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 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课时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的定义.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________________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a∥b.
3.面面平行的其他性质:
(1)两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________________,即α∥βa?α?
________,可用来证明线面平行;
(2)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________;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________.
一、填空题
1.平面α∥平面β,a?α,b?β,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命题中假命题有________个.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必和另一个相交;
④若平面α内两条直线与平面β内两条直线分别平行,则α∥β.
3.过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三个顶点A1、C1、B的平面与底面ABCD所在平面的交线为l,则l与A1C1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4.α和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在下列条件中,可判定α∥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α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β;
②α内不共线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
③l、m是平面α内的直线,且l∥α,m∥β;
④l、m是异面直线且l∥α,m∥α,l∥α,m∥β.
5.已知α∥β且α与β间的距离为d,直线a与α相交于点A、与β相交于B,若AB=233d,则直线a与α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6.如图所示,P是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平面α∥平面ABC,α分别交线段PA、PB、PC于A′、B′、C′,若PA′∶AA′=2∶3,则S△A′B′C′∶S△ABC=________.
7.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a,b,c为三条不同的直线,则有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cb∥c?a∥b; ②a∥γb∥γ?a∥b;
③α∥cβ∥c?α∥β; ④α∥γβ∥γ?α∥β;
⑤α∥ca∥c?α∥a; ⑥α∥γa∥γ?a∥α.
8.已知平面α∥平面β,P是α,β外一点,过点P的直线m与α,β分别交于点A,C,过点P的直线n与α,β分别交于点B,D,且PA=6,AC=9,PD=8,则BD的长为________.
9.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分别是棱CC1、C1D1、D1D、CD的中点,N是BC的中点,点M在四边形EFGH及其内部运动,则M满足________时,有MN∥平面B1BDD1.
二、解答题
10.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S是B1D1的中点,E、F、G分别是BC、DC和SC的中点.求证:平面EFG∥平面BDD1B1.
11.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M是A1C1的中点,平面AB1M∥平面BC1N,AC∩平面BC1N=N.
求证:N为AC的中点.
能力提升
12.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面对角线AB1,BC1上分别有两点E、F,且B1E=C1F.求证:EF∥平面ABCD.
13.如图所示,B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
(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
(2)求S△MNG∶S△ADC.
1.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常用方法有:(1)利用定义,证明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常用反证法.(2)利用判定定理.(3)利用平行平面的传递性,即α∥β,β∥γ,则α∥γ.
2.平面与平面平行主要有以下性质:(1)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 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答案
知识梳理
1.两条相交直线
a?α,b?α,a∩b=A,a∥β,b∥β?α∥β
2.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 α∥βα∩γ=aβ∩γ=b
3.(1)另一个平面 a∥β (2)相等 (3)平行
作业设计
1.平行或异面 2.2
3.平行
解析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可知第三平面与两平行平面的交线是平行的.
4.④ 5.60°
6.4∶25
解析 面α∥面ABC,面PAB与它们的交线分别为A′B′,AB,∴AB∥A′B′,同理B′C′∥BC,
易得△ABC∽△A′B′C′,
S△A′B′C′∶S△ABC=(A′B′AB)2=(PA′PA)2=425.
7.②③⑤⑥
解析 由公理4及平行平面的传递性知①④正确.举反例知②③⑤⑥不正确.②中a,b可以相交,还可以异面;③中α,β可以相交;⑤中a可以在α内;⑥中a可以在α内.
8.24或245
解析 当P点在平面α和平面β之间时,由三角形相似可求得BD=24,当平面α和平面β在点P同侧时可求得BD=245.
9.M∈线段FH
解析 ∵HN∥BD,HF∥DD1,
HN∩HF=H,BD∩DD1=D,
∴平面NHF∥平面B1BDD1,
故线段FH上任意点M与N连结,
有MN∥平面B1BDD1.
10.
证明 如图所示,连结SB,SD,
∵F、G分别是DC、SC的中点,
∴FG∥SD.
又∵SD?平面BDD1B1,FG?平面BDD1B1,
∴直线FG∥平面BDD1B1.
同理可证EG∥平面BDD1B1,
又∵EG?平面EFG,
FG?平面EFG,
EG∩FG=G,
∴平面EFG∥平面BDD1B1.
11.证明 ∵平面AB1M∥平面BC1N,
平面ACC1A1∩平面AB1M=AM,
平面BC1N∩平面ACC1A1=C1N,
∴C1N∥AM,又AC∥A1C1,
∴四边形ANC1M为平行四边形,
∴AN?C1M=12A1C1=12AC,
∴N为AC的中点.
