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小池》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小池》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池》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小池》教学反思 篇1

  《小池》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池》的时候,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诗歌,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发言及反复的诵读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小诗以及诗歌所描绘的初夏景色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所出现的美丽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及语感均能通过诵读诗文尽情地表达。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这样的设计给“读读背背”这一貌似单调的训练形式赋予了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小池》教学反思

  活动1

  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1:蜻蜓飞来飞去,很开心。

  生2:荷叶刚刚从水中发出芽来。

  师:你看见刚露出水面的荷叶是什么样子?

  生2:尖尖的,还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了。

  师:你真会观察,还会打比方形容呢,真棒!(为下文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埋下伏笔。)

  生3:我还看见大树长得棵茂盛了。

  生5:还有水从远处流来,形成了河。

  其他孩子争论起来:是湖吧,是池塘。

  师:(板书 河 湖 池)谁最能干,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得出:河是长长的,湖是宽宽的,池塘最小。

  师:(出示画面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感知后)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池?

  生:洗衣池、鱼池、粪池、游泳池等。

  师小节:今天我们就要去欣赏小池的风光。(板书课题《小池》)

  反思:利用丰富的画面吸引孩子,引导孩子把静止的画面变成自己灵动的语言。利用孩子生成的问题:是河?是湖?是池?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为了巩固对文字的理解,延伸到生活中看到的池,把文本渗透到生活中,使课堂学习和生活零距离,降低一年级孩子学习古诗的情感上、认知上的难度。同时用恰当的激励语言肯定他们的成就,把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向高潮。

  活动2

  出示整首诗,孩子自渎,说说图画中的景物在哪句诗中。

  生1:我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在写荷叶。

  师:你真会发现。诗中为什么说“小荷”,不说荷叶?

  生1:小荷是荷叶宝宝,它还没长大。

  生2:它的叶子没有展开,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的。(用到了上个环节的知识)

  生3:包得像个尖尖的牛角。

  师:原来你就是诗人啊,尖尖角是你想到的,真厉害!你能读读吗?

  生读后,师评价:你把“尖尖的”读得真轻,读出了小荷嫩嫩的样子,谁也和她比比?激发孩子感情诵读。

  师:小荷有朋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1:我从“早有蜻蜓立上头”知道小荷的朋友是蜻蜓。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它们是朋友?

  生2:我从“早”看出来的,说明蜻蜓一直在等小荷出来。

  生3:蜻蜓早早的等着,终于见到小荷了,它很开心。

  生4:蜻蜓一看到小荷露出来,就马上站在上面。

  生5:我不同意“站”在上面。因为“站”太重了,会压痛小荷。

  生6:对,是轻轻地停在上面。

  生7:还可以说是歇在上面。

  生8:我还从图中看出它们很亲热,在说很开心的事。

  ……

  师:你能读出它们的友情来吗?

  生读,互相评价:立还要读轻一点……

  反思:借助画面引出文字,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引导孩子寻找“小荷”、“荷叶”和“站”“立”两对词语的不同,主动的理解文眼,发表自己的感悟,培养了孩子主动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有感情的诵读,使孩子有感而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小池》教学反思 篇2

  《小池》教学反思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评价的艺术──《小池》教学有感

  评价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运用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推动教学向成功的方向发展;反之,如运用不当,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走向失败。

  在教学古诗《小池》一课时,我采用了角色转换的方法来评价学生。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小池》背给妈妈听?

  (生纷纷举手,师找一名到前边)

  师:好,现在我当你的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家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啊,我太想听我的女儿给我背诗了!

