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习作6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习作6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习作6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

  习作6要求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能写出文具的特点和用途。文具与学生朝夕相处,可以说相当熟悉。但司空见惯的物件不一定能写好,因为文具太寻常不过,不如玩具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写得比较生动,且有一定具体的内容,并非易事。

  指导课上,我在引导同学们研读教材例文时,花了不少时间,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了解例文在写法上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如通篇采用第一人称“我”自述的形式;把文具外形比喻成其他事物;有条理地表达:先写样子,再写作用,最后点出主人的喜爱之情,等等。

  因为不放心,也为了进一步降低习作难度,展示整个写作思路,我以一杆普通的带橡皮头的“中华牌”铅笔作道具,一句句点拨,生说我写,学生口述有困难时给予恰当的提示,自我感觉收效不错。有的学生口述的句子比我预设的要精彩。比如在介绍铅笔一端用来固定橡皮头的铁箍时,开始我只想诱导学生写出“我的头部包着一圈铁皮”这样的句子就行了,结果朱磊同学继续说了“像古代大将军的头盔”一句,联想不可谓不丰富。

  遗憾的是,批改完全班习作,我担心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套用教材或我在黑板上范文的语言和结构。范文开头是“我是一杆普通的铅笔”,于是有人写“我是一瓶普通的墨水”、“我是一盒普通的笔芯”,毫无创新可言;范文结尾是:“小主人每次写完字,都把我装进文具盒,让我放松放松”,有人照葫芦画瓢,这么写:“小主人每次擦完错别字,都把我装进书包,让我休息休息” 。思维产生了可怕的定势,语言跳不出陈旧的窠臼,这是不好的苗头。尽管我心里明镜似的清楚,小学生习作起点要低,仿写套作是正常的,无须大惊小怪。可像上面仅改动几个字的模仿练笔,读来实在是索然无味。

  纵观本次习作,每个同学均能把文具的用途交代出来,至于能把文具外形方面的特点,写得像模像样的,就只有十来个尖子生了。不少同学在叙述文具的样子时,只关注到外表的图案、汉字、字母以及颜色、长短等,没在意内部结构。譬如写钢笔,只描写笔杆的光滑漂亮、笔帽的小巧可爱、笔尖书写的流利潇洒,是不够的,还应该旋开笔杆,观察里面的笔管,特别是吸墨水的软管,什么样啊,怎么吸,也可以顺便写几句。

  此外,文具怎么来的(书店购买的?别人馈赠的礼物?老师的奖品?)、价格几何?在习作开头或末尾都应点明,既能增加篇幅,又能全面介绍文具,可惜全班只有3人注意到了这一点。

  其他一些小问题有:(1)人称混乱。和第5次习作以“我”的口吻介绍一种动物时犯的毛病类似,有的同学写文具,一会儿是“我”,一会儿又变成文具名称,无法统一;(2)语言表达不严谨。“我的身上有可爱的小猪”,这种说法不够严密,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我的身上印有(或画着)可爱的小猪图案;(3)条理性不强。少数同学在开始已经写了文具的一部份外形,接着写用途,忽然又冒出两句写外形的话;(4)文字不简洁。在抒发文具与主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时,本应一两句即可搞定。有人翻来覆去地煽情,喋喋不休地倾诉,忽视了本次练笔的重点是文具的外形特点及用途。

  状物习作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了一点儿,但不能因为难就跳过去,老师乱教一通,学生胡写一气,还是要让同学们在日记里多尝试写写。当然,题材不局限于文具,家用电器、玩具、农具等等,都是练笔的好素材。

习作6教学反思 篇2

  本次习作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文字说明,指出,如果心里有话想对别人说而又不便当面说时,可以用笔写下来进行书面交流。

  第二部分是例文《请您原谅我》.例文开头点明这件事一直"埋藏在心底",恳切地告诉老师这件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事情的发展过程写得很具体,真切地反映了小作者当时的内心活动.文章情真意切,语言得体,是学习如何向别人倾述,表达内心情感的好例文.

  第三部分是作业: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想对别人说的心里话,习作的内容按各自的表达需要,可以传达问候,可以表示歉意,可以诉说委屈,可以请求谅解,也可以提出建议,语言要精当,情感要真实.

