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精选17篇)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精选17篇)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师: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也跟大家有类似的感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会儿起,一会儿落。是这样吗?

  生:是。

  师:看,这种感觉像不像咱们医院里检查时的心电图呀?

  (学生觉得挺有趣。)

  师:大家有没有兴趣把我们阅读时的这种感受用一种类似心电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生觉得非常好奇,不少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

  师:大家别急,你们画的时候要注意在每一处转折点旁边做好标注。标明了,这一处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心跳”。如果明白了,就开始画吧。

  (学生动笔画图。老师巡视,并选择其中五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心跳图”。)

  师:很多同学的“心跳图”已经完成,你们可以欣赏一下自己的同桌、或者是周围同学的画的图,互相交流一下。

  (许多学生开始互相交换着谈起来。观察到孩子们都已经完成,老师示意学生坐好。)

  师:老师发现,咱们班同学画的图千奇百怪,各有各的特点。我从中选择了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请他们画在了黑板上。现在,我们请这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

  (老师请第一个画的女孩子到前面来大家讲解)

  生1:我是这样画的,这一点是讲心情很平静;这里是说――是说德国军官进来,是闯进来,点燃了蜡烛。(这个女孩子有些羞涩,老师反复提醒她鼓励她要面向同学们讲述。后来,老师干脆站在女孩子的身后,这回女孩子不用只看着老师讲了。)

  师:此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1:嗯,这时有些紧张了。

  师:你说得非常好,就这样接着说。

  生1:接下来,伯瑙德夫人点燃了油灯,吹熄了蜡烛,我的心情轻松下来,所以这样画。可是,德国军官又把蜡烛点燃,这时心情又紧张起来。儿子雅克说要生火,拿走了蜡烛,心情又轻松了。可德国军官一手夺回了蜡烛。

  师:这时,我们的心提了起来,充满了担心。

  生1:最后,小女儿杰奎琳说要上楼睡觉,怕黑,德国军官答应了她,让她拿走了蜡烛。

  师:此时,我们终于――

  生(七嘴八舌):放心了。

  师:是呀,长出了一口气。你看,她这样一画,不但说清楚了心情的变化,同时也帮助我们搞清楚了课文的内容。多了不起!来,用掌声请她回到座位。

  师:我们看,黑板上其它几幅图也都有这样的起伏波折。你们觉得哪几幅比较独特,很有创意?

  (学生们纷纷表态,认为其中的第三幅、第五幅有创意。)

  师: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幅。它特殊在哪里呀?

  生:她画了几处很平很小的波折,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师:哈,这真是很奇怪。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部分,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折线。

  师:她很会读书,不仅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2: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一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给她鼓起掌来。)

  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

  生一: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

  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生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2: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

  (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禁笑起来。)

  生一: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二:我也认为她这里画的太长了。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物及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

  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2:嗯,是有点道理。

  师: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

  生2:把这部分去掉,把右边向左移。

  师:好极了。对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师:刚才大家对这幅图也格外感兴趣。我们先不请图的作者讲,大家先来猜一猜他为什么这样画,然后再请他讲一讲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他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画的,当事情到了高潮的时候,也就是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是最高峰,也就是山尖。最后,蜡烛中的情报保护住了,一颗心才放下来,与开始是一样的。

  师:嗯,故事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按照这个顺序,我们的心情越来越紧张,达到一个高潮,最后轻松下来。可是,这中间心情回落的幅度为什么有的长?有的短呢?

  生:(短暂的沉默)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这么画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伯瑙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蜡烛被吹熄了,我们的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可是,雅克的做法却马上被德军制止了,我们的心情还没完全放松下来,就又变得紧张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而且这里蜡烛已经越来越短,更接近情报了。所以,这里的线画得更高,表示心情更加紧张!

  师:谁是这幅图的作者?(坐在后排的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大家说了这么多,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生3:(点点头)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师:看来,大家是英雄所见略同喽。那么,黑板上还有两位同学的作品没有向大家介绍。我想征求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意见,如果你们觉得自己还有刚才几位同学没有提到的独特的见解,如果没有了,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好吗?

  生4:我还有一点和他们不一样!

  师:好,那也请你来讲一讲吧?

  生4:我在开始这里多了一个波折的地方,因为当我读到她们一家都在为保护情报工作,而且德军多次搜查了她们的家,我的心情就不禁紧张起来了。

  师:嗯,从这里开始就已经开始替她们担心了。是吗?

  生4:对。还有最后这里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又增加了一个小波折。这是因为,在课文的最后,当小女儿提出上楼怕黑,请求拿蜡烛时,德国军官要给她讲自己女儿的故事。我觉得这里也令我非常紧张。

  师:哦?请你给大家读读课文,然后再讲讲你的理解。

  生4:(读课文最后一段)大家看,文章最后写了,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可见此时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这里杰奎琳听故事,那么蜡烛就很可能会在她上楼前熄灭,引起德军怀疑。如果不听故事,德国军官不同意并且生气了怎么办?所以我觉得这时也非常令我紧张。然后,小女儿说自己头疼,下次再听,骗过了德国军官。

  (班级里自发地响起了掌声)

  师:真了不起。你能够从这样细微的情节中感受到其中含着的意思,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掌声代表了大家,包括老师对你的赞赏与钦佩!

  师:大家看黑板。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情节设置的一波三折。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那么,这波折能够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我们选取两个片段,男女同学比赛来读,看看是不是能够通过朗读再现当时那波澜起伏的斗争场面。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2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文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生死攸关的意思吗?

  3.你还知道哪些和生死攸关意思接近的词语?

