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面积的变化(通用17篇)

面积的变化(通用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面积的变化(通用17篇)

面积的变化 篇1

  7.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5、追问:那么放大前化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继续研究,得出规律。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4、反思刚才研究长方形放大前后面积与周长的变化情况的方法,思考:其他图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小组合作研究,将研究结果填在书上(将书上表格增加一列,填放大前后周长的比)

  3、小组交流,总结研究规律。

  4、将刚才发现的规律提炼上升。

  如果一个长方形放大前后的对应边的比是a:b,那么放大前后的面积比与周长比分别是几比几?其他图形呢?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面积的变化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难点:几何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教师先取出2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问:和原来的2个正方体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揭示课题:探索表面积的变化。

  二、实践活动

  1、拼拼算算( 正方体)。

  (1)计算比较

  师问: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2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表面积小了。

  生:表面积比原来少了2个正方形的面。

  让学生具体说说少了哪二个面和怎样发现的。

  (2)分组操作

  先明确要求:要把几个正方体排成一排。

  边操作,边填表,边思考,完成后找出规律。

  学生操作完成。

  (3)交流汇报

  师问:① 2个正方体原来共有几个面?拼在一起后少了几个原来的正方形面?

  ② 3个正方体原来共有几个面?拼在一起后少了几个原来的正方形面?

  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每多一个正方体拼,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的面)

  2、拼拼算算( 长方体)。

  师问:用下边的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后汇报。

  生:体积不变,表面积变了。

  生:比原来少了2个面,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师:怎样拼,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怎样拼,表面积最小?怎样验证?

  学生充分发表观点,教师适时点评。

  学生计算: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减少了多少?

  3、拼拼说说。

  师问:把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有几种拼法?

  学生拼一拼,说说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追问:为什么?(表面积要大,减少的面积就要小)

  提示学生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加以说明。

  4、指导运用。

  把10盒火柴拼一拼,看看怎样包装最省纸。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汇报结果,说说想法。

  三、课堂总结 (略)

  四、布置作业

  1、将下图所示的一根长方体木料截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之和比原来增加多少?

  2、将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方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面积的变化 篇3

  课题十四: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材p36~37。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等教学过程:一、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可能的发现: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5、出示表格。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2、12、2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课件出示数据3、4、5……及直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2、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3、汇报。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4、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可能的发现:(1)原来正方体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头是3、4、5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3、4、5个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教者又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可能的发现:(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5、提问: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学生计算、反馈。[设计意图: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2)学生小组操作。(3)学生展示摆法。(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为10盒火柴设计一个最节省的包装方案,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三、全课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面积的变化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36-37。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包装纸问题)。

  设计理念:本课实践活动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拼拼算算。

  1.用几个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表面积呢?如果少,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①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②交流规律。如: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③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④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2.用2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

  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直接观察发现少掉2个面)。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每拼一次,减少2个面。

  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反向思考减少的面积较少,则表面积较大。

  综合应用两条经验: 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

  三、应用练习。

  1、拼。

  (1)将三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把2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的两个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相比,最多减少( )平方厘米,最少减少( )平方厘米。

  2、分。

  如图,把一个长方体木料沿着虚线正好锯成3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3.挖。

  右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将它挖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画图理解,寻找解题需要的条件。

  四、总结评价。

  你掌握了什么规律?有什么收获?

  自由发言。

  教后反思:

面积的变化 篇5

  [教材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

  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出示表格。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2、12、2

  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课件出示数据3、4、5……及直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头是3、4、5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3、4、5个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教者又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提问: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学生计算、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为10盒火柴设计一个最节省的包装方案,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面积的变化 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课前思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根据猜测、计算验证来发现规律:把一个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1,主要是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我打算把练习与测试上数学乐园的“周长的变化”放到这节课上让学生一起计算。通过计算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图形把一个平面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周长与对应边的比是相等的,面积的比是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得出这一结论之后,可以适当的安排些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

  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个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如果有困难的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

  课前思考:

  采纳沈老师的方法,在教学面积的变化时,将周长的变化结合一起研究。具体教学时可如下操作:

  1、结合长方形,先按教材上要求,研究面积变化情况,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变化规律,再追问:那么放大前化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继续研究,得出规律。

  2、反思刚才研究长方形放大前后面积与周长的变化情况的方法,思考:其他图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小组合作研究,将研究结果填在书上(将书上表格增加一列,填放大前后周长的比)

  3、小组交流,总结研究规律。

  4、将刚才发现的规律提炼上升。

  如果一个长方形放大前后的对应边的比是a:b,那么放大前后的面积比与周长比分别是几比几?其他图形呢?