  本次习作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向别人倾述,鼓励学生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感受通过以第一人称交流的形式与他人沟通,传递情感.下面简单总结一下本次习作指导的一些感受:

  一,以情调动情,用情贯穿过程:

  本次作文指导,我从最能拨动学生情感的事例入手,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小磨檫导入.,所读的表达歉意的话,既是下水文,,能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诱发他们的情感.。研读例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请老师原谅的真情,让学生明白,只有真心实意地请求别人原谅,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谅解,正是因为我以老师的情调动学生的情,,情贯穿整个作文指导过程,学生“想写”的愿望不断在心灵深处升腾,从而有话想说,有内容可写。

  二,用好例文,在例文中学写法.

  针对例文,设计了四个思考题,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第二个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够体会作者的感受”,引导学生得出:请求别人的原谅,,写清这件事,还要写清自己的感受,事情的发展与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白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明白这篇习作如何去写.为下面如何去写心里话作好铺垫。

  三,帮助拓展,关注表达生活.

  新课标关于作文提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在指导写作时,为了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我告诉学生,你可以向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一面之缘、只知其名的人说心里话,可以表达歉意,请求原谅,述说委屈,也可以传达问候,、提出建议,、表达敬意等.。这样一学生思路大开,倾述起来就有话可写。

习作6教学反思 篇3

  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实践活动形式,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这样的习作形式对学生对我,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在备课时难免心里没有底。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150字,觉得写的还是比较浅显的,层次很分明,便于仿作:首先介绍两句诗出自何朝何代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再抄录全诗,接着重点阐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体会诗中表现的精神、说明的道理,最后揭示名句对现在人们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我又仔细琢磨了教材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研究内容的五组诗句,感到有点难,有的原文篇幅太长,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的是含义太深,三年级孩子品咂不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我决定本次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本中例句,课外的也行,这样便于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或感兴趣的诗句进行研究,尊重他们的个性表达。

  研究古诗句,是否一定要拘泥于理解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能不能再研究点其他方面,让学生觉得不很枯燥,有话可写呢?上指导课时,我做了尝试。在让同学们细致研习教材中的例文,初步掌握写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后,我着重组织大家研讨:除了诗意和思想含义,我们还能研究一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的发言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归纳起来如下:

  1、可以研究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比如“沾衣欲湿杏花雨”里的“欲”、“西出阳关无故人”里的“故人”的含义;

  2、可以研究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

  3、可以研究朗诵诗句时的节奏、语气、辅助手势等;

  4、可以写一点和作者有关的有趣故事。

  我很兴奋,有这么多可供研究的内容,报告会写得干瘪或雷同的担心不复存在。看来,小学生的智慧不容小觑,教师自以为难写的题材或体裁,也许同学们不以为然。

  恰好作为配套阅读教材,每人书包里都有我推荐、让家长给孩子购买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我先让大家选择自己打算研究的两句古诗,再按照研究内容一致分组。同学们欢呼雀跃,结果全班60人竟然分成了18组,最少的一人一组,最多十三人一组。同学们拿出课前我布置要求自带的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凑在一起嘀咕、商议、争辩、诵读起来,教室里热闹而不混乱。小家伙们那种自主探究的较真劲儿和快乐劲儿,让我蓦地生出些许感慨:探究性学习真的魅力无穷、潜力无穷啊!

  第二节课,我让全班同学继续研究了十分钟左右,然后请了五组代表来汇报交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们侃侃而谈,颇有小小学问家的气质呢。想不到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指导课,我会上得如此轻松随意,同学们写得如此流畅自然。

  批改完全班习作,近一半人得到了高分。由此可见,阅读课上能研究,习作课也能研究啊。激发了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自然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附优秀习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研究报告

  作者:潘美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关键字我认为有“逢”、“佳”、“倍”,它们分别是“遇到”、“美好”、“加倍、格外”的意思,连起来诗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孤独地住在别人的家乡,做一个没人招待的客人。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我会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在朗读时,速度应该慢一点,诗中的七个字节奏是这样的:2 2 1 2,也就是在“独在”、“异乡”“为”这些字后面作很短时间的停顿,秦老师就是这样朗诵的。

  以前,王维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都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据说茱萸是一种可以辟邪的草)但到了京城长安后,王维谁也不认识,他是多么思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

  现在,只要出门在外的人,一年四季无法回家,一思念亲人,就会背诵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然我年龄还小,不能体会这种想家的心情。但是,将来我考上大学,去外地念书,就会和家人分别,那时,我一定能体会到了。

  由此可见,亲情是多么伟大呀!