  二、分析感悟。

  (一)从描写烛光的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这一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烛光,课文里是如何描写的呢?全文。

  课件出示: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情报的安全。

  1.个别学生读句子

  2.你能帮摇曳换个词吗?

  3.理解最可怕。(这微弱的烛光这么为什么这么令人可怕吗?)

  4.课件出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情报的安全。

  引读: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

  引读: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学生填空,这微弱的烛光关系着盟军作战计划的成败,无数人的性命……

  引读: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结:是呀!太可怕了!可怕得让人不可想象。因为一旦蜡烛熄灭,情报就会发现情报一发现,情报站就会被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不堪设想。可以看出当时真是生死攸关啊!

  5.再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从人物描写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保护这支生死攸关的蜡烛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1)汇报伯瑙德夫人。

  课件出示:她看着脸色苍白的女儿,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板书:点吹)

  ①个别回答。

  ②去掉急忙和轻轻行吗?这里为什么要用上急忙和轻轻两个词?学生自由读没有急忙和轻轻的句子。

  ③伯瑙德夫人望着脸色苍白的儿女,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办法。这个时侯,她会怎样对德国人说。

  ④学生个性化朗读。

  过渡: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急中生智,逃过一劫。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对吗?是呀!蜡烛又被德国军官重新点燃了!(板书:点)

  此时此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个别回答。课文里是如何描写的呢?

  课件出示: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一个寒冷的深夜,刺骨的寒风呼呼的刮着,周围寂静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引读:此时此刻,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望着已经吓得脸色苍白的儿女,想到还关在狱中生死未卜的丈夫。

  引读:此时此刻,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人都快窒息了,面对着这生死攸关的烛光。

  引读:此时此刻,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她仿佛看到德国军官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过渡:这一家三口该怎么办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又想到办法保护这支蜡烛?(板书:端)蜡烛被端走了吗?又被德国军官夺回来了。(板书:夺)雅克又是怎样做的?

  (2)汇报雅克。

  课件出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①个别学生读句子。

  ②为什么要从容搬回一捆柴?

  ③从从容这个词里,你发现雅克是个怎样的孩子?

  ④你知道最后时刻意味着什么吗?雅克默默地坐着在想些什么?

  ④根据回答,指导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

  过渡:时间一步步在逼近,蜡烛也越来越短,眼看蜡烛就要熄灭了,眨眼之间一家的性命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该怎么办?(板书:端)

  (3)汇报杰奎琳

  课件出示:突然,杰奎琳站起来,娇声娇气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睡觉吗?”

  ①②理解“娇声娇气”。(去掉“娇声娇气”行吗?为什么?)

  与雅克对比。

  ③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对着司令官先生撒娇,让司令官先生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让他实在无法拒绝。十岁的孩子这么聪明!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的确令人佩服!

  ④分角色朗读。(假如你就是杰奎琳,老师就是德国军官,看你能不能打动我。)

  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板书:熄)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死)

  你从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的时候,我们要。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革命工作,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的时刻,为什么会这样机智勇敢

  是呀!这种机智与勇敢来自对祖国深深的爱,让我们永远记住在二战中像伯瑙德夫人一家一样的英雄们。

  同学们,雅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本来应该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幸福时光呢?

  课件出示: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五、拓展延伸。

  二战时期,我们中华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同自己的夫辈们一起,用自己的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沉重的抗争。

  课件出示:小英雄雨来、王儿小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几本书,希望同学们课外去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3

  一、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续写文章结尾。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母子三人分别的表现,通过找三人的语言描写进行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本课,进 一步让他们学会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续写结尾中提升写作能力。

  三、实验研究: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精彩片断。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四.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启发式、探究等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多次朗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命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2.学法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含义,利用多次朗读,理解句义,在此基础上,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命运,学会续写文章的结尾。

  五.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为了保护情报,伯瑙德夫人把情报藏在了哪儿?

  学生读文找句子

  提高阅读速度

  一旦蜡烛点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只是会影响到他们一家么?

  这个情报点是法国情报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这个点一旦被破坏了,那么,后果真是――( ),你通过哪个词来理解的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理由

  3.抓住“不堪设想”理解后果。

  通过理解“不堪设想”,使学生对当时事情失败的后果有一个意识,知道这个蜡烛真是“生死攸关”

  整理归纳

  那么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母子三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分别抓住哪些词来形容他们呢?

  1.学生画出母子三人表现的句子

  2.学生为什么每个人会有这样的表现

  3.学生联系自身谈体会

  通过了解母子三人的表现,体会三人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爱国品质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母子三人中的一员,在敌人走后,你们会互相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着手开始动笔写作,为课文进行续写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词进行习作,对人物命运进行延伸。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实验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求将词语的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揣摩人物的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理解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能抓住关键的词语,不断深入的品词析句,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来感悟文中人物内心的`变化,体会到一家三口的行动时是怎样想的,从而感受到他们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并能通过折线图来体验人物内心“一波三折”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章的几个词语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我敢于把问题的提出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结合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语文的难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了重点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作用,引导学生悟情。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在读中,让情感升华。这样反复锤炼,学生就能走进作者的心,身临其境的体会那种情感。最后,一起猜想敌人走后,全家人的表现,更加突出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展示出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学会写作的课。毕竟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4

  课文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师: 这是什么?  (烛光)

  这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  课件

  生死攸关  是什么意思?

  这节课让我们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品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二、普通的、不起眼的烛光会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关乎谁的生死?

  板书:夫人、雅克、杰奎琳

  师:谁发现了这三个人的关系?

  你从哪知道的?

  师:关乎生死的是烛光么?    是什么? (情报)

  保护的是怎样的情报?    课件 (绝密)

  怎样的情报称得上是绝密的情报?

