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内容提要】以《鸿门宴》的教学为突破口,借助CAI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研究、协作为课堂教学中心,构建研究性阅读教学新的模式。
【关键词】
《鸿门宴》、CAI课件、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新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面对陌生的领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这种崭新的教学理论,对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建构的认知主体,自主和创造性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探究钻研的能力,创造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由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各种信息媒体质疑、探索,表达具有鲜明个体思维特性的创新见解的目的。为此,笔者想从《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人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技术,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尝试建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可能模式。
1、激趣,曲径通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在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揭示学习主旨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出自内在的求知冲动,对即将进行的认知活动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和深层创造是大有裨益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CAI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幻灯、实物模型、音乐绘画等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渲染、烘托、展示、绍介与阅读对象相关的各类背景资料,或熏陶情感,或陶冶情操,或激发想象,或追求理性,或展开辩论,从而以较为有利的情境切入课文。
例如,教《鸿门宴》一课,我们制作了一组多媒体镜头:在阴冷肃杀的画面背景之中,传来沉闷雄浑的阵阵战鼓声之后,推出身着戎装的项羽和身着飘逸文士服装的刘邦,膘悍的霸气与聪慧的儒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感官上的极大刺激,然后,在悲壮的音乐衬托下,打出一帧霸王别姬的照片,最后,再打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注意力为两位人物所吸引,引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品评。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对汉末农民起义的有关背景加以同步介绍,及时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的冲动,巧妙完成了曲径通幽,初探全文的步骤,从而实现学习课文之前的导读激趣,台阶铺设,为进入下一步的情境创设,造势深化作好充分的准备。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传统教学中,初探全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既定的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这样的教学就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泯灭了学生可贵的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无法摆脱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环节。而新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则完全改变了上述弊端:教师在激趣课文之后,学生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极具个性特征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可能包含着极具创新价值的信息,并且是教师所未能顾及的,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格外重视的非常宝贵的创造火花。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都能够为教师及时发现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反馈加深。例如《鸿门宴》,学生在看了这个导入之后,立刻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刘邦是一位英雄还是一个奸雄呢?”“拥有张良是刘邦成功的关键吗?”“项羽是个真正的英雄吗?”“课文抓住了人物哪些特点来描写,使人物形象如此栩栩如生?”“项羽倒底败在哪里?”“同是农民起义领袖,司马迁为何流露出较为明显的抑刘扬项倾向呢?”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提供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
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创造,又能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注视的关键信息,从而为下一课的导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造势,顺流而进:
阅读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的落实来通晓文章。新模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在自己设疑的前提下去关注文章中那些支持自己的词、句、段的表意指向,最终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信息,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教师在其中只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教学设备直观、动感、丰富地向学生渲染、烘托、诱导、暗示自己的观点和常识。
例如理解《鸿门宴》关键情节时,由多媒体设备展示项伯、刘邦、张良的关系,曹无伤、项羽、范增的关系,同时插入影视片段,形象地展示双方力量的消涨,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些颇具震憾力的画面的同时,对照文中的语句、片段:曹无伤言于项羽时的奸诈;项羽旦日飨士卒时的冲冠一怒;张良言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好时的凝重与忧虑;项伯夜驰刘营时的愚笨和短视,刘邦笼络项伯时的虚情与阿谀;张良解危时的沉着与机智;以及鸿门宴上项羽的傲慢自大,刚愎自用,刘邦的以退为进,巧妙解围。就会深刻体味到司马迁匠心独运的眼点之巧,用笔之工,出神入化。学生眼中爱憎兼具的艺术形象也跃然纸上,评点之欲,激扬文字之情呼之欲出。
另外,借助于多媒体卓越的视听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使教师或学生朗读、背诵、复述的发挥更为完美,更为出色,情境体验触发的内在思考更为深刻,因而教师恰到好处的巧妙使用更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达欲。
3、协作,深研专题:
在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段作了深入的剖析之后,重新由部分回复到整体的感知,整个学习顺序表现为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的,是教与学组合的最佳策略。
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质疑讨论,协作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如《鸿门宴》,同学们领悟了关键人物、关键情节之后,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已是呼之欲出。文艺鉴赏上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自然也会生发出各种各样颇具个性的价值判断。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研究就是让他们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在思索中求证,在辩论中完善,在协作中升华,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不断播映出多角度的关于《鸿门宴》一文的文艺评论,辅助,启蒙着学生们向更高、更新、更个性、更人性、更现代的人物价值判断努力,从而爆发出学生可喜可贺可贵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如“铮铮铁骨,浩气凌云的青史英雄(项羽)”,“浑洒自如的至尊王者(刘邦)”,“赳赳武夫,意气霸王(项羽)”,“无颜江东的悲剧英雄(项羽)”,“天下最恨小人心(刘邦)”,“悲情绝唱,西楚霸王(项羽)”,“同是英雄,各有云天(写项羽与刘邦)”,“纳得人间苦言,自有英雄伟业(刘邦)”,“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良、范增)”,“大厦之巍覆于蚁蝼(项伯)”。这些独具慧眼,张扬个性魅力的观点出自于学生之手,老师的教学能不成功吗?
