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设计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 ,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人琴俱亡》 2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1课时
诵读欣赏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感知内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 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 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我”心理的变化,理解课文。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刘和刚《父亲》)一曲《父亲》唱出了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再来走进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去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来传达出深沉的父爱的。
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 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
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感知背影
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2:全文共写到父亲哪四次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学生圈出所需信息并概括回答)
(三)研读背影
问题1:仔细默读望父买橘的情景,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感悟父爱的深沉。学生可自主回答)
问题2:快速默读2?5段,思考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送我去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关心,我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前后感情的变化,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同位合作,然后回答)
问题3: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的?此时又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指名读课文相关部分,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回答)
问题4: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课文最后又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小组探究完成)
问题5:默读第一段,思考开篇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四)心中的背影
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中最动情的瞬间刻画一下自己的父亲。(师生互动。既借鉴本文写法,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为父亲或母亲做一件小事(剪指甲、捶背、洗脚等),并刻画下亲人当时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
2.熟读并背诵下你最喜欢的段落
(在满文军的《懂你》中结束新课)
十二 甜甜的泥土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
2、难点: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聆听母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成为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灾害。在那次的大地震中,很多人都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对母子也被埋在了废墟里,母爱的半个身子被混泥土板卡住动弹不得,十多天了,没有吃,没有喝,可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可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救护人员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啊,他的妈妈在危急之时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听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一首歌。你们知道是哪一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看来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师生同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对许多人来说唾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走进《甜甜的泥土》,看看它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二、读课文,感知母爱。
(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过渡:刚刚歌词中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小亮像根草一样的生活呢?
(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过渡:“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虽然现在的小亮确实像草一般,但是爱他的妈妈却一直深爱着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轻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品味这份爱。
按句式表述:“读 ,我体会到 。”
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我体会到母亲要见到自己儿子的急切心情以及没有见到儿子的失望和难过。
三、议人物,品味母爱
过渡:在上面环节我们随着“像根草又像块宝”的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虽然爱她的母亲离开了他,小亮非常的不幸,但是小亮也是幸福的,因为在妈妈的心中始终装着小亮,妈妈一直都是深爱着他的。可以说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仿照示例,一起来议议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
关键词: “小亮” “妈妈”“传达室老头”“泥土”“奶糖”
示例: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虽然离异的妈妈不在小亮的身边,可她却爱着他。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品味这多味的人生。
生交流:
妈妈是负责任的,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给小亮吃糖,却不能天天照顾小亮的生活。
传达室老头是铁面无私的,又是善解人意的,他刚开始拒绝她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他帮助她传奶糖是同情、理解他们的遭遇。
泥土是涩的,又是甜的,因为它融入了奶糖的味道。
老师的内心是甜的,又是酸涩的(苦的),她分享了小亮的快乐,她对小亮的身世是充满同情的。
仅作参考,课堂是充满变数的。)
四、品奶糖,体会母爱
过渡:不管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围绕在小亮周围的更多的是幸福、是甜蜜。其实人生是多味的,酸甜苦辣都有,但作者在题目和结尾处为何只偏偏突出了“甜”这一种味道?奶糖是甜的,作者应该说甜甜的奶糖,为何说甜甜的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A、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做母亲,因为它宽广、深厚,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致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B、从外因来看,小亮的遭遇虽然是不幸的,但是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以及妈妈的爱滋润了小亮的心田,驱散了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满了阳光。
从内因来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满了阳光,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乐观的精神,和一颗感受爱的心。)
五、就实际,抒写母爱
过渡: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的我们,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同学们在这首《烛光中的妈妈》中好好反思你的自己吧!此时此刻你又哪些话要对你的妈妈说呢?
十三 人琴俱亡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学生讲自己的故事)
人类的情感很多,有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深情。
二、 简介作者及〈〈世说新语〉〉
(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还有36门.《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三、 检查预习
1、 猷( ) 笃( ) 了( ) 舆( )
奔( ) 调( ) 掷( ) 恸( )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 既:已经。 笃:(病)重。
掷:扔。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因:于是,就。
索:要。 而:表承接,不译。 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 绝:气息终止。 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分析课文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语时了不悲”、“都不哭”、 “恸绝良久”,最后“月余亦卒”
2、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3、王子猷为何“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王子猷弹琴的目的,并非为试琴的好坏。兄弟俩相知相亲,王子猷深知琴为弟最爱,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爱琴为弟弹上最后一曲,为弟送行,以慰亡灵。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弟作最后的告别,
如何送别、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舆奔丧”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没有丝毫犹豫和考虑,没有其它的过渡与枝节,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4、为何“弦既不调”?
