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 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三、自读研讨:
教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大屏幕:自读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教 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教 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 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
教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创造、展示
教 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 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小结
[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八、[作业]:
完成试卷《我的四季》
九、[板书]:
责任与希望
正确选择,勇敢经历
酸苦的欢乐
不会哀叹和遗憾
“设计未来”板块教案
教材解读:在本板块中,编选者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规划人生、设计未来的能力,这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设计了两套方案供老师和学生选择,因此,本教案也相应地设计两套方案以供选择。
方案A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应该利用本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目标:
一、筛选信息;
二、理解马克思关于职业的观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性而积极地规划职业,设计未来。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和思想,创设平等民主的活动氛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迈入高中的大门,距离进入社会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进入社会,我们人人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将选择哪种职业呢?你们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提问三至五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三、教师总结:
看来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自己的考虑,那么作为一代革命导师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对青年选择职业提出了哪些建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用笔标出文中对你的人生选择最有启发的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教师巡视,对学生标了哪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
五、提问学生,读自己筛选的语句,并说出筛选的理由。(估计集中在课文最后几段)
六、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的职业和他的观点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探究)
先找出马克思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历史唯物论,提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组织了共产主义同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他为人类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使自身达到了完美,并永远被人们怀念。
七、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本课练习第三题设计了自我评价题,可以用此题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当堂自评,并朗读对自我的评价,同时可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予以参照。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以书面形式上交。
九、板书:
克服虚荣心
体质
能力
造福人类
方案B 我的五样
教学设想:教材建议边阅读边进行活动,不过我觉得若先活动再进行阅读,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目标: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毕淑敏最后的选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教师板书“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让学生在纸上一一列出。
二、进一步展开。
让学生在写下的五样中逐项批掉,只剩一样。
三、让学生表达自己活动时的感受,并讲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可以先用笔写下来)
四、引导学生探究:
1.毕淑敏为何最后的选择是笔?
2.毕淑敏在舍弃其他几样的时候,感受如何?(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3.既然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舍弃?(找出相关语句)
4.毕淑敏的身份:作家。写作是一个作家生活下去的支撑和理由。尽管其他几样东西也很重要,但那是与别人具有共性的东西,只有写作,能使毕淑敏区别于其他人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所以“笔”是她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引导学生逐步明确答案)
五、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培养学生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从本专题或课外读物中选择两三首自己喜欢的讴歌青春的诗作,作好朗诵准备。
七、板书:
生命选择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构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
维持生命最必需的东西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展示)
有所中学在校园里挂出了这样的标语:
“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
“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
一个倡导中学生做绅士淑女的活动在该校推开。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教师:我发现,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2、教师: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譬如: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
3、幻灯展示: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当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内容,此外还有: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四、深入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养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五、小结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六、板书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
黑塞
内涵
↓
途径
↓
必要性
回目录
求学之道
劝学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文言常用实词表》)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不可以已
1、学习的意义
2、学习的作用
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回目录
从质疑到创新
贵在一个“新”字
[学习目标]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
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借助问题讨论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
3、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有时候晚上逛街回家时,因为宿舍的邻居为了节约用电的原因,经常把走廊的照明灯关掉,因此在黑暗中,很难在一串钥匙中找出相应的钥匙,找到钥匙也只能靠摸索把钥匙插入锁孔内开锁。我们想想看能不能在钥匙或者锁孔上作出改进,使我们能很快找到所需要的钥匙又能很快开锁,又省却出入都要携带手电等用具的麻烦,这种多用途的用具有找钥匙、开锁、照明等三种用途。
生:在原本普通钥匙的基础上,添加上低压高亮的发光二极管作为照明部分,电源在普通钥匙中间部分,开孔装上细扣电池,这样既可以美观又没有增加原来钥匙的体积,也没有改变原来钥匙的外形,携带方便,实用。
师:有些想法,我们觉得可笑极了,因为我们的心里无非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方法没有人做过,八成行不通。”其实但凡在历史前进的功劳簿上镌刻过他们的名字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成功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有人问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创造力是什么”时,他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如果你从事科学事业,你必须有创造力否则你只是重复无聊的方程式,你永远也发现不了新东西。”
曾经有记者问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和别人最不一样?”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这里,如果我的脑子里永远只装着别人的现成结论与套路的话,那么请把我的这颗脑袋换给那只流浪狗吧,因为它也很想享用一顿为斯皮尔伯格准备的庆功午餐呀。”
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师:在任何领域要想有所建树,都离不开独创性思维。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首要条件??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板书)。
师:刚才的一个小试验,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平台,那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头脑中的这些新方法来源于何地呢?是用我们平时学到的哪些知识作为背景的?
