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共设计了五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聚焦千年交汇之际中华世纪坛万众欢腾的情景,折射出曾经创造无比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采自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圣火火种,象征着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中华世纪坛熊熊燃烧的圣火则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无穷的力量。同时,通过启发学生谈谈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体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进行这一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宜拘泥于既定的答案,而重在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进行坦诚的交流。教师宜把自己当成交流和探讨中的平等一员,与学生一同感受、体验,而不宜用自己预先准备的答案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对于祖国的未来,应该让学生尽情去想象,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办一期壁报。
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如能借助有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第二个活动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两首歌颂延安的诗,引导学生自己解读,谈谈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教材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在延安生活过的诗人贺敬之的作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位诗人的作品,意在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延安精神对人们的激励、鼓舞、鞭策作用没有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要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复强调,一定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是对我国优良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引导学生解读好这两首诗,也就是解读好延安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和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在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时,可结合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谈其中的一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党的历史,这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确立,是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教条主义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盲目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和别国的经验、道路、模式,使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深刻。又如,延安精神中所蕴含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端困难而又无外援的条件下前进的。这样的环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鬼、不信
126
邪、敢于挑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种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战胜了无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困难,不断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新局面。
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
第三个活动。教材用了大量的笔墨摘取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不但感动了特定时代的中国人,而且至今仍在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将来也是如此。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请把相关的背景材料运用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不能把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挖掘出来,或者挖掘不到位,探究过程中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就不能展示出来。而没有情感力量作支撑,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力量就不能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事实上,新中国的大厦就是靠这种精神力量支撑起来的。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多少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默默奉献。那么,这些精神有哪些共同的内涵呢?我们可以说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振兴中华、合我其谁的赤子情怀,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精神是属于过去的,但更属于现在和将来。无论就其中哪一点来说,都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永远的民族之魂。时代变化一日千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当代世界变化的剧烈和深刻大大地超过了以前,但这些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示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四个活动是一个辨析性的活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都离不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就谈不上发展经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单打一,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培育好民族精神,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那种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
127
忽视或否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观点是片面的。
进行这种辨析性探究活动,要对活动中涉及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然后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五个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2002年岁末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这两者的时代背景不同。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征程,面临由农村到城市,由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这一转折。毛泽东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因此,他郑重地提出“两个务必”。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意在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拼命精神,发扬党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可见,时代不同,党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振奋起全国人民的精神这一点是相同的。从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到胡锦涛重温“两个务必”这一历史过程说明,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重视结合不同时代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这也昭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 本课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本课难点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3)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4) 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由于在教材逻辑结构分析中,对相关问题已经作了分析,此处不再重复。
128
(四) 相关疑难问题解读
1.为什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中华民族精神强有力的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精神之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我们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华民族精神是伟大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依靠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15世纪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后来逐渐落后了,特别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中重新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并以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革命正气。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并以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3.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今天,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背后则是文化力的角逐和较量。一个民族、国家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作为文化力的核心,民族精神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精神风貌和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有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和国家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屹立
129
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物质装备远远不如强大的敌人,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气概发挥出了强大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生产力相当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当低下,帝国主义以为我们只有乞求它们才能生存,但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他们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也是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使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着经济风险。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趋利避害、化解风险、维护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浪潮扑面而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是,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多方面的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其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会带来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如果应对不好,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苏联和东欧剧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没有应对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江泽民指出:“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经常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改革为借口,试图将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已经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千方百计利用我们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企图扰乱我们思想和阵脚。他们凭借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其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实施打压和冲击,以期达到使我们在精神上解除武装的目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能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能不能顶住超级大国文化霸权的压力,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清醒地面对这种形势,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坚持好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30
