,在守岁的人们眼里其实象征了什么?(光明与希望)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太阳)

  这阳光也照到了人们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呀!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称呼春联吗?

  他们把它称之为“桃符”。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桃符”的?

  你们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像这样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我们书上的彩图中就有一副春联,你们注意到了吗?

  老师用简体字把它写出来了,你会读吗?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了美好的愿望。 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什么意思?人们的这一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当你换下去年已经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春联时,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结:难怪古人在春节时“总把――”, “桃”和 “符”指的都是?压缩省略,交替使用,古诗的语言多么凝练!让我们一起诵一诵三四两句诗。

  4.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指名读。

  就让我们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中,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读好这首诗吧!齐读。

  5.孩子们,王安石笔下的,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的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过春节,为什么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浏览)看出什么来了吗?

  是啊,他坚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将来临,到时定会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板书)啊!诗是表达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向的。现在的你,对这首诗一定更加深有感触,那就让我们融入朗读吧!配乐读。

  6.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还记得吗?

  在这首诗中,诗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

  这时的王安石变法失败,*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齐读。

  7.总结:同学们,不管是《元日》表达出的对变法的充满希望,还是《梅花》所表达出的高洁坚强,无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诗传情。所以,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更是在读诗人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希望你们都能用心去读好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

《元日》导学案 篇6

  《元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其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的作品。此首七言绝句介绍了古时候人们过新年的风俗,描写了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整首诗篇幅短小,内容除个别古词外,较为浅显易懂。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较为熟练地通过自主阅读资料来疏通、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预习工作。

  针对文本特点与学生学情,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首先,我通过欣赏春节音乐的方式激趣导入,让学生们说说“从音乐声中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气氛?”来引出古诗题目,在板书课题时,我着重强调“元”字的理解,通过出示字典上关于“元”的六种解释,让学生们自己对照意思,选择出《元日》中的“元”是第一、最初的意思,从而顺理成章地解题,“元日”便是春节。解题之后,我便开始教给学生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朗读。通过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发现朗读古诗需要注意停顿与节奏才能读出古韵,用斜线的记号把古诗的停顿标出。其次,我便让学生尝试去读懂故事,遇到难以解决的字词理解要在书上做好记号。接着,我以每一行诗先读、再交流难懂的字词、接着连起来说说意思、最后想象画面、分析这幅画面带给你怎么样的感受的形式来开展理解诗意的教学。如“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句,先指名读,其次有学生提问“‘一岁除’中的‘岁’和‘除’是什么意思?”,接着有预习充分的学生便回答“除”是“去”的意思,我在一旁补充:也有交替、改变的意思。而这边的“岁”我引导学生回想《春联》一文中的一副对联:“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里面“辞旧岁”对“贺新年”,“岁”对“年”,显然“岁”就是年的意思。那么,如此分析下来,整个一行诗很多学生都能把意思完整地说出来了,最后,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耳边就是“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这样的声音中,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悄悄地过来了。学生们都感受到了欢乐、热闹的气氛,我适时进行板书。以下的三行诗我便用相同的方法教学,其中也拓展了一些关于古代“爆竹”的来历、饮屠苏酒的故事来使学生们更彻底地理解古代的过年习俗。分析完整首诗的意思,我便请同学们三个字概括古时候人们过春节的风俗,有的学生在“放鞭炮”和“燃爆竹”之间犹豫摇摆,经过讨论斟酌,我与学生们一致认为“燃”字更有古意,而引用原文中的“爆竹”一词也更贴合诗意,就在字词的反复推敲下,我与学生一起概括出古人过年的三大风俗:“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之后一起分享交流。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还需读懂诗人在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感情,这就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我采用直接出示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发现王安石是在担任宰相推行新政时创作《元日》的,结合当时背景,很快就能感受到诗人此刻高兴、激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心境。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积累了王安石另外两首十分著名的古诗进行古诗的课外拓展,分别是《梅花》和《泊船瓜洲》。