12.证明 方法一 过E、F分别作AB、BC的垂线,EM、FN分别交AB、BC于M、N,连结MN.
∵BB1⊥平面ABCD,
∴BB1⊥AB,BB1⊥BC,
∴EM∥BB1,FN∥BB1,
∴EM∥FN,
∵AB1=BC1,B1E=C1F,
∴AE=BF,
又∠B1AB=∠C1BC=45°,
∴Rt△AME≌Rt△BNF,
∴EM=FN.
∴四边形MNFE是平行四边形,
∴EF∥MN.
又MN?平面ABCD,EF?平面ABCD,
∴EF∥平面ABCD.
方法二
过E作EG∥AB交BB1于G,连结GF,
∴B1EB1A=B1GB1B,B1E=C1F,B1A=C1B,∴C1FC1B=B1GB1B,
∴FG∥B1C1∥BC.
又∵EG∩FG=G,AB∩BC=B,
∴平面EFG∥平面ABCD.
又EF?平面EFG,∴EF∥平面ABCD.
13.(1)证明 (1)连结BM,BN,BG并延长分别交AC,AD,CD于P,F,H.
∵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
则有BMMP=BNNF=BGGH=2,
且P,H,F分别为AC,CD,AD的中点.
连结PF,FH,PH,有MN∥PF.
又PF?平面ACD,MN?平面ACD,
∴MN∥平面ACD.
同理MG∥平面ACD,MG∩MN=M,
∴平面MNG∥平面ACD.
(2)解 由(1)可知MGPH=BGBH=23,
∴MG=23PH.
又PH=12AD,∴MG=13AD.
同理NG=13AC,MN=13CD.
∴△MNG∽△ACD,其相似比为1∶3.
∴S△MNG∶S△ACD=1∶9.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
【课时目标】 1.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2.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并能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平面垂直.
1.二面角: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______________叫做二面角的棱.________________叫做二面角的面.二面角α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2.平面与平面的垂直
①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__________,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______,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符号表示:l⊥α ?α⊥β.
一、填空题
1.下列命题:
①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②异面直线a、b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b组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所成角的最小角;
④二面角的大小与其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没有关系.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若平面α与平面β不垂直,那么平面α内能与平面β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条.
3.设有直线m、n和平面α、β,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m∥n,n⊥β,m?α,则α⊥β;
②若m⊥n,α∩β=m,n?α,则α⊥β;
③若m⊥α,n⊥β,m⊥n,则α⊥β.
4.过两点与一个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有________个.
5.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中,∠ABC=60°,把菱形沿对角线AC折起,使折起后BD=32,则二面角B-AC-D的大小为________.
6.在正四面体P-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BC∥面PDF; ②DF⊥面PAE;
③面PDF⊥面ABC; ④面PAE⊥面ABC.
7.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线段AP⊥平面ABCD,且AP=AB,则平面ABP与平面CDP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是________.
8.如图所示,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有________对.
9.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①m⊥n;②α⊥β;③n⊥β;④m⊥α.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0.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E、F、G分别为CD、DA和对角线AC的中点.
求证:平面BEF⊥平面BGD.
11.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BCD=60°,E是CD的中点,PA⊥底面ABCD,PA=3.
(1)证明:平面PBE⊥平面PAB;
(2)求二面角A―BE―P的大小.
能力提升
1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点D在B1C1上,A1D⊥B1C.
求证:(1)EF∥平面ABC;
(2)平面A1FD⊥平面BB1C1C.
13.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AB,∠ABC=60°,∠BCA=90°,点D、E分别在棱PB、PC上,且DE∥BC.
(1)求证:BC⊥ 平面PAC.
(2)是否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A―DE―P为直二面角?并说明理由.
1.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主要途径
(1)利用面面垂直的定义,即如果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又这两个平面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垂直,就称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垂直时的一般方法: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图中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面面垂直;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而作辅助线则应有理论依据并有利于证明,不能随意添加.
3.证明两个平面垂直,通常是通过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来实现的,因此,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的.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 答案
知识梳理
1.两个半平面 这条直线 每个半平面 0°≤α≤180°
2.①直二面角 ②垂线 l?β
作业设计
1.②④
解析 ①不符合二面角定义,③从运动的角度演示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是最小角.
2.0
解析 若存在1条,则α⊥β,与已知矛盾.