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此句应译为“弹到后来,子猷的琴声渐渐不协调了。”
5、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人已亡,琴犹在。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
6、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十四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2、学习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和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写法。
学习重点:学习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和在记 叙中穿插 议论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诵、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曾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能,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的《我的母亲》,再现了母亲那慈爱可亲的动人形象。
二、阅读主场
(一)引导学生捕捉第一部分(最前两段)和第三部分(最后两段)的能够突出表现对母亲的情感的词语,并用简要的文字加以评述。(先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交流要点:
第一部分:
“不知道”“只知道”(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更是旧中国社会广大妇女的悲剧。痛心的感慨中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痛悼,暗含着对旧社会吞没女性的揭露。)
第三部分:
“才”(蕴含着无限的惋惜)“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埋没”“葬送”(在对母亲的赞颂中,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有着强烈的思想意义。)
(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1、文章对母亲的回忆集中在第二部分的四个片段中。将学习小组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对每个片段的内容,及这个片断学习中应该侧重感悟哪方面的情感进行研究。推荐同学在班上交流学习小组的看法和提出的学习建议。
交流要点:
第一片段:
元宵夜的“巡阅”。(应侧重通过诵读欣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
第二片段:
涌流的泪珠。(应侧重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第三片段:
丰富的内心世界。(侧重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
第四片段:
劳碌的身影。(侧重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及“我”的内疚和激动之情。)
2、按学习小组的阅读建议交换阅读内容,解决字词句的理解,认真体会作者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阅读中有什么看法或发现什么问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讨论)
(三)教师在学生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对本文材料选择的特点进行点评。提醒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汲取学习。
点评要点: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闪光的生活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这些经历虽然普通,却真实感人,催人泪下的。这些片段统领在“母爱”主题之下,又各有侧重,母亲的形象变得丰富、生动、具体。
(四)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一些议论。找出这些议论文字,对其作用进行研究。推荐同学在班上交流学习小组的理解认识。
交流要点:
有的议论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有的评述叙写内容,有的扩展文章主题,有的概括人物特点。议论都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并与记叙描写水乳交融,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受。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积累本上)
人影憧憧 容态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循循
唏唏嘘嘘 含冤 忍气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
俱静 呜咽 善诱 脸颊 感念
女工 歉疚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第一片段给家长听,与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家庭环境,从文中选取你觉得最感人的语言或细节,以“最让我动情的??”为题(题中填写“语言”或“细节”),写一段文字。
十五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
2、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
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 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四、自学指导一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1、 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
2、 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教师归纳并板书:
父母的心
送走长子
用次子换回长子 浓浓的爱心
要回女儿
用女儿换回次子 淡淡的哀怨
(一波三折)
五、自学指导二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考虑的,为下文清洁发展蓄势。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请从文中找出对父母神态、动作的描写。
送走长子时: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无精打采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很不好意思 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时:竟然失声痛哭
3、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六、中考链接
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1、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2、仿写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几十字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
父爱是
3、读完课文后,相信你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父亲或母亲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
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八、作业
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文本分析: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 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口语交际中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瞪非语言因素的传递信息的作用。2、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调动或影响口语交际对象的情绪,启发或引导对方的思路,从而掌握口语交际的主动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中的一段节目
师:同学们,老师之所以选择这一段节目,当然是因为这几位选手淋漓尽致地精彩表现,但吸引我的并不完全在于他们语言的精彩,更在于他们举手投足间所展现的个人魅力。
2、你也想让自己在表达的时候更加有个人魅力,更加吸引人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谈吐间个性体现的法宝??体态语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圈划重点 。
反馈交流:什么是身体语言?
口语交际中说话者或听话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人们把这种交际语言称之为态势语,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口语交际中重要的辅助手段。
2、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所搜集的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三、教师指导
(一)1、指导: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就身体语言中需着重注意的几点说一下:
手势:手势是体态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手势能使表达富有感染力量。
我们来看一组照片:
(******总书记与******连战主席跨世纪的握手图片)
这样一次跨越海峡,跨越党派,跨越56年的握手所传达出来的内涵足以让我们长久的回味……
握手是一种特殊的手势。两人会面,一般先握手。握手有力,常常是热情、友好、高兴的表现;握手无力,常常是敷衍、冷漠、魄力不大的表现。
2、活动:(让学生们之间互相握手,体味其中用力与否的不同,老师也可参与其间)单这握手就颇有讲究,可见这手势的作用不容小视。谁能说说看你所接触到或知道的手势的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4、老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总结:
A、情绪性手势(即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如:高兴时拍手称快,悲痛时捶打胸脯等)