  通过《元日》的教学,我发现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概括而言就是解题、读通、读懂、读到诗人心里去。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反复地强调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希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元日》的内容还是很简单的,个别词语的意思我采用出示小资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从而锻炼他们对资料的提炼与理解能力。最后,在处理教学时间安排上我出现了时间不够的情况,经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出在最后引入作者的介绍与写作背景的引入上面,这一部分我讲得过于详细了,假若能处理得简单干脆一点,整节课的时间会是恰好的,而对于学生的理解、吸收也会是适量、合理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元日》导学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幼儿喜欢朗读古诗,并能通过声音和动作进行表演。

  3、理解故事古诗,丰富相关词汇。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元日”动画课件、古诗诵读(MP3)、乐曲两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王安石所写的古诗《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学习古诗

  幼儿欣赏古诗课件。

  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师幼共同讨论古诗中这些词的意思。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三、巩固古诗

  请幼儿对古诗情境进行想象

  现在请你们闭眼听古诗朗诵,在头脑中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好像看到了什么?请幼儿说一说

  教师带领幼儿朗读。

  四、表现古诗

  教师播放两首不同的乐曲,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那首来配古诗,为什么?

  请幼儿对古诗进行动作创编

  师:多喜庆,多热闹呀。你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把热闹和喜庆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古诗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

  在《元日》这个语言活动中,目的`能跟随配乐古诗《元日》的朗诵,感知古诗的内容及意境。我把教学内容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小朋友很快理解了古诗较难理解的内容。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就连平时寡言少语的顾晨怡小朋友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具有喜闻乐见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用于语言活动中,一方面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群体的语言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元日》导学案 篇8

  一、学科领域

  二、适用年级:适合于小学二年级学生

  三、教学内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二)、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幻灯出示)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是为了接下来的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三)、联系“春节”,想想“元日”

  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古时候人们是怎么过“元日”的。

  1会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幻灯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5)、古诗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跟读。

  (6)、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7)、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8)、送字宝宝回家(幻灯)

  [指导学生的朗读应是循序渐进的,过多或过高的要求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本课4个生字,本首诗就占了3个,所以在设计中我先要求学生把诗读正确,当然,诗不像其它的文体,语言比较口语化,随意化,它有着较强的节奏感,所以会读诗,也应当包括读好诗句中的停顿,表现出节奏。]

  2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与一开始学生畅谈过春节相呼应,学生可以根据之前说的,大致推测出诗句的意思。]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a: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b: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c::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d: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3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文中的插图描绘得很形象,给一种过节时喜庆的感觉,有助于学生读好这古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3)、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4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幻灯展示)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语文应该是在生活中学习,又服务于生活的,联系“元日”,迁移学习,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

  5了解系作者生活,体味诗的深层内含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谁知道他?(指名简单介绍)

  (2)、师出示、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给学生介绍王安古创作背景,为的是引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内含。]

  6根据生活实物,学习生字

  爆: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屠:古时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现今指宰杀。

  符:古时的符是用竹子制成的。

  [想想生活上的事物,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效果。]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1)指名背诵古诗

  (2)开火车认读生字古诗中的七个生字,会组词。

  (3)能把生字的拼音读准。

《元日》导学案 篇9

  《元日》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实行变法初期所作,是古往今来流传甚广的描写“春节”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爆竹”、“屠苏”、“日”、“桃符”几个意向生动的表现了当时人们过春节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也寄托了诗人对变法成功的美好期许。

  根据文本及内容特点,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抓住几个关键的意向来理解前两句诗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边读边悟,结合想象感受当时的热闹、喜庆与祥和。并总结学习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后两句,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在有着深刻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古诗是中华文化长河中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最后的作业布置也是紧扣“古诗”:品读经典古诗,感受文化魅力。