  5、巩固练习。

  同时,在研究变化规律时,除了结合具体图形的数据,还要结合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公式,从公式上让学生理解体会到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规律,这样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印象才深刻!

  课前思考:

  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较感兴趣的,尤其是平时那些喜欢思考、喜欢探究的学生,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比例尺的意义时他们其实已经在思考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图形的面积会又什么变化。

  整个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和交流。教材安排了探究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和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两个活动,课中,我们除了让学生通过填表来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外,的确应该像高教导谈到的还应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

  在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 :1。这时是否可以顺势让学生探究一下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1:n的比缩小后,缩小后与缩小前图形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

  课后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让学生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变化规律的时候,“把一个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是n2:1”这句话学生很难表达出来,说的都不是很完整,也就需要教师的总结。但让学生思考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时,学生就很容易的出结论了。

  在探索了面积的变化规律之后,让学生探索周长的变化规律相对而言就比较顺畅了,有几个学生总结的很不错。

  课后反思:

  在得到平方倍关系后,按理说,学生地计算按比例尺计算校园平面图中的建筑或设施的实际面积时想到用原图的面积去乘以由比例尺得的倍数的平方倍,但是在实际计算时,学生大都是受之前 “不能用原图面积乘以倍数,而应算出实际长度再求实际面积”的影响,基本都是用比例尺先求出实际长度再求面积。而我们从表格中可以感知到两种方法,特别感知到的是――当变化前后边长的比是n:1时,它们的面积比是n2:1,我只得回头再次反问:这儿的n2:1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说明是放大后的面积是原图面积的n2倍,由此问――求实际面积还可以怎样算?学生基本能先求图上的面积,再乘n2倍。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两解法之间的同在联系,我让学生用两方法去计算“综合楼”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汇报出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并进行变化和比较,。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正如其他老师感觉的那样,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且通过对比,学生也体会了放大后面积之比是边长的平方之比,但周长的比与边长的比相同。对这个规律,学生只需意会感悟到即可,语言表达要求不必过高。

  在最后的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也疏忽了,没有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且第2种方法才是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看来,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到位,明天与学生一起补上这个内容!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反思今天的数学课,整个的活动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组织学生探究规律,第二块是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了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后,我又组织学生探究了图形缩小前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思维较活跃,马上推理出相应的规律。但在运用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验证时,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困难,所以我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了一下。

  正好昨天的数学回家作业中有一题是根据平面图操场上测得的数据和比例尺计算操场的实际面积,结果有个别学生直接将平面图上操场的面积按比例尺来扩大相同倍数。联系本节课所学知识,我请这样做的学生来分析自己错在什么地方,通过他们自己的反思,我想应该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了吧。

面积的变化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3.组织大家讨论。4.交流讨论的想法。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作者简介:刘莉,江苏南通人,1983年4月出生,200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工作期间,曾参加区优课评比,执教的《可能性》一课获低年级段二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其中《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一文获第四届全国小学数学课堂征文大赛二等奖,《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获南通市小数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让争论成为数学课上的加油站》发表于《南通港闸教育》。

面积的变化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

  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面积的变化 篇9

  一、拼拼算算

  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自主探索 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 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 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 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 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评析: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因此这一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尝试了几题的基础上概括出解题的一般方法。】

  2、 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 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 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 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评析: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形成知识结构和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教师通过列表、单位换算、对比练习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同时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这些单位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面积的变化 篇10