  指导教师:秦克波

习作6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很轻松地完成了习作6  的教学,而且我收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要想在习作课上让孩子们不怕说,不怕写,还得功在课前。在上19课〈〈航天飞机〉〉这一课时,我已经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的作文教学。在课堂上,我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假如你是航天飞机,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因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了,对航天飞机的特点和用途了如指掌,所以大家一下子就能完成这个练习。这个教学设计,为我今天的作文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习作里有一篇范文,范文的格式和我让孩子们完成的课堂联系:介绍航天飞机大同小异。这次习作要学生向别人介绍一种文具。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文具有哪些,你打算向别人介绍什么文具,这种文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当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我又让他们观察19课和习作中的范文是用什么手法写的,孩子们都知道是用拟人的手法写的。我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把你们想向别人介绍的文具写下来呢?”大家跃跃欲试,我马上给时间给他们打草稿。大约十分钟左右,小菲同学的习作完成了。我让她给全班同学念念她的习作,嘿,好家伙!写得还真不赖。接着,又有几个学生写好了,我一一让他们念自己的习作,每个孩子的习作不仅语言流畅,词汇还特别丰富,每一篇都不一样。不到三十分钟,同学们几乎都完成习作的草稿了,看到孩子门自信的目光,我知道我今天的作文教学的成功源自于功在课前!

习作6教学反思 篇5

  写人的文章看似简单,然实属不易,看完学生的作文发现问题不少:

  1、没有内容可以写。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询问才知: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体贴才是事情,那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想不到内容可写了。)

  2、不知道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而是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儿地说完。

  3、对于细节描写还比较的陌生。许多同学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典型事例,惊天动地的事才能体现老师的品质,这也是造成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文章空洞的主要原因。

  4、学生的词语匮乏。学生原先的词语、句子的积累少,也造成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少,“肚子”中没有东西,又怎么能好文章?

  针对这些问题,我 加强了对“用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来刻画人物,让人物鲜活起来”“用小事刻画人物”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用小事刻画人物,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掌握最基本的写人方法。另外:教学中教给学生编写提纲的方法,这也是写好作文的捷径。

习作6教学反思 篇6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一节课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量,所以这节课要讲多少内容,老师要做到课前有所准备。另外,对于文语课来讲,听,说,读,写都是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把每一个项目都训练到位,所以说,教师对教学环节要学会取舍,学会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活动环节。另外,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还要具有合理性。

  这次语文科的作文教学大赛已经结束了,对于在课堂中正确“取舍”,我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的确是这样,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面面俱到实际就是面面不到。因此,懂得在课堂中取舍,才是正确的教学观。这样的道理虽然简单,但做到却是不容易,我在这次比赛中,主要犯的错误就是太想“把课上好一些”,结果在课堂上自己总是有意无意的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讲透彻”。这样,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教学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现在回想、反思,觉得自己何其笨啊!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啊!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时时提醒自己,要牢牢地记住这句话。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这样的理念,准确定位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生经历等具体的方面安排教学内容,正确地“取舍”,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出色地完成教师的任务――“引路人”的角色。

习作6教学反思 篇7

  上周我们的教研课是闫**老师讲的第二单元习作课,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习作课。教研课采用一课两上的模式,第一次授课在三.(4)班,第二次在我们班。通过两次对比听课,我发现了很多课堂中的亮点和自己班级的问题,记录在本篇反思中,如下:

  闫**老师课堂的亮点,一、巧妙地将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先说后写,让习作成为学生记录自己所听、所感的方式,从而破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二、将优秀习作巧妙地转换成了老师的亲身经历,把习作的作者说成是身边的好朋友,一下子拉近了文字与学生的距离,让孩子们觉得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故事里的人就是自己。从开篇的《家乡的小河》到《保护环境倡议书》,再到最后的《未来家乡》,每一篇都变得那么真实,那么亲切,孩子们的思路一步步紧跟着闫老师的教学设计走,自然流畅。三、在想象未来家乡变化时,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效果非常好。既形象地描绘出了未来家乡的美丽环境,又让孩子们加深了对已学词语的印象,“郁郁葱葱”、“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姹紫嫣红”这些课文中积累的词语一下子从孩子们口中蹦了出来,学会运用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让学到的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在表达出来。四、课堂的一开始也是亮点之一,闫老师安排了学生的自我展示时间,这也是我这学期想在班级课堂中加入的一个环节,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通过这样的展示更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每天的倾听和观察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马上我们班的“阳光故事会”也要开始了,期待着孩子们的优异表现。