  生:背诗。

  师:我的女儿真行,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师:(教师指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小池》。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

  师:啊!我搞错了。还是弟弟的记性好。

  (众笑)

  …………

  在这里,我把教师的角色转化为社会性角色(如妈妈、哥哥)这样有情节,有冲突,有趣味,容易被学生接受。整节课,学生们情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好,可以说,评价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小池》教学札记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 “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小池》教学反思 篇3

  《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小池》一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描绘了初夏池塘优美的意境,赞美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向往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教学,我采用了这样的一些办法:首先是用画面、用故事感染学生,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感受初夏河塘之美;然后我和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相互提问、互相启发。这时,我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感受诗句的美妙意境。尤其是提出了“小荷露角”和“蜻蜓立上头”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讨论、交流、想象,丰富了诗的意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小池》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就从两个大问题:你觉得这首古诗是描写哪个季节的,为什么?如果让你给这首诗配一幅图画,你会画些什么?让学生走进古诗,独立思考。是初夏还是盛夏?是荷叶还是荷花?在一个个新问题的萌芽到解答,孩子们的发现是有依有据的,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 “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古诗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和巨大潜能。”因此,古诗的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池》教学反思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这首古诗是《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里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背了,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后发现有不少字音孩子没读准,而且都没注意七言诗2/2/3或4/3的朗诵方式,至于理解,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基本都只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虽说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古诗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释,注重意境的领悟及诵读,但是我觉得大概意思还是应该知道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我决定把主动权更多地让给孩子们。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照”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诗歌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你们不明白?“惜”是什么意思? “惜细流”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写是夏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大胆地自己提出问题,哪个词不懂,哪个句子不明白,都让他们提出来。然后再问有哪些孩子能解决这些问题。让那些能解释词意或大概讲解诗意的孩子先说,然后我再对他们的解释进行加工润色,那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也积极参与了提问及回答。问题主要集中在前两句上,后两句比较直白,孩子们都懂。以这样的形式讲解了一番后,孩子们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能联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甚至是背颂诗歌。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 篇4

  《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首尾呼应,《三字经》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经》和古诗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课我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导入本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而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节课老师就要领着小朋友们去这座宝藏中寻宝,高兴吗?(高兴)那好,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去寻宝了!

  这样的开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结尾时,我与开头相呼应:小朋友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这首《小池》记住了,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小池的风景真是太美啦!而诗人却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来,看来古诗中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小朋友去发掘!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非所宜。”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去发掘更多的宝藏!

  这样相呼应的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是因为课前学生回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古诗读给同桌听,把生字读给同桌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桌作为小老师来纠正对方读错的地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用交流识字方法,个别读、领读形式来读准本课生字,再让学生展示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读音并边听边想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贺晨曦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钱嘉盈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吴峥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课文中“池、惜、阴、晴、柔、露、立”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运用借助熟字识字的方法。初步学习借助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达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铺垫情感。

  (二)品读词句,积累情感。

  在字词教学中渗情。一篇文章的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情感脉络在很多时候较难统一起来。为了避免这一点,让情感脉络贯穿字词教学,我的策略是:①随文识字,所有生字的教学分散在诗句的解读中。②对生字的教学做一翻详略安排。与情感主线有关的字浓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诗《所见》中要求四会的生字,考虑到这个字和“惜”、“爱”是本诗歌的文眼,抓住这几个生字的教学就能紧紧地抓住诗歌的情感线,所以我把“立”字作为本堂课的四会字来教学,并给予浓墨重彩,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助力。与情感主线无关的生字教学(例如:池、阴、晴)我则通过在语境中复现淡化处理。③从生字的不同角度渗透情感。“惜”从形入手,为什么“惜”要用竖心旁?让学生明白心里爱惜才是真正的爱惜,泉眼从心底里爱惜泉水,舍不得让它多流;“立”从推敲其运用入手,体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轻盈与自在;“柔”从义入手,给“柔”组个词,诗中讲大树喜欢柔和的( )。这样的教学努力体现识字与阅读的整合,生字的教学基本与情感基调保持一致。

  (三)启发想象,丰富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往往留下许多不确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适当的补白,以丰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他们相怜相爱、相依相偎,那么有情,那么和谐。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一起走进这恬静、美丽的小荷池,一会儿是蜻蜓,一会儿做大树,一会儿又成了诗人站在小池边,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丽,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体味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叶图,学生声声惊叹夏天荷塘美丽的同时也积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里透红等许多词语与诗句。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课外搜集、诵读跟荷花有关的诗歌与文章,这样从课内的拓展到课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在生动的画面视觉作用下,不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发出由衷地赞叹。

《小池》教学反思 篇5

  《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首尾呼应,《三字经》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经》和古诗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课我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导入本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而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节课老师就要领着小朋友们去这座宝藏中寻宝,高兴吗?(高兴)那好,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去寻宝了!

