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目标:
1、知识目标:
(1)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3)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总是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重点: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这一含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2)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展示图片,讲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练习: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属于物质的――空气、房子、信念、衣服、树木、精神
(2)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有哪些事物?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展示一系列行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事物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过渡)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又是不是物质的呢?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展示人类进化图、脑量增加
让学生思考:课本30页探究一
(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劳动使古猿变成人;劳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劳动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另外,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主体是人,这是物质的;而生产方式,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如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而这些讲到的都是物质的内容,所以其也是物质的。
(过渡)展示大跃进时的图片和材料――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民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竟宣称“茂盛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无朋的白菜重达500斤,棉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 当时的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宣传画:玉米长到月亮上,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色;棉花堆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笑哈哈地遥指珠穆朗玛峰。
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
看了以上的材料,你有何想法?
――这些思想也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没有客观存在,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练习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2)自然界的物质性
目标:
1、知识目标:
(1)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3)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总是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重点: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这一含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2)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展示图片,讲授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练习: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属于物质的――空气、房子、信念、衣服、树木、精神
(2)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有哪些事物?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展示一系列行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事物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过渡)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又是不是物质的呢?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展示人类进化图、脑量增加
让学生思考:课本30页探究一
(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在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劳动使古猿变成人;劳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劳动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另外,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主体是人,这是物质的;而生产方式,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如何,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而这些讲到的都是物质的内容,所以其也是物质的。
(过渡)展示大跃进时的图片和材料――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民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竟宣称“茂盛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无朋的白菜重达500斤,棉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 当时的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宣传画:玉米长到月亮上,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色;棉花堆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笑哈哈地遥指珠穆朗玛峰。
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
看了以上的材料,你有何想法?
――这些思想也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没有客观存在,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
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练习
板书设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
(2)自然界的物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