4、领悟,迁移拓展: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传统教学的软肋,而课本中精选的文章极大部分文质兼美,千古流传,堪称典范,强调对文中表达方法的领会,进行必要的拓展迁移,是四两拔千金,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鸿门宴》教学中我们这样安排:
⑴ 在学生深刻地创造性地领悟了人物形象之后,再回溯文中叙描的绝佳之处,如鸿门宴时的座次排定,项庄舞剑,樊哙闯帐,项羽的妇人之仁,学生均表现出少有的盎然情趣,专心致志。
⑵ 类比情境,迁移拓展。教学时一改往日的陈腐之气,人云亦云,大胆地利用多媒体和双向闭路电视,发送了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影视片段和背景资料,要求同学就此历史事件类比鸿门宴,当堂见仁见智,其深刻,其难度,其独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的参与激,理性与人性的思维都是空前的。迁移拓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始终使学生处在意义建构的主体位置,真正达成了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和目标。
因此,从《鸿门宴》教学的实践来看,按“激趣,曲径通幽──造势,顺流而进──协作,深研专题──领悟,迁移拓展”的思路进行教学的这一模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精神,内在潜能,创新思维,有效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可尝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在掌握和运用这一模式实施阅读教学时,从实践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要引起注意。
1、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区别于传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所有这些都是为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迸发创造潜力的源泉。
2、必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这一点,目前我校能基本做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双向闭路系统,充足的影音资料,藏书颇具规模的图书馆,都为扩大学生信息的接收量,创设多元化思想,较为系统地进行意义建构,使课堂结构呈现开放性,最终支持学生的“学”(而非“教”)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也是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之一。
【内容提要】以《鸿门宴》的教学为突破口,借助CAI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在研究性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研究、协作为课堂教学中心,构建研究性阅读教学新的模式。
【关键词】
《鸿门宴》、CAI课件、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新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面对陌生的领域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这种崭新的教学理论,对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自己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建构的认知主体,自主和创造性地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真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主动探究钻研的能力,创造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由教师讲解分析为主变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各种信息媒体质疑、探索,表达具有鲜明个体思维特性的创新见解的目的。为此,笔者想从《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人手,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技术,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教学手段,尝试建构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可能模式。
1、激趣,曲径通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在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揭示学习主旨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出自内在的求知冲动,对即将进行的认知活动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和深层创造是大有裨益的。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CAI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幻灯、实物模型、音乐绘画等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渲染、烘托、展示、绍介与阅读对象相关的各类背景资料,或熏陶情感,或陶冶情操,或激发想象,或追求理性,或展开辩论,从而以较为有利的情境切入课文。
例如,教《鸿门宴》一课,我们制作了一组多媒体镜头:在阴冷肃杀的画面背景之中,传来沉闷雄浑的阵阵战鼓声之后,推出身着戎装的项羽和身着飘逸文士服装的刘邦,膘悍的霸气与聪慧的儒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感官上的极大刺激,然后,在悲壮的音乐衬托下,打出一帧霸王别姬的照片,最后,再打出《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强烈的视听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注意力为两位人物所吸引,引发学生对这两位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品评。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对汉末农民起义的有关背景加以同步介绍,及时加深学生的印象,激起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的冲动,巧妙完成了曲径通幽,初探全文的步骤,从而实现学习课文之前的导读激趣,台阶铺设,为进入下一步的情境创设,造势深化作好充分的准备。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传统教学中,初探全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既定的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这样的教学就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泯灭了学生可贵的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无法摆脱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环节。而新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则完全改变了上述弊端:教师在激趣课文之后,学生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极具个性特征的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可能包含着极具创新价值的信息,并且是教师所未能顾及的,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格外重视的非常宝贵的创造火花。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些都能够为教师及时发现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反馈加深。例如《鸿门宴》,学生在看了这个导入之后,立刻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刘邦是一位英雄还是一个奸雄呢?”“拥有张良是刘邦成功的关键吗?”“项羽是个真正的英雄吗?”“课文抓住了人物哪些特点来描写,使人物形象如此栩栩如生?”“项羽倒底败在哪里?”“同是农民起义领袖,司马迁为何流露出较为明显的抑刘扬项倾向呢?”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提供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