  执教者:徐静教学内容:教科书p36-37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教学难点:经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出示:这是3盒一组包装的面纸,里面的面纸盒是这样摆放的,其实这些面纸盒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组装哪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这样包装呢?这样的包装到底有什么奥秘呢?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研究完(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了。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师:今天我们的研究活动就从这些小正方体开始,你能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老师巡视。问:老师发现你们拼成了这两种形式的长方体,电脑出示两种长方体问:不管你怎么拼,拼成长方体以后,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相比,它们的体积有没有变化?提问:把长方体和原来的两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表面积有没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可能的发现:a、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b、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2平方厘米。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表达,教师根据情况再提出相应的问题。老师:减少的是哪两个面的面积?为什么减少了?(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手拿两个正方体演示给学生看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了几次?减少了几个面?活动二、用若干个小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观察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正方体的个数 拼的次数(重叠的次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长方体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师: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出示课件)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1.同桌合作,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2.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3.小组汇报。师:你是怎么知道用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长方体后减少了原来4个面的面积?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拼两次,一次减少两个面,两次就减少四个面。追问:那四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呢?五个呢?师:用6个拼减少了几个面?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8个呢? 10个呢?老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1)拼的次数比正方体的个数少1。(2)拼一次减少两个面。(板书:每重叠一次减少二个面)(3)拼的次数越多,表面积减少也越多老师:要想知道减少几个面,我们要先知道什么?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1.引入老师:我们研究完了把正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以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果把同样的长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们来进行第二项活动:用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拼成大的长方体。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a.你能拼几种?拼成长方体后体积变化吗?b.每种拼法分别减少几个面?(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c.每种拼法减少的表面积一样吗?为什么?(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d. 哪种拼法的表面积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f.算算两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减少了多少?怎么计算的?小组合作。2.探讨研究并总结规律。先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板书:重叠面越大 )老师:如果要把这两个长方体包装起来,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学生:将最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师:你能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三盒面纸盒为什么选择这种包装方法了吗?3.教师谈话: 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地方运用了这一原理.(出示盒状装年牛奶等的图片).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4.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方便……是呀!包装是一门大学问,包装时要考虑到很多问题。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物品设计包装方案。你们愿意吗?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将四块巧克力(如小长方体),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用的包装纸最节省?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4人一组合作交流包装方案。四.总结收获。通过这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一些有关物品包装的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享受到更多的数学乐趣!五、板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每重叠一次减少二个面重叠面越多 表面积减少越多重叠面越大

面积的变化 篇11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活动。

  【教材分析】 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通过操作,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几何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教学准备】: 1.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10盒火柴。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体验生活――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引入课题 谈话导入:(课件出示)物品的包装图片,课件演示牛奶包装盒中的摆放状况: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牛奶包装盒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 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     1.我们桌上都有一些这样的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3、问: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减少的两个面在哪里?为什么减少了?谁上来指一指? 引导学生认识:重叠的面(板书)。并且每重叠一次,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就减少了这两个重叠的面。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来体会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正方形的面的面积。通过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得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构建上,再结合思维活动,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4.深入探究: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总结在这个表里,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2、12、2   (1)如果用3个、4个、5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先和组员说说你的猜想,再进行验证。(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学生汇报表格中所填数据。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2)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总结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4)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小结:运用发现的这个规律,你能快速地说出用12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排拼成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5个呢?     5.谈话:刚才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同学们发现了把若干个正方体排成一排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在探索中,同学们表现都很出色。 【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拼长方体,会亲身体验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觉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动手过程中学生带着一定的学习任务去做,有利于建立空间观念。表格的应用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表头中的省略号,引领学生向更深的领域探究。所以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思考: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先猜想,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活动二: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课件出示)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大?怎样拼表面积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或者说把最大的面重叠在一起,表面积比原来就减少的最多;把最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最少。)

  3、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小结: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长方体重叠的面的大小有关,如果重叠的面大,那么表面积减少的多。(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除了排成一行拼成长方体,还可以怎么拼?(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后,对比)。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用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计算表面积,也可能直接想到看看减少了多少个面来计算表面积(如左图有7次正方体的两两相拼,减少了7个2平方厘米;右图有5次正方体的两两相拼,减少了5个2平方厘米),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在一起时,两两相拼的次数越多,也就是“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的越多”。(板书) 2、研究8个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谈话:8个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有哪几种拼法?哪种拼成的表面积最小?哪种最大?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与表面积的关系。引导发现体积一定的时候,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越小。 3.谈话:(指着板书说话)同学们的这一发现可真了不起,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回到课开始的课件播放)看看为什么厂家是这样包装,而不是长长一排等的包装呢?作为厂家在包装这些商品时会考虑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自由谈想法,如: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有的考虑到携带的方便等,教师及时评价。)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如果厂家要包装10盒火柴,把这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用6个、8个正方体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的研究以及包装10盒火柴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强化:用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重叠的面越多,减少的面积也多;体积一定时,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这几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情智共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新课后,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的设计意图】本节课力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以学生自主构建为出发点,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注重加强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通过拼-算-看-说-议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一、        拼一拼 二、        算一算 三、        议一议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

  n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12

  18

  24

  30

  ……

  6n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4

  6

  8

  ……

  2(n-1)