5.有人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与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但是,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平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目的是为了吸取世界各国的长处,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而不是掠夺和侵略。西方国家一些人害怕我们因为弘扬民族精神而发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测地将弘扬民族精神污蔑为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只不过是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翻版。
6.有人担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学说,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早在1938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势才能实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浸润着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也是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我们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热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发挥“主心骨”的核心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外国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只有自觉地坚持这个“主心骨”的指导地位,才能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世人所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源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
131
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只有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品格、强基固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任何民族精神,如果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就会走向狭隘和衰落,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博采各民族之所长,才能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才能使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洗礼中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坚强的民族品格、不屈的民族精神、强大的精神支柱都不是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
三、建议
(一) 提纲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3) 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 团结统一精神的巨大作用
(3) 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及其深远影响
(4) 勤劳勇敢的优良民族品格
(5)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32
(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 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
(2)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流程图示
133
2.典型粟例导入
在这个单元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两个并列的关键词。继第六课阐述“中华文化”的有关问题之后,第七课对“民族精神”进行论述。教材通过探究活动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进而结合探究活动二、三、四和一个相关链接分别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回顾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事迹的同时,结合探究活动五,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探究活动六选取不同时期海外学子归国奉献的典型事例,揭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整体内容层层挖掘、不断深入。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材指出:“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对此,教师可以引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有关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这首题为《感动》的歌曲是“感动中国”晚会的主题歌。越来越多的人们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收获感动之外的勇气和力量。
以下是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两位,他们同样是中国的脊梁。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田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3.形成新的理念
(1)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离不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深厚的文化才能造就昂扬自信的民族精神。五千多年来,中国优秀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探究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脊梁”特别是“时代英雄”,感受民
134
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除此之外,在“案例引入”中展示的材料同样可以与这个活动一起,用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正是拥有了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这些“民族的脊梁”才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感动,给我们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
在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时,学生能体会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观念,在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的巨大精神力量,表现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一种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千多年前,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间有盛衰,但中华各民族走向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深入人心。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其二,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享誉世界,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赋予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自身得到新的发展。
其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面临怎样的危机,中华儿女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3)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务实耐劳、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内容。这种民族精神,突出地表现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崇尚革命的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天灾人祸、内乱外侮,始终保持并发展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13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教材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就是据此界定的。
团结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中华民族历来珍视民族团结,尊重中华各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主张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
爱好和平。中国人民一向酷爱和平,愿与各国友好相处,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
勤劳勇敢。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同游牧民族的剽悍、渔业民族的冒险、商业民族的精明相比,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
自强不息。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察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变革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
(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世界上许多古代国家没有延续下来。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十六七世纪以后形成的历史产物。因而,对于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来说,具有明确爱国主义思想传统和文化传统,仅是近代以来二三百年的事。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独特的生存意识逐渐升华为整个民族的群体意识,形成爱国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视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体的人对社会义务重于权利,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离开了社会,个人将一无所成。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民族和国家献身为无上光荣,以危害民族、国家,谋求一己之私利为最大耻辱的观念,逐渐内化为中华儿女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气壮山河的名言,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渗透和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在理解上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往往把爱国与热爱悠久历史和仰慕古老文明相联系,而忽略其现实内容。教材在“专家点评”中特别说明祖国和热爱祖国都不是抽象的,同时结合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激励学生把爱国情怀倾注于热爱和建设社会主
136
义祖国之中。其后的探究活动六则通过展现不同时期归国的海外学子的共同精神追求,帮助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
4.学生践行要求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自觉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在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例如,开展题为“爱国百分百”的活动。
(1) 寻找为中国自豪的100个理由。
寻找那些让我们热血沸腾、感到自豪的理由。既可以是英雄事迹、名胜古迹,也可以是发明创造、伟大壮举。
(2) 寻找中华民族的100个声音。
寻找心目中了不起的中国人,收集他们所说的体现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豪言壮语,并谈谈这些话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流程图示
137
2.典型案例导入
本框的开篇以探究活动导入,启发学生初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接着,教材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论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感性的认识,教材设计了探究活动一,力图以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视野,说明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民族精神的发展是长期积淀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可参考下列素材。
五洲人民齐欢笑
“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处无芳草?
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
回首平身无憾事,只恨不能亲手――亲手把新社会来建造。
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党来汇报:就说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我的心永远和母亲在一道;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
到明天,家乡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同志们来问好,就说在建设祖国的大道上,我的心永远和战友在一道;我祝同志们身体永健康,为革命多多立功劳!
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3.形成新的理念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以适当拓展。
从中国历史上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孑L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
138
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特色。
4.学生践行要求
在日本小学生的运动会中有一个叫做“三十人三十一足跑”的项目,令观者记忆深刻。在这个项目中,参赛的三十个人的脚分别两两相系。在五十米的奔跑距离中,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从指挥、步调一致,最终耗时最短的队伍胜出。不难看出,这样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的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我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围绕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设计类似的活动或补充相关的知识开展教学。