3.①③
解析 ②错,当两平面不垂直时,在一个平面内可以找到无数条直线与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
4.1或无数
解析 当两点连线与平面垂直时,有无数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当两点连线与平面不垂直时,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5.60°
解析
如图所示,由二面角的定义知∠BOD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DO=OB=BD=32,
∴∠BOD=60°.
6.①②④
解析
如图所示,∵BC∥DF,
∴BC∥平面PDF.
∴①正确.
由BC⊥PE,BC⊥AE,
∴BC⊥平面PAE.
∴DF⊥平面PAE.
∴②正确.
∴平面ABC⊥平面PAE(BC⊥平面PAE).
∴④正确.
7.45°
解析 可将图形补成以AB、AP为棱的正方体,不难求出二面角的大小为45°.
8.5
解析 由PA⊥面ABCD知面PAD⊥面ABCD,面PAB⊥面ABCD,
又PA⊥AD,PA⊥AB且AD⊥AB,
∴∠DAB为二面角D―PA―B的平面角,
∴面DPA⊥面PAB.又BC⊥面PAB,
∴面PBC⊥面PAB,同理DC⊥面PDA,
∴面PDC⊥面PDA.
9.①③④?②(或②③④?①)
10.证明 ∵AB=BC,CD=AD,G是AC的中点,
∴BG⊥AC,DG⊥AC,
∴AC⊥平面BGD.
又EF∥AC,∴EF⊥平面BGD.
∵EF?平面BEF,∴平面BEF⊥平面BGD.
11.(1)证明 如图所示,连结BD,由ABCD是菱形且∠BCD=60°知,△BCD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E是CD的中点,所以BE⊥CD.
又AB∥CD,所以BE⊥AB.
又因为PA⊥平面ABCD,
BE?平面ABCD,
所以PA⊥BE.而PA∩AB=A,
因此BE⊥平面PAB.
又BE?平面PBE,
所以平面PBE⊥平面PAB.
(2)解 由(1)知,BE⊥平面PAB,PB?平面PAB,
所以PB⊥BE.又AB⊥BE,
所以∠PBA是二面角A―BE―P的平面角.
在Rt△PAB中,tan∠PBA=PAAB=3,
则∠PBA=60°.
故二面角A―BE―P的大小是60°.
12.证明 (1)由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知
EF∥BC.
因为EF?平面ABC.
BC?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由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知
CC1⊥平面A1B1C1.
又A1D?平面A1B1C1,故CC1⊥A1D.
又因为A1D⊥B1C,CC1∩B1C=C,故A1D⊥平面BB1C1C,又A1D?平面A1FD,
所以平面A1FD⊥平面BB1C1C.
13.(1)证明 ∵PA⊥底面ABC,
∴PA⊥BC.
又∠BCA=90°,
∴AC⊥BC.又∵AC∩PA=A,
∴BC⊥平面PAC.
(2)解 ∵DE∥BC,又由(1)知,
BC⊥平面PAC,
∴DE⊥平面PAC.
又∵AE?平面PAC,PE?平面PAC,
∴DE⊥AE,DE⊥PE.
∴∠AEP为二面角A―DE―P的平面角.
∵PA⊥底面ABC,
∴PA⊥AC,∴∠PAC=90°.
∴在棱PC上存在一点E,
使得AE⊥PC.
这时∠AEP=90°,
故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A―DE―P为直二面角.
第3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
【课时目标】 1.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空间中线、面的垂直关系.
3.理解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内在联系.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________于它们________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用符号表示为:α⊥β,α∩β=l,a?α,a⊥l?________.
2.两个重要结论:
(1)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表示为:
符号表示为:α⊥β,A∈α,A∈a,a⊥β?________.
(2)已知平面α⊥平面β,a?α,a⊥β,那么__________(a与α的位置关系).
一、填空题
1.平面α⊥平面β,a?α,b?β,且b∥α,a⊥b,则a和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2.已知三条不重合的直线m、n、l,两个不重合的平面α,β,有下列命题: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l⊥α,m⊥β且l∥m,则α∥β;
③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④若α⊥β,α∩β=m,n?β,n⊥m,则n⊥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3.若平面α与平面β不垂直,那么平面α内能与平面β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条.
4.设α-l-β是直二面角,直线a?α,直线b?β,a,b与l都不垂直,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
①a与b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
②a与b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
③a与b不可能垂直,但可能平行;
④a与b不可能垂直,也不可能平行.
