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思路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文章。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文,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里有恪尽职守的老师,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愤,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现在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上的动人情景。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结束法语的,阿尔萨斯的一群普通的法国人怀着热爱祖国语言、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55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而30年后的1985年5月18日,同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来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来的奇特经历,特别是他当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中的某些句子,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文人才子,去感受他们优美的诗句、浩然正气和爱国热情。
《晏子使楚》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有超人的智谋,且善于辞令。本文选取了晏子出使楚国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晏子忠于祖国的品格及机智善辩的才能。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7.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三、单元课时安排: (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课文《枣核》 (1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 (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 (2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长城》专题 (1课时)
六、枣 核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读懂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枣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诗歌《月之故乡》和几颗枣子导入。
二、走进课文
1.明确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顺句子(三)、读懂课文
2.听朗读:要求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3.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的结构(见幻灯10)。
3.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
4.明确跳读的要求(见幻灯12)。
5.教师点拨“思乡的心理活动”和“思乡的行动”(见幻灯13、14)。
6.质疑生问:
(1)、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试试!
(教师可以“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7.比较说明文题的妙处。
8.导入中国化的景物欣赏(见幻灯20、21)
四、延伸
1.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
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
2.师生共同总结。
3.联系歌词和文章节选,深化主题。
七、最后一课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能说说人物的性格。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能进行创新写作。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 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 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课内外链接:
探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材料一: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材料二: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
材料三: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
教师点拨:围绕“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要努力学习汉语,丰富和提高汉语素养”回答,意对即可。
(3)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3.课外作业:
阅读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
八、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读懂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说说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可由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 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 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明确:
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五、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六、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教
学
反
思
九、古诗四首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懂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教
学
反
思
十、晏子使楚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并能疏通文言字词。
2.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师与生分享时事: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请缚 酒酣 诣王 曷为 枳 熙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坐,犯罪; 盗,偷窃;
赐,赏赐; 诣,到……去
曷,同“何”; 固,本来;
席,座具; 徒,只是;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3)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明确句意: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5)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6)小结
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说说晏子的说理艺术,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学习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思考题三:晏子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2)学生思考、讨论。
(3)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4)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5)明确思考题二:
针对齐国。如“齐人固善盗乎?”等话可以看出。
(6)明确思考题三:
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7)总结:
从晏子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2.深入探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a.学生思考、讨论
b.明确: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3.总结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4.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5.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读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简单说说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58岁的生日了。在这58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1.读《红岩》一书。
2.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作 文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学会详略得当地组材。
学习过程:
方法指导: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依据中心思想裁剪材料,确定出了材料的取舍、去留。那么,对于留取下来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一股脑儿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呢?
不是的。以《游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为例,在依据中心需要对材料进行裁剪之后,保留了以下内容:
①星期日,老师带领我们前去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参观游览。
②一路上,目睹青山连绵,华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 密云水库绿水环抱,风光无限,心情无比激动。
③到了白龙潭,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龙泉寺、佛堂、罗汉堂、上中 下三个白龙古潭、水上乐园、古潭周围的建筑群,还访问了“白龙潭度 假村开发公司”负责人,了解了白龙潭将来的规划。
④踏上归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显然,这四项内容是有主有次的:第三项内容,是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是主要的,是记叙的重点,尤其是游览“上中下三个白龙古潭”这部分,更是重中之重;第二、四项内容,虽然与中心思想、中心事件有关,但与第三项内容比,是次要的,是居陪衬地位的;第一项内容只起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作用,因此更应一带而过。可见,留取下来的材料再好,也不能原原本本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中,务必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而确定主次、详略的原则,仍旧要以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在通过裁剪留取的材料中:与中心思想关系最蜜切、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就是主要的,就要下大力量详细写,重点写,尽力写具体;与表现中心有关,只是起到陪衬、辅助作用的内容,就是一般的、次要的,就要简写、略写;只起说明或一般交代作用 的内容,更应一带而过。这样,文章有重点,中心思想自然也就明确、突出了。确定文章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也有一些规律。一般地说:
①写人: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要详写,“我”心里的敬佩(或热爱)之情及大家对人物的评价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人物行为表现时,主人公的言行神态要详写,“我”和其他人的举止表现要略写。
②写事: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写,“起因”、“结果”部分要略写;在写“经过”时,最能说明问题、表现中心的情节要详写,其余 说明或起承接、铺垫作用的内容要略写。
③写活动:活动的方法、过程要详写,活动前的准备及活动后的结果要略写;同一场面,若有几项活动、主要活动场面要详写,其他活动场面要略写。
④写景状物:“分述”部分要详写,“总起”、“总结”部分要略写;具体“分述”时,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要详写,一般事物(或事物的次要方面)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时,对事物主要的、人们感到生疏的特点要详写,对事物一般的、人们熟知的特点要略写。
另外,还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材料,由于中心思想不同,
确定主次、详略的标准也就应该不同。脱离了“中心思想”这个标准,单方面去确定主次、详略,这就失去了意义。再以《游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为例: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美祖国大好山河、歌颂家乡可喜变化上,就应该详写白龙潭美丽的景色、精美的建筑和宏伟的远景规划。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扬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上,那么,游览中看到的景物、大家高兴激动的场景等,就应该简略地写;而应该抓住自己爬山时不小心崴了脚这件事,详写大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怎样轮流背自己下山、背上汽车的,怎样一直背“我”回家的。