团结统一。活动设计可以从“团结协作”人手,设计需要大家都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如“神奇飞毯”(在规定的面积中让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都设法站立进去)、“逃生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都设法从狭窄出口逃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只有所有的人共同付出努力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进而认识到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爱好和平。请学生结合中国政府裁军等情况介绍中国在世界和平进程中所做的努力。或布置收集中国政府对待国际热点问题(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伊朗问题、巴以问题)的态度,体会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
勤劳勇敢。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亲和周围的工人、农民辛勤工作的情景,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与他们劳动之间的关系,感悟蕴含在他们行动中的精神意义。
自强不息。了解同学中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典型,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或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心目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成功背后的艰辛,体会这种精神对成功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设定一些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自己对国家的真实情感,或展示学生中优秀代表的事迹,看他们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努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的。例如:北京中学生代表团在联合国国际学校与世界各国中学生进行交流时,遇到一名外国中学生在大会发言中对我国人权问题的公开指责。他们果断决定与大会主席交涉,要求澄清外国中学生的误解。在后来争取到的大会发言中,我国中学生代表用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获得参会各国中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
本课包括知识性的内容、操作性的要求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评价中请注意以下两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从不同侧面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从民族精神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评价时,请联系学
139
生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评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第二,多元化原则。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独立或同学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因此,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学生小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等结合起来,甚至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二)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2004年8月,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在深圳开幕。文化周开展了“我心目中的中华青春偶像”的评选活动。人们原以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娱乐明星会成为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新偶像。结果,全球华人青年多达38万余份的投票总数证明,得票较高的“中华青春偶像”主要集中在科技、体育、新闻及实业领域。杨利伟以高票高居榜首,姚明、丁磊、吴小莉、邓亚萍均以高票当选。
你认为评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当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标准是什么?偶像标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从评选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标准重视精神胜过外表,评选出来的青春偶像更侧重其身上可贵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中国青年人身上传承延续。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自我:真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真实的我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我,并为将理想的我变为真实的我而不断奋斗的过程。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始勾画理想自我形象的时代,青少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能成为与明星、英雄一样的人,但他们实际的能力却达不到。正是这种差距使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羡慕、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偶像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偶像会促使青少年去学习、模仿他们的生活、思考方式,努力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
我们不能小视偶像的重要性。时代推崇什么样的明星,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当今的青少年决定未来的中国,他们今日的追寻会决定日后中国人的素质。明星可以成为学生的偶像,但真正的偶像应当代表中国当代青年的优秀品质,能够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五、教学资源链接
1.名言警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40
亦佘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屈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2.辉煌的史诗
土尔扈特是明朝时候瓦刺的后代,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17世纪30年代,由于相邻的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形成威慑力量。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不得不带领全体部众,跋山涉水,迁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那时候,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人烟稀少,是一片还没有开垦的草原。土尔扈特部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他们在新牧地上的游牧生活。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土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土尔扈特人民坚贞不屈,他们公开宣称:“我们有权在草原上游牧,在河流中航行,因为这里的土地和水是佛的。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你们俄国!”“我们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我们谁也不怕!”……
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远离祖国,但是他们始终思念着蒙古各部的亲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母亲。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着跟清朝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他们向清政府呈献贡品,清政府也曾经派出使臣,不远万里,带了皇帝的“圣训”和恩赏,前去土尔扈特部慰问。他们还参加了蒙古族召开的各种会议;不时到西藏进香礼佛。为了改善跟准噶尔部的关系,两部首领的子女互通婚嫁。他们跟祖国保持着多方面的接触。
1761年,17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当了土尔扈特部首领。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四十多个春秋了。渥巴锡是个年轻有为的首领。他胸怀坦荡,待人和气,
141
很受部下拥戴。那时的沙俄正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她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加紧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和掠夺。沙俄政府在土尔扈特部周围派驻军队,修筑工事,进行包围。还派出一名“大使”,常驻在土尔扈特部。他名义上是大使,实际上专门监视土尔扈特部的行动。1762年,沙俄当局还宣布要重建土尔扈特政权,成为俄国一个新的行政区,并且策划了一个换掉渥巴锡的政治阴谋。眼看着土尔扈特部就要完全被吞并,土尔扈特人民就要沦为奴隶,一种惊惶不安的情绪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正在这个时候,沙俄又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强征土尔扈特人民去当兵,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子弟在俄国的对外战争中丢失了性命!沙俄政府继而又作出新的规定:凡是十六岁以上的土尔扈特青壮年,全部都要开赴战场。土尔扈特部面临着可怕的灭族之灾!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渥巴锡忧心如焚,他暗下决心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770年秋天,26岁的渥巴锡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渥巴锡和参加会议的五位首领一致作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摆脱俄国束缚,全部重返祖国!会后,他们立即投入了秘密紧张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部族作了总动员。他热泪盈眶,满怀悲愤地对大家说:叶卡特琳娜已经下达命令,要把我的儿子送往圣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作为人质,还要挑选一万名土尔扈特骑兵参加俄国军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举行起义,脱离沙俄,回到祖国去!大家由衷地赞同回到祖国去!
1月5日,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开始了。那一天清晨,寒风凛冽,当早晨的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的伏尔加草原时,皑皑白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在这时,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他们边走边发出震惊天地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临行前,他们杀死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并把所有带不走的锅灶、粮食统统毁掉。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结构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都燃起了熊熊烈火,辽阔的草原上升起了滚滚浓烟。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画!这幅悲壮的图画仿佛在告诉大家:土尔扈特人民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土尔扈特人民决不反顾!
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新条旗,率领三万三千多户、近十七万部众,分成三路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功夫便跨越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在渡过乌拉尔河以后,他们遇到沙俄哥萨克兵的袭击。为了打通东进的道路,他们浴血奋战,九千多人壮烈牺牲。2月2日,在奥琴峡谷,英勇的土尔扈特战士全歼了抢先占领这个险要谷口的哥萨克部队。渥巴锡在这场战斗中亲自组织骆驼兵从正面强攻,让另一支人马包抄哥萨克兵的后路。他们前后夹击,哥萨克的拦截被彻底击溃了。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又击溃了两万紧跟在后面的沙俄追兵。直到六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
142
国的怀抱。回到祖国的土尔扈特人,经过长途跋涉、颠沛流离,一个个满面尘埃,衣衫褴褛,很多人衣不蔽体,靴鞋俱无,小孩身上,几乎一丝不挂。为了实现回归祖国的夙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乾隆皇帝得到奏报以后,立即派大臣到伊犁迎接,并且命令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放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各族人民送去了牛马羊等牲畜二十多万头,粮食四万多石,茶二万多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近六万斤,还有大量的毛毡庐等。这些物资的支援,真是雪中送炭,及时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乾隆邀请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派御前大臣亲去迎接。对那些沿途对土尔扈特首领接待不周的地方大臣,乾隆给予革职处分。渥巴锡等来到避暑山庄,乾隆封他为卓哩克图汗,“卓哩克图”是英勇、勇敢的意思。对其他的首领,也都给予封爵,仍让他们管理土尔扈特部的事务。乾隆还向他们声明,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易其俗”,并在普陀宗乘之庙内竖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以示纪念。土尔扈特人民“所至如归”,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
渥巴锡率部回归的壮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归来,谱写了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以及乾隆的热情接见,避暑山庄里的盛会赐宴,刻石立碑,在祖国大家庭里,描绘了一幅兄弟民族其乐融融、情深谊长的灿烂画卷!