  接下来说说通过听课发现的我们班学生的不足。通过两次对比上课,我发现班里学生有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普遍倾听习惯不好。当有同学发言时,下面总会有学生自己小声跟着说,这种现象在平时上课也存在,究其原因不是一方面造成的,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要重点解决。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注意倾听,表扬认真倾听的学生。二是加快点名回答问题的节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三是改变回答问题的方式,逐渐让学生养成自己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习惯,这样思维快的同学可以马上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至于苦苦等着老师点名,而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也能在听到其他同学发言后受到启发,想好后站起表达自己的想法。四是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堂上有时已经在讨论下一个问题了,可还有学生停留在之前问题的争论中,不能很好地跟着课堂节奏走,如果他们提前预习了课文,在讨论时就会更有针对性,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所以提前预习是非常关键的。其实观察发言踊跃的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书上总会有自己提前勾画的痕迹,还没上课他们就把老师问什么问题想好了,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会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课下时间是学生自己说了算的,从现在起必须强化学生的预习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更好地用课堂外的时间来提高课堂效率,让良好的习惯早养成,让学生早受益。

  通过这次听课对教学、对学生管理都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我相信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变才会有所进步,要及时把听到的收获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把反思付诸于行动,期待着自己的进步,加油!

习作6教学反思 篇8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三上教材的试教和习作反馈,我们欣喜地看到,苏教版国标本紧扣《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理念,一洗陈旧思维定势。以“勇立潮头敢当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匠心,从三年级开始全面推出习作教学科学序列。

  习作教材特点分析

  上、下册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复,又有质量提升。从下册看,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三本三从”六个特点上。

  1.本位转向。

  即从片面应试为本位转向以儿童发展为本位。在以应试为本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哪管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兴趣、注意、思维、记忆等规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语言、见解、认识与思想去要求或指导学生习作。儿童不再是习作的主体,却被异化成作文考试或“奉命”作文的机器。要么猜题押宝,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过观察抓特点、巧选材,立意要高,描写要生动形象,不管你习作空话、假话、言不由衷,只要骗过阅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反以往偏重于回忆性习作训练,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且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现在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从《脱棉衣》到《小草中的发现》,从《我的朋友武建设》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习作不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又乐写、易写呢?

  2.本体确认。

  即对儿童习作本质的认同,还儿童习作的本色。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事件的认识,。多源于感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课程标准》有一段针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话,很明确:“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儿童作文本体观的内涵所在。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一种自由的、真实的、有自己个性的表情达意的练笔或书面交际活动。苏教版习作教材在创设活动情境和提供同龄人本体、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导儿童习作向本、真发展。

  3.本源回归。

  即从立意本源(老师预定中心思想或设定命题)走进生活本源。长期以来,“立意本源”的习作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儿童的构思、选材、谋篇、用词、造句和老师的批改、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老师命题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儿童有无这方面的材料和认识,都必须写。写不出的学生只能靠胡编乱造或抄袭或他人代笔来完成习作任务了。其实,儿童习作本源应来自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身边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三年级下册的8篇习作教材,均来自儿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儿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前期经验中找到与之匹配又易于表达的“相似块”。苏教版习作教学已回归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条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4.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要开阔儿童的习作思路,启发自由表达,能自主选择表达材料,关键是要开放作文内容,摆脱封闭式思维的束缚。以往以命题作文为主,题目大多封闭在《记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美丽的校园》等等一类圈子之内,为一代又一代小学生所操练。有的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有的为学生列好提纲,提供语串语词,写“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观本册教材,习作内容堪称“贴得紧、放得开,前有孕伏、后有铺垫,内容资源有机整合。”所谓贴得紧,是指贴近儿童生活、贴近阅读教材内容、贴近儿童前期经验。放得开,是指内容开放、思维发散。例如《习作2》,“画一张像,写一写”,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性格、爱好。导学既宽松,又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又如《习作1》,通过图文对照学例文,知道怎样按内容分段写。然后在两组图画中,任选一组写,也可以自找课外的一组连贯的图写。例文浅显、易仿、能创,导学又关注儿童兴趣和认知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多向选择,处处体现开放性和人文关怀。关于“孕状”、“铺垫”、“资源整合”这一特色,它又像一条暗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级课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给小树裹上冬衣…”的内容,本册《习作1》例文就有给小树“脱棉衣”的句段,前呼后应,长线联系;二年级有“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读背练习,本册《习作4》的例文《乌鸦反哺》,学起来也就不陌生;二年级有口语交际课“买文具”,本册《习作4》,看类似买玩具的图写一段人物对话,应该说是用不同语言形式呈现熟悉的“相似块”;三上《习作2》有《我的自画像》,重在写外貌和长相,本册《习作2》又有写“画像”(画别人),除了写外貌长相,还要写写性格、爱好,似是一种习作反复,实则是螺旋上升。