B、表意性手势(即用手势表明具体内容,表达特定含义。如:招手,表示让对方过;摆手,表示不要或禁止;竖大拇指,表示第一或称赞;伸小拇指,表示最小或蔑视等)
C、象形性手势。(即用手势来摹形状物。如说东西很大时,用双手合成一个大圆,说某人很矮时手板往下压等)
D、象征性手势。(即用手势表达某一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手掌用力向前方劈去表示“把革命进行到底”等)
谈话时,双手背后,常表现出自信、思考或悠闲;手指有小动作,表现出不耐烦、不感兴趣或不以为然;用手指摸额头,表现困惑或害羞;两手指尖相合形似尖塔,表现出充满自信;两手指尖相合形似倒尖塔,表现出心情平静,愿意倾听意见,等等。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平静地说明问题;积聚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表明心迹。
(二)眼神: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口语交际中借助眼神传递感情,可大大增强交际效果。
1、提示:一般说来,在谈话中,目光注视着对方的前额,是一种严肃办公事的态度;目光注意对方双眼与嘴部之间的三角区,是一种较亲切的交往的态度;目光捉摸不定,或不敢正视对方,常常是胆怯、害羞,或内心有隐秘;目光移向别处,可能表现出厌恶或拒绝;注视时瞳仁放大,常常表现出爱和兴奋等。
2、活动:(同学们互相模仿试验)
(三)面部表情
1、提示:人们在相互间的语言交往中,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感要占到55%。
2、播放《憨豆先生》中的部分片段
(《憨豆先生》这部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憨豆先生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思维有一点短路的家伙,他的喜剧感来自你我都有可能会发生的日常生活中.剧中对白极少,几乎都是靠他“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变化多端的表情”来呈现.。英国喜剧明星罗文?艾金森也因饰演憨豆先生而成为英国最成功的演员之一,预报了一个新的时代。)
3、小结:拿表情中最普通的微笑来说,在口语交际中,微笑具有强化有声语言沟通功能,增强交际的效果。
微笑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表达,涵养的外话,情感的体现,微笑能给人温暖,令人愉悦和舒畅,微笑表示尊重和友好,能够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微笑有这么的好处,从现在起,同学们让我们毫不吝啬的微笑吧……
(四)身体
1、提示:人的身体动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加)英格丽?张硕在她的《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中说,我相信一个站立很直的人的思想也是同样正直的。真诚、自信、温文尔雅等良好的素质都会通过身体语言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小结:在平时的交往中还应该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口语交际中运用身体语言,要记住四大原则:
自然:身体语言是个性风格的自然流露,运用时应该是情之所致大方自然,反对矫柔造作,也不应限定在僵化、同一的模式上。但自然并不等于无意识的随意,而要受口语交际目的的制约。
得体:身体语言运用要恰如其分,符合交际场合、听说双方的身份、年龄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适度:身体语言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动作幅度不宜过分夸张,形式不宜过分复杂,力度和频率都要适中,忌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和谐:和谐是态势语运用的美学追求,它包括有声语言的内容、语调、响度、节奏等的协调,与说话者、听话者的心态、情感的温和,与特定语境的适应,与交际目的想统一等内容。
四、情景模拟
1、活动: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感悟,下面,老师设置几个场景,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应该怎样综合运用体态语来更好的展现自己。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经验
2、给学生一段演讲稿,让他们用适当的体态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展现独特的风采。
交流明确:
示例一:你在国际少年儿童风采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呢?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
(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示例二:在一个晴朗的周末上午,某中学的师生正在为班里的一名患白血病的同学寻求募捐。现在大家在广场正积极地请路人能够奉献一片爱心,你们会如何说,如何做来打动每个人呢。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
(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五、总结全课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体态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同学们表现运用的很好,但学习运用不仅限于课堂,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交往。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细心揣摩,灵活掌握,让它内化成自己的硬功夫。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学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知识短文,能说出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2、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
3、能根据不同要求,运用各种结构方式,为写作编写提纲。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目标
教学板块1:情境导入(时间约2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出去旅游,人们总会预先安排好旅游线路,建造大厦,工程师总会提前设计好图纸,那么,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结构是骨骼,语言、材料是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能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就能使文章更“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教学目标:
1、自学知识短文,能说出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2、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
3、能根据不同要求,运用各种结构方式,为写作编写提纲。
模块二:梳理知识
教学板块2:自学解疑(时间约6分钟)
同学们把课本打到118页,自学知识短文《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然后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哪些内容?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些什么?
(现场老师在学生自学完毕后组织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约4分钟)
明确:
1、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配合,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
(1)开头和结尾应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精心设计。
(2)在行文中要注意段落、内容之间的过渡照应。
(3)在写作前应先编列写作提纲,或打个“腹稿”,精心安排各部分内容,从而组成比较严密的整体。
教学模块三:感知结构
教学板块3:学习标准(时间约6分钟)
既然结构如此重要,那怎么给它放置进我们写作的容器里呢?其实我们有最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古人曾经归纳过好文章结构的标准,即凤头、猪肚、豹尾。那这六个字怎么理解呢?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约4分钟)
明确:
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鸟的头一样美丽动人,寥寥数语而显现作者的才情功力,使人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往下读;
猪肚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子一样饱满充实,内容非常详实,给人以欲罢不能的感觉;
豹尾是说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刚劲有力,具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作用。
教学板块4:了解过渡(时间约4分钟)
凤头、猪肚、豹尾三者间的自然连接还少不了“过渡”,“过渡”强调的是“前后连贯,气脉相承,通篇浑然一体”,作用是使文章言之有序。常见的过渡方式有:
1、词语过渡。一般采用关联副词作为段落、层次及句子之间的过渡。常用的关联副词有:因为、所以、不过、但是、可是、然而、诚然、固然、因而、因此、只要、尽管、况且、正是、应该说、之所以、可以这样说、上述表明、由此可知、综上所述、正因为如此等等。
2、设置悬念过渡。在段与段之间设置悬念,形成大悬念套小悬念的连环结构,也是文章过渡的一种好方式。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下文让琵琶女出场;如《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接下来就写点缀小屋的树。
3、设问过渡。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这时,用一两句设问,激起读者到下文去寻找答案。如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后面接着论述人的正确思想的来源;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中的“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接下来谈论人性不是永久不变的问题。
教学模块四:把握结构
教学板块5:把握结构(时间约8分钟)