  在保家为国的斗争中,伯瑙德夫人一家三人参加了情报工作,那她想出了哪些方法来隐藏情报呢?

  这次又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

  绝妙  是什么意思?

  这个绝妙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  课件

  为什么把情报放在蜡烛里?

  过渡:是啊,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办法,但也出现了意外,一天晚上,伯瑙德夫人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了,德国军官点燃了那只装有情报的蜡烛。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三、研析情节

  师:故事情节围绕这半截藏有情报的蜡烛重点描写了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呢?课件

  指名答   课件      板书:   德军   点     点     夺

  (组织学生交流,把握三处:(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课件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师: 在这些危机关头,伯瑞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呢?      课件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心情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有什么感受,可以在旁边简单的批注。

  (板书:勾画   朗读   批注)

  四、组织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

  1、交流伯瑙德夫人的表现。

  师:伯瑙德夫人为什么急忙取出一盏油灯?能从书中找出来么?  课件

  情况是----危急的 

  哪些词的意思与它相近吗?

  可不可以用他们来替换“危急”呢?因为夫人知道什么?       课件

  想想应该强调哪些字词。试着读一读

  师:就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瑙德夫人怎么做的呢?大家来读一读。谁能说一说?(汇报、 课件   板书:吹)

  她为什么这么做呢?强调哪些字词?请同学们做一个伯瑙德夫人吹的动作。

  从这几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

  (板书:勇敢、机智、沉着。)

  你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下这几句话吗?

  过度: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危机有没有过去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     课件

  请你将红色的字再读一遍

  师:这时的气氛怎样?    课件

  谁来试试,把房子里那紧张恐怖的气氛读出来

  2、交流杰克的表现。

  师:眼看蜡烛越来越短,在这紧要关头,雅克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家带着雅克的心情来读一下,     (板书 :  端  )

  引读:但是中尉快步走上前去,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说着一把夺回了烛台,看着自己的计划失败了,雅克又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

  师:从雅克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再读句子。

  3、交流杰奎琳的表现。

  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琳挺身而出。他是怎么办的?课件

  师:你觉得她像杰奎琳么?

  你能用杰奎琳那种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下么?

  杰奎琳为什么用这种语气?

  (这种声音给人一种我见尤怜的感觉。勾起少校的一丝柔情)

  师:少校看了看杰奎琳,回答道:“当然可以,小姑娘。…….”   课件

  杰奎琳有时间听么? 为什么?

  他又急中生智   引读    课件

  师:这时杰奎琳端起烛台,还到了声晚安,走上楼去,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意味着什么?       (   板书:拿  )

  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儿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了,所以说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啊!

  4、师小结: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

  妈妈和哥哥呢?

  五、总结

  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站沉着冷静和敌人周旋,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紧张得几乎窒息又非常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他们,记住这些在二战中为保卫祖国、反抗法西斯而斗争的平凡伟大的普通人。

  六、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课文到此结束了,你能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七、设下悬疑

  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有机会我们在探讨,或刻下与同学、老师研究。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课下自由组合,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将评选最佳编剧、导演和演员。

  教学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脉络,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再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二是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文中写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进行了三次周旋,他们一家人随着蜡烛越来越短而表现出越来越紧张的心理,虽然情况越来越紧急,但他们依然从容镇定地想出方法来保护秘密情报,反映出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如:伯诺德夫人说的那句话可作为一个切入点训练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读中感悟主人公的智慧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能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生死攸关,指导读好字音。(指名读、齐读)

  启发:查工具书,了解“生死攸关”的词面意思。

  2、板书完整,齐读。3、引导对课题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梳理写下。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掌握生字新词。

  2、指名读,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反馈,师小结归纳。

  三、理解文本

  1、引发思考: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生死攸关”?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在小组内交流所画句子。

  ③班上交流反馈:a、读句子;

  b、说说画的理由;

  c、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d、在读中体会“生死攸关”。

  2、启发: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

  ①自读课文,用“~~~”画出相关语句;

  ②指名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

  ③小小辩论:这三个人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a、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b、引导从三个人的机智、勇敢上描述。

  3、再次读文,从文中感受“生死攸关”时三个人的机智、勇敢。

  三、启发想象1、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

  2、小组内说一说。3、指名交流,启发他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象。

  4、把学生交流中的好词记在黑板上。

  5、动笔写一写。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几个小伙伴演一演课文;

  2、看有关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6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了伯瑞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最终使情报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人物言行、心理的分析,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要沉着、机智、勇敢。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把握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引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去看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翻书65页,我们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二、从语句中感受“生死攸关”

  过渡:于是,围绕着半截蜡烛,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故事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评价:你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小结:同学们,文章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真是――一波三折。

  2、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那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相关语句,然后再认真地、小声地读读你勾的句子

  ⑴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吧。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同意他找的这些句子吗?你们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⑵老师觉得大家所找的这些表示生死攸关的句子中,这一句话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你们能帮我读读吗?