  5.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习作是在单元练习里安排一个题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题(或半命题)+提示+要求”――单一的线性呈现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说教文字。而苏教版习作教材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立体型的:有的是配图例文――导学语――迁移性图画导写;有的是激趣导人――配图例文――讨论合作――选图仿写;有的则是提供数条素材资料――配图想象――围绕话题写介绍文等等,可以说形式活泼多样,图文简明生动,促动儿童自主习作、自能作文。

  从习作体裁形态上看,有记事、有写人、有日记、有童话,还有随笔和说明式介绍,形式上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表达,发展个性。

  6.思维从手脑分离走向手脑合一。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应试的扭曲下,我们没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笔写人家的话”,习作者的手与自己的大脑思维处于分离状态。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其大脑思维成果的物化。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运用脑科学,针对苏教版习作教材的运作机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选材与构思是一个人接受外部信号刺激,调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块,使用内部言语,根据话题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段话把手脑合一的重要意义和内隐操作说得很透彻。苏教版三下习作教材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合一,易化儿童习作。例如《习作8》是编写童话故事。故事怎么编?学生能很快地从上学期“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找到文体“相似块”。至于本册是围绕“习惯”这个话题编故事,学生除了从话题示图中得到信号刺激,拓展思路,还能从1―6册习惯篇教学中选择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话可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整册教材的设计看,每次习作的版面都是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生动,还有同龄人誊写例文的视觉美。教学中,再适当配以音响、音乐,视听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动学生乐于用脑、易于动笔、手脑合一的进程。

习作6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使学生能用具体生动的故事打动他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素养;以多维互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交际;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能写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和父母在一起的、能勾起回忆的照片或一些小物件。

  2.学生制作一张感恩卡。

  3.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4.教师准备音乐作品《妈妈的吻》《让爱住我家》《感恩的心》。

  5.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揭示话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电视中曾经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给他的妈妈洗脚。还有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患病的父亲去上学。

  2.交流感受:说说听了这两则故事的感受。

  3.谈话揭题: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父母为我们付出辛苦,我们也要为他们做点什么。这叫什么?对!这叫用实际行动感恩。我们这节口语交际课谈论的话题,就是讲感恩的故事(板书)──讲述自己爱父母的故事。

  二、多维互动,感受真情

  1.小组互动。在小组里讲印象最深的、难忘的事给同学听。

  2.班级交流。指定学生用比较清晰的、充满感情的语言,讲述自己爱父母的故事,要求说清楚、说具体,让听的人被你的真情打动。

  3.多维互动。

  (1)作为倾听者之一的学生,谈听了同学讲述之后的感动。

  (2)作为倾听者之一的父母,谈听了孩子讲述之后感动的原因。

  (3)作为倾听者之一的老师,谈听了学生与家长的讲述之后的感动。

  我被你们的真情打动了。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呵护,相互帮助和理解,真是太好了。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就是他们!现在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中间,让我们为他们送上一首深情的歌──《妈妈的吻》。

  4.齐声合唱。师生随着音乐齐唱:“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5.小结谈话。同学们,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父母劳累后送上一杯热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和一个小小的吻……这都是感恩的行动,感恩是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的。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走到自己父母的跟前,或送上你精心准备的小物件,或说上一句感恩的话……

  6.亲子互动。学生现场自由运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

  (1)教师请出一位小主持人,请她主持“爱心碰碰撞”环节:请家长用一句话夸一夸“我心中的宝宝”;请孩子们说出自己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并向他们赠送自己精心制作的感恩卡。