老师出镜当然,凤头、猪肚、豹尾、过渡只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要求,就像武功高手都要扎的马步一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没有一个只愿扎马步,而不愿学拳脚套路的习武者。所以,我们还必须了解更多的文章结构方式。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纵式结构法: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一种构思方法。比如说,本册课本《父母的心》就是按“送子”“换子”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横式结构法:体现在内容、层次的层递性的安排上,或表现在空间转移上,如《我的母亲》一课作者就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3.纵横式结构法: 以从纵横两向来综合运用,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再辅之以另一种结构方式。如《斜塔上的实验》。
4.蒙太奇式结构法(片段组合式):所谓“蒙太奇”,本来是电影用语,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即把许多个镜头组织起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的方法。如小标题式、一二三式、X幕式、散点式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课文和自己写过的习作,例举几个,看看属于哪种结构法。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时间约4分钟)
教学模块五:实践练习
教学板块6:演练结构(时间约8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老师相信大家对文章的结构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专门的训练:
如果让大家以亲情友谊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请尝试以纵式、横式、蒙太奇式三种结构法各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拟稿后组织交流。时间约6分钟)
亲情友谊类
纵式:记一件事或 童年??少年??中学
横式:关注我的身体??关注我的学习??关注我的思想
蒙太奇式:声音(小孩的歌声??姐姐的安慰??老师的鼓励)
1、整我没商量??2、六亲不认??3、数学革命
教学模块六:练写提纲
教学板块7:练写提纲(时间约10分钟)
参考:
《快乐的三人世界》写作提纲:(孟娟娟)
一、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写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语言,设置悬念。
二、插叙一段,交代电脑VCD的来历。写好一个矛盾:爸爸的提议和妈妈的异议;补充一个对比:妈妈的游戏瘾比谁都大,前后呼应。
三、我回家后发生的事:饭没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语言描写,突出快乐的内容。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同生共死的兄弟之情 ,再优越条件也割不断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社会的细胞,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及共鸣,在此基础上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
在单元教学上,四篇文章可各有侧重,如《背影》可重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者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甜甜的泥土》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告诉了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人琴俱亡》则通过十分简洁的语言,刻画了子猷的独特形象,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的兄弟之情。《我的母亲》截取了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通过四个片段,集中表现了母亲普通而伟大的形象,感人泪下。《父母的心》则通过平凡的故事,描写了动人肺腑的亲子之爱。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表情、语气、身姿、手势等非语言因素,使说话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蕴含在文中的人文内涵,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
4、能在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并指定计划,合作解决问题。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人琴俱亡》 2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1课时
诵读欣赏 2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十一 背影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感知内容,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 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 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体会“我”心理的变化,理解课文。
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刘和刚《父亲》)一曲《父亲》唱出了父爱的深沉与无私,强烈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再来走进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去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用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来传达出深沉的父爱的。
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 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
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感知背影
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2:全文共写到父亲哪四次背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合作配乐读课文,学生圈出所需信息并概括回答)
(三)研读背影
问题1:仔细默读望父买橘的情景,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感悟父爱的深沉。学生可自主回答)
问题2:快速默读2?5段,思考父亲是在怎样的情形之下送我去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关心,我的态度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前后感情的变化,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同位合作,然后回答)
问题3:作者是怎样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的?此时又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指名读课文相关部分,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回答)
问题4: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课文最后又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小组探究完成)
问题5:默读第一段,思考开篇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四)心中的背影
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中最动情的瞬间刻画一下自己的父亲。(师生互动。既借鉴本文写法,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为父亲或母亲做一件小事(剪指甲、捶背、洗脚等),并刻画下亲人当时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
2.熟读并背诵下你最喜欢的段落
(在满文军的《懂你》中结束新课)
十二 甜甜的泥土
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
2、难点: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聆听母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整座城市夷为平地,24万人丧生,成为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灾害。在那次的大地震中,很多人都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对母子也被埋在了废墟里,母爱的半个身子被混泥土板卡住动弹不得,十多天了,没有吃,没有喝,可营救人员发现他们时,母亲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可那个只有八个月大的孩子却还活着,口里还含着母亲的食指。救护人员抱起孩子,发现母亲的食指只有半截。原来啊,他的妈妈在危急之时一直用乳汁延缓着孩子的生命,乳汁吸干了,她拼力咬断了自己的手指用鲜血让孩子存活下来。
听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一首歌。你们知道是哪一首歌吗?(《世上只有妈妈好》)看来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好,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师生同唱)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对许多人来说唾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走进《甜甜的泥土》,看看它表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二、读课文,感知母爱。
(一)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过渡:刚刚歌词中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小亮像根草一样的生活呢?