5.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和AD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设M、N分别是BD和AE的中点,那么①AD⊥MN;②MN∥平面CDE;③MN∥CE;④MN、CE异面.
其中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6.
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A∈α,B∈β,AB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π4和π6.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则AB∶A′B′=________.
7.若α⊥β,α∩β=l,点P∈α,PD/∈l,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为________.(只填序号)
①过P垂直于l的平面垂直于β;
②过P垂直于l的直线垂直于β;
③过P垂直于α的直线平行于β;
④过P垂直于β的直线在α内.
8.α、β、γ是两两垂直的三个平面,它们交于点O,空间一点P到α、β、γ的距离分别是2 cm、3 cm、6 cm,则点P到O的距离为________ cm.
9.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点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________.
二、解答题
10.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
求证:BC⊥AB.
11.如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四边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2)求证:AD⊥PB.
能力提升
12.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菱形,∠BCD=120°,平面PCD⊥平面ABCD,PC=a,PD=2a,E为PA的中点.求证:平面EDB⊥平面ABCD.
13.如图所示,在多面体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DC,△PAD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D=2AD=8,AB=45.
(1)设M是PC上的一点,
求证:平面MBD⊥平面PAD;
(2)求P点到平面ABCD的距离.
1.运用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要作辅助线,其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在此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这样,就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或线线垂直.
2.无论从判定还是从性质来看,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都是密切相关的,面对复杂的空间图形,要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垂直关系的转化为:
第3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 答案
知识梳理
1.垂直 交线 a⊥β
2.(1)第一个平面内 a?α (2)a∥α
作业设计
1.a⊥β
2.②④
3.0
解析 若存在1条,则α⊥β,与已知矛盾.
4.③
5.①②③
6.2∶1
解析 如图:
由已知得AA′⊥面β,
∠ABA′=π6,
BB′⊥面α,∠BAB′=π4,
设AB=a,则BA′=32a,BB′=22a,
在Rt△BA′B′中,A′B′=12a,∴ABA′B′=21.
7.①③④
解析 由性质定理知②错误.
8.7
解析 P到O的距离恰好为以2 cm,3 cm,6 cm为长、宽、高的长方体的对角线的长.
9.直线AB上
解析 由AC⊥BC1,AC⊥AB,
得AC⊥面ABC1,又AC?面ABC,
∴面ABC1⊥面ABC.
∴C1在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交线AB上.
10.证明 在平面PAB内,作AD⊥PB于D.
∵平面PAB⊥平面PBC,
且平面PAB∩平面PBC=PB.
∴AD⊥平面PBC.
又BC?平面PBC,
∴AD⊥BC.
又∵PA⊥平面ABC,
BC?平面ABC,
∴PA⊥BC,∴BC⊥平面PAB.
又AB?平面PAB,
∴BC⊥AB.
11.证明
(1)连结PG,由题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
∴P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
∴PG⊥平面ABCD,
∴PG⊥BG.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BG⊥AD.
又AD∩PG=G,∴BG⊥平面PAD.
(2)由(1)可知BG⊥AD,PG⊥AD.
所以AD⊥平面PBG,所以AD⊥PB.
12.
证明 设AC∩BD=O,
连结EO,
则EO∥PC.∵PC=CD=a,
PD=2a,
∴PC2+CD2=PD2,
∴PC⊥CD.
∵平面PCD⊥平面ABCD,CD为交线,
∴PC⊥平面ABCD,
∴EO⊥平面ABCD.
又EO?平面EDB,
∴平面EDB⊥平面ABCD.
13.(1)证明 在△ABD中,
∵AD=4,BD=8,AB=45,
∴AD2+BD2=AB2.∴AD⊥BD.
又∵面PAD⊥面ABCD,
面PAD∩面ABCD=AD,
BD?面ABCD,
∴BD⊥面PAD,又BD?面BDM,
∴面MBD⊥面PAD.
(2)解
过P作PO⊥AD,
∵面PAD⊥面ABCD,
∴PO⊥面ABCD,
即PO为四棱锥P―ABCD的高.
又△PAD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PO=23.
第1课时 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课时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的定义.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________________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a∥b.
3.面面平行的其他性质:
(1)两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________________,即α∥βa?α?
________,可用来证明线面平行;
(2)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________;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________.
一、填空题
1.平面α∥平面β,a?α,b?β,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命题中假命题有________个.
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③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必和另一个相交;
④若平面α内两条直线与平面β内两条直线分别平行,则α∥β.