  (学生齐读“一旦这个”)

  ⑶假如你是作者,你这样写是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⑷师:既然如此,你们能不能用不同的语言来具体描述一下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试一试。

  生1:如果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将告结束。

  生2:如果情报暴露,这个反法西斯计划就会遭到重创。

  生3: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数万雄兵将葬身沙场。

  生4: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死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师:太可怕的,可怕得让人不敢想,因为一旦情报中转站暴露,伯瑙德母子三人的性命将告结束,后果是――

  学生:不堪设想。

  师:一旦绝密情报落入敌人的手中,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如此一来,将会有更多的母亲、孩子为之丧命,后果是――

  生:不堪设想。

  师:可以看出当时真的是――

  生:生死攸关的时刻。

  师:带着感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理解了这句话所潜在的意思,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好,还有两句话,自己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出示课件](自读)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李雯婷读懂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她的神情都凝重了许多,请她来给我们读读吧。

  学生个读。(读完以后,全班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出色的朗读,源于你对句子深入的理解。

  ⑹师:带着你们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表现生死攸关的句子。如果你觉得站起来读,更能表达你此时的情感,那你就站起来读吧!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充满感情地齐读三个句子。)

  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此时的生死攸关了。

  三、感受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

  1、师:情况是危急的,但当危险步步逼近的时候,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3-7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生:他们一共想了三个办法,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伯瑙德夫人是轻轻地把蜡烛吹灭(师板书:吹)我从第五自然段中发现雅克是想办法把烛台端走(师板书:端)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杰奎琳想睡觉。

  师:办法是睡觉,还是借睡觉而把烛台――

  生:拿走。

  师:拿走?随便拿起就走,还是――

  生齐说:端走。

  师:对了,我们就应该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师板书:端)

  师:(指着板书)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呢?请带着审视的目光,研究的态度,再到3-7自然段中去尽情发现吧。

  [出示学习提示:仔细品读3―7自然段,抓住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去体会批注,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学生齐读学习提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我发现孩子们很会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在小组内和同伴分享吗?

  生:愿意。

  师:那好,现在就分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孩子在组内先读读自己找的句子,说说理由,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为你的补充做好准备。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汇报交流

  师:现在全班一起来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说到谁就讲相应的部分)

  ⑴体会杰奎琳地品质

  生1:我最佩服杰奎琳。请大家看到第7自然段:突然,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到:“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我找了一个重点词是“娇声”,我看出杰奎琳很有礼貌,用机智、可爱唤起德军少校对女儿的思念,从而镇定、冷静地端起藏有情报的烛台而不受德军的怀疑。

  师:是啊,此时已经是千钧一发的时刻了,蜡烛马上就要燃尽了,绝密情报即将暴露在敌人的眼前,可勇敢的杰奎琳站了出来。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你找的句子。

  该生读句子。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找到了一个词语――“高兴”,如果杰奎琳不是很高兴的话,德国军官一定会起疑心。她这个态度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一样,更能唤起德军官对女儿的思念。

  师:那你能来读读这个词吗?

  生2:高兴。

  师:再试试。

  生2:高兴。(顿时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了杰奎琳的可爱,机智)

  生3:我佩服她,因为是她成功地把烛台端走了,没有暴露情报。

  师:对,只有10岁的杰奎琳用她的聪明、勇敢,把即将发生的灾难解除了,因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的时候,蜡烛――

  生:熄灭了。

  (师板书:熄)

  师:敬佩她的孩子们,我们用读来感受杰奎琳的可爱和机敏吧。

  (教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描写杰奎琳的句子)

  ⑵体会雅克的品质

  师:你们还佩服你?(生说时出示课件)

  生1:我最佩服雅克,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从这段中,我发现雅克出去搬柴已经走出了这个房子了,本来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想,他是家中的唯一的男人。

  师:是男子汉对吧?家里的顶梁柱。

  生1:对,他并没有跑,而是和家人一起等待。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这时候的蜡烛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丧命,他却选择和家人带在一起,多么勇敢啊!

  生2:

  抓“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体会。(板书:端)

  师: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来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真了不起,那请你来读读这几个词吧。

  哪个组还想来补充?对,随着时间的流逝,蜡烛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

  师:多了不起的雅克,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男孩子们一起来读读。(男生齐读)

  ⑶体会伯瑙德夫人的品质

  师: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你们的同龄人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都佩服不已。你们还佩服谁呢?(只有三个孩子举起了手,异口同声地说:伯瑙德夫人。)同为母亲,我也敬佩她。我想读读描写她的语句好吗?

  学生:好。

  (出示课件)师范读: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师:谁能帮我说说,我为什么敬佩她?

  生1:

  生2:

  生3:

  抓“急忙”“轻轻”进行分析(及时进行评价)

  好,就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吧。(齐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小结,升华

  1、师: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板书:生  死),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板书:画弧线),,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生1:(板书:勇敢   机智)

  生2:我记得鲁迅曾说过,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我想对10岁的杰奎琳说,你既有智,又有勇,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本来正在写板书,这时已经停下手中的笔,惊喜地看着这个孩子、听着这个孩子的发言,脸上流露出了赞叹之情)

  师:太棒了!你真不愧是我们的小博士,课外的知识储备量太丰富了!

  2、结语。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没有硝烟却扣人心弦的战斗,记住伯瑙德一家人的机智勇敢,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再次引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板书设计:

  生 死

  点

  吹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机智  勇敢

  端

  夺

  端  

  熄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情报的过程。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受伯瑞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母子三人语言、深情、活动等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详案)

  这黑暗中摇曳的烛光,对于我们来说普普通通,但对于二战期间的伯瑙德夫人一家来说却是生死攸关。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5课《生死攸关的烛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这节课让我们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品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课文中体现生死攸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哪一句呢?(学生汇报)

  认为这三句话体现生死攸关的同学比较多一些,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三句话。(找3名同学读一下三句话)这三句话中哪些词更能体现当时的紧张与危急呢?

  让我们来看第一句话,刚才大家指出了“危及”这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紧张与危急,那你还知道哪些词的意思与它相近吗?可不可以用别的次来替换“危及”呢?为什么?课文中“还会危及他们一家三口的性命”后面用了省略号,那还有可能危及什么呢?就是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伯瑙德夫人怎么做的呢?大家来读一读。谁能说一说?(汇报、板书)她为什么这么做呢?(他非常着急但又不得不比表现得很平静,体现了她非常的冷静沉着)你能带着心情来读一下这几句话吗?