总之,依据中心思想精心考虑,确定主次详略,就能有效地防止把文章写成“流水帐”的现象,就能避免文章“喧宾夺主”的毛病,就能写出详略得体、中心明确突出的文章。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裁剪材料、确定详略上下些功夫,是值得的。
语文实践活动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思路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文章。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文,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最后一课》这里有恪尽职守的老师,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愤,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现在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上的动人情景。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结束法语的,阿尔萨斯的一群普通的法国人怀着热爱祖国语言、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55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而30年后的1985年5月18日,同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来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来的奇特经历,特别是他当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
《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中的某些句子,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文人才子,去感受他们优美的诗句、浩然正气和爱国热情。
《晏子使楚》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有超人的智谋,且善于辞令。本文选取了晏子出使楚国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晏子忠于祖国的品格及机智善辩的才能。
二、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7.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
三、单元课时安排: (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课文《枣核》 (1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 (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 (2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长城》专题 (1课时)
六、枣 核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读懂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
课前准备: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尝试给自己喜欢的语句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枣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诗歌《月之故乡》和几颗枣子导入。
二、走进课文
1.明确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顺句子(三)、读懂课文
2.听朗读:要求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3.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的结构(见幻灯10)。
3.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
4.明确跳读的要求(见幻灯12)。
5.教师点拨“思乡的心理活动”和“思乡的行动”(见幻灯13、14)。
6.质疑生问:
(1)、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试试!
(教师可以“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7.比较说明文题的妙处。
8.导入中国化的景物欣赏(见幻灯20、21)
四、延伸
1.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
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
2.师生共同总结。
3.联系歌词和文章节选,深化主题。
七、最后一课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能说说人物的性格。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能进行创新写作。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 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 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课内外链接:
探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材料一: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材料二: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
材料三: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汉语一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
教师点拨:围绕“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要努力学习汉语,丰富和提高汉语素养”回答,意对即可。
(3)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3.课外作业:
阅读陈之藩的《失根的兰花》。
八、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读懂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说说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钱学森功成名就的辉煌和为返回祖国所作的种种努力,探究他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可由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有关钱学森的事迹,在班上交流。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6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他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则,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二、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地说出你对钱学森的印象。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课文共18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 5):叙述钱学森成才的简历和他在美国期间学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突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6 18):叙述钱学森为回到新生的祖进行了长达五年多的艰苦斗争,突出了他报效祖国的坚如磐石之志。
四、探究
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
2.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3.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
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明确:
1.文中两个“不止一次”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前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现有境况的感慨,突出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后一个“不止一次”侧重于表现钱学森对童年时代生活的萦系,突出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有关成语,例如: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等。
2.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
3.钱学森写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五、拓展训练
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李忠尧、邓稼先、郭永怀等科学家。
六、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教
学
反
思
九、古诗四首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懂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教
学
反
思
十、晏子使楚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并能疏通文言字词。
2.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师与生分享时事: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请缚 酒酣 诣王 曷为 枳 熙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坐,犯罪; 盗,偷窃;
赐,赏赐; 诣,到……去
曷,同“何”; 固,本来;
席,座具; 徒,只是;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3)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明确句意:
①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②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5)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6)小结
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7)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说说晏子的说理艺术,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学习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1)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思考题三:晏子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2)学生思考、讨论。
(3)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4)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5)明确思考题二:
针对齐国。如“齐人固善盗乎?”等话可以看出。
(6)明确思考题三:
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7)总结:
从晏子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2.深入探究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a.学生思考、讨论
b.明确: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3.总结全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4.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5.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能读懂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能简单说说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58岁的生日了。在这58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二、诵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5.分组朗诵
6.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三、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五、课外拓展
1.读《红岩》一书。
2.查资料收集革命诗篇。
作 文
参 考 教 学 案 例个性化备课
学习目标:
学会详略得当地组材。
学习过程:
方法指导: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
依据中心思想裁剪材料,确定出了材料的取舍、去留。那么,对于留取下来的材料,是不是就可以一股脑儿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呢?