(二)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过渡:“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虽然现在的小亮确实像草一般,但是爱他的妈妈却一直深爱着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轻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品味这份爱。
按句式表述:“读 ,我体会到 。”
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我体会到母亲要见到自己儿子的急切心情以及没有见到儿子的失望和难过。
三、议人物,品味母爱
过渡:在上面环节我们随着“像根草又像块宝”的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虽然爱她的母亲离开了他,小亮非常的不幸,但是小亮也是幸福的,因为在妈妈的心中始终装着小亮,妈妈一直都是深爱着他的。可以说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仿照示例,一起来议议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
关键词: “小亮” “妈妈”“传达室老头”“泥土”“奶糖”
示例:小亮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虽然离异的妈妈不在小亮的身边,可她却爱着他。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品味这多味的人生。
生交流:
妈妈是负责任的,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给小亮吃糖,却不能天天照顾小亮的生活。
传达室老头是铁面无私的,又是善解人意的,他刚开始拒绝她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他帮助她传奶糖是同情、理解他们的遭遇。
泥土是涩的,又是甜的,因为它融入了奶糖的味道。
老师的内心是甜的,又是酸涩的(苦的),她分享了小亮的快乐,她对小亮的身世是充满同情的。
仅作参考,课堂是充满变数的。)
四、品奶糖,体会母爱
过渡:不管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围绕在小亮周围的更多的是幸福、是甜蜜。其实人生是多味的,酸甜苦辣都有,但作者在题目和结尾处为何只偏偏突出了“甜”这一种味道?奶糖是甜的,作者应该说甜甜的奶糖,为何说甜甜的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A、我们常常把大地比做母亲,因为它宽广、深厚,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致爱亲情犹如宽广的大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B、从外因来看,小亮的遭遇虽然是不幸的,但是来自于老师、同学的关心以及妈妈的爱滋润了小亮的心田,驱散了这些不幸,使他心中充满了阳光。
从内因来看,小亮的心理之所以充满了阳光,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乐观的精神,和一颗感受爱的心。)
五、就实际,抒写母爱
过渡: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的我们,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同学们在这首《烛光中的妈妈》中好好反思你的自己吧!此时此刻你又哪些话要对你的妈妈说呢?
十三 人琴俱亡
刘义庆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学生讲自己的故事)
人类的情感很多,有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深情。
二、 简介作者及〈〈世说新语〉〉
(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内容简介
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还有36门.《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三、 检查预习
1、 猷( ) 笃( ) 了( ) 舆( )
奔( ) 调( ) 掷( ) 恸( )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 既:已经。 笃:(病)重。
掷:扔。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因:于是,就。
索:要。 而:表承接,不译。 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 绝:气息终止。 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分析课文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语时了不悲”、“都不哭”、 “恸绝良久”,最后“月余亦卒”
2、何开始时“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恸绝良久”?
“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估计到弟弟已经先他而去了,王子猷的心里肯定是十分悲痛的,“完全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在脸上显露出来而已,这说明了王子猷性格坚毅、刚强的一面。
推测弟弟已死,但并没有亲眼见到证实,按照常理,也是不该哭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强的男人来说。所以一路上“都不哭”,也是十分正常的。到亲眼见到子敬真的死了,“恸绝良久”??子猷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痛哭失声,悲恸欲绝。
前段的“了不悲”、“都不哭”与后段的“恸绝良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刚强的男人悲伤至此,兄弟之间的感情该有何等之深,不言自明。
3、王子猷为何“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王子猷弹琴的目的,并非为试琴的好坏。兄弟俩相知相亲,王子猷深知琴为弟最爱,所以在以琴祭弟之前,用弟之爱琴为弟弹上最后一曲,为弟送行,以慰亡灵。兄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弟作最后的告别,
如何送别、悼念子敬,子猷在“索舆奔丧”之前就主意已定,所以“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没有丝毫犹豫和考虑,没有其它的过渡与枝节,一进门便直奔主题。
4、为何“弦既不调”?
人如过度悲痛,便话不成句,歌不成曲,如《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子猷欲弹琴一曲以送弟,可是因自己病重,更因心情十分悲痛,弹到后来,曲不入调,琴不成声??“弦既不调”。非琴不调也,实人不调也。兄为弟痛,兄弟情深,“不调”两字是最好的注脚。此句应译为“弹到后来,子猷的琴声渐渐不协调了。”
5、子猷为何将琴掷地?
