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撇、蘸、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
2、积累下列词语:静穆、叱咤风云、浑身解数、息息相通、本色当行。
(二)、能力目标:
3、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5、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
6、培养学生对国画的热爱之情。
7、提高对画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着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2、思考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着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知识目标:
1、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撇、蘸、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
2、积累下列词语:静穆、叱咤风云、浑身解数、息息相通、本色当行。
(二)、能力目标:
3、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5、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三)、情感目标:
6、培养学生对国画的热爱之情。
7、提高对画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我国着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特别是他的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散文除评论外,大多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文字朴实无华,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下面我们就来阅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与爸爸谈论竹影的事情。
四、再读课文,交流感受: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童趣》,描写了小孩子眼中的奇特的世界。本文也是写孩子眼中的世界。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看了些什么?做了哪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童年,也有过充满童趣的心灵和思维,只是许多人在长大后就渐渐把童心丢失了。我们在童年时常常做游戏,用泥巴捏小动物,偷砖头垒房子,在墙壁、在地上到处画画……还可能因此被家长、老师责怪。其实这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关心你、引导你,也许你就会有艺术上的发现,也许日后,你就会在这些方面有所成就。
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主要有三处:
1、第3小节: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2、第3小节: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3、第8小节: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引导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子恺有这样一个好父亲,也许,这就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大家的原因之一吧。
五、研读探究: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思考、质疑,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要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对吗?”等等,这样进行阅读,才能真正获益。
1、思考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为什么用“竹影”作为本文的标题,而不是“谈画”或者“童年趣事”? “竹影”实际是本文的叙述的缘由、源头;也是文章的线索,即:看竹 画竹――品竹。用“竹影”做标题,比用“谈画”或者“童年趣事”更具体、实在。
2、思考二:
读完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说,中国画有什么特点?西洋画有什么特点?
中国画要求“传神”。所谓“神”,就是活的神气,神韵。
西洋画则看重写实,要求“画得象”,“画得同真物一样”。
3、思考三:
你觉得竹子在中国画中,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神”?也就是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内在精神?
竹在中国人心中之所以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风度,一种精神,一种气节。正像明朝着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赞颂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磨还节劲,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