  这样的开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结尾时,我与开头相呼应:小朋友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这首《小池》记住了,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小池的风景真是太美啦!而诗人却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来,看来古诗中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小朋友去发掘!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非所宜。”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去发掘更多的宝藏!

  这样相呼应的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是因为课前学生回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古诗读给同桌听,把生字读给同桌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桌作为小老师来纠正对方读错的地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用交流识字方法,个别读、领读形式来读准本课生字,再让学生展示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读音并边听边想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贺晨曦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钱嘉盈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吴峥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小池》教学反思 篇6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还是以前那种以教师说教为主、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那这堂课上发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称之为“意外”,而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去,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有学生说出“歌声”是牧童的这个答案以后,我马上予以肯定,这样,其他孩子也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自然而然地认为:“歌声”就是牧童的。整堂课会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也会无声无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放手,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预先裁好的衣服样子摆到布上去,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且具有开拓性,他们对诗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上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都在学生的争论中交流、质疑、展开、发散――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只是维持了课堂秩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对诗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歌声”到底来自哪里,有的说是牧童的,有的说是蝉儿的,有的说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说是大家的――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时对诗文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朗读也会变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

  二、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小学五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开放式的教学是很多老师梦寐以求的,开放式并不是放任学生任意任为,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思想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的教学。以上教学片断就是体现了学生对“歌声”来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于学生这些虽然有些偏离作者意图,但又不无道理的思考,我没有反对,也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积极的响应,积极的予以肯定。对学生的评价并不是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交互式的评价,学生的思想也在这种交互式的评价中得到升华。

  一堂再普通不过的语文课,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必须尊重学生特有的想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不照搬教材,而是把教材做为学习知识的载体,帮助学生循着探索问题的路线进行有价值的研究,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小池》教学反思 篇7

  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一)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低年级古诗教学、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了更深的思考,心中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首尾呼应,《三字经》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经》和古诗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课我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导入本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而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节课老师就要领着小朋友们去这座宝藏中寻宝,高兴吗?(高兴)那好,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去寻宝了!

  这样的开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结尾时,我与开头相呼应:小朋友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这首《小池》记住了,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小池的风景真是太美啦!而诗人却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来,看来古诗中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小朋友去发掘!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非所宜。”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去发掘更多的宝藏!

  这样相呼应的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是因为课前学生回家已经预习了这首诗,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把古诗读给同桌听,把生字读给同桌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桌作为小老师来纠正对方读错的地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用交流识字方法,个别读、领读形式来读准本课生字,再让学生展示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读音并边听边想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贺晨曦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钱嘉盈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吴峥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二)

  小池》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渲染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表现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与情趣。整首诗情趣盎然,语言清新,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为促进孩子与教材的诗性对话、情感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因此在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把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作为主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在确定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时,我除了考虑它们相对的独立性之外,更多地考虑在达成这些目标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情感主目标的达成。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将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确定如下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课文中“池、惜、阴、晴、柔、露、立”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运用借助熟字识字的方法。初步学习借助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达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铺垫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环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课前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古诗动画画面,调动起学生的感情,把孩子带进了吟诗作画的情境中。在课首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创设了一个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夏天是一首诗,夏天是快乐的。”这样的情感体验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发并滋长。