3.钱学森的报国情怀
钱学森曾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20年。20年中,前几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归心似箭,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但是,当美国当局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时,就开始千方百计进行阻挠,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1950年7月,美国军方无理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使其无法再从事喷气推进的科研工作。此举使原本计划暑假期间回国的钱学森决定立即提前回国。他不顾危险,预订了飞机票,并将行李装上驳船,做好了托运准备。
对于钱学森的坚决态度,美国军方公然威胁道:“我们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个师。我们绝不能把这五个师白白奉送给中国。”
美方的蓄意阻挠,不仅没有削弱钱学森的回国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信念。1 950年8月23日子夜,钱学森一家毅然登上从华盛顿飞往洛杉矶的飞机,计划从洛杉矶转乘加拿大班机回国。但当钱学森刚刚走下飞机,美国移民局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扣留,严禁他离开美国,并强行送回加州理工学院。从此,钱学森全家人处处被美国联邦调查局
143
严密监视,并随时受到突然搜查。他的行李也受到美国海关的非法扣留。某些新闻媒体公开造谣:一名“共产党的高级间谍”携带机密文件企图离开美国。
不久,美国当局又突然将钱学森囚禁。连续审讯十余天,他的体重减了十多公斤。为了保释钱学森早日出狱,加州理工学院的进步人士联合上书美国国会,表示抗议。美国当局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把钱学森释放。他虽被释放了,但失去了人身自由,行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电话也有专人监听,经受了长达5年之久的折磨。在艰辛的5年中,钱学森先后5次搬家。在他的家中总是摆着三个小箱子,以便重获自由时能够立即返回祖国。
1955年6月,钱学森的一封信辗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在信中钱学森表达了早日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愿,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同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首次大使级会谈。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允许钱学森全家离境。1955年9月17日,与美国当局整整进行了5年艰苦抗争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归的航程。
4.民族精神托起航天伟业――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的事业源泉,那么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直到那段历史被解密,人们才发现那个化名“王京”的人原来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至今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五百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合弃:合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37岁的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说。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在奋战“两弹一星”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实
144
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新一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团结、协同是“两弹一星”事业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正是这种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进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九百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向战斗在试验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全国出现饥荒的情况下,各地紧急调来了数万斤黄豆。青海一省就送来了4万只羊……
今天,大力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同样体现在飞天征程上。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运转。跨世纪工程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心血,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闪烁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精神,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闪耀。
5.红岩精神
在红岩村当年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的办公室里,4张滕椅、两张木桌、1个竹片编织的书柜,还像几十年前一样,整齐地摆放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同年5月,迁至红岩村的大有农场内。红岩村从此成为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离此不远的白公馆,是特务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国民党军统集中营所在地,曾囚禁过杨虎城、叶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实施大屠杀,有285名革命者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61年前的红岩村,曾见证周恩来的风范。大家为他45岁生日晚餐加了一份水煮白肉和青椒肉丝,他谢绝了,只吃了一碗寿面。当晚,他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
54年前的红岩村,曾见证邓小平的睿智。他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这句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刻含义的话,至今仍刻写在重庆佛图关公园外。
江泽民指出:“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
145
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6.徐本禹:感动中国的义务支教者
2005年1月16日晚,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同时在这里举行。当颁奖现场宣读了评委会对徐本禹的评价后,全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一位充满理想并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当代青年。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2003年初,他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后他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徐本禹的这一举动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当徐本禹准备义务支教的事传开后,学校破天荒做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 000册图书和七个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大二时曾经支教过的贵州狗吊岩。这里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被咬得浑身是包。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每天的主食……
第二框共设计了五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聚焦千年交汇之际中华世纪坛万众欢腾的情景,折射出曾经创造无比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采自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圣火火种,象征着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中华世纪坛熊熊燃烧的圣火则象征中华民族精神之火越燃越旺。
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我们的想法是通过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无穷的力量。同时,通过启发学生谈谈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体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进行这一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宜拘泥于既定的答案,而重在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进行坦诚的交流。教师宜把自己当成交流和探讨中的平等一员,与学生一同感受、体验,而不宜用自己预先准备的答案来框住学生的思维。对于祖国的未来,应该让学生尽情去想象,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办一期壁报。
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如能借助有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第二个活动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两首歌颂延安的诗,引导学生自己解读,谈谈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教材选取革命战争年代在延安生活过的诗人贺敬之的作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位诗人的作品,意在说明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魅力。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延安精神对人们的激励、鼓舞、鞭策作用没有变。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要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复强调,一定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是对我国优良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引导学生解读好这两首诗,也就是解读好延安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和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延安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体现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在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时,可结合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谈其中的一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回顾党的历史,这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确立,是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教条主义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盲目地照抄照搬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和别国的经验、道路、模式,使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深刻。又如,延安精神中所蕴含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革命是在极端困难而又无外援的条件下前进的。这样的环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鬼、不信
126
邪、敢于挑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种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国内外敌人,战胜了无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困难,不断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新局面。
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与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其中的一个,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
