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学习建议】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花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本课原始材料较多,建议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
【思考感悟】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知识梳理】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2、【探究学习】“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1)李贽代表作(启发学生认识): 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的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3、【探究学习】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1.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启蒙精神
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①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2、问题探究一:共同的生活背景:
(1)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问题探究二: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问题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重点突破】
1、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
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2、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学习建议】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花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本课原始材料较多,建议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
【思考感悟】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先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冲击。预习教材内容,查阅资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文化现象在哪些方面冲击了传统儒学?它的出现起什么样的作用?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知识梳理】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2、【探究学习】“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1)李贽代表作(启发学生认识): 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的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3、【探究学习】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思想
这也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学生阅读第二、三、四子目,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这些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
1.共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①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②主张: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③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启蒙精神
①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②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①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2、问题探究一:共同的生活背景:
(1)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2)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3)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问题探究二: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3.问题探究三: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重点突破】
1、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
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2、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作简短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