不是的。以《游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为例,在依据中心需要对材料进行裁剪之后,保留了以下内容:
①星期日,老师带领我们前去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参观游览。
②一路上,目睹青山连绵,华北地区“第一大人工湖” 密云水库绿水环抱,风光无限,心情无比激动。
③到了白龙潭,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龙泉寺、佛堂、罗汉堂、上中 下三个白龙古潭、水上乐园、古潭周围的建筑群,还访问了“白龙潭度 假村开发公司”负责人,了解了白龙潭将来的规划。
④踏上归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显然,这四项内容是有主有次的:第三项内容,是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是主要的,是记叙的重点,尤其是游览“上中下三个白龙古潭”这部分,更是重中之重;第二、四项内容,虽然与中心思想、中心事件有关,但与第三项内容比,是次要的,是居陪衬地位的;第一项内容只起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作用,因此更应一带而过。可见,留取下来的材料再好,也不能原原本本地、不分轻重地写进文章中,务必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而确定主次、详略的原则,仍旧要以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在通过裁剪留取的材料中:与中心思想关系最蜜切、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就是主要的,就要下大力量详细写,重点写,尽力写具体;与表现中心有关,只是起到陪衬、辅助作用的内容,就是一般的、次要的,就要简写、略写;只起说明或一般交代作用 的内容,更应一带而过。这样,文章有重点,中心思想自然也就明确、突出了。确定文章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该略写,也有一些规律。一般地说:
①写人: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表现要详写,“我”心里的敬佩(或热爱)之情及大家对人物的评价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人物行为表现时,主人公的言行神态要详写,“我”和其他人的举止表现要略写。
②写事: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写,“起因”、“结果”部分要略写;在写“经过”时,最能说明问题、表现中心的情节要详写,其余 说明或起承接、铺垫作用的内容要略写。
③写活动:活动的方法、过程要详写,活动前的准备及活动后的结果要略写;同一场面,若有几项活动、主要活动场面要详写,其他活动场面要略写。
④写景状物:“分述”部分要详写,“总起”、“总结”部分要略写;具体“分述”时,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要详写,一般事物(或事物的次要方面)要略写;在描写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时,对事物主要的、人们感到生疏的特点要详写,对事物一般的、人们熟知的特点要略写。
另外,还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同一个材料,由于中心思想不同,
确定主次、详略的标准也就应该不同。脱离了“中心思想”这个标准,单方面去确定主次、详略,这就失去了意义。再以《游北京名胜 密云白龙潭》为例: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美祖国大好山河、歌颂家乡可喜变化上,就应该详写白龙潭美丽的景色、精美的建筑和宏伟的远景规划。如果把中心思想定在赞扬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上,那么,游览中看到的景物、大家高兴激动的场景等,就应该简略地写;而应该抓住自己爬山时不小心崴了脚这件事,详写大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怎样轮流背自己下山、背上汽车的,怎样一直背“我”回家的。
总之,依据中心思想精心考虑,确定主次详略,就能有效地防止把文章写成“流水帐”的现象,就能避免文章“喧宾夺主”的毛病,就能写出详略得体、中心明确突出的文章。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裁剪材料、确定详略上下些功夫,是值得的。
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