琴是子敬的心爱之物。人已亡,琴犹在。子猷弹完送别之曲,将琴掷地的意图,就是让琴随亡人而去,继续追随陪伴已故主人。弹琴、掷琴,都是子猷悼念子敬的独特方式。因为兄深知,只有这样的方式,才最合弟意;这两件事只有为兄的来办,才能尽兄对弟的一片情意。这也是子猷不顾重病在身,立即“索舆奔丧”的目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一句,应该译为“敬啊子敬,你人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就让你心爱的琴也追随你而去吧。”
6、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十四 我的母亲
邹韬奋
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2、学习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和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写法。
学习重点:学习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写人物和在记 叙中穿插 议论的写法。
学习方法:朗诵、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法国大作家莫泊桑曾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他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十三岁慈母长逝,当他挥洒如椽之笔发宏遒之论时,也会怀念到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情感,能干的才能,可爱的性格。他饱蘸情感,挥笔写下的《我的母亲》,再现了母亲那慈爱可亲的动人形象。
二、阅读主场
(一)引导学生捕捉第一部分(最前两段)和第三部分(最后两段)的能够突出表现对母亲的情感的词语,并用简要的文字加以评述。(先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交流要点:
第一部分:
“不知道”“只知道”(说明母亲没有丝毫的社会地位,这是母亲的悲剧,更是旧中国社会广大妇女的悲剧。痛心的感慨中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痛悼,暗含着对旧社会吞没女性的揭露。)
第三部分:
“才”(蕴含着无限的惋惜)“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埋没”“葬送”(在对母亲的赞颂中,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有着强烈的思想意义。)
(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1、文章对母亲的回忆集中在第二部分的四个片段中。将学习小组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对每个片段的内容,及这个片断学习中应该侧重感悟哪方面的情感进行研究。推荐同学在班上交流学习小组的看法和提出的学习建议。
交流要点:
第一片段:
元宵夜的“巡阅”。(应侧重通过诵读欣赏,体会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和爱意。)
第二片段:
涌流的泪珠。(应侧重体会母亲的同情心和“循循善诱的良师素质”。)
第三片段:
丰富的内心世界。(侧重理解母亲期待“严训”而又“心疼儿子”的矛盾心态。)
第四片段:
劳碌的身影。(侧重体会母亲的勤劳和才干及“我”的内疚和激动之情。)
2、按学习小组的阅读建议交换阅读内容,解决字词句的理解,认真体会作者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阅读中有什么看法或发现什么问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讨论)
(三)教师在学生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对本文材料选择的特点进行点评。提醒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汲取学习。
点评要点:
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闪光的生活片段)来塑造母亲的形象,这些经历虽然普通,却真实感人,催人泪下的。这些片段统领在“母爱”主题之下,又各有侧重,母亲的形象变得丰富、生动、具体。
(四)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一些议论。找出这些议论文字,对其作用进行研究。推荐同学在班上交流学习小组的理解认识。
交流要点:
有的议论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有的评述叙写内容,有的扩展文章主题,有的概括人物特点。议论都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并与记叙描写水乳交融,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感受。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积累本上)
人影憧憧 容态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循循
唏唏嘘嘘 含冤 忍气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
俱静 呜咽 善诱 脸颊 感念
女工 歉疚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第一片段给家长听,与家长一起讨论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怎样的家庭环境,从文中选取你觉得最感人的语言或细节,以“最让我动情的??”为题(题中填写“语言”或“细节”),写一段文字。
十五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教学目标 :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
2、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3、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重点:
体会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感悟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情导入:
有人说:上帝不能到每个人的家里,所以创造了父母。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地方,他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他;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个地方,叫做“家”,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笔下,父母又有一颗怎样的心呢?
出示课题:父母的心
二、 简介作者生平: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他作品的共同风格。《父母的心》同样具有这种风格特征。这也许和他本身的经历有关。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三、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四、自学指导一
((过渡)创设情境:请你带着你的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去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父母的另一颗心,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无私与高尚。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1、 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
2、 复述故事。
复述故事时应注意:○1 抓住主要事件 ○2语言生动简明○3时间不超过3分钟。
教师归纳并板书:
父母的心
送走长子
用次子换回长子 浓浓的爱心
要回女儿
用女儿换回次子 淡淡的哀怨
(一波三折)
五、自学指导二
1、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考虑的,为下文清洁发展蓄势。
2、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请从文中找出对父母神态、动作的描写。
送走长子时: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无精打采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很不好意思 失魂落魄
要回女儿时:竟然失声痛哭
3、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感悟隐含着的淡淡的哀怨。
、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六、中考链接
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1、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例如: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2、仿写句子。
例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几十字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
父爱是
3、读完课文后,相信你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父亲或母亲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
故事结尾似乎并未结束,这一家人的生活始终成问题,请同学们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以下他们一家六口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提示:○1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2他们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出色的表现,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3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真的饿死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种种续写,只要想象合理,不受限制。)
八、作业
制作一张卡片送给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感谢。主题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诗歌等。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法设计: 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诗中一些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产生问题,可采用讨论、点拨、联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预习,改写了这首诗,要求有人物的描写,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读他的作品。(一学生读)这位同学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那种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了,下面我们就进入对此诗的学习。
二、 整体感知:
1、 本诗属于哪种体裁?
五言律诗。
2、 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
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三、 文本分析:
1、 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 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 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 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
“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 分析其他三联
(1) 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 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3) 颈联则推开一层,转述别后思绪,所以1?6句诗意似悲而作者旷达的胸襟可以显见,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 背诵
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 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 作业: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六、 板书:
三秦(送别地点)
望 并非远别
五津(上任地点)
同 宦游(身份)
知己 豁达、乐观、坦然
意 心愿
比邻
无为 共沾巾
《己亥杂诗》
龚自珍
1、作者简介。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2、朗读《己亥杂诗》。
3、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思考题
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虽辞官归乡,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6.古代诗人描写落花
?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有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7.朗读并背诵诗歌。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 一姿一容总关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口语交际中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瞪非语言因素的传递信息的作用。2、学会运用身体语言调动或影响口语交际对象的情绪,启发或引导对方的思路,从而掌握口语交际的主动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中的一段节目
师:同学们,老师之所以选择这一段节目,当然是因为这几位选手淋漓尽致地精彩表现,但吸引我的并不完全在于他们语言的精彩,更在于他们举手投足间所展现的个人魅力。
2、你也想让自己在表达的时候更加有个人魅力,更加吸引人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谈吐间个性体现的法宝??体态语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圈划重点 。
反馈交流:什么是身体语言?