  危机似乎过去了,但不一会儿,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蜡烛重新点燃,这时屋里的气氛和伯瑙德夫人的心情怎么样了?我们来看一看第二句话。谁能读一下。你能读出当时房子里那紧张恐怖的气氛吗?

  眼看蜡烛越来越短,在这紧要关头,雅克又是怎样做的呢?大家带着雅克的心情来读一下,(汇报、板书)但是中尉快步走上前去,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说这一把夺回了烛台,看着自己的计划失败了,雅克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三句话,谁来读一下,雅克只是一个孩子,但显得非常冷静、勇敢,从哪些词大家可以看出雅克很冷静、很勇敢呢?大家仔细地读一下,体会一下雅克的心情。

  情况越来越危急,这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杰奎琳怎么办呢?大家来读一下,谁能用杰奎琳那种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下?

  这种声音给人一种我见尤怜的感觉。少校看了看杰奎琳,回答道:“当然可以,小姑娘。”这时杰奎琳端起烛台,还到了声晚安,走上楼去,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意味着什么?如果杰奎琳晚走一会儿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走快了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走慢了,蜡烛就会熄灭,情报就会被发现了,所以说真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啊!

  (同学们,故事到这儿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来说一说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有时间可以处理]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家人都为保护情报勇敢、沉着、冷静地与敌人斗智斗勇,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窒息和感动,就让我们共同记住那些二战中为正义而战斗的人吧!

  板书:                    生死攸关的烛光

  夫  人――吹熄

  雅  克――端走

  杰奎琳――拿走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伯瑙德一家人在德军闯进家里的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蜡烛摆放在显眼的桌子上,多次骗过前来搜查的德军。但意外情况还是发生了。。。。。。

  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班学生共49人,通过四年多的学习,课堂动手、动脑能力不错,但学生发言主动性不强,分析事物条理性缺乏。因此,在本文教学设计时采用学生先自读理清思路再画图表讲图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同时通过争议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片断:

  师:老师发现,刚才同学画的图表千奇百怪。就像同学们读同样一篇文章有不同感受一样,这是正常的,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1:我是这样想的。课文前面介绍人物、背景这部分,读起来心情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就画了这样一些折线。

  师:她很会读书,不仅关注主要情节,还注意了故事的背景。那么,你画的图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1:好。第一次德国军官点燃蜡烛,我的心情很紧张;第二次再点燃蜡烛,蜡烛已经很短了,就快燃到藏情报的地方了,我的心情更加紧张,所以这一次的折线我画的比刚才稍高一些;而到了第三次,情况就更危急了,所以是最高的。

  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对这一点有疑问。(师示意他走到前面来)这里的一段画得太平又太长。我觉得,这次德国军官是一把将蜡烛夺回,所以不应该有这一段,应该直接画后面。

  师:哦?你来读读这段课文,让大家听一听、评一评。

  (生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1:我不同意,你看,课文这里不是说雅克拿走了蜡烛,他已经走了几步,而且德国军官虽然是一把夺回了蜡烛,但也经过了一会儿呀!

  (看到他们在讲台前争论时认真的样子,同学们都不禁笑起来。)

  生2:那时间也没有那么长呀!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看看课文,再看看她的图,发表一下你的意见。

  生3:我也认为她这里画的太长了。首先,德国军官从厉声喝道到一把夺回蜡烛用的时间并不长;第二,和她画的前面对人物及背景的介绍比,这一段也显得太长了!

  师:看,大家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1:嗯,是有点道理。

  师:对。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这里应该怎么修改一下更合适?

  生1:把这部分去掉,把右边向左移。

  师:好极了。对别人的意见不盲目听从,但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改正。用掌声请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上。

  教学反思:

  1:学生参与面更广了,基本全班都动了起来。

  课堂上呈现的高潮都是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产生的。由于他们各自的理解能力不同,造成了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图表表现了出来,这样就产生了矛盾。这样的矛盾碰撞迸射出火花再到相互的理解,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之中,课堂的效率也因此而提高。学生由读到感再由议到悟的过程,真正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较好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的评价,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导向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情感的催化剂,富有激qing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语不仅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氛围,而且还是学生学法的一种引领,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本文教学时,当第一个孩子在汇报时还有点紧张,怕自己的图表得不到大家的肯定。这时我用热情、期待的眼神鼓励孩子,使他能很快调节自己,大胆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老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点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师:你们看,她把每次不同的感受通过折线的高度表现出来。真是精彩!别急着回去,大家也别只顾鼓掌,仔细看看,有没有谁对她的作品有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评语将学生很快引入到新的思考中。

  3、拓展了思维,培养了学生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

  这一课,留给我最深的就是孩子们敢于争论了。常常反省自己的教学在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现阶段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等。这样的反思促使我切实地从行动上哪怕是小小的一点努力开始却去提高自己去与孩子们一起进步。这节课前,我进行了充分准备,借鉴了优秀教师上这节课的经验,再次进行内化和细化,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教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9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阅读课的赛课活动,我选择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生死攸关的烛光》。由于是临时决定,学生没有预习,我的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

  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也是一节原生态的教学课,孩子们没有预习,而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20分钟左右。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欣慰,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不怕考试的课。

  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0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4分)

  ① ________ _ ② _________

  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 __ _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_______ _ 。(3分)

  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填4个字的短语)。(6分)

  伯诺德夫人: , ; 小儿子杰克 , ;女儿杰奎琳 , 。

  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们 、 、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各填两个字)(3分)

  6.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严谨B.严峻C.严密D.严厉)的搜查。

  7.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1) (2) 。

  8.“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 的态度。

  9.“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句句子分别运用了 和比喻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

  小女儿杰奎琳 。

  11.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 的品质。

  参考答案

  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

  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 憎恨(仇恨) 凶恶

  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5.机智 勇敢(英勇) 镇定(沉着)

  6.C

  7.(1)蜡烛的秘密暴露,秘密情报站遭破坏(2)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8.你可以不用蜡烛 粗暴(凶狠、凶恶)

  9.夸张 紧张(或担忧、害怕) 仇恨 凶恶

  10.取出油灯,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拿走蜡烛

  11.机智、勇敢、镇定、爱国(任答三点)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1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些什么?(关系到他们生死存亡的是烛光)

  3、你不知道的是什么?

