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设计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通过视频引入新课,用设问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
教师提问: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学生回答
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性?(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分 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
纵波
横波
板书: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展示结果并讲解
教师提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
对图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分析图的过程中讲解不连续面的的定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在图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发生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大家再仔细分析在内核中波速发生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
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3人一组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固态
内核:纵波的波速增加
刚才同学们做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确,下面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投影课本上的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师对比课本的图和在课堂中画出的图对比找出多了什么?
教师分析讲解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所在的深度。以及软流层所在的范围。
学生讨论填表
圈层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填完后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画出来且介绍内部圈层。
课堂总结: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特点
①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中);
②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状);
③循环运动。
3.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三) 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③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总结: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课堂练习 :
1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
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3,最近,我国在渤海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
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请同学联系所学知识来设想一下,我国地质工作者是怎么完成这一勘探工作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通过视频引入新课,用设问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
教师提问: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学生回答
波和横波各有什么特性?(学生根据教材回答)
分 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
纵波
横波
板书: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展示结果并讲解
教师提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
对图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分析图的过程中讲解不连续面的的定义,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在图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发生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大家再仔细分析在内核中波速发生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
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学生3人一组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固态
内核:纵波的波速增加
刚才同学们做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确,下面我们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投影课本上的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师对比课本的图和在课堂中画出的图对比找出多了什么?
教师分析讲解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所在的深度。以及软流层所在的范围。
学生讨论填表
圈层名称范围深度主要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填完后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把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画出来且介绍内部圈层。
课堂总结: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二)、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特点
①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中);
②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状);
③循环运动。
3.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三) 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③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总结: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课堂练习 :
1 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2.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
概念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3,最近,我国在渤海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
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请同学联系所学知识来设想一下,我国地质工作者是怎么完成这一勘探工作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