第三个活动。教材用了大量的笔墨摘取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不但感动了特定时代的中国人,而且至今仍在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将来也是如此。在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时,请把相关的背景材料运用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不能把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挖掘出来,或者挖掘不到位,探究过程中动人心弦的情感力量就不能展示出来。而没有情感力量作支撑,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力量就不能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事实上,新中国的大厦就是靠这种精神力量支撑起来的。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多少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默默奉献。那么,这些精神有哪些共同的内涵呢?我们可以说是对祖国真挚的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振兴中华、合我其谁的赤子情怀,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答案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精神实质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精神是属于过去的,但更属于现在和将来。无论就其中哪一点来说,都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永远的民族之魂。时代变化一日千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当代世界变化的剧烈和深刻大大地超过了以前,但这些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示出更加强大的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胸怀全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四个活动是一个辨析性的活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科学论断是建立在对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分析和民族精神极为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都离不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就谈不上发展经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经济建设是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展开。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单打一,经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弘扬和培育好民族精神,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那种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
127
忽视或否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观点是片面的。
进行这种辨析性探究活动,要对活动中涉及的基本观点及其相互关系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然后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五个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2002年岁末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这两者的时代背景不同。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征程,面临由农村到城市,由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这一转折。毛泽东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因此,他郑重地提出“两个务必”。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意在提醒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拼命精神,发扬党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可见,时代不同,党面临的任务不同,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振奋起全国人民的精神这一点是相同的。从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到胡锦涛重温“两个务必”这一历史过程说明,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重视结合不同时代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这也昭示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 本课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本课难点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3)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4) 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由于在教材逻辑结构分析中,对相关问题已经作了分析,此处不再重复。
128
(四) 相关疑难问题解读
1.为什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中华民族精神强有力的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精神之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为我们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华民族精神是伟大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依靠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在15世纪以前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后来逐渐落后了,特别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后,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中重新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并以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的宝贵品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革命正气。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振奋和弘扬民族精神,并以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3.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今天,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背后则是文化力的角逐和较量。一个民族、国家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作为文化力的核心,民族精神具有对内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精神风貌和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有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种精神;一个民族和国家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屹立
129
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支撑。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物质装备远远不如强大的敌人,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战胜一切困难、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气概发挥出了强大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生产力相当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当低下,帝国主义以为我们只有乞求它们才能生存,但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是由他们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也是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的。某些经济发达的大国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使发展中国家经常面临着经济风险。因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警惕、独立自主、趋利避害、化解风险、维护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4.为什么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浪潮扑面而来,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是,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多方面的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其强权政治和掠夺政策。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会带来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如果应对不好,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政治风险。苏联和东欧剧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没有应对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江泽民指出:“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经常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改革为借口,试图将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已经把中国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千方百计利用我们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企图扰乱我们思想和阵脚。他们凭借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其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实施打压和冲击,以期达到使我们在精神上解除武装的目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着民族精神。能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繁荣我国的民族文化,能不能顶住超级大国文化霸权的压力,有效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清醒地面对这种形势,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坚持好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30
5.有人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历来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既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同时也主张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与文化,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但是,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平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目的是为了吸取世界各国的长处,促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而不是掠夺和侵略。西方国家一些人害怕我们因为弘扬民族精神而发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测地将弘扬民族精神污蔑为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只不过是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个翻版。
6.有人担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学说,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早在1938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势才能实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浸润着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也是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的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我们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要热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发挥“主心骨”的核心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心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外国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只有自觉地坚持这个“主心骨”的指导地位,才能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为世人所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民族精神源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毛泽东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