  (2)情景剧表演:学生邀请父母一同表演《共进晚餐》。放学回家,看见下班的妈妈提了一袋子菜回家来……妈妈做了自己和爸爸都爱吃的菜……(教师相机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优美的旋律使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浓浓的亲情之中)

  7.现场采访:小主持人在音乐声中,随机采访同学、家长和老师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

  三、从述到写,说写结合

  1.过渡谈话。面对这浓浓的真情,我真是感慨万千。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人自从有了生命的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人的一生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人生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感恩,要学会感谢父母,要学会感谢社会,要学会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时时胸怀一颗感恩的心。(教师随即播放《感恩的心》)

  2.简要提示。下面让我们从刚才的现场讲述和口头交流中选一件令你感动的事写下来。至于是写亲身经历的事,还是写听到的看到的事,自己定。要求写真事,说内心话,感情要真实。

  3.开拓思路。小组学生充分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把思路打开。

  4.自主习作。学生写感恩的故事,教师巡视。初稿写完以后,再认真自改。

  5.激励交流。把自己的作文与大家一起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伙伴进行互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6.推荐佳作。推荐优秀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借鉴别人的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7.二次作文。学生在自改过程中,再次经历习作的过程,在修改甚至是部分重写中完善自己的作文,享受二次作文的成功与愉悦。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0

  成功之处:

  习作指导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们都在探索,我也一直在尝试。本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观察、描写、布局谋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学生们学到了一些写作知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写作教学往往会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学生们引领到我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当中去,再让学生们去回想并感受他们新的发现,继而把它写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们的榜样。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爱和热情也难以对写作产生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们吧,这是一条捷径。

  不足之处:

  内容的讲解过于繁多,对于三年级上册的学生来说,过于繁杂。最好选择其中的一类(如描写事物)来学习、分析、写作。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1

  在作文教学中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不喜欢作文课。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将是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每次作文课上课前,学生都流露出厌烦情绪,叹声一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作文写不好,无事可写。试想,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潇洒行文,轻轻松松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作文教学自是一件易事。

  解决这一难题,须从根源上找原因。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创新;

  二、没有真情实感,空喊口号;

  三、语言乏力,品之无味。

  四、字数达不到要求。

  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所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兴趣,搜集材料

  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缘于学生知识面窄,可写之物太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较难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发生在身边的事,网上的新闻告诉他们,让他们说出来,交流后在写,并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

  2、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其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还是很多的,只是学生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老师的一个眼神,父母的一句叮嘱,同学的一个灿烂的微笑以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是学生写作的题材。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不善于思考。教学中我会就某一件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

  常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找一些精美的文章,从写作手法,修辞,感情色彩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怎样遣词造句才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品味能力。

  通过努力,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提高,对作文有了很大的兴趣。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2

  一、引入焕发精彩

  一节课的开始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章的序曲。好的开始会引人入胜,燃起孩子们求知的欲望,能收到一举成功的奇效。这堂课我就在引入部分花了心思。课堂伊始,我出示自己的日记《贝贝天空》集,读了其中两篇日记《趣味童言》《早餐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这时同学们对我的日记发生了兴趣,翘首观看我的日记。这时我对他们说:“我把日记当成了我自己的朋友,对他倾诉自己的乐与悲,记录生活中和贝贝点点小事,你看有意思吧:”学生心有所动,齐声说:“有意思!”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的时候犹犹豫豫,没有自信心。接着我出示了《日记》儿歌,学生读后谈谈感受。学生们信心增加了不少,有了写作的欲望,悄悄和同位交流起了自己最近的事情。接下来的指导写法学生们听得异常认真。

  这次的导入,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日记的距离,消除了他们写作的胆怯心理,产生了对日记的兴趣。

  二、修改别出心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面批能收到好的效果,这个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三年级学生年龄不大,刚刚开始写作文。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词语运用、语言感知能力,为了培养他们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及知识水平,特提出比较具体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平时的日记,课堂小练笔,作文都按此步骤进行。长此以往,何愁能力不提高呢?