面积的变化 篇1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引导学生猜测。

  (2) 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说说是怎样算的?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表格略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面积的变化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同学们,这是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同学们桌上就有一些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拼后反馈两种拼法。 3、提问:有的同学拼成了一个横着的长方体,有的同学拼的是竖着的长方体。不管是哪一种,观察一下,体积有没有变化? 4、提问:体积没有变化,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可能的发现: 计算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2平方厘米。 观察法: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2)追问: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出示表格。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数据:2、12、2 正方体的个数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像这样摆成一行,(课件出示数据3、4、5……及直观图)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拼一拼,完成这张操作汇报单。 2、 生小组活动,师巡视。 3、汇报。 谈话:用3个正方体拼,原来一共有几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4个呢?5个呢?课件相机把数据填入表格。 提问:用6个拼,是个什么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拼一拼。 提问:用8个拼又是什么情况呢?汇报后也请学生拼一拼。 4、谈话:老师看到好多同学没拼就知道结果了,在刚才拼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的规律?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提问: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学生计算、反馈。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课前思考1:

  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专题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课堂上的活动要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不能让操作活动流于形式。

  第一环节中要将两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感受到不管怎么拼,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少了2个面的面积。

  第二环节中组织学生将3个、4个、5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研究表面积的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规律有多种表述方式,只要符合题目意思就可以。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还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第三环节中将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

  “拼拼说说”栏目里变化了拼法,不但把正方体拼成一行,还拼成两行。教学中要仔细地体会拼的活动和研究教材里的示意图 。最后为10盒火柴设计一个最节省的包装方案,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课前思考2:

  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类型,在前面学习中我们将能想到的各种类型都通过习题进行了巩固训练,但在前面的学习中,都是一题一个类型,没有像今天教材上这样,将几个相关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来揭示,教材上这样的安排,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有益的。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直观操作,建立表象,再逐步提升,发现蕴涵着的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对长方体的包装,我想不能仅仅限于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火柴盒最省的包装方法,还应进一步提升,也要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最省的包装方法,这也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可能今天课堂上余下的时间并不多了,可利用自习课继续研究,一定要研究透彻!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

  课后反思1:

  本课时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所以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要准备好学具。整节课上得比较顺利,特别是在研究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时,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在动手操作后研究出了其中的变化规律,而且两个班中都有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了规律。第二环节中组织学生研究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时,由于学具中没有相应的长方体,所以学生无法操作,我在课前也疏忽了这一点,否则可以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纸盒来代替学具进行操作。跳过操作这一环节,我直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本课中因为有了多次的操作和计算验证,学生们都能很好地理解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越多,减少的面积也越多。

  课后反思2:

  由于这课内容比较多,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教学中,先使用小正方体,实际操作(将小正方体拼搭成一行),再计算来验证课前预习的猜测,并将发现的规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将这个内容适当拓展:将6个小正方体拼搭成几行几列的状况,计算表面积减少了多少?使学生体会到这时减少的面更多了,只要找到拼搭的拼缝是几条,那么减少的面只要再乘2即可。

  再组织学生观察两个同样的长方体的拼搭,先估计哪种拼搭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种最小?你是怎样想的?并计算出三种不同拼搭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验证刚才的猜测。再将这个内容拓展:如果有4块这样的长方体,那么怎样拼搭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搭表面积最大?要求学生画出拼搭后的示意图,并计算拼搭后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组织学生板演,再比较拼搭后的表面积的分别减少了哪几面?最后得出拼搭后表面积最小的拼搭方法。追问:现在只有4块,大家在计算时使感觉很麻烦,如果有10块,也让你找到表面积最小的拼搭方法,你感觉怎样?其实,这样的问题有更巧妙的解决办法,想学吗?于是组织学生学习很快算最小表面积的方法:(1)计算4块小长方体体积;(2)将体积数分解质因数,使拼搭后的长、宽、高三个数据越接近,它的体积就越小。

  列成算式:5×4×3×4:

  (1)5×(4×2)×(3×2)=5×8×6

  (2)(5×2)×(4×2)×3=10×8×3

  (3)5×4×(3×4)=5×4×12

  (4)(5×4)×4×3=20×4×3

  在这些方案中,第一种方案中的长、宽、高数据最接近,所以第一种拼搭方法表面积最小!反之拼搭后的表面积最大!