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创造,又能使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注视的关键信息,从而为下一课的导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造势,顺流而进:
阅读教学的特点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的落实来通晓文章。新模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在自己设疑的前提下去关注文章中那些支持自己的词、句、段的表意指向,最终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信息,完成自己的意义建构。教师在其中只是借助多媒体课件、双向闭路电视系统等现代教学设备直观、动感、丰富地向学生渲染、烘托、诱导、暗示自己的观点和常识。
例如理解《鸿门宴》关键情节时,由多媒体设备展示项伯、刘邦、张良的关系,曹无伤、项羽、范增的关系,同时插入影视片段,形象地展示双方力量的消涨,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些颇具震憾力的画面的同时,对照文中的语句、片段:曹无伤言于项羽时的奸诈;项羽旦日飨士卒时的冲冠一怒;张良言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好时的凝重与忧虑;项伯夜驰刘营时的愚笨和短视,刘邦笼络项伯时的虚情与阿谀;张良解危时的沉着与机智;以及鸿门宴上项羽的傲慢自大,刚愎自用,刘邦的以退为进,巧妙解围。就会深刻体味到司马迁匠心独运的眼点之巧,用笔之工,出神入化。学生眼中爱憎兼具的艺术形象也跃然纸上,评点之欲,激扬文字之情呼之欲出。
另外,借助于多媒体卓越的视听效果,在阅读教学中使教师或学生朗读、背诵、复述的发挥更为完美,更为出色,情境体验触发的内在思考更为深刻,因而教师恰到好处的巧妙使用更能触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达欲。
3、协作,深研专题:
在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段作了深入的剖析之后,重新由部分回复到整体的感知,整个学习顺序表现为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的,是教与学组合的最佳策略。
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质疑讨论,协作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如《鸿门宴》,同学们领悟了关键人物、关键情节之后,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已是呼之欲出。文艺鉴赏上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自然也会生发出各种各样颇具个性的价值判断。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研究就是让他们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在思索中求证,在辩论中完善,在协作中升华,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不断播映出多角度的关于《鸿门宴》一文的文艺评论,辅助,启蒙着学生们向更高、更新、更个性、更人性、更现代的人物价值判断努力,从而爆发出学生可喜可贺可贵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如“铮铮铁骨,浩气凌云的青史英雄(项羽)”,“浑洒自如的至尊王者(刘邦)”,“赳赳武夫,意气霸王(项羽)”,“无颜江东的悲剧英雄(项羽)”,“天下最恨小人心(刘邦)”,“悲情绝唱,西楚霸王(项羽)”,“同是英雄,各有云天(写项羽与刘邦)”,“纳得人间苦言,自有英雄伟业(刘邦)”,“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良、范增)”,“大厦之巍覆于蚁蝼(项伯)”。这些独具慧眼,张扬个性魅力的观点出自于学生之手,老师的教学能不成功吗?
4、领悟,迁移拓展: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传统教学的软肋,而课本中精选的文章极大部分文质兼美,千古流传,堪称典范,强调对文中表达方法的领会,进行必要的拓展迁移,是四两拔千金,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鸿门宴》教学中我们这样安排:
⑴ 在学生深刻地创造性地领悟了人物形象之后,再回溯文中叙描的绝佳之处,如鸿门宴时的座次排定,项庄舞剑,樊哙闯帐,项羽的妇人之仁,学生均表现出少有的盎然情趣,专心致志。
⑵ 类比情境,迁移拓展。教学时一改往日的陈腐之气,人云亦云,大胆地利用多媒体和双向闭路电视,发送了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影视片段和背景资料,要求同学就此历史事件类比鸿门宴,当堂见仁见智,其深刻,其难度,其独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的参与激,理性与人性的思维都是空前的。迁移拓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始终使学生处在意义建构的主体位置,真正达成了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和目标。
因此,从《鸿门宴》教学的实践来看,按“激趣,曲径通幽──造势,顺流而进──协作,深研专题──领悟,迁移拓展”的思路进行教学的这一模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精神,内在潜能,创新思维,有效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可尝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
在掌握和运用这一模式实施阅读教学时,从实践来看,有如下几个问题要引起注意。
1、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区别于传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所有这些都是为实现一个目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迸发创造潜力的源泉。
2、必须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这一点,目前我校能基本做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双向闭路系统,充足的影音资料,藏书颇具规模的图书馆,都为扩大学生信息的接收量,创设多元化思想,较为系统地进行意义建构,使课堂结构呈现开放性,最终支持学生的“学”(而非“教”)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这也是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