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通用14篇)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通用14篇)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复习有关“西湖”的古诗。

  2、查找有关荷花的图片及荷塘的视频,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

  ①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②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①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③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①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②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③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④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⑤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⑥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⑦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别样红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2

  23、古诗两首

  主备人:沈亚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理解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 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教学过程:

  1、  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  揭题,读题,释题。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  小组合作研究: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4、  反馈: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②教师适当点拨。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5、  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8、配乐吟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 学习古诗1、 自读古诗,读正确。2、 指名读古诗。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  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回归整体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八、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3

  23   古诗两首[设计思路]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领悟诗人“以景寄情”的表达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感受古诗的丰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三  教学准备小 黑板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到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2、师: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二、初读古诗,引生入境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望湖楼醉书》这二首诗,想想,这两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小结: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领略了六月时西湖不一样的风光,并写得独具特色。 [设计意图:初读是学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环节,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背文本读通顺。这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 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根据学生所描述的进行组织教学,体现学生教学的生成性] 3、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①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或用你得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述这美丽的夏日之菏。放《荷花》录音(叶圣陶爷爷写的)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师:一千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就是大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刚刚走远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 师: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5、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生读3次(请同学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上建立起各自对古诗的最初理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来置换诗句,对场景是进行描述,为学生创造了实践语言的机会。] 6、师:是呀,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都能在诗句的景物描写中得到印证。现在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诗句,在品读过程中,你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然后向组内同学探讨,解决不了的,我们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协作既达到了学习资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学生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显出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导点拔就能实破学生们的瓶颈,使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刻的领悟而夺性化的见解。] 7、学生自由感悟,就问题互相探讨。 8、学生反馈、互相解疑、品读诗句。 9、诵诗咏诗情 ①师: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②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充分地感受了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第二课时一、学习《望湖楼醉书》 1、导入: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题,读题,释题。 简介“望湖楼”:望湖楼在西湖之滨,“登楼凭栏,取山形,岭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绿净,楼阁内境中悬”,确为西湖名楼。 3、小组合作研究: ① 自由朗读诗歌,反复读,达到琅琅上口。 ② 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 ③ 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一种自然形象,从哪些诗句可见?任选其中一句或几句用朗读或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4、反馈: ①“我找到了哪句”“我用……来描绘”   ②教师适当点拨。 下雨前:“黑云翻墨”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乱入船”此时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暴雨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雨  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过天睛,你想到什么?体会诗人心境的舒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对语言的独特体验,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内涵。] 5、回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6、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是多么的神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动态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让我们通过读来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 7、朗读: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    ③ 指导读 ④ 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儿,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8、配乐吟诵。 二、回归整体     1、学完了两首诗,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如雨后空气,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再次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意图:找准诗中的契合点,进行概语、总结、回归、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读两首古诗 三、总结延伸 1、总结: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所能领略到的也只是古诗的点滴魅力,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这堂课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文学的大门永远向是爱好它的人们敞开的,原同学们都能在更多的诗歌、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 [设计意图:课堂之外天地宽,让每个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独特体验延续到课外,让他们在更广泛地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获得心灵的丰盈,才是诗歌教学的真正目的。] 2、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种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23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

  (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急、雨猛)

  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学习生字“遮”。

  2、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6

  赣榆县海头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继聚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上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

  下一篇:没有了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

  (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1

  苏教版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现将本课的一些教学随感述之如下:

  ⒈新课的导入永远是门艺术。如何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的是夏日西湖一场急来急去的暴雨。虽说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极大多数都没去过杭州,但对杭州的西湖多少有点知晓,毕竟是名胜古迹。于是我就采用了词语对接这样的方式,我说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很感兴趣。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     。于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去观赏一下素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学习他的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四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本节课教学的时候,我将“知诗人”这个环节放在课始。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再次提到苏轼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古诗四步法的教学中,还有一个“明诗意”的环节。我适当地对教材作了一些灵活的处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很快地抓住“云”、“雨”、“风”、“水”等景物,通过诵读不断地体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⒊如何合理地、适度地挖掘文学常识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文化样式的瑰宝,古诗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如果说涉及诗人的一些文学常识学生能容易理解的话,那对于创作背景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毕竟古诗所创作的年代与我们久远,对于一个阅历还十分浅薄,对古代历史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理解作品所创作的背景那是勉为其难。我在教学“知诗人”这个环节中,一开始就有学生介绍苏轼,其中就提到因为与当时的宰相王安古意见相左而被贬杭州,不过当时我只是让学生作一般了解。而“悟诗情”的环节中,学生很容易抓住“未遮山”、“ 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感悟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但我认为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应该要让学生明白诗人苏轼的创作背景。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那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⒋本节课,我布置了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④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②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这次分层作业,形式多样,有抄、有写、有背、有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作业的难易程度也实现了不同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时间的放宽,小组的合作等作业要求的变化,同样充满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在作业的内容上,是否科学地兼顾了三维目标,还值得斟酌。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6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

  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

  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体会: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相思楼”)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景楼”)

  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

  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

  1、出示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三、走进课文,学习遣词用句的独特。

  1、生讨论:再读课文,你觉得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生汇报,相机指导: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四、总结课文,融入那“楼”的意境。

  1、总结: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但这一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五、拓展升华,沉醉于那“楼”的风光。

  1、引导生理解“醉”:不仅是喝酒之微醉,诗人还沉醉于西湖美景中。

  2、出示苏轼的文章,伴乐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三、四、五)

  3、完成作业:

  积累古诗:写“楼”与西湖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研读,加深了对西湖诗句的了解,再次欣赏了西湖美景,并进一步积累了古诗,起到了举一反三之效。】

  【设计反思:这一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篇14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扮演了,推荐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二、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一起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身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同学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同学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同学标节奏)

  2,同学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示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同学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同学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同学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方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方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同学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假如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同学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身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同学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同学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同学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同学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同学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同学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同学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同学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同学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同学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