生:和我们平时学的物理学、化学等知识有关系。
师:看来我们要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有创新的精神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还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关于这一点书中是怎么说的呢?
生:《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师: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基本条件??广泛占有知识(板书)。
师:现在再来想想看,我们的方案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为什么不行?
生:我们有了思想还得问问“为什么”和“怎么办”。然后深入探究,找出真正可行的方案。《为什么和怎么办》
师: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条件??学会生疑发问(板书)。
师:那些可行的方案是不是立即就可以施行,还需要其他的准备工作吗?
生:看来要想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变成有实用价值的创新,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探索方法,耐心地作研究。《大用之则大成》
师: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条件??敢于实践探究(板书)
师: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适用于科学领域,同样使用于人文科学的领域。从小我们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对于诗词,我们也可以算得上“广泛阅读”了吧。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的知识和怀疑的精神来一起辨别一下对《枫桥夜泊》中的几个词语所作的新解好不好?
乌啼”: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愁眠” 新解:
1、“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师:(读中提示):在自己解读到基础上,同桌交流,写出新的解读;前后交流,师生交流,写出新的解读。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
1.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①乐府中有《乌夜啼》。
②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③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④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后,出现多处祝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愁眠”
新解:
1.“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 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坏无余,索然无味了。
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愁眠山”也可能是这首诗出名之后附会命名的。
4.“愁眠山”既已著名,不可能再起一个“又名”,“孤山”很可能是原名,“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上睡下并无矛盾。
师:共同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生活的常识
不同点:资料引证、旁证的方法、生活经验的不足、探究的功夫作的不够
师:有时候我们常常对传统的观念抱有怀疑精神,而看到“新解”二字,反而迷信起来了,人家已经对传统解释提出过置疑,有过了探究,一定是对的了。但是我们从这首诗的解读来看,“新解”虽然看起来有根有据,可是他的思考方式就是有问题的,这两条“新解”都犯了“地名附会”的错误,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新解中得出新的教训:对于“新解”也要敢于怀疑,并坚持用正确的思考方法去辨别真伪,这时我们更加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师:我们既然具备了怀疑精神也有了知识的储备,为什么还是不如别人研究的那么深刻呢?
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找资料和研究的功夫作的还不够。
师:好,我们不妨再留一条问题,给大家课后作独立思考。
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
1、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符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2、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符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3、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你认为怎样学习,才会使自己的思想有所创新呢?独立思考是方式,创新是目标。
生:1、有怀疑精神2、广泛阅读3、善于怀疑4、敢于实践
师: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等的科学性领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思想意识当中。不要人云亦云、亲信盲从。
黑塞告诉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提高自身的教养;荀子说要“善假于物”,通过学习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是否从师而学,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通过最后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学习需要独立思考,现在,我们请大家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板书】
独立思考
1、精神
2、多读 书本 生活
3、怀疑 陈说 新解
4、探究 实验 考证
回目录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 (配乐)
一、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 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 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
三、自读研讨:
教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大屏幕:自读提示: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教 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
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
教 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 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
教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四、创造、展示
教 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 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七、小结
[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八、[作业]:
完成试卷《我的四季》
九、[板书]:
责任与希望
正确选择,勇敢经历
酸苦的欢乐
不会哀叹和遗憾
“设计未来”板块教案
教材解读:在本板块中,编选者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规划人生、设计未来的能力,这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材设计了两套方案供老师和学生选择,因此,本教案也相应地设计两套方案以供选择。
方案A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设想:因为本课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不能奢求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应该利用本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目标:
一、筛选信息;
二、理解马克思关于职业的观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性而积极地规划职业,设计未来。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和思想,创设平等民主的活动氛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经迈入高中的大门,距离进入社会的日子也日益近了,一旦进入社会,我们人人都将从事一种职业。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你将选择哪种职业呢?你们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呢?