3.过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三个顶点A1、C1、B的平面与底面ABCD所在平面的交线为l,则l与A1C1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4.α和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在下列条件中,可判定α∥β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α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β;
②α内不共线三点到β的距离相等;
③l、m是平面α内的直线,且l∥α,m∥β;
④l、m是异面直线且l∥α,m∥α,l∥α,m∥β.
5.已知α∥β且α与β间的距离为d,直线a与α相交于点A、与β相交于B,若AB=233d,则直线a与α所成的角等于________.
6.如图所示,P是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一点,平面α∥平面ABC,α分别交线段PA、PB、PC于A′、B′、C′,若PA′∶AA′=2∶3,则S△A′B′C′∶S△ABC=________.
7.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a,b,c为三条不同的直线,则有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cb∥c?a∥b; ②a∥γb∥γ?a∥b;
③α∥cβ∥c?α∥β; ④α∥γβ∥γ?α∥β;
⑤α∥ca∥c?α∥a; ⑥α∥γa∥γ?a∥α.
8.已知平面α∥平面β,P是α,β外一点,过点P的直线m与α,β分别交于点A,C,过点P的直线n与α,β分别交于点B,D,且PA=6,AC=9,PD=8,则BD的长为________.
9.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H分别是棱CC1、C1D1、D1D、CD的中点,N是BC的中点,点M在四边形EFGH及其内部运动,则M满足________时,有MN∥平面B1BDD1.
二、解答题
10.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S是B1D1的中点,E、F、G分别是BC、DC和SC的中点.求证:平面EFG∥平面BDD1B1.
11.如图,在三棱柱ABC-A1B1C1中,M是A1C1的中点,平面AB1M∥平面BC1N,AC∩平面BC1N=N.
求证:N为AC的中点.
能力提升
12.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面对角线AB1,BC1上分别有两点E、F,且B1E=C1F.求证:EF∥平面ABCD.
13.如图所示,B为△A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
(1)求证平面MNG∥平面ACD;
(2)求S△MNG∶S△ADC.
1.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常用方法有:(1)利用定义,证明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常用反证法.(2)利用判定定理.(3)利用平行平面的传递性,即α∥β,β∥γ,则α∥γ.
2.平面与平面平行主要有以下性质:(1)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2)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1.2.4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第1课时 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答案
知识梳理
1.两条相交直线
a?α,b?α,a∩b=A,a∥β,b∥β?α∥β
2.那么所得的两条交线平行 α∥βα∩γ=aβ∩γ=b
3.(1)另一个平面 a∥β (2)相等 (3)平行
作业设计
1.平行或异面 2.2
3.平行
解析 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可知第三平面与两平行平面的交线是平行的.
4.④ 5.60°
6.4∶25
解析 面α∥面ABC,面PAB与它们的交线分别为A′B′,AB,∴AB∥A′B′,同理B′C′∥BC,
易得△ABC∽△A′B′C′,
S△A′B′C′∶S△ABC=(A′B′AB)2=(PA′PA)2=425.
7.②③⑤⑥
解析 由公理4及平行平面的传递性知①④正确.举反例知②③⑤⑥不正确.②中a,b可以相交,还可以异面;③中α,β可以相交;⑤中a可以在α内;⑥中a可以在α内.
8.24或245
解析 当P点在平面α和平面β之间时,由三角形相似可求得BD=24,当平面α和平面β在点P同侧时可求得BD=245.
9.M∈线段FH
解析 ∵HN∥BD,HF∥DD1,
HN∩HF=H,BD∩DD1=D,
∴平面NHF∥平面B1BDD1,
故线段FH上任意点M与N连结,
有MN∥平面B1BDD1.
10.
证明 如图所示,连结SB,SD,
∵F、G分别是DC、SC的中点,
∴FG∥SD.
又∵SD?平面BDD1B1,FG?平面BDD1B1,
∴直线FG∥平面BDD1B1.
同理可证EG∥平面BDD1B1,
又∵EG?平面EFG,
FG?平面EFG,
EG∩FG=G,
∴平面EFG∥平面BDD1B1.
11.证明 ∵平面AB1M∥平面BC1N,
平面ACC1A1∩平面AB1M=AM,
平面BC1N∩平面ACC1A1=C1N,
∴C1N∥AM,又AC∥A1C1,
∴四边形ANC1M为平行四边形,
∴AN?C1M=12A1C1=12AC,
∴N为AC的中点.