  掌握了这个方法,那么10包火柴盒包装后哪种表面积最省?学生就不会用列举的方法,既麻烦又不一定找到的答案是最省的方案!

  课后反思3: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每次操作完学具后,安排了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面积的变化 篇14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一、创设情境

  新课伊始,我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同学们到商场看看有关商品的包装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用八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这个图形的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面积的变化 篇15

  教学内容:沪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问题解决(表面积的变化)

  苏教版活动课第36-37页:实践操作活动(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小块、长方体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可以看到,把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这样摆放(课件),你们能说说这样摆放的理由吗?(对学生说的理由教师可不作过多评述,但如果学生说到与面积有关,适当点评后,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品摆放中的有关数学问题----表面积的变化

  2、复习:

  (1)请哪位同学说一说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出示正方体,师:这个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你知道表面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复习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公式)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资料,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些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在摆放的方式上,有时会平铺,有时却要叠放,这些日常生活的常见的现象中,也蕴藏着一定的道理,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体现数学的学习价值)

  二、探究操作,发现规律

  (一)引导操作 探索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一

  将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休拼成一个长方体(如图),体积有没有变化?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

  师:(演示操作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师生同时操作)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你有什么发现?请哪位同学说一说。(学生回答,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写出相应的数量。)

  生: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

  生:表面积变化了

  生:表面积减少了

  生:减少两个正方形的面,面积是2平方厘米

  生: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平方厘米。

  师:也就是说,把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而且减少的是两个正方形的面的面积。(教师要在黑板上表格里,相应写出2,12,10

  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再增加一个正方体、两个正方体、三个正方体,这样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第一环节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演示,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接前后形状的变化,引发思考,即体积与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要拼、看、找的基础上,说出表面积减少的结论,这是探究的第一步,让学生感知,两个正方体相拼,表面积会减少,为进一步探究减少的规律奠定基础)

  2、(课件出示例题二)

  (1)将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4个这样的正方体如下图这样拼呢?……先拼一拼,然后把下表填完整。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12

  18

  拼成长方体后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4

  (2)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并把结论填写在表格里。(时间:3分钟)

  (3)学生汇报,教师课件配合演示

  a、三个正方体相拼:生:减少了4个面,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8�玻o衷谄闯傻某し教灞砻*14�病

  b、四个正方体相拼呢?五个呢?

  c、如果有六个、七个、八个……,按这种方法拼下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可能的发现:

  (1)原来正方体有几个面,只要乘6就可以算出这个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错误认识)

  (2)每多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多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3)正方体的个数减1就是拼的次数,再乘2就是减少了几个正方形面的个数。

  (4)总结规律:在学生充分叙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出“拼接处”个数与减少面积个数之间的关系。

  (5)练习:把棱长为2厘米的3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如下图),拼成的长方体原来3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2厘米

  生答师板书:2×2×4=16平方厘米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四个、五个正方体的拼合,发现表面积的变化的规律,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然后学生运用自己发出的规律解决练习题,使得发现的规律得以及时的巩固)

  (过渡语:几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时,表面积有这样的变化,那么,如果是两个长方体相拼呢?他们的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大家有没有兴趣研究一下)

  (二)自主探索,揭示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3

  将两盒巧克力(如下图)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接缝处忽略不计)

  (1) 小组交流,(教师用米花糖给学生作学具)动手拼一拼,说一说体积、表面积发生怎样的变化?