  本节课教学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元日》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诵的诗歌,我先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又是一年春早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当中,再适当的引导学生联系联春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气氛。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的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炮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他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副怎样的情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词,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在教学“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时,许多的同学都明不明白“屠苏”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里的“屠苏”肯定是一个地名。面对学生的这个回答,教师可以随势导入对“屠苏”一词的理解,告诉学生,“屠苏”是一种草名,因这种草泡制的酒,称之为屠苏酒。古代的习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在一起饮屠苏酒,庆贺新春,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之后,也就掌握了这句诗的意思。

《元日》导学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读熟,熟读成诵。

  2、利用设问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自主参与学习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写作本诗的心境,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所表达的情景,情感。

  二、选材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宰相之后,著名的“熙宁变法”之前。他借描写过年的习俗、气氛抒发他在改革伊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心情。诗中将人们过新年的喜庆气氛融入到了热闹的迎春场面中,立意清新,一派除旧换新、欢欣鼓舞的迎春景象。新学期开始,刚刚过完春节不久,利用学生对春节的观察和感受,比较熟悉过春节的习俗、情景。选择这首诗作为开学第一篇,有利于学生从贴近他们生活的经历入手,从自我感受入手,从切身体会入手,比较易于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更好的赏析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掌握字的读音,词的含义。范读、讲读、自读、读到琅琅上口,读到入情入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描写的情景、意境。

  四、教学过程:

  1、上课前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这一节古诗课,请同学们拿出古诗课本和一支能用的笔,放在课桌上,把其他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收起来。看谁做的又快又好。(清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体,有利于课堂秩序)

  2、同学们,你们的春节过得好吗?(引出课题)谁来说一说过春节是你都注意到有那些民俗习惯,请举手。

  3、(生回答)同学们观察真仔细,看来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过春节的情景的古诗,请同学们把古诗课本打开,在目录里找到《元日》这首诗。翻到这首诗。(78页)

  4、解题。“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第一天。这首诗描写的是北宋时期人们过春节的情景。

  5、范读,并出示较容易出错的字及注音的字卡,如“爆”、“屠”、“苏”、“瞳”、“换”、“符”等。让学生重点拼读容易出错的字,并朗读。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诗中有那些过春节的风俗?

  6、自渎完毕,老师知道有的同学早就读过这首诗了,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提问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目的在检查学生正确阅读的情况)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仔细听他读的效果,发现问题,等他读完了就把你的小手举起来,好不好?

  7、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发音不准的字、词,首先请举手的学生来纠正,并及时板书字及注音。请出错的同学拼读,然后大家一起拼读。

  8、提问“一岁除”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注释,联系古诗,说出答案。目的培养学生利用手头的甘(课本、字典、资料等)自主阅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问一个差生,如果能够认真阅读注释,是能够回答好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好了,可以进一步让他读读“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并让他说说下一个问题(即问题9)。

  9、(如果上一个问题,差生不能回答,或者回答不好,再提问一个中等生,如果中等生回答不够完整,再提问一个优等生。以下提问基本定格在这样的思路上,把简单的问题目首先给差生,目的在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较难的问题,引导差生由浅入深慢慢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较难的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在“够得着”的基础上,跳一跳,回答好问题,享受“摘到果子”的成就感,进而督促中等生向更难的问题挺进。在此过程中,如果差生或者中等生回答不完美,交给优等生来总结归纳,最难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让优等生既能人尽其才,又能让他们面对挑战,戒骄戒躁,更上一层楼。)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除”字,过去的意思,一年过去了,一切不如意的,陈旧的东西都过去,除旧迎新,一切又有了新的希望,过去一年里不曾实现的梦想,又有了新的机会。这里一个“除”字,在读的时候,音调要高亢,果断,要把那种除旧迎新,充满希望的、一展宏图的感觉读出来。

  10 、“屠苏”是什么?请看注释,回答。屠苏酒,古代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家人要先幼后长饮屠苏酒来庆贺新春。“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这里的“入”字,用得非常的妙,一个“入”字把春风拟人化,写活了!把春风写成了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东西!细心体会, “入”字读的时候,要惟妙惟肖,把春风那种悄悄的,暖洋洋的感觉读出来,声调要婉转,亲切。

  11、“”是什么意思?“千门万户日”,用你的话来说,应该怎样说?