12.证明 方法一 过E、F分别作AB、BC的垂线,EM、FN分别交AB、BC于M、N,连结MN.
∵BB1⊥平面ABCD,
∴BB1⊥AB,BB1⊥BC,
∴EM∥BB1,FN∥BB1,
∴EM∥FN,
∵AB1=BC1,B1E=C1F,
∴AE=BF,
又∠B1AB=∠C1BC=45°,
∴Rt△AME≌Rt△BNF,
∴EM=FN.
∴四边形MNFE是平行四边形,
∴EF∥MN.
又MN?平面ABCD,EF?平面ABCD,
∴EF∥平面ABCD.
方法二
过E作EG∥AB交BB1于G,连结GF,
∴B1EB1A=B1GB1B,B1E=C1F,B1A=C1B,∴C1FC1B=B1GB1B,
∴FG∥B1C1∥BC.
又∵EG∩FG=G,AB∩BC=B,
∴平面EFG∥平面ABCD.
又EF?平面EFG,∴EF∥平面ABCD.
13.(1)证明 (1)连结BM,BN,BG并延长分别交AC,AD,CD于P,F,H.
∵M,N,G分别为△ABC,△ABD,△BCD的重心,
则有BMMP=BNNF=BGGH=2,
且P,H,F分别为AC,CD,AD的中点.
连结PF,FH,PH,有MN∥PF.
又PF?平面ACD,MN?平面ACD,
∴MN∥平面ACD.
同理MG∥平面ACD,MG∩MN=M,
∴平面MNG∥平面ACD.
(2)解 由(1)可知MGPH=BGBH=23,
∴MG=23PH.
又PH=12AD,∴MG=13AD.
同理NG=13AC,MN=13CD.
∴△MNG∽△ACD,其相似比为1∶3.
∴S△MNG∶S△ACD=1∶9.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
【课时目标】 1.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2.掌握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并能利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平面垂直.
1.二面角:一条直线和由这条直线出发的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______________叫做二面角的棱.________________叫做二面角的面.二面角α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2.平面与平面的垂直
①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__________,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______,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符号表示:l⊥α ?α⊥β.
一、填空题
1.下列命题:
①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②异面直线a、b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b组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所成角的最小角;
④二面角的大小与其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没有关系.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若平面α与平面β不垂直,那么平面α内能与平面β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条.
3.设有直线m、n和平面α、β,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若m∥n,n⊥β,m?α,则α⊥β;
②若m⊥n,α∩β=m,n?α,则α⊥β;
③若m⊥α,n⊥β,m⊥n,则α⊥β.
4.过两点与一个已知平面垂直的平面有________个.
5.在边长为1的菱形ABCD中,∠ABC=60°,把菱形沿对角线AC折起,使折起后BD=32,则二面角B-AC-D的大小为________.
6.在正四面体P-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BC∥面PDF; ②DF⊥面PAE;
③面PDF⊥面ABC; ④面PAE⊥面ABC.
7.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线段AP⊥平面ABCD,且AP=AB,则平面ABP与平面CDP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是________.
8.如图所示,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有________对.
9.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①m⊥n;②α⊥β;③n⊥β;④m⊥α.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0.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DA,E、F、G分别为CD、DA和对角线AC的中点.
求证:平面BEF⊥平面BGD.
11.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BCD=60°,E是CD的中点,PA⊥底面ABCD,PA=3.
(1)证明:平面PBE⊥平面PAB;
(2)求二面角A―BE―P的大小.
能力提升
12.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点D在B1C1上,A1D⊥B1C.
求证:(1)EF∥平面ABC;
(2)平面A1FD⊥平面BB1C1C.
13.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PA=AB,∠ABC=60°,∠BCA=90°,点D、E分别在棱PB、PC上,且DE∥BC.
(1)求证:BC⊥ 平面PAC.
(2)是否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A―DE―P为直二面角?并说明理由.
1.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的主要途径
(1)利用面面垂直的定义,即如果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又这两个平面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垂直,就称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面面垂直时的一般方法: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图中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面面垂直;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而作辅助线则应有理论依据并有利于证明,不能随意添加.
3.证明两个平面垂直,通常是通过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来实现的,因此,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的.
第2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 答案
知识梳理
1.两个半平面 这条直线 每个半平面 0°≤α≤180°
2.①直二面角 ②垂线 l?β
作业设计
1.②④
解析 ①不符合二面角定义,③从运动的角度演示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是最小角.