  (烛光关系到谁的生死存亡了?为什么烛光会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死亡?最后他们的命运怎样了?……)

  4、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音,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 预习:故事主要讲了那些人物 ?(教师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

  3、第厄普市在哪? 伯瑙德夫人和杰奎琳是什么关系?在这个城市里发生的这件事是什么事?(板书:情报)

  (三)交流资料,了解二战,弄清原因。

  1、我们现在还需要隐藏情报吗?为什么?(因为那是战争年代,需要这么做。)

  2、关于二次世界大战你有多少了解?(第二次界大战是1939.9-1945.9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主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战争。它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 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 量总人数超过1.1亿。伤亡总数达9000万。

  3.引导学生汇报有关二战世界大战的资料。

  4、当自己的祖国遭到侵略者的侵犯时,军人们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他们应该与敌人战斗到底,这是他们的职责。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是军人吗?(不是)她们为何也投入到这场斗争中?

  5、课件出示战争的图片,帮助学生弄清伯瑙德夫 人和她的孩子们参加战斗的原因。

  (四)关注情节,感情朗读,体会“生死攸关”。

  1、伯瑙德夫人一家承担了什么任务?她们是怎样藏情报的?(先是……以后……最后……)为何要想这么多的办法藏这份情报?(板书:)

  2、学生自读3-7自然段,交流故事情节曲线图。明确故事情节有 次起伏

  3小结:烛光的燃起和熄灭牵动着一家人的命运,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性命也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了

  4、课件出示第3段,当事件第一次出现危机时,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妈妈这样做的,她的孩子雅克和杰奎琳该明白些什么?(要镇定、勇敢,还要动脑筋与德官周旋。)望着这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她必须镇定地面对。指名读伯瑙德夫人的做法。还有谁能镇定地读读这句

  5、蜡烛吹熄了,一家3口的心情也轻松了一些。但是,这种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烛芯又重新点燃了。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什么了?(一种可怕,死亡正一步一步靠近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6、自己读读这一段体 会一下那种可怕的紧张的气氛。

  6、指名朗读。

  评价:是啊,蜡烛越来越短,死亡也越来越近,此时的烛光多么可怕呀!

  7 再读读体会一下。请三名同学朗读这一段。

  8、随着蜡烛的又一次点燃,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命运又跌入了低谷。同学们你们在想什么?(得想个办法把蜡烛吹灭。)

  9、雅克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5、6自然段

  结果呢?(没有成功。)德军中尉怎么说的。(注意语气:厉声)你们意识到什么了?(厄运即将到来,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孩子的生命即将结束,情报就要暴露了。 他们的这次斗争就要失败了…

  10、对死神的逼近,雅克什么态度?(坚持到底)他搬了一捆柴默默地等待最后的时刻,你们现在想知道什么?(最后怎么了?)

  11 课件出示第7段,看到结局了吗?(板书:化险为夷)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好险呢,幸亏妈妈……雅克……还是杰奎琳……以后情报……) 12 课文情节跌宕起伏,伯瑙德和她的儿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感动,还有震撼。让我们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7段,感受那些扣人心弦的时刻。

  13 再读课文,说说这三人中你最欣赏谁,欣赏他(她)什么。 (板书:冷静,机智,爱国)

  (五)评一评,升华理 解

  1、引发讨论:课文中的那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配音乐,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闯进旅馆,点燃蜡烛, 点燃油灯,吹熄蜡烛

  中尉嫌暗,重新点燃 借口搬柴,端走蜡烛 机智勇敢 沉着冷静

  快步上前,夺回烛台 拿灯上楼,蜡烛熄灭 爱国

  结局 化险为夷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生死攸关、绝妙、从容、镇定。

  2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习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机智勇敢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行为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都可通过上网、查阅课外书籍等方式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

  2解题:“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烛光为什么会导致生死攸关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

  3学生质疑问难。

  4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一课,一起去体会体会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已经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生死攸关――生存或者死亡,形容事关重大或形势极端危急。

  绝妙――非常美妙,非常巧妙。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镇定――不慌张,沉着。

  3指名轮流读课文,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是如何想办法保住情报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到,这支小小的蜡烛,这微弱的烛光已经和伯诺德夫人一家紧密相连,更与受德国侵略的法国这个国家生死攸关。那么,为了保住这生死攸关的烛光,母子三人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并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2抽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并相机板书。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下。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

  3伯诺德夫人为了换蜡烛,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找出“连忙”、“轻轻”、“吹”等词语,体会夫人的机智和勇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自学4~7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从文中大儿子和小女儿的哪些行为中,体会出他们的机智和勇敢?

