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2、过程与方法: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列夫?高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应

手段:ppt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阅读教材147页导入框中的内容,这个故事说的是谁的事迹?能说明什么?

贝多芬。能说明贝多芬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

二、讲授新课

那你知道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吗?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3课 世界的文家杰作

(一)音乐家贝多芬

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

“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

“请结账吧,多少钱?”

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

“先生,您还没吃饭呢!”

“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还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唯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

“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

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的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

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这两个故事能说明什么?

能说明贝多芬是非常勤奋的音乐家。正是因为勤奋,贝多芬才取得了这样杰出的成就。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他痛苦而无奈地喊道:“上帝啊,这是为什么?”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

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音乐的执着的追求。

这段经历能说明贝多芬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不被困境屈服,有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由于贝多芬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完成于1804年的《第三交响乐》,原来就是以在欧洲扫除封建势力,赢得人民极力赞扬的资产阶级领袖拿破仑的事迹为题材的,所以,贝多芬在作品扉页上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但是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抛弃了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就把这几个字改为: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无异,贝多芬把这位“伟人”看作是轰轰烈烈反抗封建势力的人民群众。

贝多芬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的伟大人物。

(二)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人们的思想也发生这种大的变化,这就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许多文学家应运而生,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其中的一位。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下面老师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库塞、阿多诺、弗洛姆、哈贝马斯,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三)著名画家凡?高

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荷兰的凡。高就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

凡?高,这位荷兰籍的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和饥饿。

凡?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模特时,凡?高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然而没有哪一位画家能像凡?高画得那么动情、那么执著、那么令人神往。他的所有自画像,眼神都咄咄逼人,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凡?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有着崭新的、惊世骇俗的、前所未有的艺术感觉,有着战栗着的、流动着的、闪耀着的绚烂光彩。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乃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凡?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不易解的。

凡?高的一生没卖出过一张画,弟弟德奥为了慰藉他,仅仅以几十法郎买过他的一张画。凡?高给弟弟的信中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今天,所有的雄伟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凡?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兰西都争称凡?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巍然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凡?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一悬他的心迹。

如果说艺术是不朽的,而依我看真正不朽的应该是对艺术的理解和承认;如果说艺术家是伟大的,而我认为真正伟大的是发现艺术家而没有留下名字的凡人。

凡?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特别强调在绘画中表现人的感情与精神,他对色彩和线条有内在的敏悟。自然物象在他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凡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凡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小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