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情况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从知识水平上看,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很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设想及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就是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生答:毛毛虫愚蠢。毛毛虫没有寻找新路的精神。)(一石激起千尺浪。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师: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求得生存。动物如此,我们人呢?(生答:也要勇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无论对人类,还是对动物,创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你知道哪些创造发明家,又了解哪些发明创造的故事呢?(学生踊跃回答。)(从学生的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愿意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
师:那你认为什么是创造呢?(学生沉思,片刻后陆续举手。答案不一。)
师: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观念,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诞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更谈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创造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课文的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找一找自己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学生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疑答难。学生问题有许多很有价值,例如,一生问:课文中说“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那“数学和插花”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陆续说出插花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与数字的关系等等。在讨论中,学生不但意识到了插花与数学的关系,而且认识到它与文学、艺术等都有关系,因而感受到了各门知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质疑的情境中,学生思维得到开发,问题意识得以培养。)
(三)理清文章内容
师:课文的题目与创造有什么关系?
( 生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的前提。)(师板书:前提)(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注意。)
师:如何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呢?(生答: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师板书:创造性思维)
师:创造性的思维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第5、6自然段。(生答:创造性的思维有三个要素:知识的积累、活用知识、还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师板书:积累知识 活用知识 持之以恒)
师:在三个要素里,作者认为哪一个最关键?(生答: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这一观点的?(生答:举了两个例子。还引用了别人的话。)
(生概括例子)
师:这两个例子是怎样证明作者观点的?(生答:通过两个人的创造发明过程,说明了要创造就必须先有创造意识,而且必须有知识,特别是还要会活用知识。)
师:举事例来论证有什么好处?(生答:更有说服力。)
师:那引用了别人的话有什么作用呢?(生答:也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师: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大家看看,文中哪里还运用了这两种方法?证明了什么?(生答:列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的例子。证明了他们的灵感的产生,往往是从留意细小想法开始。)
师:像这样运用一些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大家看看,议论文有什么特点呢?(生答:有自己的观点。运用方法论证。)
师:文章用一个有趣的选择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然后围绕这一论题,分析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那同学们有没有创造力呢?(生答:有。)
(四)体验创造的过程
师:我们来作个测试。这里有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和两条直线,看哪位同学能用这些图形组合出即新颖又有创意图案来。
示例:
(学生争先恐后上黑板演示自己的创意。5分钟内共画出30余中图案。)(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有画人的、画鱼的、画树的、画高山的、画大海的等等。)
(五)探究拥有创造力的原因
师:课文用事例,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人都有创造力。但有的人却成为科学家,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创造过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与你同学讨论一下。
(生答:有自信才能拥有创造力。)(生答: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得出结论:“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生答:要成为发明家还需要勇气。)
师:只要我们拥有自信,丰富我们的积累,并持之以恒地探究下去,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让我们齐读第13段。
师: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把江泽民同志说过一段话送给同学们,和大家共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意识,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我真诚祝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六)布置作业 想象创新(任选一题)
1、请你根据对“生活”的理解,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以《“○”的断想》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像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合理构思;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创造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而他们的创造成果,更是令我惊叹。画图活动中,学生提出的方案就有近80种。由此我认识到,学生缺乏的不是创造的能力,而是展示的机会、有效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给了孩子们一把金钥匙,帮他们打开了创造之门。
同时我发现,在学习这篇相对来说较为枯燥的议论文时,学生同样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学生对于自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的问题,能够有意识地去探究,去思考,从而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由此我认识到,把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境,同样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所以选择课堂的切入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尤为重要。
回想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注学生兴趣指向,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学生情况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议论文。从知识水平上看,初一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知道得很少,不可能从理性的角度来阅读这篇闪烁着辩证法光辉的创造宣言;从年龄特点上看,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较短,兴趣的指向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设想及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情况,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特性,就是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毛毛虫们不停地团团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生答:毛毛虫愚蠢。毛毛虫没有寻找新路的精神。)(一石激起千尺浪。故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师: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敢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它们就会求得生存。动物如此,我们人呢?(生答:也要勇于去寻找第二种答案,不能盲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无论对人类,还是对动物,创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你知道哪些创造发明家,又了解哪些发明创造的故事呢?(学生踊跃回答。)(从学生的积极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愿意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
师:那你认为什么是创造呢?(学生沉思,片刻后陆续举手。答案不一。)
师: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观念,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诞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更谈不上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创造对于我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那课文的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与创造有什么关系呢?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找一找自己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
(学生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解疑答难。学生问题有许多很有价值,例如,一生问:课文中说“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那“数学和插花”有什么关系?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陆续说出插花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与数字的关系等等。在讨论中,学生不但意识到了插花与数学的关系,而且认识到它与文学、艺术等都有关系,因而感受到了各门知识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质疑的情境中,学生思维得到开发,问题意识得以培养。)
(三)理清文章内容
师:课文的题目与创造有什么关系?