  (二)品读词句,积累情感。

  在字词教学中渗情。一篇文章的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情感脉络在很多时候较难统一起来。为了避免这一点,让情感脉络贯穿字词教学,我的策略是:①随文识字,所有生字的教学分散在诗句的解读中。②对生字的教学做一翻详略安排。与情感主线有关的字浓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诗《所见》中要求四会的生字,考虑到这个字和“惜”、“爱”是本诗歌的文眼,抓住这几个生字的教学就能紧紧地抓住诗歌的情感线,所以我把“立”字作为本堂课的四会字来教学,并给予浓墨重彩,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助力。与情感主线无关的生字教学(例如:池、阴、晴)我则通过在语境中复现淡化处理。③从生字的不同角度渗透情感。“惜”从形入手,为什么“惜”要用竖心旁?让学生明白心里爱惜才是真正的爱惜,泉眼从心底里爱惜泉水,舍不得让它多流;“立”从推敲其运用入手,体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轻盈与自在;“柔”从义入手,给“柔”组个词,诗中讲大树喜欢柔和的( )。这样的教学努力体现识字与阅读的整合,生字的教学基本与情感基调保持一致。

  在充分朗读中动情。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手段之一。本诗歌的教学淡化诗句逐词逐句的理解,已读代讲,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课堂上自由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在充分朗读中获得初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启发想象,丰富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往往留下许多不确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适当的补白,以丰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他们相怜相爱、相依相偎,那么有情,那么和谐。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一起走进这恬静、美丽的小荷池,一会儿是蜻蜓,一会儿做大树,一会儿又成了诗人站在小池边,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丽,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体味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叶图,学生声声惊叹夏天荷塘美丽的同时也积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里透红等许多词语与诗句。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课外搜集、诵读跟荷花有关的诗歌与文章,这样从课内的拓展到课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在生动的画面视觉作用下,不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发出由衷地赞叹。

《小池》教学反思 篇8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进行了反思,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为了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学《小池》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首诗和昨天学的《所见》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发现《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而让他们知道两种不同绝句的节奏。但是班上一个男孩的回答:“《所见》这首诗里面有人,《小池》这首诗里面没有>写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我惊讶于孩子的发现力,也为自己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备学生而感到羞愧。我连忙说:“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所见》是一首写人的古诗,所以昨天我们学习《所见》的时候可以采用做动作表演的方法来记忆背诵。《小池》是一首>写景的诗,我们今天就尝试用画画的方法来记忆背诵。想要画好《小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让后进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本诗的意境。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绪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

  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结合自己画的诗意图,便整体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小池》教学反思 篇9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啊?(夏天)对,就是美丽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在这里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之所以这样导入,主要是想从孩子的情感入手,为之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做铺垫。

  二、多方法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本首诗识字教学采取随文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的生字有:阴、晴、柔、露。而里面又涵盖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换偏旁、编顺口溜、借助反义词和组词等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根据以前的积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孩子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之所以把“惜”作为随文识字,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字放在诗句中理解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诗句,由生活中的“我们要爱惜书本”等引申到本首诗中的“泉眼爱惜它的细细的水流”,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带句,加深理解

  在识字环节过后,就是深入学文。本首诗一行诗描写一个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四种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然后逐个景物地学习诗句。先带孩子看泉眼的图片,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后在图中找树阴在哪里,然后分别抓住“惜、细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适当的理解之后,孩子们体会到了泉眼对泉水的爱惜,体会到了树阴对美景的喜爱,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小池景色的喜爱之情,为之后的背诵全诗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设计了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小蜻蜓,说一说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干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停在荷叶上休息”,有的说“我在和荷叶说悄悄话”,有的说“我在荷叶上看风景”,还有的说“我在和荷叶做游戏”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出的答案充满童趣和喜爱,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为背诵奠定了感情基础。

  五、适当拓展,加强识字,激发情感

  在整节课的最后带孩子们欣赏了盛夏荷花池图片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两个环节。在看到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时,孩子们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不禁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了孩子一次欣赏美景的机会。

  但是纵观整节课,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全诗的朗读形式较单一,应该让形式再多样一些。

  2、在理解诗句含义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通过看图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加深理解,利于背诵。