二、提问三至五名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三、教师总结:
看来每个人选择职业都有自己的考虑,那么作为一代革命导师的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对青年选择职业提出了哪些建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默读课文,并用笔标出文中对你的人生选择最有启发的语句。
四、学生读课文,筛选信息。教师巡视,对学生标了哪些语句做到心中有数。
五、提问学生,读自己筛选的语句,并说出筛选的理由。(估计集中在课文最后几段)
六、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的职业和他的观点是否一致?(引导学生探究)
先找出马克思的观点: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的职业:思想家,革命家。
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历史唯物论,提出剩余价值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组织了共产主义同盟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和杰出领袖,他为人类指明了前进方向的同时,也使自身达到了完美,并永远被人们怀念。
七、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本课练习第三题设计了自我评价题,可以用此题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当堂自评,并朗读对自我的评价,同时可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予以参照。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以书面形式上交。
九、板书:
克服虚荣心
体质
能力
造福人类
方案B 我的五样
教学设想:教材建议边阅读边进行活动,不过我觉得若先活动再进行阅读,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目标: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毕淑敏最后的选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拿出一张白纸。教师板书“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让学生在纸上一一列出。
二、进一步展开。
让学生在写下的五样中逐项批掉,只剩一样。
三、让学生表达自己活动时的感受,并讲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可以先用笔写下来)
四、引导学生探究:
1.毕淑敏为何最后的选择是笔?
2.毕淑敏在舍弃其他几样的时候,感受如何?(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3.既然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舍弃?(找出相关语句)
4.毕淑敏的身份:作家。写作是一个作家生活下去的支撑和理由。尽管其他几样东西也很重要,但那是与别人具有共性的东西,只有写作,能使毕淑敏区别于其他人而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所以“笔”是她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引导学生逐步明确答案)
五、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培养学生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从本专题或课外读物中选择两三首自己喜欢的讴歌青春的诗作,作好朗诵准备。
七、板书:
生命选择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构成生命最主要的部件
维持生命最必需的东西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经典的力量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展示)
有所中学在校园里挂出了这样的标语:
“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
“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
一个倡导中学生做绅士淑女的活动在该校推开。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教师:我发现,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2、教师: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譬如: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
3、幻灯展示: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当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内容,此外还有: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四、深入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养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五、小结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六、板书设计
获得教养的途径
黑塞
内涵
↓
途径
↓
必要性
回目录
求学之道
劝学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温故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文言常用实词表》)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不可以已
1、学习的意义
2、学习的作用
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师 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回目录
从质疑到创新
贵在一个“新”字
[学习目标]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生在学习议论文不同的论证方法后,能够在作文中正确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引言论证等手法。
[教学设想]
1.从筛选重要信息入手,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借助问题讨论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探讨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和思考的
3、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有时候晚上逛街回家时,因为宿舍的邻居为了节约用电的原因,经常把走廊的照明灯关掉,因此在黑暗中,很难在一串钥匙中找出相应的钥匙,找到钥匙也只能靠摸索把钥匙插入锁孔内开锁。我们想想看能不能在钥匙或者锁孔上作出改进,使我们能很快找到所需要的钥匙又能很快开锁,又省却出入都要携带手电等用具的麻烦,这种多用途的用具有找钥匙、开锁、照明等三种用途。
生:在原本普通钥匙的基础上,添加上低压高亮的发光二极管作为照明部分,电源在普通钥匙中间部分,开孔装上细扣电池,这样既可以美观又没有增加原来钥匙的体积,也没有改变原来钥匙的外形,携带方便,实用。
师:有些想法,我们觉得可笑极了,因为我们的心里无非有这样一句话,“这种方法没有人做过,八成行不通。”其实但凡在历史前进的功劳簿上镌刻过他们的名字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成功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有人问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创造力是什么”时,他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如果你从事科学事业,你必须有创造力否则你只是重复无聊的方程式,你永远也发现不了新东西。”
曾经有记者问获得终身成就奖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和别人最不一样?”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这里,如果我的脑子里永远只装着别人的现成结论与套路的话,那么请把我的这颗脑袋换给那只流浪狗吧,因为它也很想享用一顿为斯皮尔伯格准备的庆功午餐呀。”
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师:在任何领域要想有所建树,都离不开独创性思维。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首要条件??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板书)。
师:刚才的一个小试验,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创新思维的平台,那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头脑中的这些新方法来源于何地呢?是用我们平时学到的哪些知识作为背景的?