口语交际中说话者或听话者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人们把这种交际语言称之为态势语,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口语交际中重要的辅助手段。
2、请同学们说一下你们所搜集的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三、教师指导
(一)1、指导: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就身体语言中需着重注意的几点说一下:
手势:手势是体态语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手势能使表达富有感染力量。
我们来看一组照片:
(******总书记与******连战主席跨世纪的握手图片)
这样一次跨越海峡,跨越党派,跨越56年的握手所传达出来的内涵足以让我们长久的回味……
握手是一种特殊的手势。两人会面,一般先握手。握手有力,常常是热情、友好、高兴的表现;握手无力,常常是敷衍、冷漠、魄力不大的表现。
2、活动:(让学生们之间互相握手,体味其中用力与否的不同,老师也可参与其间)单这握手就颇有讲究,可见这手势的作用不容小视。谁能说说看你所接触到或知道的手势的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4、老师将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总结:
A、情绪性手势(即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如:高兴时拍手称快,悲痛时捶打胸脯等)
B、表意性手势(即用手势表明具体内容,表达特定含义。如:招手,表示让对方过;摆手,表示不要或禁止;竖大拇指,表示第一或称赞;伸小拇指,表示最小或蔑视等)
C、象形性手势。(即用手势来摹形状物。如说东西很大时,用双手合成一个大圆,说某人很矮时手板往下压等)
D、象征性手势。(即用手势表达某一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如手掌用力向前方劈去表示“把革命进行到底”等)
谈话时,双手背后,常表现出自信、思考或悠闲;手指有小动作,表现出不耐烦、不感兴趣或不以为然;用手指摸额头,表现困惑或害羞;两手指尖相合形似尖塔,表现出充满自信;两手指尖相合形似倒尖塔,表现出心情平静,愿意倾听意见,等等。自然而安稳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平静地说明问题;积聚而有力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升华感情;稳妥而含蓄的手势,可以帮助表达者表明心迹。
(二)眼神: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口语交际中借助眼神传递感情,可大大增强交际效果。
1、提示:一般说来,在谈话中,目光注视着对方的前额,是一种严肃办公事的态度;目光注意对方双眼与嘴部之间的三角区,是一种较亲切的交往的态度;目光捉摸不定,或不敢正视对方,常常是胆怯、害羞,或内心有隐秘;目光移向别处,可能表现出厌恶或拒绝;注视时瞳仁放大,常常表现出爱和兴奋等。
2、活动:(同学们互相模仿试验)
(三)面部表情
1、提示:人们在相互间的语言交往中,通过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感要占到55%。
2、播放《憨豆先生》中的部分片段
(《憨豆先生》这部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憨豆先生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最重要的是,他还是个思维有一点短路的家伙,他的喜剧感来自你我都有可能会发生的日常生活中.剧中对白极少,几乎都是靠他“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变化多端的表情”来呈现.。英国喜剧明星罗文?艾金森也因饰演憨豆先生而成为英国最成功的演员之一,预报了一个新的时代。)
3、小结:拿表情中最普通的微笑来说,在口语交际中,微笑具有强化有声语言沟通功能,增强交际的效果。
微笑是自信的标志,礼貌的表达,涵养的外话,情感的体现,微笑能给人温暖,令人愉悦和舒畅,微笑表示尊重和友好,能够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微笑有这么的好处,从现在起,同学们让我们毫不吝啬的微笑吧……
(四)身体
1、提示:人的身体动作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加)英格丽?张硕在她的《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中说,我相信一个站立很直的人的思想也是同样正直的。真诚、自信、温文尔雅等良好的素质都会通过身体语言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小结:在平时的交往中还应该注意一些基本原则。
口语交际中运用身体语言,要记住四大原则:
自然:身体语言是个性风格的自然流露,运用时应该是情之所致大方自然,反对矫柔造作,也不应限定在僵化、同一的模式上。但自然并不等于无意识的随意,而要受口语交际目的的制约。
得体:身体语言运用要恰如其分,符合交际场合、听说双方的身份、年龄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适度:身体语言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动作幅度不宜过分夸张,形式不宜过分复杂,力度和频率都要适中,忌喧宾夺主,哗众取宠。
和谐:和谐是态势语运用的美学追求,它包括有声语言的内容、语调、响度、节奏等的协调,与说话者、听话者的心态、情感的温和,与特定语境的适应,与交际目的想统一等内容。
四、情景模拟
1、活动: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有所感悟,下面,老师设置几个场景,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应该怎样综合运用体态语来更好的展现自己。
学生思考、交流、总结经验
2、给学生一段演讲稿,让他们用适当的体态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展现独特的风采。
交流明确:
示例一:你在国际少年儿童风采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呢?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
(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示例二:在一个晴朗的周末上午,某中学的师生正在为班里的一名患白血病的同学寻求募捐。现在大家在广场正积极地请路人能够奉献一片爱心,你们会如何说,如何做来打动每个人呢。
明确:
(1)、学生思考、交流、展现、
(2)、同学、老师点评,指出不足、总结经验
五、总结全课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体态语在生活中的运用,同学们表现运用的很好,但学习运用不仅限于课堂,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交往。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细心揣摩,灵活掌握,让它内化成自己的硬功夫。
《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学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知识短文,能说出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2、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
3、能根据不同要求,运用各种结构方式,为写作编写提纲。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目标
教学板块1:情境导入(时间约2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出去旅游,人们总会预先安排好旅游线路,建造大厦,工程师总会提前设计好图纸,那么,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那么结构是骨骼,语言、材料是血肉,没有骨骼,何谈血肉?能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就能使文章更“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教学目标:
1、自学知识短文,能说出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及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关键。
2、通过合作学习,归纳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
3、能根据不同要求,运用各种结构方式,为写作编写提纲。
模块二:梳理知识
教学板块2:自学解疑(时间约6分钟)
同学们把课本打到118页,自学知识短文《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然后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哪些内容?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些什么?