  3、课堂上有一个问题第一讲和第二讲时我是这样问的: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孩子们的回答既准确又快速。在第三讲中,由于我的疏忽,问题变成了这样:诗人描写了那几处景物?孩子们就回答不上来了。看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的儿童化,提出的问题要精准,使用一年级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

《小池》教学反思 篇10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这首古诗是《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里面其中一首,所以不少孩子在学习之前就已经会背了,可是通过课堂上让学生自读自学后,检查后发现有不少字音孩子没读准,而且都没注意七言诗2/2/3或4/3的朗诵方式,至于理解,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基本都只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跟着老师念一句理解一句,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而且虽说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古诗上不追求一句一句地解释,注重意境的领悟及诵读,但是我觉得大概意思还是应该知道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我决定把主动权更多地让给孩子们。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学生自读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对于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一向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如:“照”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等等。我相机让学生组词,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些难字。跟着我又问:诗歌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你们不明白?“惜”是什么意思?“惜细流”呢?学生不明白的诗句意思我让他们用符号标出来,再次阅读诗句,猜测诗意。

  二、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诗的大意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的大意,才能接着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才不会在读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念。因此当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写是夏天这个季节的所受所见所想,我让学生大胆地自己提出问题,哪个词不懂,哪个句子不明白,都让他们提出来。然后再问有哪些孩子能解决这些问题。让那些能解释词意或大概讲解诗意的孩子先说,然后我再对他们的解释进行加工润色,那么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也积极参与了提问及回答。问题主要集中在前两句上,后两句比较直白,孩子们都懂。以这样的形式讲解了一番后,孩子们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印象,能联想到夏天的景色,于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甚至是背颂诗歌。

  这节课总体来说还是能让人感到满意的,很高兴孩子们能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我也相信对每一个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和新的尝试,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池》教学反思 篇11

  在学习第四自然段: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也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池塘里。看到许多同一课时的教学处理比较简单直接,多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示这样的景象。可我觉得好像并没有让学生感触到白云、青山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反复的读过这段话,它其实就是描写的小池塘很清亮,倒映出了天上的白云、远处的青山。读着、读着使我一下子联想到了照镜子时人们的那种喜爱自己、欣赏自己心理。在引导孩子们学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白云和青山为什么喜欢小池塘?你们照过镜子吗?照镜子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呢?学生很快的联系到了自己平时照镜子的生活经验,进而把这种经验带到文中的白云和青山的身上。孩子很快的感触到因为白云、青山也和我们爱美的小姑娘一样喜欢照镜子,他们把清清亮亮的小池塘当作了镜子呢!把自己美丽的身影也投到了小池塘里,这样小池塘也更美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时,很自然的读出了白云、青山对小池塘的喜爱之情,学生也在感触了小池塘像镜子一样清亮的美丽后不由得喜爱这个小池塘。

  在解决课文重点段:今年夏天,池塘里又长出了睡莲,水面上铺满了圆圆的绿叶子,叶子间盛开着美丽的花。这段话的学习中扣住什么是“盛开”?这个词的体会是让学生结合句子做出花儿盛开时的姿态,感受花开的正旺,非常繁茂。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说说: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一般会很快抓住“铺满”这个词来说自己知道了池塘里的睡莲很多,都快把池塘占满了。从”铺满 “这个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这个问题对于以年级的学生就稍有难度了,我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自己平时会铺什么?学生很快就想到了铺床、铺桌布把这些东西铺平展。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时,学生在联系了生活后顿悟铺字写出了睡莲的叶子在小池塘的水面上舒展的生长的样子。在小结时,我说这个“铺满”用得多好啊,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小池塘里的莲叶多,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莲叶在水面上舒展的生长的样子。这一节课上下来,孩子们的情绪都很高涨,特别是要孩子们说出对小池塘感情的话时,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够说的不错,也很完整。