131
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只有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品格、强基固本。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任何民族精神,如果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就会走向狭隘和衰落,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博采各民族之所长,才能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才能使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洗礼中显示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指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坚强的民族品格、不屈的民族精神、强大的精神支柱都不是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
三、建议
(一) 提纲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1)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3) 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 团结统一精神的巨大作用
(3) 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及其深远影响
(4) 勤劳勇敢的优良民族品格
(5)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激励中华儿女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32
(1)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 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
(2)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流程图示
133
2.典型粟例导入
在这个单元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两个并列的关键词。继第六课阐述“中华文化”的有关问题之后,第七课对“民族精神”进行论述。教材通过探究活动一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进而结合探究活动二、三、四和一个相关链接分别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回顾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事迹的同时,结合探究活动五,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探究活动六选取不同时期海外学子归国奉献的典型事例,揭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整体内容层层挖掘、不断深入。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材指出:“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对此,教师可以引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有关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有爱才转动……”这首题为《感动》的歌曲是“感动中国”晚会的主题歌。越来越多的人们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收获感动之外的勇气和力量。
以下是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的两位,他们同样是中国的脊梁。
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田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3.形成新的理念
(1)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离不开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深厚的文化才能造就昂扬自信的民族精神。五千多年来,中国优秀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探究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脊梁”特别是“时代英雄”,感受民
134
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除此之外,在“案例引入”中展示的材料同样可以与这个活动一起,用来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正是拥有了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这些“民族的脊梁”才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感动,给我们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
在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时,学生能体会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协和万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观念,在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的巨大精神力量,表现为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一种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中华民族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模式。从远古开始,中华先民就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千多年前,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大一统”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国家政权虽屡次更迭,间有盛衰,但中华各民族走向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崇尚统一、反对分裂的观念深入人心。正如孙中山指出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其二,使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都出现过文明断层,甚至盛极而衰。唯有中华文明,虽历尽沧桑,饱经磨难,却在跌宕起伏中传承不辍,享誉世界,根本原因在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赋予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巨大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应对外来文明的挑战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方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选择、取舍、改造、融合,使之成为自身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断使自身得到新的发展。
其三,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尽磨难而新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每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人们总是能够捐弃前嫌,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无论面临怎样的危机,中华儿女都没有失掉民族自信心,而是愈挫愈奋,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
(3) 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务实耐劳、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内容。这种民族精神,突出地表现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崇尚革命的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天灾人祸、内乱外侮,始终保持并发展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13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教材中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就是据此界定的。
团结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中华民族历来珍视民族团结,尊重中华各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主张平等地对待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小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情怀。
爱好和平。中国人民一向酷爱和平,愿与各国友好相处,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说过:“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
勤劳勇敢。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从事农业生产。同游牧民族的剽悍、渔业民族的冒险、商业民族的精明相比,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
自强不息。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察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变革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
(4)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世界上许多古代国家没有延续下来。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十六七世纪以后形成的历史产物。因而,对于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来说,具有明确爱国主义思想传统和文化传统,仅是近代以来二三百年的事。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独特的生存意识逐渐升华为整个民族的群体意识,形成爱国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视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体的人对社会义务重于权利,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离开了社会,个人将一无所成。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民族和国家献身为无上光荣,以危害民族、国家,谋求一己之私利为最大耻辱的观念,逐渐内化为中华儿女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气壮山河的名言,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渗透和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在理解上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往往把爱国与热爱悠久历史和仰慕古老文明相联系,而忽略其现实内容。教材在“专家点评”中特别说明祖国和热爱祖国都不是抽象的,同时结合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激励学生把爱国情怀倾注于热爱和建设社会主
136
义祖国之中。其后的探究活动六则通过展现不同时期归国的海外学子的共同精神追求,帮助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
4.学生践行要求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最终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自觉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解,在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例如,开展题为“爱国百分百”的活动。
(1) 寻找为中国自豪的100个理由。
寻找那些让我们热血沸腾、感到自豪的理由。既可以是英雄事迹、名胜古迹,也可以是发明创造、伟大壮举。
(2) 寻找中华民族的100个声音。
寻找心目中了不起的中国人,收集他们所说的体现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豪言壮语,并谈谈这些话对自己的影响。
第二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基本流程图示
137
2.典型案例导入
本框的开篇以探究活动导入,启发学生初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接着,教材分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论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有感性的认识,教材设计了探究活动一,力图以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视野,说明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民族精神的发展是长期积淀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可参考下列素材。