  不足之处:

  在进行“读文品趣”这个环节中,明显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学生听得认真,但无论怎么启发他们不能积极响应“趣”在哪儿?显得死气沉沉的。这可能与我钻研教材不够,启发引导的方法不恰当。课前在导入和修改方面花了心思,方法的引导就显不足,今后在这方面注意。

  本次习作结果统计:

  1、本次习作47人中有将近40人使用了优美词语,有意识使用优美词语人数占80%左右。摘录部分优美词语:一蹦三尺高、香喷喷、撒娇、严肃、又香又脆、无可奈何等。这其中也有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2、能说清楚事情,句子通顺的学生60%左右,写出优美句子的同学之友十几人,只占20%左右。还有20%的学生句子谢不通顺,前后句子意思跨度太大,不连贯,事情写得不清楚。这说明学生积累语言少,驾驭能力不行。

  部分优美句子:香气扑鼻,在大门口就能问道香味。我在家哄我那可爱又调皮的妹妹……

  习作7的教学要求:首先读懂例文,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见闻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日记的一般格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读几篇有趣的日记给同学们听,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了,当时作者把它们一件一件地记在本子上,所以,不管过去多久,这些有趣的往事都已被作者永远地保留了下来。把当天发生的事写下来,就是写日记。然后,让学生明白日记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的区别――有特定的格式。

  结果,这堂课收效不能令人满意,任我三番五次强调,学生还是要犯错。不是学生无内容可写,也不是学生语句不流畅,或者出现错别字多等现象。使我恼火的是日记格式一错再错。教学过程中,为使那些基础不好的,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能真正知道日子的写作与其他作文的区别,我把日子格式“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画出个模版给他们看,但是他们当中还是有人弄错。教学以来,一直都害怕小学应用文的教学,不知该怎么讲,学生才能完全记忆那些格式。还请名师指点。

  又到习作了,这许多孩子紧张而又充满兴趣的一项语文活动,学生们可以在习作中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想象力,并让他们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

  这次的习作对我们的学生简直是小菜一碟――学写一篇日记,而我们的学生算起来已经写了两学期的日记了,每天都会得到老师的批阅和指导,他们许多人的日记我自己认为,远已超过我的水平,不但内容具体,还影射出他们那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奇异的想象,所以这次习作我们完成的很轻松,很满意!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3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变化多端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美不胜收的公园……可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说说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观时,占主流的往往是这样两种回答:或“记不清楚了”,或“不知怎么说了”。面对这样的情形,即使我们讲再多写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

  春天到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植物发芽,整个世界换上了绿的色彩,在本次作文前,要求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一起出游,到野外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收集春天中各种植物的信息建立植物的观察记录卡。目的让学生在走进大自然,与春天零距离接触,通过对各种植物地细致观察,引导学生重点观察植物的茎、枝、叶、花及颜色,了解它们的大小,高矮、形状、色彩、味道等,指导学生抓住特点来观察,如植物开花时的姿态、颜色、花期;植物叶子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变化,抓住与其它植物的不同,找出它的特点为观察的重点。并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课外自己观察喜欢的一种植物,完成调查观察表格,为写作指导奠定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迷人。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完全不是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利用好丰富的鲜活的资源了。

  做好了相关准备后,便是指导学生如何把观察所得通过文字有序地描写出来。于是,我引导学生可以先从整体人手,看它像什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也可以按照它生长的时间顺序写,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最后长什么;也可以按棍、茎、叶、花、果实的顺序写……总之,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作文才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同时提醒学生作文注意点是要抓住植物的棍、茎(或干)、叶、花(或果实)的特点来写,注意语句通顺,内容要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写作文之前,我先引导学生读读本单元的课文,这些文章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事物的介绍与说明,不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惹人喜爱之处,还具体通过举一件小事把情感推向高潮,如《荷花》。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植物朋友介绍给他人又表达出自己对植物朋友的感情呢?首先要写出为什么喜爱,也就是喜爱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描写,表达出喜爱的感情其次要写出是怎样喜爱的。在写自己喜爱的植物的习作时要具体写出喜爱的表现,如:怎样给花浇水、施肥,怎样看花,怎样使它能晒到太阳……把为什么喜爱和怎么喜爱充分表达出来。

  这次习作指导教学结我带来不少的思考:只因学生观察过,只因学生思考过,只因有充分的准备过,学生的作文便能更加出彩!因此,在今后的习作教学上,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激发学生“说真话,道真情”,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定能拥善于发现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脑、善于写作的文笔!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4