2.0
解析 若存在1条,则α⊥β,与已知矛盾.
3.①③
解析 ②错,当两平面不垂直时,在一个平面内可以找到无数条直线与两个平面的交线垂直.
4.1或无数
解析 当两点连线与平面垂直时,有无数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当两点连线与平面不垂直时,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5.60°
解析
如图所示,由二面角的定义知∠BOD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DO=OB=BD=32,
∴∠BOD=60°.
6.①②④
解析
如图所示,∵BC∥DF,
∴BC∥平面PDF.
∴①正确.
由BC⊥PE,BC⊥AE,
∴BC⊥平面PAE.
∴DF⊥平面PAE.
∴②正确.
∴平面ABC⊥平面PAE(BC⊥平面PAE).
∴④正确.
7.45°
解析 可将图形补成以AB、AP为棱的正方体,不难求出二面角的大小为45°.
8.5
解析 由PA⊥面ABCD知面PAD⊥面ABCD,面PAB⊥面ABCD,
又PA⊥AD,PA⊥AB且AD⊥AB,
∴∠DAB为二面角D―PA―B的平面角,
∴面DPA⊥面PAB.又BC⊥面PAB,
∴面PBC⊥面PAB,同理DC⊥面PDA,
∴面PDC⊥面PDA.
9.①③④?②(或②③④?①)
10.证明 ∵AB=BC,CD=AD,G是AC的中点,
∴BG⊥AC,DG⊥AC,
∴AC⊥平面BGD.
又EF∥AC,∴EF⊥平面BGD.
∵EF?平面BEF,∴平面BEF⊥平面BGD.
11.(1)证明 如图所示,连结BD,由ABCD是菱形且∠BCD=60°知,△BCD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E是CD的中点,所以BE⊥CD.
又AB∥CD,所以BE⊥AB.
又因为PA⊥平面ABCD,
BE?平面ABCD,
所以PA⊥BE.而PA∩AB=A,
因此BE⊥平面PAB.
又BE?平面PBE,
所以平面PBE⊥平面PAB.
(2)解 由(1)知,BE⊥平面PAB,PB?平面PAB,
所以PB⊥BE.又AB⊥BE,
所以∠PBA是二面角A―BE―P的平面角.
在Rt△PAB中,tan∠PBA=PAAB=3,
则∠PBA=60°.
故二面角A―BE―P的大小是60°.
12.证明 (1)由E、F分别是A1B、A1C的中点知
EF∥BC.
因为EF?平面ABC.
BC?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由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知
CC1⊥平面A1B1C1.
又A1D?平面A1B1C1,故CC1⊥A1D.
又因为A1D⊥B1C,CC1∩B1C=C,故A1D⊥平面BB1C1C,又A1D?平面A1FD,
所以平面A1FD⊥平面BB1C1C.
13.(1)证明 ∵PA⊥底面ABC,
∴PA⊥BC.
又∠BCA=90°,
∴AC⊥BC.又∵AC∩PA=A,
∴BC⊥平面PAC.
(2)解 ∵DE∥BC,又由(1)知,
BC⊥平面PAC,
∴DE⊥平面PAC.
又∵AE?平面PAC,PE?平面PAC,
∴DE⊥AE,DE⊥PE.
∴∠AEP为二面角A―DE―P的平面角.
∵PA⊥底面ABC,
∴PA⊥AC,∴∠PAC=90°.
∴在棱PC上存在一点E,
使得AE⊥PC.
这时∠AEP=90°,
故存在点E,使得二面角A―DE―P为直二面角.
第3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
【课时目标】 1.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2.能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空间中线、面的垂直关系.
3.理解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内在联系.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________于它们________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用符号表示为:α⊥β,α∩β=l,a?α,a⊥l?________.
2.两个重要结论:
(1)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表示为:
符号表示为:α⊥β,A∈α,A∈a,a⊥β?________.
(2)已知平面α⊥平面β,a?α,a⊥β,那么__________(a与α的位置关系).
一、填空题
1.平面α⊥平面β,a?α,b?β,且b∥α,a⊥b,则a和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
2.已知三条不重合的直线m、n、l,两个不重合的平面α,β,有下列命题: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l⊥α,m⊥β且l∥m,则α∥β;
③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④若α⊥β,α∩β=m,n?β,n⊥m,则n⊥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3.若平面α与平面β不垂直,那么平面α内能与平面β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条.