  (抓住“慢慢”、“从容”、“娇声地”、“镇定”等词语,认真体会。)

  5课文的题目是“生死攸关的烛光”,读过全文,你认为从哪些语言可以体会到“生死攸关”,请同学们用“――”勾出来,并反复朗读、体会。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这个故事,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伯诺德夫人那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下课之后,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进阅览室等途径,阅读这样的英雄故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今天一样,被他们的英雄行为所感动,那么,希望你们把受感动的故事讲给全班的同学听,好吗?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

  大儿子:端烛台被抢

  小女儿:拿蜡烛上楼――蜡烛熄灭――保住情报机智勇敢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3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的机智,感受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的机智,感受他们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查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表现人物机智勇敢的故事。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同学们,今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7周年,在70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你眼中的世界第二次大战是什么样的?(生汇报交流)

  2、师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

  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全球20 多亿人卷入战争长河,9000万人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男女老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自己家园,都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法国,人民就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齐读课题。

  3、绕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主要内容? ②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③一家三口面对危险是怎么做的?

  4、出示自探提示;

  ①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伯诺德 盟军 小金属管 蜡烛 暴露 杰克 杰奎琳 熄灭

  ②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

  ③再次默读课文3―7段,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用横线勾画相关的句子) 伯诺德夫人一家面对生死攸关的烛光是怎样做的?(用曲线勾画相关的句子)

  二、解疑合探

  指生读词语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A、交流问题

  1、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将告结束”请同学们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 这小小的烛光,关系着________,关系着_____________,关系着____________。

  2、出示句子:“此时此刻„„„蜡烛上。” 体会此时一家人的心情。

  3、出示:“她连忙„„。吹熄”从这个句子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镇定。

  B、交流:先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请学生读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请大家认真读读句子,看看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伯诺德夫人表现怎么样?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体会镇静和急中生智。

  指生朗读,注意读出感情

  4、出示句子:“这时候„„生了火。” 从句子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从“从容”一词可以体会到杰克很镇定)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扬杰克? 假如你是杰克,你认为杰克的那句话该怎么说?

  5、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她娇声对德国人说:„„ 出示句子:“杰奎琳娇声的说„„。熄灭了”你认为她这个做法妙吗?妙在哪? 重点体会“娇声”一词。杰奎琳利用娇声打动德国军官,唤起他对女儿的思念。指名读杰奎琳的话。 端起烛台的她会想什么呢?

  师小结:这真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

  三、质疑再探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司令官为什么对杰奎琳那么和气呢? 他们的父亲在干什么呢?

  四、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内容出一两道测试题考考大家,可以从积累词句,挖掘课文,延伸想像等方面来出题。

  2、读了这个故事,假如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其中哪一位说些什么?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4

  教材介绍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黯淡、厄运、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懂得“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2.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黯淡、厄运、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以课文为载体,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性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第二年,德国主力军突破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占领了法国。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一页,去感受他们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自由读文

  要求:

  1.读准生字、词的音。不理解的词查查词典。

  第厄普市     马奇诺防线     伯瑙德夫人      杰奎琳

  横档    黯淡   重新   厄运   从容  生死攸关   不堪设想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理清文章层次

  四、资料交流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马奇诺防线

  五、口语交际

  结合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或读过的文章,谈谈对“情报”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记下不懂的问题。

  2.抄写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品质。

  2.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备课反思

  我曾经以为,自己对备课驾轻就熟,但经历了一次赛课,才发现自己需要提高或改进的地方太多了。

  一、以前,每课书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我从未花费心思思考过,《教参》上怎么写,我便怎么确定。然而,在一次次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就是要落实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参》是面向大多数教师及班级,具有普遍意义,但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班,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教学目的实际是一种定位。

  二、对问题的整合,实际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前,总希望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传达给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问得过细、过碎,一步步牵着学生鼻子走。一堂课下来,感觉很累。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和缺少宽容,让学生感觉也很累。在试讲过后,老师们指出了问题所在。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将问题进行整合,将几个问题变成一个问题:在危急关头,伯瑙德一家人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了自己读书、思考的空间。《课标》指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这必然会成为一种积极因素,促进课程的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我也懂得了适时隐藏教师角色,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5

  总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徐玮佳  (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四校科研主任)

  子课题名称:  《阅读与作文教学新模式探究》

  课题负责人:  徐玮佳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参加者之一,负责课题的研究、实践,以及信息反馈的工作。

  课题研究简介: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此课题的研究突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解决阅读与写作脱离”的特点。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如果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讲写作方法,收效甚微,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读不同的文体,读不同风格的文章,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一批写作的“范型”,头脑中有了这些“范型”,写起文章来才有章法。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把课堂成为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掌握积累的方法,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指导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2、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使学生积累语言,为运用语言打好根基。

  3、指导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说话、写话,可进行模仿说写,也可进行创造性说写。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死攸关的烛光》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共7个自然段,紧紧围绕一根小小的蜡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续写文章结尾。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母子三人分别的表现,通过找三人的语言描写进行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孩子的机智勇敢。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理解词语的方法。通过本课,进   一步让他们学会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续写结尾中提升写作能力。

  三、实验研究:

  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精彩片断。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或写作文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

  四.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启发式、探究等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多次朗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命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注重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2.学法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含义,利用多次朗读,理解句义,在此基础上,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命运,学会续写文章的结尾。

  五.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教学过程

  为了保护情报,伯瑙德夫人把情报藏在了哪儿?

  学生读文找句子

  提高阅读速度

  一旦蜡烛点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只是会影响到他们一家么?

  这个情报点是法国情报线上的一个重要的点,这个点一旦被破坏了,那么,后果真是――(    ),你通过哪个词来理解的

  1.学生回答问题

  2.学生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理由

  3.抓住“不堪设想”理解后果。

  通过理解“不堪设想”,使学生对当时事情失败的后果有一个意识,知道这个蜡烛真是“生死攸关”

  整理归纳

  那么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母子三人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分别抓住哪些词来形容他们呢?