生:和我们平时学的物理学、化学等知识有关系。
师:看来我们要进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有创新的精神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还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关于这一点书中是怎么说的呢?
生:《倘有余暇,何妨多读》。
师: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基本条件??广泛占有知识(板书)。
师:现在再来想想看,我们的方案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为什么不行?
生:我们有了思想还得问问“为什么”和“怎么办”。然后深入探究,找出真正可行的方案。《为什么和怎么办》
师: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条件??学会生疑发问(板书)。
师:那些可行的方案是不是立即就可以施行,还需要其他的准备工作吗?
生:看来要想把自己的独立思考变成有实用价值的创新,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探索方法,耐心地作研究。《大用之则大成》
师:这是我们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条件??敢于实践探究(板书)
师: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适用于科学领域,同样使用于人文科学的领域。从小我们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对于诗词,我们也可以算得上“广泛阅读”了吧。现在我们就用自己的知识和怀疑的精神来一起辨别一下对《枫桥夜泊》中的几个词语所作的新解好不好?
乌啼”: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愁眠” 新解:
1、“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师:(读中提示):在自己解读到基础上,同桌交流,写出新的解读;前后交流,师生交流,写出新的解读。
关于“乌啼”
新解:乌啼指乌啼桥,“月落乌啼”,意思是月亮向乌啼桥方向落下去了。
根据:
1.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2.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
3.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反驳:1.乌鸦夜啼的情况不是绝对没有,受到惊扰,也会飞叫。
①乐府中有《乌夜啼》。
②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
③唐教坊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④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
2.住持之说,无文献史料可证。乌啼桥的命名当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
旁证:梁祝故事流传后,出现多处祝英台读书处、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3.桥的位置较低,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关于“愁眠”
新解:
1.“愁眠”指愁眠山,又名孤山,“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
2.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反驳 1.把“愁眠”解释为一座山,全诗意境就破坏无余,索然无味了。
这首诗的抒情主体是“愁眠”的“我”,有“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
3.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愁眠山”也可能是这首诗出名之后附会命名的。
4.“愁眠山”既已著名,不可能再起一个“又名”,“孤山”很可能是原名,“愁眠山”是后来的附会。
5.渔家掌灯和旅客在客船上睡下并无矛盾。
师:共同点: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生活的常识
不同点:资料引证、旁证的方法、生活经验的不足、探究的功夫作的不够
师:有时候我们常常对传统的观念抱有怀疑精神,而看到“新解”二字,反而迷信起来了,人家已经对传统解释提出过置疑,有过了探究,一定是对的了。但是我们从这首诗的解读来看,“新解”虽然看起来有根有据,可是他的思考方式就是有问题的,这两条“新解”都犯了“地名附会”的错误,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是文学研究不可取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从新解中得出新的教训:对于“新解”也要敢于怀疑,并坚持用正确的思考方法去辨别真伪,这时我们更加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师:我们既然具备了怀疑精神也有了知识的储备,为什么还是不如别人研究的那么深刻呢?
生: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找资料和研究的功夫作的还不够。
师:好,我们不妨再留一条问题,给大家课后作独立思考。
江枫”
新解:“江”指江村桥,“枫”指枫桥。
反驳:
1、即使有两座桥,这样不符合习惯的简称也不会出现。
2、使用这样的简称也不符合形象和意境的要求。
3、题目是“枫桥夜泊”不是“江村桥枫桥夜泊”。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你认为怎样学习,才会使自己的思想有所创新呢?独立思考是方式,创新是目标。
生:1、有怀疑精神2、广泛阅读3、善于怀疑4、敢于实践
师: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等的科学性领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思想意识当中。不要人云亦云、亲信盲从。
黑塞告诉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提高自身的教养;荀子说要“善假于物”,通过学习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是否从师而学,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我们通过最后一课的学习,知道了学习需要独立思考,现在,我们请大家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板书】
独立思考
1、精神
2、多读 书本 生活
3、怀疑 陈说 新解
4、探究 实验 考证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