4.设α-l-β是直二面角,直线a?α,直线b?β,a,b与l都不垂直,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
①a与b可能垂直,但不可能平行;
②a与b可能垂直,也可能平行;
③a与b不可能垂直,但可能平行;
④a与b不可能垂直,也不可能平行.
5.如图,两个正方形ABCD和AD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设M、N分别是BD和AE的中点,那么①AD⊥MN;②MN∥平面CDE;③MN∥CE;④MN、CE异面.
其中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6.
如图所示,平面α⊥平面β,A∈α,B∈β,AB与两平面α、β所成的角分别为π4和π6.过A、B分别作两平面交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则AB∶A′B′=________.
7.若α⊥β,α∩β=l,点P∈α,PD/∈l,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为________.(只填序号)
①过P垂直于l的平面垂直于β;
②过P垂直于l的直线垂直于β;
③过P垂直于α的直线平行于β;
④过P垂直于β的直线在α内.
8.α、β、γ是两两垂直的三个平面,它们交于点O,空间一点P到α、β、γ的距离分别是2 cm、3 cm、6 cm,则点P到O的距离为________ cm.
9.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点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________.
二、解答题
10.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
求证:BC⊥AB.
11.如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四边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2)求证:AD⊥PB.
能力提升
12.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菱形,∠BCD=120°,平面PCD⊥平面ABCD,PC=a,PD=2a,E为PA的中点.求证:平面EDB⊥平面ABCD.
13.如图所示,在多面体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DC,△PAD是等边三角形,已知BD=2AD=8,AB=45.
(1)设M是PC上的一点,
求证:平面MBD⊥平面PAD;
(2)求P点到平面ABCD的距离.
1.运用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要作辅助线,其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在此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这样,就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或线线垂直.
2.无论从判定还是从性质来看,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都是密切相关的,面对复杂的空间图形,要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垂直关系的转化为:
第3课时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 答案
知识梳理
1.垂直 交线 a⊥β
2.(1)第一个平面内 a?α (2)a∥α
作业设计
1.a⊥β
2.②④
3.0
解析 若存在1条,则α⊥β,与已知矛盾.
4.③
5.①②③
6.2∶1
解析 如图:
由已知得AA′⊥面β,
∠ABA′=π6,
BB′⊥面α,∠BAB′=π4,
设AB=a,则BA′=32a,BB′=22a,
在Rt△BA′B′中,A′B′=12a,∴ABA′B′=21.
7.①③④
解析 由性质定理知②错误.
8.7
解析 P到O的距离恰好为以2 cm,3 cm,6 cm为长、宽、高的长方体的对角线的长.
9.直线AB上
解析 由AC⊥BC1,AC⊥AB,
得AC⊥面ABC1,又AC?面ABC,
∴面ABC1⊥面ABC.
∴C1在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交线AB上.
10.证明 在平面PAB内,作AD⊥PB于D.
∵平面PAB⊥平面PBC,
且平面PAB∩平面PBC=PB.
∴AD⊥平面PBC.
又BC?平面PBC,
∴AD⊥BC.
又∵PA⊥平面ABC,
BC?平面ABC,
∴PA⊥BC,∴BC⊥平面PAB.
又AB?平面PAB,
∴BC⊥AB.
11.证明
(1)连结PG,由题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
∴P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
∴PG⊥平面ABCD,
∴PG⊥BG.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BG⊥AD.
又AD∩PG=G,∴BG⊥平面PAD.
(2)由(1)可知BG⊥AD,PG⊥AD.
所以AD⊥平面PBG,所以AD⊥PB.
12.
证明 设AC∩BD=O,
连结EO,
则EO∥PC.∵PC=CD=a,
PD=2a,
∴PC2+CD2=PD2,
∴PC⊥CD.
∵平面PCD⊥平面ABCD,CD为交线,
∴PC⊥平面ABCD,
∴EO⊥平面ABCD.
又EO?平面EDB,
∴平面EDB⊥平面ABCD.
13.(1)证明 在△ABD中,
∵AD=4,BD=8,AB=45,
∴AD2+BD2=AB2.∴AD⊥BD.
又∵面PAD⊥面ABCD,
面PAD∩面ABCD=AD,
BD?面ABCD,
∴BD⊥面PAD,又BD?面BDM,
∴面MBD⊥面PAD.
(2)解
过P作PO⊥AD,
∵面PAD⊥面ABCD,
∴PO⊥面ABCD,
即PO为四棱锥P―ABCD的高.
又△PAD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PO=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