(现场老师在学生自学完毕后组织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约4分钟)
明确:
1、文章的结构主要指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配合,包括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
2、合理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应注意:
(1)开头和结尾应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精心设计。
(2)在行文中要注意段落、内容之间的过渡照应。
(3)在写作前应先编列写作提纲,或打个“腹稿”,精心安排各部分内容,从而组成比较严密的整体。
教学模块三:感知结构
教学板块3:学习标准(时间约6分钟)
既然结构如此重要,那怎么给它放置进我们写作的容器里呢?其实我们有最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古人曾经归纳过好文章结构的标准,即凤头、猪肚、豹尾。那这六个字怎么理解呢?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约4分钟)
明确:
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鸟的头一样美丽动人,寥寥数语而显现作者的才情功力,使人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往下读;
猪肚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子一样饱满充实,内容非常详实,给人以欲罢不能的感觉;
豹尾是说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刚劲有力,具有发人深省、启迪智慧的作用。
教学板块4:了解过渡(时间约4分钟)
凤头、猪肚、豹尾三者间的自然连接还少不了“过渡”,“过渡”强调的是“前后连贯,气脉相承,通篇浑然一体”,作用是使文章言之有序。常见的过渡方式有:
1、词语过渡。一般采用关联副词作为段落、层次及句子之间的过渡。常用的关联副词有:因为、所以、不过、但是、可是、然而、诚然、固然、因而、因此、只要、尽管、况且、正是、应该说、之所以、可以这样说、上述表明、由此可知、综上所述、正因为如此等等。
2、设置悬念过渡。在段与段之间设置悬念,形成大悬念套小悬念的连环结构,也是文章过渡的一种好方式。如《琵琶行(并序)》中的“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下文让琵琶女出场;如《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接下来就写点缀小屋的树。
3、设问过渡。由一层意思转换为另一层意思,这时,用一两句设问,激起读者到下文去寻找答案。如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后面接着论述人的正确思想的来源;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中的“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接下来谈论人性不是永久不变的问题。
教学模块四:把握结构
教学板块5:把握结构(时间约8分钟)
老师出镜当然,凤头、猪肚、豹尾、过渡只是文章最基本的结构要求,就像武功高手都要扎的马步一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没有一个只愿扎马步,而不愿学拳脚套路的习武者。所以,我们还必须了解更多的文章结构方式。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纵式结构法: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写作的一种构思方法。比如说,本册课本《父母的心》就是按“送子”“换子”的发展顺序来写的。
2.横式结构法:体现在内容、层次的层递性的安排上,或表现在空间转移上,如《我的母亲》一课作者就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3.纵横式结构法: 以从纵横两向来综合运用,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再辅之以另一种结构方式。如《斜塔上的实验》。
4.蒙太奇式结构法(片段组合式):所谓“蒙太奇”,本来是电影用语,剪辑和组合的意思,即把许多个镜头组织起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地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的方法。如小标题式、一二三式、X幕式、散点式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已学过的课文和自己写过的习作,例举几个,看看属于哪种结构法。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后组织交流。时间约4分钟)
教学模块五:实践练习
教学板块6:演练结构(时间约8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老师相信大家对文章的结构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专门的训练:
如果让大家以亲情友谊类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请尝试以纵式、横式、蒙太奇式三种结构法各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现场老师在学生思考、拟稿后组织交流。时间约6分钟)
亲情友谊类
纵式:记一件事或 童年??少年??中学
横式:关注我的身体??关注我的学习??关注我的思想
蒙太奇式:声音(小孩的歌声??姐姐的安慰??老师的鼓励)
1、整我没商量??2、六亲不认??3、数学革命
教学模块六:练写提纲
教学板块7:练写提纲(时间约10分钟)
参考:
《快乐的三人世界》写作提纲:(孟娟娟)
一、运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写爸爸妈妈打游戏机的语言,设置悬念。
二、插叙一段,交代电脑VCD的来历。写好一个矛盾:爸爸的提议和妈妈的异议;补充一个对比:妈妈的游戏瘾比谁都大,前后呼应。
三、我回家后发生的事:饭没做,爸爸的埋怨等。注意语言描写,突出快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