  1.学生画出母子三人表现的句子

  2.学生为什么每个人会有这样的表现

  3.学生联系自身谈体会

  通过了解母子三人的表现,体会三人的性格特征及他们的爱国品质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母子三人中的一员,在敌人走后,你们会互相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着手开始动笔写作,为课文进行续写

  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词进行习作,对人物命运进行延伸。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实验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求将词语的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揣摩人物的行动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理解课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能抓住关键的词语,不断深入的品词析句,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来感悟文中人物内心的变化,体会到一家三口的行动时是怎样想的,从而感受到他们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并能通过折线图来体验人物内心“一波三折”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如: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能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章的几个词语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我敢于把问题的提出交给学生,使学生能结合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语文的难点。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了重点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作用,引导学生悟情。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在读中,让情感升华。这样反复锤炼,学生就能走进作者的心,身临其境的体会那种情感。最后,一起猜想敌人走后,全家人的表现,更加突出阅读与习作相结合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展示出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学会写作的课。毕竟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本节课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6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能自学生字,读准课文中的字音。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

  教学难点:

  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二次战争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理解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情报的?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年是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六十年前,以德国为首的军团组成征服世界的队伍开始了血腥的*,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为了和平,为了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出示录像和图片)

  2、在法国,人们就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

  3、什么是“生死攸关”?烛光为什么会决定人们的生死呢?学习了课文就会明白。

  4、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读了几遍课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都预习了,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要简练)

  2、伯瑙德一家保住了一份怎样的情报?

  3、为了保护情报,他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可是这半截蜡烛被无意间点燃了!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的呢?

  三、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画下相关的句子。

  2、集体交流:

  ①伯瑙德夫人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的把蜡烛吹熄。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伯瑙德夫人怎样?(镇定、急中生智、沉着……)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说说理由。

  把这些词语重读,练习朗读。

  一场危机过去了,从哪里看出伯瑙德夫人更紧张了?

  出示句子:“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事情的结果吗?

  配乐朗诵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学生评价朗读。

  ②确实是危急时刻,浏览课文,看看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表现怎样?雅克表现怎样?(聪明、沉着……)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③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杰奎琳娇声说――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端走烛台的杰奎琳会说什么?

  3、小结: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危险,情况的危急,让我们记住伯瑙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吧!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博稻德夫人

  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作业设计:

  1、自学生字,词语

  2、排练课本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课本剧,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2、交流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注意“档”字的读音。

  二、表演课本剧

  1、学生给予评价。从对课文的理解,人物语言的处理,表情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

  2、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小组排练。以表演的方式展示。

  三、学习金钥匙

  1、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可以试着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

  2、看看本课的板书,有几个起伏?

  3、故事一波三折才引人入胜。

  4、讲一个自己曾经看过的故事。品味其中的波折。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情节――一波三折

  故事――引人入胜

  作业设计:

  1、看看自己遍的历险故事,是不是引人入胜?

  2、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预习《鸡毛信》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 篇17

  教学目的:

  1.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7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有谁知道生死攸关是什么意思吗?

  二、整体感知

  1. 题目说烛光跟生死有关,你信吗?一支小小蜡烛发出来的光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还能操纵着人的生死,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56页,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那关乎生死的是不是这根蜡烛呢?

  3. 伯瑙德夫人一家是干什么的,怎么会跟情报有关呢? 原来,伯瑙德夫人明里是旅馆的老板,暗里却是秘密情报站的工作者。

  4. 她把情报藏在哪里呢?

  伯瑙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

  意想不到。教师点拨: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三、分析感悟

  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方法,但危险还是降临了。当危险一次又一次逼近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出示课件)

  当德军把蜡烛点燃,第一次危机来临,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课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一段,孩子们的表情怎样?为什么?

  1. 危机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什么危险?

  2. 除了会危及到一家三口的性命外,想象一下还会危及到什么?

  3. (出示课件)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 伯瑙德夫人面对危机是怎么做的?(出示感悟) 全班齐读这段话,去掉“急忙、轻轻”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个词可不可以。请学生读,注意读出伯瑙德夫人内心焦急但外表平静的语气。

  5.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对不对?似乎说明了什么?

  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来临。

  (出示课件)此时房间里的气氛怎样?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1. 读这一段,感悟房子里的恐怖气氛。

  2. 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烛光,课文里是如何描述的?

  3. 听老师配乐读这段,再感悟。

  4. 学着配乐读,说说你的感受。

  5.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十二岁的雅克是怎么做的?

  6. 厄运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一家人有什么困苦的遭遇?

  7. 他现在还害怕吗?又是怎么做的?(出示从容地)

  8. 最后时刻的到来是什么意思?

  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此时,蜡烛越烧越短,危险越来越近,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十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明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得想个法子。

  1. 她想了个什么办法?

  2.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3. 为什么要娇声娇气

  4. 谁来用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读?

  5. 如果你是那个德军,听了这么可爱的女孩的话,你给她吗?

  6. 最后,杰奎琳成功的端走了蜡烛。她表现怎样?请你夸夸她。

  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

  1. 如果杰奎琳没有想出办法,再耽误一会儿,会出现什么情况?

  2. 杰奎琳走快了会引起怀疑,走慢了蜡烛会熄灭,这的确是什么样的烛光啊?

  四、文章有着如此曲折的变化,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五、拓展

  1. 是谁保住了秘密,是谁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2. 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3. 分组讨论,再汇报。

  六、总结

  雅克和杰奎琳的年纪比大家大不了多少,却在这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本该和大家一样,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历经生死的考验?(战争)让我们大声呼喊:世界和平,远离战争

  七、课外作业

  1. 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2. 《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几本书。希望同学们课外去阅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