  大家好!下面,我反思一下这节习作指导课。

  10月8号接到任务,当晚,我和刘老师在qq里聊教学设计时,几乎同时各发出一条关于管建刚老师的消息,刘老师近期比较关注管老师的先进经验,而我,由于要开展小课题研究――《五年级叙事类记实作文教学模式与实践的研究》,近期也在向各路名家学习,对管老师比较佩服,很想借鉴他的教学模式。

  所以,这节课,我努力做到:既符合《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注重评价标准的细化,又争取融入我对管老师作文教学成功经验的模仿。比如,学生升上五年级之后,我注重让学生制作素材积累卡以及配套的阅读积累卡,并创办班报《五三之声》,目前正在选稿编辑阶段,下周会出版第一期。之前,为了动员学生,我提出:优秀的作品,老师将发表在班报的“经典片段”一栏中。

  关于五年级上册习作评价,《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学生习作水平的.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结合本次习作指导课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选取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一个100―200字左右的片段。师生结合习作评价表,就主要训练点进行共同评析。”

  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一是如何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事例,二是在评改中指导学生如何按要求写好片段。”

  在选材上,我担心部分学生难以打开思路,特作如下安排:

  1.从教材的四篇课文出发,联系阅读教学,做到温故知新。

  2.通过小组讨论及部分生活事例的呈现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结合习作评价表让学生进行互改是本课设计的另一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在平时教学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我还要更扎实地推进这一措施,正如前辈们评课时指出的,要让学生能指出为什么这样评分,点出习作中的不足并给出改进措施,这样才能落实得更到位,效果才会更显著。

  评改习作时候出示老师的作品,也是我们班的另一个惯例。四年级时,班里的作文高手唐宇轩同学嫌我给分低了,不服气,说以后老师也要写,其他小鬼跟着闹,我下不了台,就被逼上了梁山。现在每次随堂习作,我都要绞尽脑汁写好文章,才能“镇压”这帮小鬼的“反抗”。不过,这对我也是个促进,起码能更深入的体会写作过程,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更顺手一些。

  自我评价这节课,觉得自己虽然用力不少,但是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在我巡视学生写作的时候,发现部分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如何将事情写具体这一点上,暂时还不得其门而入,需要老师付出长期的努力!这也说明,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就像盖大楼,我还处在选址打地基的阶段,希望大家多多指导,添砖加瓦,让我不至于盖出个烂尾楼来。

  再次谢谢大家!

习作6教学反思 篇15

  习作3的教学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做个有心人,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中去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

  经验告诉我,这次习作是非常难写的,因为,孩子们最缺乏的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经历。怎么办呢?那就引领孩子们去观察。

  在观察之前,我设想了教学思路:

  一、猜谜导入:

  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谜底是眼睛。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现在正是春天,你发现了什么 ?

  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总结并板书:植物、人物、动物

  二、学习例文

  在阅读例文的过程中,总结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1、发现什么

  2、是什么样

  3、想到什么

  三、设想发现

  如果老师带你去校园中发现,你觉得会发现什么?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要发现动态美和静态美。

  在观察的时候要带着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心去感受……

  四、范文引路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我还找出来以前孩子写的文章,让孩子们欣赏,这样,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有了设计思路,到校园什么地方观察呢,我多次到校园中采风,确定了学校西南角的小花园为观察地点。

  万事具备,之前东风了,这天,天不凑巧,夜里下了雨,早上起来,有些凉意。不知道小动物们是否能出来呢?带着期待,我在教室里指导完之后,就带着孩子们下楼了,刚到了地点,远处的杨树上就飞来了几只小鸟,在喳喳叫着,像是欢迎我们。接着,我们来到花园观察了梨花、海棠花,苹果花,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闻了气味。结合《荷花》一课对花的形状的描写,我让孩子结合实物,观察花园里的花。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还发现了许多植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接着,我让孩子们分散开,去寻找小动物的踪迹。可能是刚刚下过雨的原因,小动物都躲起来了,那些淘气的男孩子找了半天才发现了一只蜘蛛、一些飞蛾、半截蚯蚓。时间关系,孩子们不能再找了,我告诉他们,下课的时候,再来找找呀。

  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的习作写好了,个个有话可写。写好后,我又进行了讲评,结合孩子们的薄弱环节――增加想象方面,又再次进行了指导,这样,孩子们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文章。我想这都是因为他们在校园中真的又发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习作6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微信扫码分享