  (2) 学生汇报:

  a、拼后体积没有变化

  b、表面积减少两个面

  c、拼的方法不同,减少的面的面积也不一样

  d、把上下两个面拼在一起,减少的面积最大,(这样包装最省纸)

  (3)算一算,验证自己的发现(课件提供数据:长宽高分别是3、2、1厘米)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发现表面积的变化与正方体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减少两个面,但是,拼的方法一不样,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到长方体拼法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也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接上题:那如果有3块呢?你有什么办法?用米花糖摆一摆,能画出草图更好

  生:可以三个叠在一起 ,这样减少四个面。

  生:还可以两个叠一起,另一个拼在旁边,也是减少四个面。

  2、那如果是十块呢?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探究出长方体表面积变化规律后,进行的变式练习,第1小题,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找出最省纸的方法,而且,由于数据的特殊性,还产生了另一种摆法。第2题把物品数量增加一十个时,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原先得出的结论,在这儿就出问题了,说明,还有比种方法更省包装纸的方法。这样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小组内可以交流,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钧有所提高。)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到哪些知识?现在你能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物品摆放所包含的数学一知识了吗?

  2、当然了,物品在摆放或包装时,有时要考虑到要节省包装纸,这时就要求表面积要最小,有时,也不仅要考虑表面积最小,还要考虑这样包装是不是美观。(比如香烟的包装)所以,我们要能够灵活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在的实际问题,或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设计意图:最后总结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学到表面积变化的知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这种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某些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他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同时,还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数学只是一种方法,受审美和其他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包装方法,只要能解释就行,不要求一定要怎样,数学知识要能够灵活运用。)

  五、作业 :p55页 小实践1和2。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表面积的变化

  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

  …

  原来正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12

  18

  拼成长方体后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

  2

  4

  备课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参照沪、苏两种版本教材,选取一些生活的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些问题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比如,物品的摆放,可以是堆起来摆放,也可以辅开摆放,这表面上只是生活的需要,能与数学有什么联系呢?其实,把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叠堆起来就有了,由于人们在整理物品时,不希望它们占用过多的地方(其实是占用的面积),就把这些物品(如杂志、饭盒等)上下面重叠(拼)起来摆放,这样重叠时,减少的面最大,占地面积就最小。图书馆陈列图书,体操垫存放、饭盒的摆放等,都是运用了这种规律。另一方面,表面积的变化,从教材上看,往往比较注重拼后长方体总表面积的减少,比如,包装物品时,怎样做到包装纸最省,这其实只是表面积变化的一个方面,上面提到的杂志、体操垫等摆放减少的是占地面积,这不也是表面积变化的一种方式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在物品包装上,除了考虑包装纸最省外,还要考虑包装的效果,这效果中,有美观方面的、有方便使用方面等非数学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也没必要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只要学生能解释的清楚,说的有道理,怎样包装(摆放)都是可以的。

  不过,作为数学教学,本节课还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由于摆放的不同,表面积的变化是不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种拼法,表面积都发生了怎样变化。

面积的变化 篇1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试验本)第53页 “表面积的变化”。

  2、教材简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本次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研究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起来,得到的立体图与原来几个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之和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培养空间观念。

  教材分为两个大的版块:拼拼算算和拼拼说说。拼拼算算中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出长方体,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长方体,探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第三个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三个活动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正方体叠放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3)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4)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为主线。通过拼拼、算算、观察、说说、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自学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保证课堂训练的密度。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并在恰当时机给与科学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学法选用

  根据五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动手操作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地展开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步学会利用学具进行学习掌握了多层次的观察对比的方法。

  四、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本节课一开始从生活实例引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设计包装盒的情境,先带着学生走进商场,观察常见的包装盒,再通过问题“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进行包装呢?” 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新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叶圣陶先生曾说:“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在这个环节我共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体验到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时结合思维活动,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格是2、3、4、5个正方体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由2、3、4、5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将上下面相拼包装、将左右面相拼包装、将前后面相拼包装,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这个环节的“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把8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多,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接着,又通过把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体和一个面积较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图形,并计算所拼图形的表面积后有什么发现?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减少了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

  (四)、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课进行总结,这种总结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学习方法的总结,这样做,会对整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总之,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发挥科学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良好智力结构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学设计所作的简单说明,望在座各位给予指导,谢谢!

面积的变化 篇17

  教学设计修改表面积的变化主备课人:胡冰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 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教学过程:一、 拼拼算算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问:体积有没有变化?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2、 深入探究: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如: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3、 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学生先猜想,再验证。4、 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5、 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二、拼拼说说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三、全课小结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上台涂色 教后记:本课是一个实践操作课,通过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兴趣浓,气氛活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面积的变化(通用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