五洲人民齐欢笑
“不要用哭声告别,不要把眼泪轻抛;青山到处埋忠骨,天涯何处无芳草?
黎明之前身死去,脸不变色心不跳;满天朝霞照着我,胸中万杆红旗飘!
回首平身无憾事,只恨不能亲手――亲手把新社会来建造。
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党来汇报:就说我永远是党的女儿,我的心永远和母亲在一道;能把青春献给党,正是我无上的荣耀!
到明天,家乡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向同志们来问好,就说在建设祖国的大道上,我的心永远和战友在一道;我祝同志们身体永健康,为革命多多立功劳!
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3.形成新的理念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以适当拓展。
从中国历史上看,早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就已基本形成。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经过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从孑L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再到荀子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再到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
138
之贱与有责焉”,都在丰富和发展着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特色。
4.学生践行要求
在日本小学生的运动会中有一个叫做“三十人三十一足跑”的项目,令观者记忆深刻。在这个项目中,参赛的三十个人的脚分别两两相系。在五十米的奔跑距离中,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从指挥、步调一致,最终耗时最短的队伍胜出。不难看出,这样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的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我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可以围绕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设计类似的活动或补充相关的知识开展教学。
团结统一。活动设计可以从“团结协作”人手,设计需要大家都参与才能完成的活动,如“神奇飞毯”(在规定的面积中让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都设法站立进去)、“逃生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一个团队的全体人员都设法从狭窄出口逃生)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只有所有的人共同付出努力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进而认识到维护祖国团结统一的重要性。
爱好和平。请学生结合中国政府裁军等情况介绍中国在世界和平进程中所做的努力。或布置收集中国政府对待国际热点问题(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伊朗问题、巴以问题)的态度,体会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
勤劳勇敢。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父母亲和周围的工人、农民辛勤工作的情景,体会自己的幸福生活与他们劳动之间的关系,感悟蕴含在他们行动中的精神意义。
自强不息。了解同学中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典型,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或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心目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成功背后的艰辛,体会这种精神对成功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设定一些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现自己对国家的真实情感,或展示学生中优秀代表的事迹,看他们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如何用自己的努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的。例如:北京中学生代表团在联合国国际学校与世界各国中学生进行交流时,遇到一名外国中学生在大会发言中对我国人权问题的公开指责。他们果断决定与大会主席交涉,要求澄清外国中学生的误解。在后来争取到的大会发言中,我国中学生代表用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获得参会各国中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
本课包括知识性的内容、操作性的要求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评价中请注意以下两条。
第一,发展性原则。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从不同侧面有所涉及。但是没有从民族精神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评价时,请联系学
139
生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评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第二,多元化原则。许多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独立或同学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因此,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学生小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等结合起来,甚至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二) 自我测评及参考答案
2004年8月,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在深圳开幕。文化周开展了“我心目中的中华青春偶像”的评选活动。人们原以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娱乐明星会成为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新偶像。结果,全球华人青年多达38万余份的投票总数证明,得票较高的“中华青春偶像”主要集中在科技、体育、新闻及实业领域。杨利伟以高票高居榜首,姚明、丁磊、吴小莉、邓亚萍均以高票当选。
你认为评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当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标准是什么?偶像标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从评选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标准重视精神胜过外表,评选出来的青春偶像更侧重其身上可贵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在一代代中国青年人身上传承延续。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两个自我:真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真实的我不断地设计理想的我,并为将理想的我变为真实的我而不断奋斗的过程。青少年时代正是开始勾画理想自我形象的时代,青少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能成为与明星、英雄一样的人,但他们实际的能力却达不到。正是这种差距使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羡慕、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因此偶像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偶像会促使青少年去学习、模仿他们的生活、思考方式,努力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
我们不能小视偶像的重要性。时代推崇什么样的明星,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当今的青少年决定未来的中国,他们今日的追寻会决定日后中国人的素质。明星可以成为学生的偶像,但真正的偶像应当代表中国当代青年的优秀品质,能够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五、教学资源链接
1.名言警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40
亦佘心之所善兮,虽九死亦犹未悔。――屈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2.辉煌的史诗
土尔扈特是明朝时候瓦刺的后代,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17世纪30年代,由于相邻的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形成威慑力量。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不得不带领全体部众,跋山涉水,迁徒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那时候,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人烟稀少,是一片还没有开垦的草原。土尔扈特部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开始了他们在新牧地上的游牧生活。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土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土尔扈特人民坚贞不屈,他们公开宣称:“我们有权在草原上游牧,在河流中航行,因为这里的土地和水是佛的。它从来就没有属于过你们俄国!”“我们永远不当谁的奴隶!”“我们谁也不怕!”……
土尔扈特人民虽然远离祖国,但是他们始终思念着蒙古各部的亲人,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母亲。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着跟清朝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他们向清政府呈献贡品,清政府也曾经派出使臣,不远万里,带了皇帝的“圣训”和恩赏,前去土尔扈特部慰问。他们还参加了蒙古族召开的各种会议;不时到西藏进香礼佛。为了改善跟准噶尔部的关系,两部首领的子女互通婚嫁。他们跟祖国保持着多方面的接触。
1761年,17岁的渥巴锡继承汗位,当了土尔扈特部首领。那时候,他们已经在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一百四十多个春秋了。渥巴锡是个年轻有为的首领。他胸怀坦荡,待人和气,
141
很受部下拥戴。那时的沙俄正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她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加紧了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和掠夺。沙俄政府在土尔扈特部周围派驻军队,修筑工事,进行包围。还派出一名“大使”,常驻在土尔扈特部。他名义上是大使,实际上专门监视土尔扈特部的行动。1762年,沙俄当局还宣布要重建土尔扈特政权,成为俄国一个新的行政区,并且策划了一个换掉渥巴锡的政治阴谋。眼看着土尔扈特部就要完全被吞并,土尔扈特人民就要沦为奴隶,一种惊惶不安的情绪紧扣着每个人的心弦。正在这个时候,沙俄又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强征土尔扈特人民去当兵,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子弟在俄国的对外战争中丢失了性命!沙俄政府继而又作出新的规定:凡是十六岁以上的土尔扈特青壮年,全部都要开赴战场。土尔扈特部面临着可怕的灭族之灾!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渥巴锡忧心如焚,他暗下决心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770年秋天,26岁的渥巴锡召开了一次绝密会议。渥巴锡和参加会议的五位首领一致作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摆脱俄国束缚,全部重返祖国!会后,他们立即投入了秘密紧张的准备工作。
第二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部族作了总动员。他热泪盈眶,满怀悲愤地对大家说:叶卡特琳娜已经下达命令,要把我的儿子送往圣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作为人质,还要挑选一万名土尔扈特骑兵参加俄国军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失去自由,忍受奴隶的枷锁;要么举行起义,脱离沙俄,回到祖国去!大家由衷地赞同回到祖国去!
1月5日,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开始了。那一天清晨,寒风凛冽,当早晨的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的伏尔加草原时,皑皑白雪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就在这时,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他们边走边发出震惊天地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临行前,他们杀死了监视他们的沙俄官员、军队和其他人员,并把所有带不走的锅灶、粮食统统毁掉。渥巴锡带头点燃了自己的木结构宫殿。刹那间,无数村落都燃起了熊熊烈火,辽阔的草原上升起了滚滚浓烟。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图画!这幅悲壮的图画仿佛在告诉大家:土尔扈特人民已经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土尔扈特人民决不反顾!