  12、“桃符”是什么?现在演变成了什么?在黑板上画出桃符的大约形状,“桃符”,一种画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更换。现在演变成了对联。引导学生从自己过春节的亲身经历回答问题。

  13、“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两句,把作者当时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然后把这种情感融入的这两句古诗中,读出来。“”的语调要上扬,声音要铿锵有力;“换”字读的要果断。

  14、通过这样的解读以后,学生读这首诗的意境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放声读,眉飞色舞的读,手舞足蹈的读。熟读成诵。大家一起,合上课本,手打拍子,集体背诵。

  15、用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背诵的情况。

  16、课后,用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王安石的另一首《泊船瓜洲》,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江雪》。

  五、板书设计:

  爆(bào) 屠(tú) 苏(sū) (tóng) 换(huàn) 符(fú)

《元日》导学案 篇11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春节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了三句跟节日有关的诗,清明、重阳、中秋,从而引入今天和春节有关的《元日》,并解释题目意思。接着学生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认读字词,讲解生字。理解关键词语含义。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4、交流每句的意思,同桌说一说。连起来说意思。最后,感悟升华,引出作者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感受诗人革除旧政,实行新政、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心情。

  整节课,我有意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些特点:节奏、押韵和诗眼,从而让古诗这一文体,不光停留在读背上,还要理解它的写法和渊源,从而进行传承。学生在“找诗眼”时,找到了“除”、“换”、“送”等字,而且有理有据,理由充分,这样的思考与理解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想法也是很独特的。今后,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学得方法,思得深刻。反思这节课,前面读词读诗的时间有些多,后面拓展时有些仓促,不够深入。另外,王安石写诗的背景放在理解诗句之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联系诗人和作者的情感,从而明白诗人的写作目的。

  古诗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学有所得,应该是我们长期探求的方向。

《元日》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苏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诵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难点:运用工具书独立完成预习。

  课前准备:对联积累,能够诵读对联。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张老师第一次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   “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精读古诗、领悟诗情、想象意境。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指导书写:

  新:注意左半部的下半部是“小”上有一横。

  换:注意右半部的下半部不是“央”。

  六、趣味作业,拓展延伸。

  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他们小的时候是怎样过年的,与自己相比有哪些不同,写成采访日记。

  七、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送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旦:公历一月一日

  焕然一新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言行相符      千门万户日,

  年年有余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导学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中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中带你:让学生初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读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板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元日”这个题目的理解!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指名读)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声:“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

  师补充:古人认为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三、初读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提醒:注意读音和节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各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

  (师讲解释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课件。)

  3.利用这种方法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诗中集中展现了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

  (2)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话)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板:暖)

  (3)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评:你得不错,但这霞光还不够灿烂,不够温暖,能再读一次吗?

  (4)新桃,旧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他的笔下仅仅是一副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的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王安石一生追求积极进取,时时关心百姓的生活。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第二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元日》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

  5.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大家说得有道理,但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师引导学生交流),在王安石这种激动心情的驱使下,声声爆竹也变得那样悦耳,扑面而来的春风也充满了暖意,就连那刚刚从冰窖中取出来的屠苏酒也有了阵阵暖意,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6.请带着这份踌躇满志、这份春风得意、这份憧憬期盼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能不能看书的尽量不看书。

《元日》导学案 篇15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元日》导学案 篇16

  一、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 学生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还没有形成,注意力不能稳定持久,具体形象思维为其主要思维特点,学习还以近期娱乐目标为主,缺乏理性思考。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教学中我以合作学习和联系生活教学策略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手、脑、口并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

  1、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处理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习,学习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首诗,一次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 教学过程

  ※ 背诗导入

  1、 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2、 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3、 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交流)齐读课题。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过年诗。不过,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5、 生交流。师结:对,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元日

  [宋]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千 门 万 户 日 ,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简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1] [2]  下一页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 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名句赏析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习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习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上一页  [1] [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元日》导学案(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