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劝学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荀子?劝学》设计

 

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从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

 

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五、活动与探究

 

 

 

 

 

 

 

 

 

 

 

 

 

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 “?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相呼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1、以“我的求学故事”为题演讲

 

学习课文之后,要求同学们畅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求学经历,交流学习的方法、经验及感受。通过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同学们逐步树立应对困难、超越自我的坚定信念。如有的同学力主“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字之变,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已充分展现;有的同学针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谈身处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较好的学习环境,应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当然,也有个别同学倾吐求学的苦衷,如“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只要发诸真情,就应该肯定,并作正确引导。 教师也可积极参预该项活动,针对“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谈其时代意义,提倡终身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现身说法,学生所受教益颇多。

 

2、挑战荀子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同学的看法是: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都强调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同学的看法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的是向他人请教,善假于物,句意应为“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请教的收获大。”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绝对?

 

④《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

 

⑤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此学习路径就畅通无阻了吗?学习方法岂可轻视?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参考板书

 

 

课 文 赏 析

 

《荀子》在说理方面取得的成就,达到了先秦时期的高度。但就《荀子》三十二篇文章来看,富有文学价值的不多,惟独《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运用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借君子之言立论,劝导人们“学不可以已”。作者提出论点后,没有抽象地说理,而是连用五个比喻作为论据,作了形象的论证。“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胜境为例,说明学习是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人类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说明了只要不停顿地学习就可以后来居上。而后又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从事物经过加工打磨可以改变原来的特征发挥其作用,说明经过学习可以改变习性。

 

为了劝勉人们重视学习,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亲身体会继续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又用“?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的感受引出了一连串比喻,具体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利用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总结;“假舆马”“假舟楫”是人们利用改造了的事物得到了“致千里”“绝江河”这样的好效果,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应该利用外物,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作者又运用大量比喻作了具体形象的论述。首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正面说明学习的过程是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后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拒绝做小事情。接着以“骐骥”“驽马”为喻比较说明客观条件再好,也未必能成为学习好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主观努力;条件虽差,如果主观上能做到刻苦学习,持之以恒,则最终必能达到目的。这里作者特别提倡“锲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又引喻说理。“朽木”这个比喻指出在学习中一曝十寒,没有恒心之弊;“金石”这个比喻指出坚持不懈之功。这四个比喻对照论述了学习贵在“锲而不舍”。文章最后用蚓、蟹设喻,对照论述了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学无专精。

 

由此可见,作者善于驾驭形象,大量运用确切的比喻,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通达晓畅,具体生动,发人深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比喻灵活多样,恰到好处。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因此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喻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劝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