《小池》教学反思 篇12

  《小池塘》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一篇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和《春笋》《雨点》《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是一组描写春天而且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描绘美好的祖国春光,主要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内容中,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整篇课文一共8句话,有6句是比喻句,因为有了比喻的成分,所以显得很美。特别是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都是比喻句。分别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比作了白鹅、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孩子们已经从上个学期就接触过比喻句了,但是还不会自己设计。我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板贴和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来理解这四句话,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看图赏读,巩固理解。孩子们很兴奋,因为这四句比喻句对他们来说不算难,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在本课中,我尽量将我的评价性语言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年龄,因为只有亲切、真挚的语言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我好像看到了一只小白鹅摇摇摆摆的游过来了”、“嘿,小白鹅多起来了!还能让这群白鹅再多些吗?”……这些亲切的话语给孩子们设定了一个朗读的“场”,在这个“场”中,孩子们能自由的体会语言的魅力,并发挥想象更好地读出自己的感受。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是说不要对字词的理解,相反,这种理解还相当重要,但是,从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来说,孩子们可能并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字词的意思,所以,孩子们就更需要用朗读来外化自己的理解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实现,也才能体验到语言文章了包含的情感。 “鲜红”一词的理解,完全没有孩子们的解释,而是通过不同的评价语言让孩子们朗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我敏感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亮点”作为“切入口”:“你为什么这么读‘鲜红’呢?”接着又用有效地评价、点拨“嗯,有一点点红了!”“真的.是很红的气球呀!”“这个气球不仅红,而且红的发亮!”使学生在对话中不露痕迹地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声情并茂。

  另外,在赏读理解了这四句比喻句的基础上,我还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进行比喻句的迁移仿写,如:“小池塘里还可以倒映出什么呀?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我问孩子们:瞧,在小池塘边,你还看到了什么?它们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什么呢?经过想象与思考,孩子们给出了这样的句子: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长长的辫子;

  飞过的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架架小飞机(一把把剪刀)。

  最后有位小朋友竟然俏皮地歪着脑袋盯着我来了句:邱老师的辫子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根马尾巴!顿时引起一阵哄笑。也许这堂课中,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比喻句的妙,但是孩子们已经初步明白了比喻句的成分,是一个让人欣喜的进步。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也遇见了一些问题,并由这些问题有了更多关于教学和课堂的思考。

  首先,课堂的开放有,但是问题难度过高。也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上还不够深入,比如说“一闪一闪”,我让学生体悟“感受到了什么?”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会“一闪一闪”?是因为阳光的照射和春风轻轻地吹拂,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找小池塘和大眼睛之间的相似处,而不是简单的将水波的一闪一闪与眼睛的眨等同起来去感受。

  其次,没有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第一个目标“通过想象感受描写景物带来的美感、趣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孩子们基本上是能达到流利的朗读,但是在指导孩子读出美感和趣感的时候,追问有点不合时宜。追问是有必要的,追问的目的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提取和再加工,然而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因为我可能想让孩子找出相似之处,禁锢了孩子的活跃思维,从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对阅读的美感体验。如“孩子说自己喜欢划小船,所以喜欢月牙这一句”,这时候我就应该顺势引导,让他把自己喜欢在天空、在水中划小船愉快的感受读出来,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小船、月牙间的相似之处。

  最后,品读课文的层次不够清晰。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读懂、读好课文,其中有理解知识点、情感培养等多方面的渗透。要上好第二课时,教师就必须紧紧扣住“读”,以读促读、读中见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景物非常恰当地打了比方,我只想到了引导学生看画面、想象、自己打比方,但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教材的语言美。月牙弯弯的,所以像小船;星星多又闪亮,所以像许多闪亮的珍珠,其中的确有值得体味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先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去声情并茂地读,相信一定能读出孩子自己的心声。

  新基础教育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语文教学育人价值观的具体综合,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和转化“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开放和开放后的资源生成与过程生成中,“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预设与生成永远无法统一,教学中还有许多未尽之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日趋完美。

《小池》教学反思 篇13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

  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池》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