渥巴锡骑在马上,举着鲜艳夺目的新条旗,率领三万三千多户、近十七万部众,分成三路向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国前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十多天的功夫便跨越了千里草原,穿过了冰封的乌拉尔河。在渡过乌拉尔河以后,他们遇到沙俄哥萨克兵的袭击。为了打通东进的道路,他们浴血奋战,九千多人壮烈牺牲。2月2日,在奥琴峡谷,英勇的土尔扈特战士全歼了抢先占领这个险要谷口的哥萨克部队。渥巴锡在这场战斗中亲自组织骆驼兵从正面强攻,让另一支人马包抄哥萨克兵的后路。他们前后夹击,哥萨克的拦截被彻底击溃了。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又击溃了两万紧跟在后面的沙俄追兵。直到六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
142
国的怀抱。回到祖国的土尔扈特人,经过长途跋涉、颠沛流离,一个个满面尘埃,衣衫褴褛,很多人衣不蔽体,靴鞋俱无,小孩身上,几乎一丝不挂。为了实现回归祖国的夙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乾隆皇帝得到奏报以后,立即派大臣到伊犁迎接,并且命令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布多一带放牧。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的各族人民送去了牛马羊等牲畜二十多万头,粮食四万多石,茶二万多封,羊裘五万多件,棉布六万多匹,棉花近六万斤,还有大量的毛毡庐等。这些物资的支援,真是雪中送炭,及时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乾隆邀请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派御前大臣亲去迎接。对那些沿途对土尔扈特首领接待不周的地方大臣,乾隆给予革职处分。渥巴锡等来到避暑山庄,乾隆封他为卓哩克图汗,“卓哩克图”是英勇、勇敢的意思。对其他的首领,也都给予封爵,仍让他们管理土尔扈特部的事务。乾隆还向他们声明,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易其俗”,并在普陀宗乘之庙内竖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石碑,以示纪念。土尔扈特人民“所至如归”,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
渥巴锡率部回归的壮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土尔扈特部心向祖国,万里归来,谱写了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援,以及乾隆的热情接见,避暑山庄里的盛会赐宴,刻石立碑,在祖国大家庭里,描绘了一幅兄弟民族其乐融融、情深谊长的灿烂画卷!
3.钱学森的报国情怀
钱学森曾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20年。20年中,前几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归心似箭,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但是,当美国当局得知钱学森准备回国时,就开始千方百计进行阻挠,甚至还派特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1950年7月,美国军方无理吊销了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工作的证件,使其无法再从事喷气推进的科研工作。此举使原本计划暑假期间回国的钱学森决定立即提前回国。他不顾危险,预订了飞机票,并将行李装上驳船,做好了托运准备。
对于钱学森的坚决态度,美国军方公然威胁道:“我们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在哪里,他都能抵得上五个师。我们绝不能把这五个师白白奉送给中国。”
美方的蓄意阻挠,不仅没有削弱钱学森的回国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报国信念。1 950年8月23日子夜,钱学森一家毅然登上从华盛顿飞往洛杉矶的飞机,计划从洛杉矶转乘加拿大班机回国。但当钱学森刚刚走下飞机,美国移民局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扣留,严禁他离开美国,并强行送回加州理工学院。从此,钱学森全家人处处被美国联邦调查局
143
严密监视,并随时受到突然搜查。他的行李也受到美国海关的非法扣留。某些新闻媒体公开造谣:一名“共产党的高级间谍”携带机密文件企图离开美国。
不久,美国当局又突然将钱学森囚禁。连续审讯十余天,他的体重减了十多公斤。为了保释钱学森早日出狱,加州理工学院的进步人士联合上书美国国会,表示抗议。美国当局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把钱学森释放。他虽被释放了,但失去了人身自由,行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电话也有专人监听,经受了长达5年之久的折磨。在艰辛的5年中,钱学森先后5次搬家。在他的家中总是摆着三个小箱子,以便重获自由时能够立即返回祖国。
1955年6月,钱学森的一封信辗转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中,在信中钱学森表达了早日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愿,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同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首次大使级会谈。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当局不得不允许钱学森全家离境。1955年9月17日,与美国当局整整进行了5年艰苦抗争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归的航程。
4.民族精神托起航天伟业――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的事业源泉,那么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二十多年,王淦昌隐姓埋名17年。直到那段历史被解密,人们才发现那个化名“王京”的人原来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至今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五百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合弃:合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看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在我们手中一天天变为现实,这样的自豪与喜悦怎是金钱能够衡量的!”曾多次拒绝高薪聘请、37岁的飞船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智说。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在奋战“两弹一星”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实
144
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新一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团结、协同是“两弹一星”事业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正是这种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进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九百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向战斗在试验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全国出现饥荒的情况下,各地紧急调来了数万斤黄豆。青海一省就送来了4万只羊……
今天,大力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同样体现在飞天征程上。
载人航天工程分为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运转。跨世纪工程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心血,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闪烁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精神,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闪耀。
5.红岩精神
在红岩村当年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的办公室里,4张滕椅、两张木桌、1个竹片编织的书柜,还像几十年前一样,整齐地摆放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同年5月,迁至红岩村的大有农场内。红岩村从此成为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
离此不远的白公馆,是特务机关“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和国民党军统集中营所在地,曾囚禁过杨虎城、叶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实施大屠杀,有285名革命者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
61年前的红岩村,曾见证周恩来的风范。大家为他45岁生日晚餐加了一份水煮白肉和青椒肉丝,他谢绝了,只吃了一碗寿面。当晚,他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永远不与群众脱离,向群众学习……
54年前的红岩村,曾见证邓小平的睿智。他提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这句蕴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刻含义的话,至今仍刻写在重庆佛图关公园外。
江泽民指出:“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
145
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6.徐本禹:感动中国的义务支教者
2005年1月16日晚,北京北航体育馆暖流涌动。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同时在这里举行。当颁奖现场宣读了评委会对徐本禹的评价后,全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
徐本禹,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一位充满理想并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当代青年。在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2003年初,他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今后他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做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一个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徐本禹的这一举动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当徐本禹准备义务支教的事传开后,学校破天荒做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 000册图书和七个志愿追随的同学一起,再次回到了大二时曾经支教过的贵州狗吊岩。这里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被咬得浑身是包。一成不变的玉米和酸菜汤是他们每天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