( 生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是创造的前提。)(师板书:前提)(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对课文的注意。)
师:如何寻求第二种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呢?(生答: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师板书:创造性思维)
师:创造性的思维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请一个同学朗读第5、6自然段。(生答:创造性的思维有三个要素:知识的积累、活用知识、还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师板书:积累知识 活用知识 持之以恒)
师:在三个要素里,作者认为哪一个最关键?(生答: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
师: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这一观点的?(生答:举了两个例子。还引用了别人的话。)
(生概括例子)
师:这两个例子是怎样证明作者观点的?(生答:通过两个人的创造发明过程,说明了要创造就必须先有创造意识,而且必须有知识,特别是还要会活用知识。)
师:举事例来论证有什么好处?(生答:更有说服力。)
师:那引用了别人的话有什么作用呢?(生答:也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师: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大家看看,文中哪里还运用了这两种方法?证明了什么?(生答:列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的例子。证明了他们的灵感的产生,往往是从留意细小想法开始。)
师:像这样运用一些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就是议论文。大家看看,议论文有什么特点呢?(生答:有自己的观点。运用方法论证。)
师:文章用一个有趣的选择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然后围绕这一论题,分析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那同学们有没有创造力呢?(生答:有。)
(四)体验创造的过程
师:我们来作个测试。这里有两个三角形、两个圆形和两条直线,看哪位同学能用这些图形组合出即新颖又有创意图案来。
示例:
(学生争先恐后上黑板演示自己的创意。5分钟内共画出30余中图案。)(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有画人的、画鱼的、画树的、画高山的、画大海的等等。)
(五)探究拥有创造力的原因
师:课文用事例,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人人都有创造力。但有的人却成为科学家,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创造过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与你同学讨论一下。
(生答:有自信才能拥有创造力。)(生答: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得出结论:“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生答:要成为发明家还需要勇气。)
师:只要我们拥有自信,丰富我们的积累,并持之以恒地探究下去,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让我们齐读第13段。
师: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倾听了科学家矢志追求的心律和足音,品味了那石破天惊的创新宣言,也碰撞出了我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把江泽民同志说过一段话送给同学们,和大家共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激情似火的时代,我们身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时代呼唤我们的创新意识,祖国需要我们的创新精神。我真诚祝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更要学会创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六)布置作业 想象创新(任选一题)
1、请你根据对“生活”的理解,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以《“○”的断想》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想像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拓展思维,大胆想象,合理构思;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创造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而他们的创造成果,更是令我惊叹。画图活动中,学生提出的方案就有近80种。由此我认识到,学生缺乏的不是创造的能力,而是展示的机会、有效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给了孩子们一把金钥匙,帮他们打开了创造之门。
同时我发现,在学习这篇相对来说较为枯燥的议论文时,学生同样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学生对于自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的问题,能够有意识地去探究,去思考,从而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由此我认识到,把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境,同样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所以选择课堂的切入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尤为重要。
回想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体会: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注学生兴趣指向,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是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